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伐情勢下的北方報紙輿論(1926-1928)--以大公報、晨報為中心
書刊名:中華軍史學會會刊
作者:高郁雅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2
頁次:頁177-218
主題關鍵詞:北伐報紙輿論大公報晨報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158
本文以天津《大公報》與北京《晨報》為中心,觀察北方報紙輿論對南方北伐的觀感,不僅瞭解當時北方民眾的基本心態,亦呈現北方報界面對變局的生存抉擇。 因為戰事日趨緊張,北方當局面對報紙的言論管制也愈益嚴格。除《大公報》位居租界能迴避政府的新聞語制外,從1927年1月開始,《晨報》就遭受當局嚴格的新聞檢查。統計該報在北伐期間被刪篇幅的面積,可發現刪除幅度是隨著北方戰事的失利而增長;而從前後文與時事推敲被刪內容的種類,發現以前線軍情最多,顯示北方政府禁止報紙刊載不利北軍的消息。 其次我們也發現《大公報》及《晨報》對北伐的評價不甚相同,若以內容分析法比較二報對北伐的言論平均數,可發現《大公報》對南方的觀感比《晨報》友好,且這種差異有隨著北伐進展而日漸擴大的趨勢。若試圖解析此言論差異的意義,則印證二報政治背景與交際網絡的不同。但整體來說,北伐期間《大公報》與《晨報》對南方的言論平均數都是負數,顯示其對南方北伐均心懷芥蒂,只是反對的程度不同而已。 最後我們也從報紙銷量推算出,北伐時期《大公報》、《晨報》每日讀者人次共約24萬。雖然這在當時是蠻大的人口,但報紙輿論對北伐的反應是間接被動的;南方北伐主要不是宣傳幫助了槍,而是槍促進了宣傳。北方報紙輿論對南方北伐的反應雖影響了許多人,從而造成對南北當局的輿論壓力;但事實上報紙言論的形成亦大部份來自於時局壓力,故若說北方報紙輿論促進了南方北伐的成功,不如說北伐戰事的成功促使北方報紙輿論的轉向。
Other
1.(1926)。大公報,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羅志田(19940300)。南北新舊與北伐成功的再詮釋。新史學,5(1),87-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友蘭(1974)。中國報業報學與報人。報學,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墨農(198003)。紀大公報。傳記文學,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玉法(1994)。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聞與言論。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集刊,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紀瀅(197706)。我對季鸞先生及大公報的體認。傳記文學,3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季陸(1979)。吳達詮先生與革命的淵源。傳記文學,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曹世瑛(1985)。大公報與胡政之。文史資料選輯,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靜敏(1996)。九一八事變後張季鸞的社評--三○年代文人論政研究之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倪心正(1993)。政治控制與新聞媒體之關係--上海「申報」社論硏究》。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蕙風(1986)。民國初年新聞自由的硏究 (1912~1928)。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廷俊(1994)。新記大公報史稿。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靜廬(1991)。中國的新聞記者與新聞紙。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1979)。五四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袁昶超(1957)。中國報業小史。臺北:新聞天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姚朋(1982)。新聞三論。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雨(1993)。大公報史(1902-1949)。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哲民(1992)。近現代出版新聞法規匯編。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光輝(1986)。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賴光臨(1981)。七十年中國報業史。臺北:中央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孔昭愷(1991)。舊大公報坐科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戈公振(1964)。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方漢奇(1981)。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央通訊社(1981)。七十年來中華民國新聞通訊事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包澹寧、李連江(1995)。筆桿裡出民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壽桐(1995)。新月派的紳士風情。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光宇(1992)。中國社團黨派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198602)。簡明中國新聞史。福州:福建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河(199210)。北京報刊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君豪(1983)。中國近代報業。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家林(1996)。中國新聞通史。武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黎安友(1994)。中國的民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Lee-hsia, Hsu Ting(1974)。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3.劉尊棋(1991)。往事的回顧。文史資料選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黎安友(1981)。近代中國輿論之興起。中國現代史專題硏究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芸生、曹谷冰(1962)。1926至1949年的舊大公報。文史資料選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楊芹(1988)。孫伏園與北京晨報副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26)。晨報,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際清(1957)。天津報業的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