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商周青銅器的斷代與分期
書刊名:問學集
作者:李珮瑜
出版日期:2003
卷期:12
頁次:頁1-15
主題關鍵詞:商周青銅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
  • 點閱點閱:27
研究商周歷史的古代文獻典籍一向有限,但如實記錄商周歷史面貌和社會活動的有銘銅器,以《殷周金文集成》來看,如今卻擁有不下一萬多件。這些商周銘文內容非常豐富,不但可以和傳世文獻典籍相印證,還可以補商周史料之不足,並且可以讓我們瞭解到漢字的初創情形和發展演變。然而,要將器銘作為歷史材料來利用,首先得進行商周青銅器的斷代工作。 北宋呂大臨的《考古圖》是現在可以看到最早的銅器圖錄,直到清末民初以前,研究青銅器與銘文的學者,所提出判定商周青銅器年代的方法,都有其侷限性,但前人所秉持的青銅器斷代原則卻提供了後人反省與改進青銅器斷代原則的基礎。自郭沫若提出標準器比較法,研究青銅器與銘文的學者開始以年代明確的銅器為標準器,並將標準器之銘文內容所提及之人物、史事與標準器的器形、花紋、銘文字體、文辭格調等各方面去和其他年代不明確的銅器相比較,藉此串連起年代相近的銅器,建立起一連串的銅器類型序列。 隨著考古學的興起和發展,對於商周青銅器的斷代,朝向結合了地層關係和同出器物,而有了更加科學性的斷代方法。由原先傳世單器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科學發掘青銅器組或器群的研究。 至於商周青銅文化的分期,由清末民初以前籠統區分商周兩代,研究者也逐漸依照商周青銅器在器類、器形、器組、花紋、銘刻、鑄造等方面的實際發展情形做分期。
學位論文
1.耿慧玲(1997)。金石學歷史析論(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壽天(1988)。殷商銘文書法藝術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振宏(1984)。殷周銅器造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文玲(1985)。殷商青銅器上的鳥獸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仁溶(1988)。商周青銅器上動物花紋的意義及其演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若嫻(1997)。唐蘭古文字學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濟仲(1997)。容庚之金文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憲仁(1999)。周穆王時代銅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江淑惠(1991)。郭沫若之金石文字學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然偉(1978)。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淑媛(1978)。商代早期青銅器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其昌(1936)。金文曆朔疏證。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之恆(1991)。中國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寶鈞(1963)。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承源(1986)。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沫若(1961)。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2)。新出金文分域簡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何(1995)。青銅器銘文檢索。台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杜迺松(1980)。中國古代青銅器小辭典。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邱德修(1983)。商周金文總目。台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稚雛(1986)。青銅器論文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嚴一萍、姚祖根(1988)。金文總集目錄索引。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985)。殷周金文集成。台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阮元(1976)。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玷(1933)。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台北:開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沫若(1983)。兩周金文辭大系。東京:文求堂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福頤(1983)。三代吉金文存釋文。香港:問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其昌(1991)。金文世族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學勤(1995)。中國青銅器概說。北京:外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杜斗城、段小強(1994)。考古學通論。甘肅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杜迺松(1984)。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馬承源(1982)。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裴文中(1986)。考古學基礎。台北:弘文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孫稚雛(1981)。金文著錄簡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邱德修(1983)。商周金文集成。臺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中舒(1984)。殷周金文集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薛尚功(1986)。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嚴一萍(1983)。金文總集。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安金槐(1992)。中國考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學勤(1987)。中國青銅器的奧秘。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濟(1977)。李濟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馬承源(1996)。青銅禮器。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郭沬若(1957)。青銅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譚旦冏(1981)。銅器概述。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馬承源(1988)。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于省吾(1993)。商周金文錄遺。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黼(1969)。宣和博古圖。台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呂大臨(1987)。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樹達(1997)。積微居金文說。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方濬益(1976)。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臺聯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杜迺松(1995)。中國青銅器發展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容庚(1985)。商周彝器通考。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容庚、張維持(1986)。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康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郭寶鈞(1981)。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朱鳳瀚(1995)。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郭沫若(1932)。兩周金文辭大系。東京:文求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唐蘭(1995)。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