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記憶與認同--臺灣小說的二戰經驗書寫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作者:許俊雅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 Chun-ya
出版日期:2006
卷期:2
頁次:頁59-93
主題關鍵詞:臺灣小說戰爭經驗戰爭文學戰爭書寫國族認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8
本文透過不同的戰爭題材的小說,檢視台灣二戰經驗的集體記憶及國族認同。小說多半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對於戰爭狀態下人的精神價值、人的生存處境的關注。論文處理的面向有:盟軍空襲經驗的書寫;戰爭迫害的延續性、擴散性;幾種共同的歷史記憶:人性與生存的掙扎,食人肉所帶來的精神壓抑,以致瘋狂等等,以之探討唯有直面真實的歷史記憶,才有新生和救贖的可能,而作家也藉由書寫歷程,重新尋找、賦予自我新的生存價值與意義;本省與外省的戰爭經驗不同,以之建立族群之記憶與認同,而對戰爭的記憶或想像,同樣呈現了作家自身對現實及歷史的不同階段的認知。但不論取向如何,飽受戰爭與災難的離亂之苦的人們,外省也好,本省也罷,都營造了歸鄉迢迢的想望:一條回家的路。
期刊論文
1.鄭清文(1985)。我的戰爭經驗。聯合文學,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喬、鍾肇政(1994)。鍾肇政鄉土小說討論會(二)。82年度桃園縣立文化中心年刊,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喬(1965)。德星伯的幻覺。臺灣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喬(1969)。如夢令。中央月刊,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喬(1997)。當代臺灣小說的「解救」表現。臺北。4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鍾肇政(1975)。插天山之歌。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千武(1999)。活著回來:日治時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臺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牧(1987)。山風海雨。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喬(2001)。寒夜三部曲(第三部)。寒夜三部曲(第三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岩上(2000)。隔海的詩箋。更換的年代。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澤萊(1980)。嬰孩。黃巢殺人八百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澤萊(1988)。最後的一場戰爭。等待燈籠花開時。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喬(2005)。回家主題(上)。重逢─夢裡的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喬(2000)。泰姆山記。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清文(1993)。故里人歸。故里人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龍瑛宗(1991)。燃燒的女人。龍瑛宗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施淑、廖偉竣(1992)。大悲咒—宋澤萊集。宋澤萊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愛格.納索(1999)。琥珀中的女人。琥珀中的女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昂、林梵、張恆豪(1984)。靈魂的搏動—從廖偉竣到宋澤萊的變奏和迴響。臺灣作家印象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宋澤萊(1980)。虛妄的人。黃巢殺人八百萬。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清文(1976)。寄草。龐大的影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喬(2005)。大河浩蕩:讀鍾肇政「讀臺灣人三部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5)。戰士,乾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金堆(1984)。死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映真(2001)。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6)忠孝公園。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春明(1989)。戰士,乾杯!。等待一朵花的名字。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