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
作者:石曉楓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IH,HSIAO F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何寄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大陸小說台灣小說八○年代九○年代少年小說家變父名家國論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8
論文提要
本論文意圖爬梳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家庭變貌、父者形象、母女關係及少年的人格心理建構等,希望經由細緻的分析及討論,重行建構並比較兩岸的少年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論述清末民初以來「少年家國」的隱喻,在當代小說中的承續或變化之跡。以下簡述本論文的章節架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回顧前此研究成果並指出論文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其次定義「少年」所指涉範圍及本論題與「成長小說」之區辨,並說明文本取材所據、論述方式以及理論架構。
第二章 家庭內的夢魘與悲劇
本章首節前溯六、七○年代描述家庭親子關係的代表作:《窗外》及《家變》,
以此作為八、九○年代小說的背景論述及比較參照點。第二節以「另類家庭的成形」為題,專節探討《孽子》在八○年代小說中出現的意義。第三節則主要以女性小說家作品為本,論述其中所呈顯的家庭經驗脈絡。
第三章 女兒的凝視與對待
本章範圍開展至九○年代小說作品的表現,深入探討兩岸女性作家如陳雪、杜修蘭、袁瓊瓊、陳染、林白、遲子建等,如何在作品中以「女兒」的眼光凝視母親、形塑父親,並書寫糾纏於家庭親子間的愛恨情仇與情欲想像,由此剖析家庭關係對「女兒」步入成人世界的影響。
第四章 父名的逐步崩解
本章轉以九○年代男性作家所書寫的成長經驗為主要文本,在第三章「情欲之父」的描繪之外,另外加入「悖德之父」、「諧謔之父」、「猥瑣之父」等形象的討論,並希望藉由作家書寫筆調及觀點的討論,透視其對於父權體制的顛覆與批判。
第五章 家庭論述的轉變及其意義
在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裡,「家庭」每被編織入「國體」想像;「少年」的「身體」亦每充具國族希望之寓託。本章旨在前三章的論述基礎下,歸結出八、九○年代兩岸小說中家庭、親子關係論述的重點,並結合社會思潮與脈絡,分析自五四以來,「少年家國」的論述傳統,至八、九○年代以降的承繼、演變及其意義所在。
第六章 結論
本章第一節總述論文研究成果,第二節「未來展望」則指出後續可資繼續開展、擴充研究的其他命題。
參考資料
本論文參考資料依「書目」及「篇目」二大部分羅列,「書目」區分為「創作」、「理論與批評」兩大類,「篇目」則皆屬理論與批評,不再另做區分。各項下的文本、專著及篇目等,俱依發表年代先後排列。
壹、書目部分
一、創作
(一)台灣作家文本
《窗外》˙瓊瑤˙皇冠出版社˙1963
《寂寞的十七歲》․白先勇․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6
《家變》˙王文興˙洪範書店˙1978
《十五篇小說》․王文興․洪範書店․1979
《如夢令》․蕭颯․九歌出版社․1981
《油麻菜籽》․廖輝英․皇冠出版社․1983
《少年阿辛》․蕭颯․九歌出版社․1984
《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以後》․蕭颯․洪範書店․1984
《春水船》․袁瓊瓊․洪範書店․1985
《並不很久以前》․張讓․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
《春秋茶室》․吳錦發․聯合文學出版社․1988
《昨日當我年輕時》․朱天心․遠流出版公司․1989
《孽子》․白先勇․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9
《秋菊》․吳錦發․晨星出版社․1990
《最想念的季節》․朱天文․遠流出版公司․1992
《熱的絕滅》․蘇偉貞․洪範書店․1992
《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大頭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2
《廢五金少年的偉大夢想》˙李順興˙聯經出版社˙1992
《單身薏惠》․蕭颯․九歌出版社․1993
《我妹妹》˙大頭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
《惡女書》․陳雪․皇冠出版社․1995
《野孩子》˙大頭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夢遊一九九四》․陳雪․遠流出版公司˙1996
《逆女》․杜修蘭․皇冠文化事業公司․1996
《小五的時代》˙張國立˙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
《第三代青春痘》˙小野˙麥田出版社˙1996
《離開同方》․蘇偉貞․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
《柴山少年安魂曲》˙胡長松˙草根出版社˙1997
《惡魔的女兒》․陳雪․聯合文學․1999
(二)大陸作家文本
《傷痕--中國大陸小說選》‧盧新華等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2
《十八歲出門遠行》․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0
《世事如煙》˙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1
《傷心的舞蹈》․蘇童․遠流出版公司․1991
《呼喊與細雨》˙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2
《南方的墮落》․蘇童․遠流出版公司․1992
《我是你爸爸》˙王朔˙麥田出版社˙1993
《夏季颱風》˙余華˙遠流出版公司․1993
《活著》˙余華˙麥田出版社˙1994
《刺青時代》˙蘇童˙麥田出版社˙1995
《城北地帶》˙蘇童˙麥田出版社˙1995
《白雪的墓園》․遲子建․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傷懷之美》․遲子建․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斷片殘簡》․陳染․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德爾沃的月光》˙林白˙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
《許三觀賣血記》˙余華˙麥田出版社˙1997
《天使的糧食》˙蘇童˙麥田出版社˙1997
《陳染小說精粹》․陳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私人生活》․陳染․麥田出版社․1998
《一個人的戰爭》˙林白˙麥田出版社˙1998
《無風之樹》˙李銳˙麥田出版社˙1998
《殘痕》․陳染․經濟日報出版社、陝西旅遊出版社․1999
《黃昏裡的男孩》˙余華˙新世界出版社˙1999
《我膽小如鼠》˙余華˙新世界出版社˙1999
《上海寶貝》˙衛慧˙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紙上美女》˙蘇童˙麥田出版社˙2000
《不可言說》․陳染․作家出版社․2000
《無知者無畏》˙王朔˙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
《糖》˙棉棉˙生智出版社˙2000
《水中的處女》衛慧˙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
《凡都是門》․陳染․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貓的激情時代》˙林白˙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遠流出版公司˙2002
《靈魂飯》˙余華˙遠流出版公司˙2002
二、理論與批評
(一)專著
《飲冰室文集》˙梁啟超˙新興書局˙1957
《自我影像》˙A.佛洛姆著、陳華夫譯˙問學出版社˙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Chodorow,Nan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8
《龍應台評小說》․龍應台․爾雅出版社․1985
《曹禺論創作》˙曹禺˙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Of Woman Born》,Rich,Adrienne,Norton:New York,1986
《青少年心理學》˙HURLOCK(赫洛克)原著,胡海國編譯˙桂冠圖書公司˙1987
《都市青少年的價值觀》˙黃俊傑、吳素倩著˙巨流圖書公司˙1988new window
《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編譯․明文書局․1988
《中國人:觀念與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文崇一、蕭新煌主編˙巨流出版社˙1988
《小說與社會》˙呂正惠˙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什麼是後現代主義》˙羅青˙五四書店˙1989
《文學社會學》˙何金蘭˙桂冠圖書公司˙1989
《歐洲青少年文學暨兒童文學》˙D.Escarpit著,黃雪霞譯˙遠流圖書公司˙1989
《文學社會學》˙埃斯卡皮著,葉淑燕譯˙遠流圖書公司․1990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孫隆基․唐山出版社․1990
《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康來新編˙雅歌出版社˙1990
《中國新文學整體觀》․陳思和․業強出版社․1990
《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原著,劉紹銘編譯˙傳記文學社˙1991
《白先勇論》․袁良駿․爾雅出版社․1991
《文學的後設思考》˙呂正惠主編˙正中書局˙1991
《青少年自我統合與教育》˙江南發˙復文書局˙1991
《第二性》․西蒙‧波娃著․志文出版社․1992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呂正惠‧新地出版社‧1992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張大春˙遠流出版社˙1992
《文學理論導讀》․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書林出版社․1993
《藝術觀賞之道》․約翰․伯杰(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商務印書館․1993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王德威˙麥田出版社˙1993
《通俗文學》˙鄭明娳˙揚智出版社˙1993
《現代主義文學研究》˙吳昌雄˙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解讀瓊瑤愛情王國》˙林芳玫˙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new window
《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張寶琴、邵玉銘、亞弦主編˙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從四○年代到九○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
《生命情結的反思》․林幸謙․麥田出版社․1994
《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劉俊․爾雅出版社․1995
《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劉康˙麥田出版社˙1995new window
《文學不安--張大春的小說意見》˙張大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文學的原像》˙楊照˙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劉俊․爾雅出版社․1995
《第六隻手指》․白先勇․爾雅出版社․1995
《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唐翼明˙東大圖書公司˙1995
《多元共生的時代--二十世紀西方文學比較研究》․王寧․淑馨出版社․1995
《新馬克思主義導引》˙高宣揚˙遠流出版公司˙1995
《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楊小濱˙麥田出版社˙1995new window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編˙麥田出版社˙1995
《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梁培勇․心理出版社․1995
《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施淑˙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1996
《革命․歷史․小說》․黃子平․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眾神的肖像》˙季紅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新時期小說研究》˙鄺邦洪˙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
《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徐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王寧˙淑馨出版社˙1996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女書文化出版社․1996
《女性主義思潮》․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
《蕾絲與鞭子的交歡》․林水福、林燿德主編․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7
《仲介台灣˙女人》˙邱貴芬˙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7
《拉岡》•王國芳、郭本禹著․生智出版社․1997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朱立元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張頤武˙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認同˙差異˙主體性》˙簡瑛瑛主編˙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當代文學新潮》˙朱寨、張炯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張清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吳義勤․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
《成年兒童與家庭危機》˙齋藤 學著,章蓓蕾譯(王浩威審訂)˙商周出版社˙1997 
《精神分析文論》․陸揚․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陳義芝主編˙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王德威˙麥田出版社˙1998
《小說稗類》˙ 張大春˙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楊照˙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劉亮雅․元尊文化出版公司․1998
《姊妹「戲」牆》․張娟芬․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說故事的人》˙班雅明著、林志明譯˙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
《班傑明》˙陳學明˙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作、吳美真譯˙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
《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林水福主編˙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
《台灣文學二十年集1978-1998:評論二十家》˙李瑞騰主編˙九歌出版社˙1998
《新時期文學格局》․張炯․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女性主義經典》․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
《後現代文化導論》˙Steven Connor著、唐維敏譯˙五南出版社˙1999
《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陳義芝編˙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徐坤․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陳信元、欒梅健主編˙南華管理學院˙1999
《鏡城地形圖》˙戴錦華˙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
《後現代性的起源》˙Perry Anderson著,王晶譯˙聯經出版公司˙1999
《少年小說大家讀--啟蒙與成長的探索》˙張子樟˙天衛文化出版社˙1999
《青少年心理學》‧賴保禎等編著‧國立空中大學‧1999
《青少年心理學》‧王煥琛、柯華崴著‧心理出版社‧1999
《青春記憶的書寫--少兒文學賞析》˙張子樟˙幼獅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00
《現代性的意義與侷限》˙佘碧平˙上海三聯書店˙2000
《後現代主義文化心理:拉康研究》․方漢文․上海三聯書店․2000
《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王寧˙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劉紀蕙˙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現代與後現代》˙黃瑞祺˙巨流出版公司˙2000new window
《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周英雄、劉紀蕙編˙麥田出版社˙2000
《文化研究》˙王逢振˙揚智出版社˙2000
《世紀末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蕭同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中國當代小說藝術演變史》˙金漢˙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黃金麟․聯經出版公司․2000
《怪胎家庭羅曼史》․張小虹․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
《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王德威․麥田出版社․2001
《同志研究》‧何春蕤主編‧巨流出版社‧2001
《發展心理學導論》‧Julia C Berryman等著,陳萍、王茜譯‧五南圖書公司‧2001
《大陸當代文學史教程1949-1999》‧陳思和主編‧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新時期文學二十年》․王鐵仙․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文學場域的變遷》˙張誦聖˙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朱剛˙揚智出版社˙2002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唐諾選書伴讀˙臉譜出版社˙2002
《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張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徐岱․學林出版社․2002
《風情》˙尹慧˙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
《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曾秀萍․爾雅出版社․2003
《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胡曉真˙麥田出版社˙˙2003new window
(二)學位論文
《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陳瑤華˙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蘇童小說文本研究(1985年-1994年)》˙曾恆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眷村小說研究--以外省第二代作家為對象》˙蔡淑華˙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張佩珍․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陳雀倩˙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
《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鄭雅文˙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台灣戰後通俗言情小說之研究--以瓊瑤60-90年代作品為例》․林欣儀․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貳、篇目部分
<苦讀細品談「家變」>˙顏元叔˙《中外文學》(台灣)1:11˙1973.4new window
<論「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 >˙歐陽子˙《中外文學》(台灣)1:12new window
˙1973.5
<淺談「家變」的文字>˙張漢良˙《中外文學》(台灣)1:12˙1973.5new window
<家變座談會>˙林海音、張系國、傅禺、張健、羅門、朱西寧、張漢良、顏元叔˙《中外文學》(台灣)2:1˙1973.6new window
<「家變」的人生觀照與嘲諷>˙陳典義˙《中外文學》(台灣)2:2˙1973.7new window
<談「家變」>˙王鼎鈞、石公、李寬宏、景翔、關雲、隱地˙《書評書目》(台灣)第六期˙1973.7
<讀「家變」的聯想>˙譚雅倫˙《書評書目》(台灣)第十五期˙1974.7
<花呀草呀雲呀天呀水呀風呀-瓊瑤作品的今昔>•蕭毅虹‧《書評書目》(台灣)16期‧1974.8
<十年來的台灣小說:一九六五--七五-兼論王文興的「家變」>˙劉紹銘˙《中外文學》(台灣)4:12˙1976.5new window
<論析「家變」之情節安排藝術>˙姚欣進˙《中外文學》(台灣)4:12˙1976.5new window
<蕭颯˙小說˙七十年代>˙林依潔˙《明道文藝》(台灣)68期˙1981.11
<蕭颯的小說世界>˙鐘麗慧˙《明道文藝》(台灣)88期˙1983.7
<兩訪白先勇>˙袁則難˙《新書月刊》(台灣)第五期˙1984.2
<廖輝英的小說反映的一些問題>˙杭之˙《當代》(台灣)第2期˙1986.6
<試論王文興小說中的挫敗主題-范曄是怎麼長大的?>˙蔡英俊˙《文星》(台灣)102期˙1986.12new window
<逆子的形象-賈寶玉、高覺慧和范曄的比較>˙陳萬益˙《文星》(台灣)102期˙1986.12new window
<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詹明信˙《文星》(台灣)109期˙1987.7
<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蔡英俊˙《文星》(台灣)第110期˙1987.8
<炒作後現代?:評孟樊、羅青、鍾明德的後現代觀>˙陳光興˙《自立早報˙自立副刊》(台灣)˙ 1990.2.23
<寂寥和不安分的的文學探索--陳染小說三題>․陳駿濤․《文學評論》(大陸)․1992.6
<從啟蒙到啟蒙>˙李永熾˙《當代》(台灣)76、77期˙1992.8-9
<張大春+大頭春帶來一場文學災難>˙蘇惠昭報導˙《台灣時報》(台灣)˙1992.12.25
<背負生命重量的禮物--張大春《我妹妹》>˙李文冰紀錄整理˙《幼獅文藝》(台灣)84期˙1993.3
<從現代到後現代>˙沈清松˙《哲學雜誌》(台灣)第4期˙1993.4
<少年之路平安走--讀《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李潼˙《台灣新生報》(台灣)14版˙1993.5.13
<舊時王謝堂前燕--關於王朔及王朔現象>˙蔡翔˙《小說評論》(大陸)18期˙1994.1
<余華小說的核心語碼>˙黃蘊洲、昌切˙《小說評論》(西安)55期˙1994.1
<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華長篇小說《呼喊與細雨》論評>˙吳義勤˙《小說評論》(大陸)55期˙1994.1
<蘇童創作的心理透視>․張衛中․《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4.2
<余華創作中的苦難意識>˙郜元寶˙《文學評論》(京)˙1994.3
<論余華>․關懿岷․《河北學刊》(大陸)˙1994.3
<出走與返回--蘇童小說簡論>․黃今夫․《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4.3  
<無可逃避--蘇童與南方>˙趙洪琴˙《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4.3 
<蘇童論>․王海燕․《安慶師範學院學報》(大陸)․1994.4  
<世紀末的回眸--論蘇童>․張應中․《當代文壇》(大陸)․1994.5
<過渡性狀態:後當代敘事傾向>․陳曉明․《當代作家評論》(大陸)․1994.5
<月亮的神話--林白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原型」解讀>˙丁帆、齊紅˙《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1994.7
<蘇童:在小說和現實之間來來往往>․高堯․《今日中國》(大陸)․1994.10
<甜蜜家庭的變調--淺析中外文學「家」的風貌>‧陳長房‧《幼獅文藝》(台灣)80:4(總490期)‧1994.10
<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陳長房˙《幼獅文藝》(台灣)80:6(總492期)˙1994.12
<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呂正惠˙《幼獅文藝》(台灣)80:6(總492期)˙1994.12
<蘇童小說的生命意識>․吳義勤․《江蘇社會科學》(大陸)․1995.1 
<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梅家玲˙《聯合文學》(台灣)11:4(總124期)˙1995.2
<從「父慈子孝」到「家變」--王文興《家變》與王朔《我是你爸爸》之比較>˙丁進˙《當代作家評論》(大陸)˙1995.2
<匱乏時代的精神憑弔者--60年代出生作家群印象>˙郜元寶˙《文學評論》(京)˙1995.3
<論蘇童小說的敘事模式>․張應中․《安徽師大學報》(大陸)23:3(總94期)․1995.3
<飛翔的女性神話--讀林白的長篇小說《汁液˙一個人的戰爭》>˙唐雲˙《小說評論》(大陸)˙1995.3
<評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 內容有趣卻不真>˙琴涵˙《中華日報》(台灣)15版˙1995.3.31
<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王建元作、張錦忠譯˙《中外文學》(台灣)275期(23:11)˙1995.4new window
<生命 騷動 焦慮--張大春《我妹妹》人物小論>˙陳思˙《讀書人》(香港)第五期˙1995.7
<中國當代文學:女性主義˙女性寫作˙女性本文>˙陳虹˙《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1995.11
<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葉德宣․《中外文學》(台灣)24:7(總283)․1995.12
<陳染小說的一種解讀>․陳巧雲․《福建論壇˙文史哲版》(大陸)․1996.1
<恐懼與憐憫--讀余華的小說>˙劉哲˙《東方藝術》(鄭州)˙1996.2
<生存之痛的體驗與書寫--陳染小說論>˙吳義勤˙《小說評論》(大陸)69期˙1996.3。
<余華論>․王海燕․《江淮論壇》(大陸)․1996.4
<論余華的敘事循環>․何鯉․《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
1996.5
<當代中國女作家的創作關懷和自我想像--以「紅罌粟叢書」中若干小說作品為例>․艾曉明․《讀書人》(香港)第15期․1996.5
<中國文學中的父子關係-談王文興的「家變」和奚淞的「哪吒」>˙金恆杰˙「百年來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台灣)國家圖書館主辦˙1996.6.2new window
<從啟蒙思想看梁啟超的小說理論及其侷限>˙蔡長林˙《中國文學研究》(台灣)第十期˙1996.6new window
<尋找書寫的潛力和脈絡--「世界華文『成長小說』徵文」決審會議記錄>˙李文冰紀錄整理˙《幼獅文藝》(台灣)83:6(總510期)˙1996.6
<華美成長小說>˙馮品佳˙《幼獅文藝》(台灣)83:6(總510期)˙1996.6new window
<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廖咸浩˙《幼獅文藝》(台灣)83:7(總511期)˙1996.7
<飄蕩的少年遊魂--《野孩子》評介>˙梅家玲˙《聯合報》(台灣)43版˙1996.9.9
<小說家的特技表演--《野孩子》評介>˙黃錦樹˙《中國時報》(台灣)38版˙1996.9.19
<青少年小說的無意識現象--失重的反叛>˙盧郁佳˙《聯合報》(台灣)41版˙1996.10.14
<飄蕩與遺忘--《野孩子》的主題不是青少年問題>˙黃念欣˙《讀書人》
(香港)21期˙1996.11
<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邱貴芬訪談策畫、劉于琦˙林逸萍整理˙《台灣文藝(新生版)》(台灣)158 期˙1996.12
<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賀淑瑋˙《中外文學》(台灣)25:9(總297期)˙1997.2new window
<先鋒派之後:九十年代的文學流向及其危機>․陳曉明․《當代作家評論》(大陸)․1997.3
<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莊宜文˙《文訊》(台灣)總137期․1997.3
<被「時代」牽著鼻子走?>․殷實․《小說評論》(大陸)․1997.4
<林白小說:女性慾望的敘事>˙荒林˙《小說評論》(大陸)˙1997.4
<重歸還是拆解──論蘇童小說的歷史追憶>․楊春․《河北學刊》(大陸)˙1997.4
<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簡政珍․《中外文學》(台灣)26:2(總302)․1997.7
<歷史的誤置:關於中國後現代文化及其理論研究的再思考>․陳曉明․《文藝理論》(大陸)․1997.9 
<(白先勇同志的)女人、怪胎、國族:一個家庭羅曼史的連接>․朱偉誠․《中外文學》(台灣)26:12(總312)․1998.5
<兩種「露營/淫」的方法:<永遠的尹雪艷>與《孽子》中的性別越界演出>․葉德宣․《中外文學》(台灣)26:12(總312)․1998.5
<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梅家玲˙《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陳義芝主編)˙1998new window
<試論父系歷史空間性中怪胎情慾化的可能>˙趙彥寧˙《性別與空間研究室
通訊》(台灣)第五期˙1998.7
<九○年代台灣都市電影中的歷史、空間與家/國>˙林文淇˙《中外文學》(台灣)27:5( 總317)˙1998.10new window
<少年台灣:八、九○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梅家玲˙《漢學研究》(台灣)16:2(總31號)˙1998.12new window
<奇異的悖反--重讀蘇童>․付英海․《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大陸)第5期․1998.12
<那群無所依歸的孩子們>․楊照․《中國時報》(台灣)37版․1999.1.5
<苦難的超越與昇華--論余華小說中的「苦難」主題>․齊紅․《當代文壇》(大陸)˙1999.1
<論遲子建的小說創作>․張紅萍․《文學評論》(大陸)․1999.2
<論余華小說寫作中生存意識取向及其流變>․鄭成志․《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7:1․1999.3
<蘇童小說的敘事美學>․張學昕․《呼蘭師專學報》(大陸)․1999.3
<寫作之途的變遷--作家余華精神現象試讀>․陳少華․《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1999.4
<回憶:對現實的逃逸 ──讀蘇童小說>․石世明․《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總第52期․1999.4
<九十年代的女性--個人寫作(筆談)˙在創傷性記憶的環抱中>˙王曉明˙《文學評論》(大陸)˙1999.5
<九十年代的女性--個人寫作(筆談)˙從拒絕到聯繫>˙張煉紅˙《文學評論》(大陸)˙1999.5
<反叛與回歸──余華小說讀解>․陳琳․《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 32:2․1999.5
<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李歐梵˙《文學評論》(大陸)˙1999.5
<女兒的凝視:電影中的父女情結>․陳儒修․《藝術學報》(台灣)64期․1999.6
<余華的「冷酷」:抉發人類本性--論余華小說的自然主義傾向>․沈夢瀛․《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大陸)12:2․1999.8
<孤獨的生存體驗 執著的精神追求--陳染創作論>․鄭崇選․《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大陸)․2000.1
<突圍與陷落──論蘇童小說的孤獨意識>․馮愛琳․《當代文壇》(大陸)․2000.1
<論蘇童的小說創作>․張學昕․《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3:1․2000 
<論余華小說的「苦難意識」>․樊琦․《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大陸)28:1․2000.1
<刀刃上的舞蹈--評衛慧《上海寶貝》兼及晚生代女作家創作>˙馬春花˙《小說評論》(大陸)93期˙2000.3
<記憶中的「歷史」就是此時此刻--對余華九十年代小說創作的一次觀察>․汪躍華․《當代作家評論》(大陸)․2000.4
<吃飽之後怎樣--評余華的小說創作>․劉旭․《當代作家評論》(大陸)․
2000.4
<論余華的「生存小說」>․張學昕․《岱宗學刊》(大陸)․2000.4
<《桑園留念》:蘇童的經典>․汪雲霞․《江漢論壇》(大陸)․2000.5
<論王朔小說的現代派文學色彩>˙吳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總21卷增刊˙2000.5
<主體的泯滅與重生--余華論>․鄭國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大陸)․2000.6
<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華論>․李永祥․《山東社會科學》(大陸)․2000.6
<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台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梅家玲˙《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0.6
<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廖咸浩˙《幼獅文藝》(台灣)558期˙2000.6
<中國現代小說中的成長意識--以郁達夫、丁玲、巴金作品為例>˙張堂錡˙《幼獅文藝》(台灣)558期˙2000.6
<後殖民英文小說中的女性成長敘事>˙馮品佳˙《幼獅文藝》(台灣)558期˙2000.6
<九○年代大陸女性寫作初探--以王安憶、林白、陳染作品作為觀察場域>˙陳信元˙「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台灣)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辦˙2000.9.16-17
<苦難的試煉--大陸新時期小說中的成長經驗>˙張子樟˙「兩岸文學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台灣)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辦˙2000.9.16-17
<林白:讓靈魂在往事中穿梭>˙張玉萍˙《濟寧師專學報》(大陸)21:5˙2000.10
<遊刃於人性肌理的銳筆--專訪廖輝英>˙林玉薇˙《文訊》(台灣)181期˙2000.11
<余華長篇小說的敘述藝術>․劉新英․《黎明職業大學學報》(大陸)第4期(總第29期)․2000.12
<林白:一個驚恐的「邊緣」女人>˙蘇曉芳˙《雲夢學刊》(大陸)22:1˙2001.1
<遲子建論>․方守金․《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大陸)19:1․2001.1
<透過生活氤氳的精緻敘述--蘇童短篇小說解讀>․章蕾、張學昕․《北方論叢》(大陸)總165期․2001.1
<墜落的飛翔--評所謂「七十年代出生的小說家群」>˙董麗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1
<海峽兩岸新生代小說研究>˙傅其林˙《小說評論》(大陸)第97期˙2001.1
<蘇童小說的敘事策略>․李丹˙《承德民族師專學報》(大陸)21:1․2001.2
<藝術之途的變遷與追求--評余華的三部長篇小說>․龔金平․《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大陸)․2001.2
<無根的寫作:衛慧、棉棉作品對「父親」的解構>˙吳智斌˙《當代文壇》(大陸)․2001.2
<「活著」:過程和意義──對余華90年代小說的一種理解>․姜飛․《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總第111期․2001.2
<余華先鋒小說與傳統文化的聯繫>․趙朵․《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6:2․2001.3
<香椿街少年蘇童>․艾華․《語文世界˙藍B版》(大陸)․2001.3
<世紀末的自慰與贖救--論王朔小說的反諷與自嘲>˙張乃良、李雅妮˙《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大陸)˙2001.3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同步滲透中的文學>˙丁帆˙《文學評論》(大陸)˙2001.3
<惡與善:余華小說中「父親」的迷失與回歸>․張慧、曹磊․《魯行經院學報》(大陸)․2001.4
<苦難中的溫情與溫情地受難--論余華小說的母題演化>․夏忠義、富華․《南方文壇》(大陸)․2001.4
<在喧嘩與騷動中活著──福克納與余華比較研究>․俞利軍․《美國研究》(大陸)․2001.4
<反抗的意義與侷限--「新生代」作家精神批評>˙賀仲明˙《小說評論》(大陸)˙2001.4
<女性文學與「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討論>˙孟繁華主持˙《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4
<審父與馴子的兩難--從兩篇小說看九十年代的一種精神軌跡>˙陸雪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6
<壓抑與反叛──簡論余華筆下的「父子衝突」>․叢新強、郭篤凌․《當代文壇》(大陸)․2001.6
<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梅家玲˙《漢學研究》(台灣)19:1˙2001.6new window
<凝視下的女性身體--從佛洛伊德到傅柯>․高榮禧․《當代》(台灣)166期․2001.6
<情慾與流離-論白先勇小說的戲劇張力>․柯慶明․《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從《台北人》到《孽子》>․梅家玲․《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江寶釵․《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父親中國․母親(怪胎)台灣?白先勇同志的家庭羅曼史與國族想像>․朱偉誠․《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從家庭授勳到警局問訊-《孽子》中父系國/家的身體規訓地景>․葉德宣․《中外文學》(台灣)30:2(總350)․2001.7
<在愛與欲之間--論20世紀90年代小說的五種情愛書寫>˙劉保昌˙《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7
<余華的小說世界>․蔣淑賢․《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大陸)22:4․2001.8
<試析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敘事策略>․陳玉慶․《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 2:3․2001.9
<苦難與救贖──余華90年代小說兩大主題話語>․昌切、葉李․《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大陸)․2001.10
<逃離與回歸--論林白對精神家園的追求>˙喻世華˙《鎮江高專學報》(大陸)14:4˙2001.11
<陳染的私人情結>˙王紅旗˙《中國婦女報》(大陸)˙2001.11.14
<遲子建的傷懷>˙王緋˙《北京日報》(大陸)˙2001.12.3
<女人在路上:80年代後期當代小說女性意識流變>˙于展綏˙《小說評論》(大陸)103期˙2002.1
<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時空結構>․尤磊․《小說評論》(大陸)․2002.1
<對余華小說敘事意圖的動態試讀>․方愛武․《浙江樹人大學學報》(大陸)2:1․2002.1
<芸娘 莎菲 寶貝--「私人化寫作」的風化史>˙田崇雪˙《小說評論》(大陸)103期˙2002.1
<毛語創傷與當代中國黑色幽默論述>˙賀淑瑋˙《中外文學》(台灣)30:9(總357期)˙2002.2new window
<小說家檔案:遲子建專輯>․遲子建等․《小說評論》(大陸)104期․2002.2
<論遲子建小說中的「死亡」藝術>˙ 秋紅˙《小說評論》(大陸)104期˙2000.2
<神話的坍塌與重建--談陳染小說戀父、弒父與「回家」>˙胡軍˙《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大陸)7:1˙2002.2
<流動的神韻──談蘇童小說的創作軌跡>․錢世鳳․《杭州教育學院學報》(大陸)˙2002.2
<小說的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 ──蘇童、莫言童年視角小說創作比較>․應玲素․《湖州師範學院學報》(大陸)24:1․ 2002.2
<上海寶貝的繁華指數>˙陳建志˙《中國時報》(台灣)人間副刊˙2002.2.17
<是誰在說話?--蘇童《城北地帶》中的冷酷敘事>˙石曉楓˙《中央日報》(台灣)18版˙2002.2.24
<告別「虛偽的形式」--論余華九○年代轉型後的作品>․劉慧珍․《廊坊師範學院學報》(大陸)18:1․2002.3
<審美重構:回到世界本身──論余華小說創作的形式與內容>․郭桂濱․《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大陸)․2002.3
<幾次見王朔>˙郝明義˙《中國時報》(台灣)39版˙2002.3.3
<「70年代後」的世故>˙杜英˙《小說評論》(大陸)106期˙2002.4
<權威的消解 痛苦的增長--試論王朔創作的後現代主義傾向>‧高彥‧《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大陸)總123期‧2002.4  
<訪談:敘述的力量--余華訪談錄>˙葉立文、余華˙《小說評論》(大陸)106期˙2002.4
<顛覆歷史理性--余華小說的啟蒙敘事>˙葉立文˙《小說評論》(大陸)106期˙2002.4
<論余華小說中的人物命運模式>․張福萍․《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大陸)23:2․2002.4
<試論余華小說的重複敘事和循環敘事>․陳艷陽․《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大陸)7:3․2002.6
<超越的背後--余華小說的變異與承繼>․甘浩、李群․《天中學刊》(大陸)17:4․2002.8
<溫情在苦難中失卻與回歸──余華小說母題解讀>․潘慧莉․《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大陸)24:4․2002.8
<生活在遠方--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導讀>․劉曉潔․《語文教學通訊》(大陸)18期․2002.9
<敘述的一次軟著陸--論余華的小說敘事>․王學․《南通職業大學學報》(大陸)16:3․2002.9
<希望與絕望──余華90年代創作試探>․劉昕華、黃燦․《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4:5․2002.9
<蘇童:繼承與悖離>․楊紅莉、趙會敏․《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大陸)4:3․2002.9
<蘇童及其作品點擊>․黃萍․《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大陸)第4期(總第33期)․2002.11 
<蒼茫的古韻 空靈的詩意──蘇童小說的象徵意味>․黃萍․《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陸)28:6․2002.12  
<現代性對後現代的反撥>․陳曉明․《文學自由談》(大陸)․2003.1
<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李歐梵˙《文學評論》(大陸)31:11(總371期)˙2003.4
<《紅柿子》、班雅民與回憶>˙儲湘君˙《中外文學》(台灣)31:11(總371期)˙2003.4new window
<時間的影像與影響:關於《紅柿子》的回憶>˙陳儀芬˙《中外文學》(台灣)31:11(總371期)˙2003.4new window
<來自回憶的救贖:《紅柿子》中的政治嘲諷、族群關係與原鄉情結>˙蔡佳瑾˙《中外文學》(台灣)31:11(總371期)˙2003.4new window
<艾騰˙伊格言和蔡明亮電影中後現代「非地方」中的家庭>˙劉紀雯˙《中外文學》(台灣)31:12(總372)˙2003.5new window
<從除魅到招魂--百年中文小說的倫理意義>‧王德威‧《聯合報》(台灣)副刊‧2003.11.28-29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