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電影中的邊緣他者:漢人導演與原住民影像
書刊名: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劉智濬章綺霞
作者(外文):Liu, Chih-chunChang, Chi-hsia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1
頁次:頁271-294
主題關鍵詞:認同他者漢人原住民IdentityOthersHan peopleAborigi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148
本文擬就兩部1990 年代台灣電影:黃明川《西部來的人》、萬仁《超級公 民》,探討原住民「他者」如何在漢人導演鏡頭底下成為漢人族群建構身分認 同的媒介,同時又如何折射漢人族群身分認同的焦慮與挫敗,這些焦慮與挫敗 實乃1990 年代台灣社會漢人集體心靈的寫照,一個通過原住民「他者」而顯 影的漢人心靈圖像。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wo films of 1990s “The Man from West Island” directed by Huang Ming Chung and “Connecting by Fate” directed by Wan Jen in which how the two Han directors through camera used aborigines of being “others” as medium to construct their ethnic identity. Meanwhile, how the medium was used to reflect Han people’s anxiety and setback in ethic identity is also explored. The anxiety and setback, as a matter of fact, mirrored Han people’s collective state of mind in the Taiwan society of 1990s—namely that a Han people’s mental image reflecting through aborigines of being “others”.
期刊論文
1.曹永和(1990)。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概念。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正勝(19970600)。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3(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正勝(19970800)。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2=120,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文淇(19981000)。九○年代臺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中外文學,27(5)=317,99-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連橫(1979)。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儒修、羅頗誠(1993)。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臺北:萬象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守謙(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Foucault, Michel、嚴鋒、包亞明(1997)。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史明(1980)。臺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梁新華(1991)。《香蕉天堂》︰分裂時代的心情故事。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康拉德(1980)。黑暗之心。黑暗之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康拉德(1981)。吉姆爺。吉姆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寤蘭(1992)。當代港臺電影1988-1992。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aid, Edward William(1999)。緒論。東方主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巴柔(1999)。從文化形象到集體想像物。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清志。國片中對臺北都市意象的塑造與轉換。尋找電影中的臺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富祥(1990)。標高兩仟公尺的創作者黃明川。獨立製片在臺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寶元、陳健銘(1990)。臺灣影像與文化困境的探索─訪《西部來的人》導演黃明川。獨立製片在臺灣。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迷走(1994)。激進的魅影─《獨立製片在臺灣》的隨想。新電影之外/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尉天驄(1981)。中國文學往何處去?。民族與鄉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尉天驄(1981)。鄉土文學與民族精神。民族與鄉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尤稀‧達袞(2003)。臺灣的誕生~福爾摩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幼新。管窺黃明川─《地景風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莫那能。我們不是番!我們是臺灣的主人!~抗議不認識臺灣原住民的《認識臺灣》教科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莫那能(2000)。解構認識臺灣社會篇:以土地與原住民族觀點重新認識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明川(2005)。《臺灣藝術燈節─科技靈光》、《穿越華山圍牆─歷史、現成物》作者的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聞天祥(2003)。【年度回顧】1993電影年‧念電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聞天祥(2003)。【年度回顧】在黑暗中交會的互放光亮─1999臺灣電影筆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97)。認識臺灣教科書大辯論實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焦雄屏(2002)。台灣電影九○--新新電影浪潮。台灣電影90新新浪潮。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蔣勳(1998)。家.國.歷史.父親。當代中國電影:一九九五-一九九七。臺北:時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2000)。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 : 試論原住民文學的可能。山海世界 : 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臺北: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文淇(2001)。九○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