:::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儒家思想研究的再思考:以「和」作為詮釋進路之可行性及其義涵之開拓研究
作者:陳靜容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ISBN:978-986-32-2675-8
主題關鍵詞:儒家先秦哲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李正治(19911200)。興義轉向的關鍵--鍾嶸對「興」的新解。中外文學,20(7)=235,67-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順利(2000)。《樂記》之「和」論。天津師大學報,2004(4),58-6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守正(19991200)。孔孟說詩活動中的言志思想。鵝湖,25(6)=294,5-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一介(19960200)。中國哲學中和諧觀念的意義。哲學與文化,23(2)=261,1313-13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冠宏(20010700)。儒家成德思想之進程與理序:以《論語》「志於道」章之四目關係的詮釋問題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3,189-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崑陽(19980600)。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28(2),143-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國慶(1988)。論中和之美。文藝研究,1988(3),1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國慶(1992)。中和之美的幾種常見表現形式。文藝研究,1992(4),2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國慶(1986)。論中和之美的哲學基礎。中國哲學研究,198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又方(19990200)。失落的樂土--論語.先進「侍坐」章析論。孔孟月刊,37(6)=438,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鼓應(1997)。「天和」、「人和」與「心和」 談道家的和諳觀。明報月刊,1997(8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蘇新春(2003)。元語言研究的三種理解及釋義型元語言研究評述。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6),93-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昭瑛(20061200)。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2),41-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卜鍵(2001)。歌舞小戲的文學記述--《詩經》中的社歌與新樂。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淵清(1998)。六詩考。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學勤(2002)。談〈詩論〉「詩亡隱志」章。新出楚簡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董根洪(2001)。儒家中和哲學通論。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勰、范文瀾(1958)。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夫之(1998)。四書訓義。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鍾書(1995)。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姚一葦(1993)。藝術的奥秘。臺北: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群振(2000)。儒學義理通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振玉(1969)。殷墟書契考釋。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班固(1929)。白虎通德論。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應麟、翁元圻(1974)。翁注困學紀聞。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勞思光(2000)。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章學誠(1981)。文史通義。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慎、段玉裁、魯實先(199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國慶(1994)。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孝定(1991)。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國慶(1995)。中和之美--普遍藝術和諧觀與特定藝術風格論。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立乾(1990)。鍾嶸詩歌美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錢穆(1994)。孔子與論語。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樹達(1974)。積微居論語疏證。臺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梁啟雄(1988)。荀子簡釋。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許倬雲(1990)。西周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蔡仁厚(1999)。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國慶(2002)。儒、道美學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載、王夫之(2000)。張子正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沈約(1997)。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蔡仲德(1993)。中國音樂美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郭沫若(1976)。卜辭通纂。台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熊十力(1988)。原儒。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呂大吉(1993)。宗教學通論。臺北市: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傅謹(1995)。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臧克和(1999)。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利器(1982)。風俗通義校注。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灝(1989)。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甦(1978)。孔學抉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馬浮(1971)。復性書院講錄。台北:廣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易中天(1988)。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韋昭(1975)。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周紹賢(1979)。孔孟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美燕(1998)。中國古代樂教思想。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仁厚(1999)。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勞思光(1997)。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廖蔚卿(1985)。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尹知章(1990)。管子校正。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呂不韋(1965)。呂氏春秋。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毛亨、鄭玄、孔穎達(2001)。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司馬遷(1997)。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高誘(1974)。戰國策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趙岐、孫奭(2001)。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鄭玄、孔穎達(2001)。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鄭玄、賈公彥(2001)。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弼、孔穎達(2001)。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何晏、邢昺(200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杜預、孔穎達(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皇侃(1998)。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宗沐(1966)。陸象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念孫(1966)。廣雅疏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朱光潛(1996)。文藝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抱成(1996)。中國的戲曲文化--戲曲與「中和」哲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蕭璠(1994)。先秦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呂不韋(1981)。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何琳儀(2003)。滬簡〈詩論〉選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蘇新春(2005)。漢語釋義元語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朱光潛(1981)。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楊儒賓(1999)。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吳冠宏(20000000)。聖賢典型的儒道義蘊試詮:以舜、甯武子、顏淵與黃憲為釋例。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龐朴(20000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胡應麟(1973)。詩藪。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牟宗三(1999)。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郭璞、邢昺(2001)。爾雅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李澤厚、劉綱紀(1986)。中國美學史。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孔安國、孔穎達(2001)。尚書正義。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楊蔭瀏(1997)。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大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袁珂(1995)。山海經校註。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譚帆、陸煒(1993)。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蕭振邦(1995)。由孔子的美學觀探究中國「唯美」的初始模式。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亨(1997)。《論語》中的一首詩。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崑陽(1992)。論先秦儒家美學的中心觀念與衍生意義。文學與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年豐(20000000)。品鑒人格氣象的解釋學。文本與實踐(1):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炳良(1998)。舞雩歸詠春風香--《論語.侍坐》章的結構分析。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增輝(1999)。孔子「和」的哲學與世界文明發展。孔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志平(2003)。竹書〈詩論〉箋疏。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朝明(2007)。《周禮》「六詩」與周代的詩樂教化。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蔣年豐(20000000)。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文本與實踐 (1):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