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鄭振鐸編輯時期《小說月報》研究
作者:黃淑惠
作者(外文):Shu-Hui Huang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松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鄭振鐸小說月報文學研究會商務印書館Zheng ZhenduoThe Short Story MagazineLitera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The Commercial Pr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0
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當從刊物研究開始,此即本研究選擇以《小說月報》為考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動機。作為現代文學的載體,《小說月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期刊,有其特殊的現象值得探討,本研究在《小說月報》全面改革後,選擇以鄭振鐸主編時期的《小說月報》為論述主軸,探討的主題為:鄭振鐸貫徹於《小說月報》的編輯理念、文學研究會的創作群體、商務印書館的出版角色,對於《小說月報》的整體論述,透過「鄭振鐸」的編者視角,期由文學期刊的出版發行和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以文學傳播的觀點觀照文學社會學的現象,進而探求鄭振鐸的主編角色,呈現編者的意識主導刊物走向,以及隱含其間的文化過濾趨向。
文學研究會的社團運作,文學場域的知識群體,透過《小說月報》作為媒介,完成作品的生產和流通,體現對現代文學的傳播及影響。文學作品在傳播後的效果,本身就體現了社會對作品的評價,由創作者到讀者的過程,傳播方式引導讀者的評價、釋義,引起更多讀者群對文學活動的參與。再者,《小說月報》作為商務印書館最重要的文學刊物之一,其運作方式與商務印書館的經營策略有著密切的關係,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商務印書館秉持一種商業本位的立場,這種保守的立場對《小說月報》和文學研究會的發展,也許有某種程度的制約,但從商業立場而言,相對提供了支持和保證。
本研究探討的方向主要為:(一)鄭振鐸的編輯理念──編者意識主導刊物走向;(二)文學研究會的創作群體──文學場域中的知識分子;(三)商務印書館的出版角色──文學傳播的中介角色。西方文學社會學、傳播理論的引入,為刊物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架構與闡釋,對於文學期刊的刊物研究,除了充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期望本研究提出的觀點,可以增加研究鄭振鐸與《小說月報》不同的視角。
一、專書
※本論文大量引用刊物內文章,僅於專書處列出刊名,刊物內著者及出處於註腳處標明。
《小說月報》原刊影印本第1冊至86冊,日本東京:東豐書店,1979年。
《小說月報》原刊影印本第87冊總目錄,日本東京:東豐書店,1979年。
《小說月報》第11卷第1號-第22卷第12號,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年1月10日-1931年12月10日。
《文學》第81期-第171期,上海:時事新報,1923年5月10日-1925年5月4日。
《文學旬刊》第1期-第80期,上海:時事新報,1921年5月10日-1923年7月22日。
《文學旬刊》第1號-第82號,北京:晨報副刊,1923年6月1日-1925年9月25日。
《文學週報》第172期-第380期,上海:文學週報社,1925年5月10日-1929年12月22日。
《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第1卷第6號,上海:群益書社,1915年9月15日-1916年6月15日。
《新青年》第2卷第1號-第9卷第6號,上海:群益書社、廣州:新青年社,1916年9月1日-1922年7月1日。
《詩》第1卷第1期-第2卷第2期,上海:中華書局,1922年1月15日-1923年5月15日。
丁偉志、陳崧:《中西體用之間:晚清中西文化觀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久宣:《出版巨擘商務印書館──求新應變的軌跡》,臺北:寶島社,2002年。
卞之琳:《人與詩:憶舊說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文言主編:《文學傳播學引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方曉紅:《報刊‧市場‧小說──晚清報刊與晚清小說發展關係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一川:《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世剛主編:《中國社團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本朝:《中國現代文學制度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存奎:《再造與復古的辯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整理國故」論爭的歷史考察》,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
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建輝:《文化的商務──王雲五專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建輝:《出版與近代文明》,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炳根:《鄭振鐸:狂臚文獻鑄書魂》,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年。
王哲甫:《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上海:上海書店,1933年。
王紹曾:《近代出版家張元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王紹曾:《近代出版家張元濟》(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雲五:《商務印書館與新教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王雲五:《舊學新探──王雲五論學文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王壽南主編:《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王鳳超編著:《中國的報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鳳超:《中國報刊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德威著,宋偉杰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王學哲、方鵬程:《通往向前──商務印書館百年經營史(1897-200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
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下卷》(修訂版),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上卷》(修訂版),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
王燁:《新文學與現代傳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
王燕:《晚清小說期刊史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付建舟:《小說界革命的興起與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1971年。
包禮祥:《近代文學與傳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史春風:《商務印書館與中國近代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華康德(L. D. Wacquant)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石曉巖:《重構與轉型──《小說月報(1910-1931)翻譯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石曙萍:《知識分子的崗位與追求──文學研究會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任淑坤:《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任訪秋:《中國新文學淵源》,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伍啟元:《中國新文化運動概觀》,上海:現代書局,1934年。
伍傑:《中文期刊大詞典》(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向陽:《浮世星空新故鄉──臺灣文學傳播議題析論》,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new window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
朱壽桐:《中國現代社團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朱聯保編撰:《近現代上海出版業印象記》,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年。
米列娜(Milena Dolezelova-Velingerova)編,伍曉明譯:《從傳統到現代──19至20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何曉明:《百年憂患──知識分子命運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何曉明:《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
余英時、包遵信等著,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余英時:《論士衡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余英時等:《五四新論: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余蕙靜:《鄭振鐸戲劇論著與活動述評》,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4年。new window
吳方:《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吳方:《仁智的山水:張元濟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吳相:《從印刷作坊到出版重鎮》,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吳福輝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三卷》(1928-193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呂西安‧戈爾德曼(Lucien Goldmann)著,吳嶽添譯:《論小說的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呂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著,段毅、牛宏寶譯:《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
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第1卷‧現代部分》(上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第1卷‧現代部分》(下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宋應離主編:《中國期刊發展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李西寧:《人淡如菊──張元濟》,香港:中華書局,1999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李秀萍:《文學研究會與中國現代文學制度》,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侃:〈論張元濟〉,《近代傳統與思想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9月,頁206-227。
李怡:《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
李明山:《中國近代編輯家評傳》,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春雨:《出版文化與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家駒:《商務印書館與近代知識文化的傳播》,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頻:《編輯家茅盾評傳》,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杜慧敏,《晚清主要小說期刊譯作研究(1901-1911)》,上海:上海書店,2007年。
汪家熔:《大變動時代的建設者──張元濟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汪家熔:《商務印書館史及其他──汪家熔出版史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年。
汪家熔:《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張元濟、陸費逵、王雲五的文化貢獻》,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書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汪容祖編:《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汪淩:《張元濟:書卷中歲月悠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84年。new window
沈衛威:《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1815-1874》(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周玉山主編:《五四論集》,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周作人:《希臘之餘光(希臘、西洋、翻譯)》,收入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第8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周明之著,雷頤譯:《胡適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選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周武:《張元濟:書卷人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海波、楊慶東:《傳媒與現代文學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周策縱等著,周陽山編:《五四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周策縱著,陳永明等譯:《五四運動史》,長沙:嶽麓書社,1999年。
周蔥秀、涂明:《中國近現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錦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家本名筆名索引》,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易暉:《「我」是誰──新時期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份意識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林穗芳:《中外編輯出版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花建、于沛:《文藝社會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邱培成:《描繪近代上海都市的一種方法──《小說月報》(1910-1920)與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金梅、朱文華:《鄭振鐸評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金絲燕:《文學接受與文化過濾──中國對法國象徵主義詩歌的接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阿英:《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阿爾方斯‧西爾伯曼(Alphons Silbermann)著,魏育青、于汛譯:《文學社會學引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
阿諾德‧豪澤爾(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譯編:《藝術社會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姜德明:《鄭振鐸書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
柳和城:《張元濟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柳珊:《在歷史縫隙間掙扎:1910-1920年間的《小說月報》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相浦杲:《考證‧比較‧鑒賞: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胡志亮:《王雲五傳》,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胡適:《胡適的日記》,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冊),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中冊),香港:三聯書店,1984年。
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下冊),香港:三聯書店,1989年。
倪延年、吳強:《中國現代報刊發展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夏曉虹:《晚清的魅力》,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夏曉虹、王風等:《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孫宜學編:《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孫宜學編:《詩人的精神──泰戈爾在中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
孫尚揚、郭蘭芳編:《國故新知論──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孫紹先主編:《文學藝術與媒介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徐登明:《編輯出版家葉聖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年。
徐雁平:《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書目文獻出版社編:《小說月報索引(1921-193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海鹽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張元濟圖書館編:《出版大家張元濟──張元濟研究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上、中、下(共三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偉時:《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與人物》,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
袁進:《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袁進:《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逄增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文化透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郝雨:《中國現代文化的發生與傳播──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傳播學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
馬祖毅等:《中國翻譯通史》(共五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商金林編:《葉聖陶年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
商金林:《葉聖陶傳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商務印書館百年大事記編寫組編:《商務印書館百年大事記1897-1997》,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年(1897-1987)──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九十五年──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一百年:1897-1997》,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張人鳳編著:《張菊生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張人鳳:《智民之師‧張元濟》,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張人鳳、柳和城編著:《張元濟年譜長編》(上下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張中良:《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
張允侯等編:《五四時期的社團》(1-4),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
張元濟:《張元濟日記》(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張元濟:《張元濟書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張元濟:《張元濟詩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張元濟著,張人鳳整理:《張元濟日記》(上、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六輯──五四運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2年。new window
張朋園:《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張意:《文化與符號權力: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張榮華:《張元濟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張學繼:《出版巨擘──張元濟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樹年:《我的父親張元濟》,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
張樹年:《我的父親張元濟》,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全八冊),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張靜廬:《在出版界二十年》,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曹正文、曾國瀛:《舊上海報刊史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曹聚仁:《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章培垣、陳思和主編:《開端與終結──現代文學史分期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許嘯天編著:《國故學討論集》(上、中、下),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據上海群學社1927年版影印)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延禮:《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年。
郭武群:《打開歷史的塵封:民國報紙文藝副刊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夏曉虹主編:《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廣州出版社,1999年。
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冊‧中冊‧下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一場遊行、一份雜誌、一本詩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公司,2003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玉申:《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
陳玉剛主編:《中國翻譯文學史稿》,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年。
陳安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
陳旭麓主編:《五四以來政派及其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陳江主編:《商務印書館大事記》,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陳伯海、袁進主編:《上海近代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建民:《智民之夢──張元濟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思和:《犬耕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陳思和:《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國恩:《20世紀中國文學與中外文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陳崧編:《五四前後東西文化問題論戰文選》(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陳敬之:《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陳福康編著:《鄭振鐸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陳福康編選:《回憶鄭振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陳福康、南治國:《鄭振鐸:狂臚文獻耗中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陳福康:《鄭振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福康:《一代才華:鄭振鐸傳》,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陳福康:《一代才華:鄭振鐸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福康:《鄭振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年。
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陳福康:《鄭振鐸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年。
陳福康:《鄭振鐸論》(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陳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陳霖:《文學空間的裂變與轉型──大眾傳播與20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陶東風主編:《知識分子與社會轉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陸榮椿:《鄭振鐸傳》,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
陸榮椿編選:《鄭振鐸選集》(上、下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湯哲聲:《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轉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程麗容:《對話場景中的中國現代小說理論話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舒衡哲(Vera Schwarcz)著,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舒衡哲(Vera Schwarcz)著,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以作家、評論者與文學社群為核心》,臺北:二魚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馮并:《中國文藝副刊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01年。
黃錦珠:《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楊光輝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年。
楊洪承:《文學社群文化形態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楊揚:《轉折時期的文學思想:茅盾早期文學思想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楊揚:《商務印書館:民間出版業的興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楊義:《中國現代文學流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主筆,中井政喜、張中良合著:《中國新文學圖志》(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聯芬:《流動的瞬間──晚清與五四文學關係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楊聯芬等:《20世紀中國文學期刊與思潮1897-1949》,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
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編:《葉聖陶集》(全十三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年-1992年。
葉宋曼瑛著,張人鳯、鄒振環譯:《從翰林到出版家──張元濟的生平與事業》,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年。
董麗敏:《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賈植芳等編:《文學研究會資料》(上、中、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鄒振環:《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廖超慧:《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論爭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趙君豪:《中國近代之報業》,臺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趙孝萱:《鴛鴦蝴蝶派新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全十冊)(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
趙聰:《五四文壇泥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
劉永麗:《被書寫的現代: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上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劉再復:《共鑒「五四」──與李澤厚、李歐梵等共論「五四」》,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劉再復:《共鑒「五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劉炎生:《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劉青峰編:《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劉俐娜:《出版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劉哲民編注:《鄭振鐸書簡》,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
劉納:《嬗變──辛亥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的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納:《創造社與泰東圖書局》,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務印書館──以編譯所為中心之研究(1902-1932)》,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劉增人等纂著:《中國現代文學期刊史論》,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
劉增人:《葉聖陶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全十二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潘正文:《「五四」社會思潮與文學研究會》,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潘正文:《《小說月報》(1910-1931)與中國文學的現代進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潘艷慧:《《新青年》翻譯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蔡佩玲:《商務印書館──中國圖書館發展的推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new window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鄧集田:《中國現代文學出版平台──晚清民國時期文學出版情況統計與分析:1902-1949》,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鄭師渠:《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鄭振偉:《鄭振鐸前期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論集》(上、下冊),香港:港青出版社,1979年。
鄭振鐸:《西諦書話》(上、下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全七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1988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全二十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鄭振鐸著,陳福康整理:《鄭振鐸日記全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軼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鄭逸梅:《逸梅閑話二種》,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鄭爾康編:《鄭振鐸》,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
鄭爾康:《石榴又紅了:回憶我的父親鄭振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爾康:《我的父親鄭振鐸》,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魯湘元:《稿酬怎樣攪動文壇──市場經濟與中國近現代文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8年。
樽本照雄:《初期商務印書館研究》,日本:清末小說研究會,2000年。
樽本照雄編,賀偉譯:《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盧今、李華龍編:《鄭振鐸日記》,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1895-1911)》,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錢鍾書等:《林紓的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戴仁(Jean-Pierre Drège)著,李桐實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897-1949》,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戴安娜‧克蘭(Diana Crane)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
謝天振、查明建主編:《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史(1898-1949)》,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謝慶立:《中國早期報紙副刊編輯形態的演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謝曉霞:《《小說月報》1910-1920:商業、文化與未完成的現代性》,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韓錦勤:《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1979)》,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顏浩:《北京的輿論環境與文人團體:1920-192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魏紹昌編:《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魏紹昌:《我看鴛鴦蝴蝶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和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志田:《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羅貝爾‧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于沛選編:《文學社會學──羅‧埃斯卡皮文論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羅貝爾‧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
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羅美婷編譯:《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
嚴家炎:《論現代小說與文藝思潮》,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嚴家炎:《論中國現代文學及其他》,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89年。
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7年。new window
蘇精:《近代藏書三十家》,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3年。
顧頡剛等編著:《古史辨》(全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丁文:〈新文學讀者眼中的「《小說月報》革新」〉,《雲夢學刊》第27卷第3期,2006年5月,頁88-94。
丁文:〈《小說月報》的國故研究與新文學刊物的重心轉移〉,《學術探索》第4期,2006年8月,頁130-137。
于春生:〈《小說月報》葉聖陶主編時期的內容特色分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卷第8期,2006年8月,頁80-85。
孔海珠輯錄:〈近半個世紀前的訪談──關於茅盾、文學研究會〉,《新文學史料》2009年第2期,頁137-144。
方曉紅:〈晚清小說與報刊媒體發展之關係〉,《江海學刊》1998年第5期,頁170-173。
王中忱:〈新式印刷、租界都市與近代出版資本的形成──商務印書館創立的前前後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1期,頁162-174。
王中忱:〈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商務印書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3期,頁1-14。
王文仁:〈嚴復與《天演論》的接受、翻譯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8年7月,頁145-166。new window
王文軍:〈商業和文化的「拼合」──1920-1921年《小說月報》的革新及其原因的再思考〉,《運城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108-110。
王本朝:〈文學制度:現代文學的一種闡釋方式〉,《文藝研究》2003年第4期,頁155-157。
王本朝:〈文學制度與文學的現代性〉,《湖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53-55。
王本朝:〈文學傳播與中國現代文學〉,《貴州社會科學》總187期第1期,2004年1月,頁76-81。
王本朝:〈中國現代文學的生產體制問題〉,《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頁93-99。
王本朝:〈整理國故與新文學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學學報》第31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82-687。
王本朝:〈從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轉型的制度闡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頁99-102。
王玉琦:〈清末民初文學傳播中的稿酬制現象〉,《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頁83-86。
王存奎:〈再造與復古的辯難:整理國故與文化復古之關係的歷史考察〉,《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3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120-125。
王存奎:〈論五四「新思潮」與整理國故的關係〉,《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8卷第3期,2012年6月,頁114-118。
王定興:〈論編輯及其傳播理念〉,《黃石教育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4年6月,頁34-40。
王建輝:〈中國現代學術文化的雙子星座──北京大學與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學報》第36卷,1999年第2期,頁78-83。
王建輝:〈近代出版的群體研究〉,《江漢論壇》1999年4月,頁69-72。
王建輝:〈知識分子群體與近代報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3期,1999年5月,頁76-83。
王建輝:〈「五四」與新出版〉,《文史哲》2000年第2期,頁114-119。
王建輝:〈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薪水和作者稿酬問題〉,《出版發行研究》2002年第8期,頁65-72。
王建輝:〈中國出版的近代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1卷第5期,2002年9月,頁82-87。
王笑雨:〈功利的傾斜──論茅盾接編《小說月報》期間對傳統文化的疏離及其遭遇的困境〉,《山東文學》2007年第11期,頁74-75。
王淑貴:〈《小說月報》與文學研究會〉,《津圖學刊》2001年第4期,頁46-47。
王富仁:〈傳播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讀書》2004年第5期,頁86-89。
王晴佳:〈從整理國故到再造文明:五四時期史學革新的現代意義〉,《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4年第4期,頁1-13。
王晴飛:〈商務印書館與新文化運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10年12月,頁71-75。
王萍:〈從《小說月報》的改革看茅盾的辦刊宗旨〉,《時代文學》2007年第4期,頁22-24。
王雲生:〈意識形態對文學研究會翻譯活動的影響〉,《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第4卷第7期,2007年7月,頁153-154。
王曉明:〈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重識「五‧四」文學傳統〉,《上海文學》1993年第4期,頁65-76。
付海鴻:〈早期翻譯詩的研究及可能的方向〉,《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0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7-18。
包禮祥:〈近代傳播與文學的互動歷程〉,《社會科學研究》2000年第5期,頁142-146。
白長燕:〈從《小說月報》看茅盾、鄭振鐸和葉聖陶編輯風格的差異〉,《編輯學刊》2013年第2期,頁65-68。
皮爾茲著,邵建譯:〈張元濟:傳統與現代之間〉,《史林》2003年第6期,頁99-106。
石昌渝:〈清代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定位問題〉,《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113。
石曉巖:〈「進化的」與「民族的」──《小說月報》(1920-1923)的文學翻譯〉,《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7-41。
石曉巖:〈清末民初翻譯新劇與戲劇轉型──以《小說月報》(1910-1920)為例〉,《暨南學報》2012年第8期,頁110-114、163。
伍曉輝:〈茅盾與《小說月報》的革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7年3月,頁108-109。
伍曉輝:〈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和大眾傳播的力量〉,《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42-144。
朱文華:〈鄭振鐸與「五四」以來的中外文學交流〉,《文津流觴》2009年第1期,頁103-108。
朱壽桐:〈論文學研究會的中心語態〉,《福建論壇》2003年第6期,頁26-34。
朱壽桐:〈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社團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1月,頁120-124。
朱壽桐:〈現代文學社團與傳統文人會社比較論〉,《深圳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7月,頁79-85。
江向東:〈鄭振鐸與報刊〉,《新聞與傳播研究》1987年第2期,頁61-75。
佘小雲:〈論鄭振鐸的文學統一觀〉,《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5年5月,頁86-88。
吳永貴:〈論我國出版業近代化轉型的內外部因素〉,《濟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頁72-76。
吳永貴:〈商務印書館:近代出版機構中保持活力的典範〉,《編輯之友》2008年第5期,頁75-78。
吳錦濂、姚春樹、陳鍾英:〈文學研究會對外國文學的譯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頁41-46。
吳曣:〈作為一種言說策略的「譯述」──1910-1920年《小說月報》翻譯方式探討〉,《貴州社會科學》第4期,2007年4月,頁20-25。
吳曣:〈翻譯的相異性──1910-1920《小說月報》對「異域」的言說〉,《暨南學報》第30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46-150。
宋炳輝:〈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與中國文學的現代性〉,《中國比較文學》2002年第2期,頁54-70。
宋曼瑛:〈張元濟與新文化運動〉,《圖書館雜誌》1982年2期,頁54-56。
李秀萍:〈寬容睿智的伯樂──略論《小說月報》主編葉聖陶〉,《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9年7月,頁114-116。
李直飛:〈從「經濟轉型」到「心態轉型」看現代文學的早期作者群──以早期《小說月報》的作者群為中心〉,《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2年第1期,頁1-18。
李直飛:〈歷史夾縫的編輯──論早期《小說月報》的編輯王蘊章〉,《出版發行研究》2012年第11期,頁101-103。
李俊:〈專職編輯,「業餘」學者──從《小說月報》(1923-1927)看鄭振鐸研究範式的獨到之處〉,《編輯之友‧史料》2010年第11期,頁118-119。
李俊:〈「整理舊文學」與「整理國故」──論鄭振鐸治學思想的形成〉,《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頁19-21。
李建平:〈文學研究會文學主張與創作實踐論析〉,《社科縱橫》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頁91-92、95。
李建梅:〈轉譯現象與中國翻譯文學的現代轉型──以《小說月報》(1921-1931)為例〉,《外國語言文學》2012年第2期,頁112-118。
李建梅:〈文學翻譯策略的現代演變──以《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文學為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年第8期,頁44-51。
李春雨、劉勇:〈近現代作家職業化轉變的文學史意義〉,《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頁58-64。
李春雨:〈論現代出版與現代作家群體的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年第6期,頁19-30。
李春雨:〈「出版文化」與現代「文學場」的生成〉,《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頁88-93。
李歐梵:〈現代性的建構:流行出版業的作用與意義〉,《開放時代》1999年第5期,頁12-23、2。
李輝:〈激動文化潮流──新文化運動中商務印書館的改革〉,《中國出版》1998年4月,頁49-51。
李輝:〈從張元濟到王雲五:以教育為己任──商務印書館早期出版選題普及教育內涵初探〉,《中國出版》1998年9月,頁51-53。
李輝:〈茅盾與《小說月報》改革〉,《出版史料》第2期,2005年2月,頁89-92。
李輝:〈在商業和文化之間──論20年代《小說月報》的改革〉,《河南大學學報》第4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67-169。
李燕暉:〈走在時代先端的編輯學家──鄭振鐸〉,《文津流觴》2009年第1期,頁12-15。
杜慧敏:〈論晚清小說期刊譯介的啟蒙立場與消閑趣味〉,《科教文滙》2009年第8期,頁237-238。
汪家熔:〈還談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中國編輯》2004年第2期,頁71-76。
汪家熔:〈茅盾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史料》2006年第2期,頁20-23。
汪家熔:〈論早期商務印書館領導層的互補機制〉,《濟南大學學報》第21卷第5期,2011年,頁36-40、91。
沈松僑:〈五四時期章士釗的保守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5期,1986年12月,頁163-250。new window
周武:〈重創與改制──民國創立前後的商務印書館〉,《檔案與史學》1998年第1期,頁65-72。
周武:〈商務印書館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頁70-74。
周武:〈論民國初年文化市場與上海出版業的互動〉,《史林》2004年第6期,頁1-14。
明飛龍:〈現代文學期刊「塑造」作家方式的發生──從《小說月報》「塑造」冰心說起〉,《貴州社會科學》第9期,2012年9月,頁106-110。
林木:〈鄭振鐸文學思想論析〉,《寧德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頁72-76、113。
林木:〈論鄭振鐸早期的文學活動〉,《寧德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頁35-39。
林志石:〈關於小說月報〉,《萬歲》1943年第6期,頁42-48。
林清芬:〈一九二○、三○年代《小說月報》的革新及其時代意義〉,《國史館館刊》復刊29期,2000年12月,頁51-84。
林榮松:〈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鄭振鐸〉,《新文化史料》2000年第2期,頁46-52。
林精華:〈論五四時期對俄國文學的接受〉,《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1期,頁118-137。
林賢治:〈五四之魂(上)〉,《書屋》1999年第5期,頁32-40。
林賢治:〈五四之魂(下)〉,《書屋》1999年第6期,頁14-47。
金美福:〈編輯大師茅盾與《小說月報》改革〉,《錦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3期,頁17-22。
侯運華:〈早期《小說月報》與舊文學改良的終結──一個基於數據統計和文本比較的分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2期,頁85-93。
侯運華:〈「過渡時代」的文學鏡像──論早期《小說月報》(1910-1920)刊載的社會小說〉,《齊魯學刊》2010年第4期,頁157-160。
咸立強:〈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論爭緣起研究的回顧與重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1期,頁121-131。
姚玳玫:〈新文學陡轉期的中流砥柱──葉聖陶與1928年的《小說月報》〉,《文藝研究》2013年第3期,頁55-64。
姜建:〈聚集‧探索‧奠基──論「白馬湖現象」的內涵與歷價值〉,《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13年1月,頁16-21。
姜濤:〈五四新文化運動「修正」中的「志業」態度──對文學研究會「前史」的再考察〉,《文學評論》2010年第5期,頁171-176。
柯希璐:〈革新《小說月報》前後──1920年代文壇的「舊」與「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5期,頁40-52。
柳和城、陳夢熊:〈張元濟的出版宗旨和他的教育思想〉,《上海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頁56-62。
柳珊:〈1910-1920年的《小說月報》是「鴛鴦蝴蝶派」的刊物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3期,頁189-207。
段平山:〈文學啟蒙: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以20世紀20年代文學創作為例〉,《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56-61。
段從學:〈《小說月報》改版旁證〉,《新文學史料》2005年第3期,頁184-196。
胡曉:〈鄭振鐸的編輯出版觀〉,《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第28卷,2010年第2期,頁100-105。
茅盾:〈關於「文學研究會」〉,《現代》第3卷第1期,1933年,頁35-39。
茅盾:〈影印本《小說月報》序〉,《文獻》1981年第1期,頁1-3。
唐姿:〈試論五四時期惠特曼詩歌的譯介及其對新詩的影響〉,《上海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7年1月,頁156-158。
孫娟:〈五四時期的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民國春秋》2001年第4期,頁48-51。
孫國鈺、于春生:〈葉聖陶主編《小說月報》的編輯宗旨〉,《編輯之友》2008年第1期,頁85-87。
孫慧敏:〈翰林從商:張元濟的資源與實踐(1892-1926)〉,《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43卷第3期,2005年9月,頁15-52。
孫魯燕:〈為吾國人──張元濟編輯思想探微〉,《出版發行研究》1992年第4期,頁22-26。
徐茜:〈四面楚歌、腹背受敵──1920年代「整理國故」運動的困境〉,《貴州社會科學》第12期,2007年12月,頁74-77。
徐調孚:〈記小說月報第二十三卷新年號〉,《宇宙風》第5卷第12期,1936年,頁388-389。
晉海學:〈政治理想與文學觀念視域下的編輯觀──以鄭振鐸的編輯實踐為中心場域〉,《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7-38。
桑兵:〈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與西學〉,《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頁30-45。
殷克勤:〈簡論《小說月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之一)〉,《揚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頁45-48。
殷克勤:〈簡論《小說月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之一續)〉,《揚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4期,頁80-84。
殷克勤:〈簡論《小說月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之二)〉,《揚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頁13-17、19。
殷克勤:〈簡論《小說月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之二續)〉,《揚州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頁56-59。
祝均宙:〈中國近現代中文期刊發展脈絡、特色及其館藏來源〉,《兩岸三地古籍與地方文獻》第4期,2002年2月,頁1-43。new window
秦賢次:〈關於冰心加入文學研究會的時間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4期,頁190-192。
耿紀永:〈從三種期刊看歐美象徵主義詩歌在中國的早期譯介──歐美現代主義詩歌譯介研究之三〉,《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9月,頁53-57。
袁進:〈中國近代文學社會運行機制的轉變及作用〉,《學術月刊》2000年第8 期,頁83-89。
袁錦貴、蔣臻:〈在商言商、文化本位:文化和商業的完美結合──張元濟與陸費逵的經營理念〉,《嘉興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12年1月,頁45-50。
逄增玉:〈中國現代作家和文學的憂患意識與進化論影響〉,《東北師大學報》2000年第5期,頁1-6。
馬林靖:〈沈雁冰與《小說月報》〉,《新聞愛好者》2007年8月,頁45。
高冬可:〈茅盾的期刊編輯思想〉,《中國編輯》2005年第2期,頁73-77。
高旭東:〈論文學研究會理論倡導與文學創作的矛盾〉,《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95-102。
高君箴口述、鄭爾康執筆:〈鄭振鐸與《小說月報》的變遷〉,《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3期,頁165-167。
高志強:〈現代性張力結構與多重對話格局──《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現代進程〉,《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頁110-113。
高威:〈沈雁冰革新《小說月報》對當代文學刊物的幾點啟示〉,《文學理論》2010年16期,頁162-163。
商金林:〈「荒歉」年代文壇的豐碑──葉聖陶主編《小說月報》述評〉,《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頁52-61。
商金林:〈葉聖陶與我國第一個新詩刊物《詩》月刊〉,《北京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頁100-107。
商金林:〈文學研究會創辦的書店──上海樸社始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4期,頁275-288。
巢乃鵬:〈鄭振鐸編輯思想研究(上)〉,《中國出版》2000年第3期,頁47-49。
巢乃鵬:〈鄭振鐸編輯思想研究(下)〉,《中國出版》2000年第4期,頁47-49。
張人鳳:〈近代中國出版業奠基人張元濟〉,《世紀》1998年第1期,頁54-57。
張人鳳:〈戊戌到辛亥期間的張元濟〉,《史林》2001年第2期,頁64-70。
張玉法:〈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聞與言論,1915-192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6月,頁285-329。new window
張旭東:〈直面現實人生的文學精神──論茅盾主編時期的《小說月報》〉,《文藝理論與批評》2007年第6期,頁77-80。
張舟子:〈商務印書館時期茅盾編輯思想初探〉,《編輯學刊》2012年第6期,頁80-83。
張兵:〈葉聖陶的編輯生涯與編輯思想〉,《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第42卷,2006年第6期,頁109-112。
張娜:〈商務印書館與《小說月報》〉,《開封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2009年9月,頁71-73。
張琳:〈論鄭振鐸的編輯技巧〉,《肇慶學院學報》第26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68-70。
張暉:〈新時代與舊文學──以民初《小說月報》刊登的詩詞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4期,頁42-56。
張黎明:〈鄭振鐸出版活動探析〉,《北京大學學報》第46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45-152。
張黎敏、夏一鳴:〈鄭振鐸的文學、思想和編輯策略──以《學燈》副刊為例〉,《編輯學刊》2010年第2期,頁62-65。
曹小娟:〈文人社團與五四新文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5年6月,頁28-31。
曹小娟:〈淺析《小說月報》的讀者批評專欄〉,《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2006年第1期,頁18-21。
曹小娟:〈《小說月報》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山西師大學報》第33卷第4期,2006年7月,頁74-76。
畢玲薔:〈意義的叩問──試論茅盾與《小說月報》〉,《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01年12月,頁35-42。
許傑:〈關於文學研究會的回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年第2期,頁32-38。
許鈞:〈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在中國譯介的特點〉,《當代外國文學》2001年第2期,頁80-89。
郭太風:〈日本的「文化侵略」與中國出版業的命運──以商務印書館為例〉,《史林》2004年第6期,頁30-37。
郭延禮:〈傳媒、稿酬與近代作家的職業化〉,《齊魯學刊》1999年第6期,頁75-81。
郭浩帆:〈近代稿酬制度的形成及其意義〉,《山東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83-89。
郭浩帆:〈近代稿酬略談〉,《文史知識》2000年第11期,頁48-53。
郭浩帆:〈中國近代小說雜誌界說〉,《濟南大學學報》第13卷第1期,2003年,頁36-41。
郭浩帆:〈清末民初小說與報刊業之關係探略〉,《文史哲》,2004年第3期,頁45-50。
郭浩帆:〈在哈爾濱出版的《小說月報》〉,《出版史料》2005年第2期,頁101-103。
郭紹虞:〈關於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3期,頁247-250。
陳平原:〈現代文學的生產機制及傳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報章為中心〉,《書城》2004年第2期,頁44-49。
陳江:〈耕犁千畝實千箱──張元濟的理想和實踐〉,《編輯之友》1987年第2期,頁83-86。
陳江:〈面向世界、振新吾國──張元濟先生前期的出版活動〉,《中國出版》1987年第7期,頁114-119。
陳昌文:〈近代上海出版業與都市社區的互動〉,《學術月刊》2004年7月,頁60-66。
陳建華:〈1920年代「新」、「舊」文學之爭與文學公共空間的轉型──以文學雜誌「通信」與「談話會」欄目為例〉,《現代中文學刊》2009年第1期,頁32-49。new window
陳建華:〈民國初期周瘦鵑的心理小說──兼論「禮拜六派」與「鴛鴦蝴蝶派」之別〉,《現代中文學刊》2011年第2期,頁37-49。
陳桂良:〈從《小說月報》的改革看茅盾的讀者意識〉,《常州工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4年2月,頁55-58。
陳桂良:〈茅盾與《小說月報》〉,《編輯學刊》2004年第3期,頁46-49。
陳國恩、左敏:〈小說稿費制與清末民初文學變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9卷第5期,2003年9月,頁127-131。
陳福康:〈鄭振鐸編輯的報刊〉,《出版史料》1983年第2期,頁58-62。
陳福康:〈鄭振鐸傳略〉,《晉陽學刊》1984年第2期,頁101-108。
陳福康:〈鄭振鐸前期編輯思想〉,《編輯學刊》1986年第4期,頁69-74。
陳福康:〈鄭振鐸後期編輯思想〉,《編輯學刊》1987年第12期,頁78-85。
陳福康:〈鄭振鐸與《小說月報》〉,《編輯學刊》1989年第2期,頁77-80。
陳福康:〈鄭振鐸與文學研究會〉,《新文學史料》1989年第4期,頁101-106。
陳福康:〈張元濟與鄭振鐸〉,《新文學史料》2007年第4期,頁82-91。
陳福康:〈中國文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鄭振鐸文學史意義再認識〉,《福建論壇》2008年第10期,頁78-84。
陳徵毅:〈茅盾與《小說月報》、《文學》月刊衡人論藝之一〉,《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60期,2012年4月,頁21-26。
陶春軍:〈《小說月報》的改版與《小說世界》的創刊〉,《出版史料》2012年第3期,頁95-99。
陶海洋:〈張元濟與近代商務印書館的組織文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2010年1月,頁79-83。
陸雪琴:〈文學史的見證與參與──論文學期刊在文學生產中的作用〉,《小說評論》2008年第2期,頁117-120。
陸榮椿:〈鄭振鐸在中國新文學建設中的貢獻〉,《文藝理論與批評》1989年第3期,頁87-97。
傅國湧:〈出版界鉅子王雲五傳奇〉,《炎黃春秋》2003年第4期,頁43-47。
傅國湧:〈昌明教育平生願──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西湖》2006年第1期,頁90-95。
傅國湧:〈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張元濟與商務印書館〉,《人物》2010年第2期,頁85-91。
湯哲聲:〈生產體系:中國現代文學生成發展的社會基礎〉,《文藝研究》2002年第6期,頁59-66。
黃小麗:〈「世界文學」視野下的「民族性」訴求──論文學研究會的譯介傾向〉,《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6期,頁160-164。
黃小麗:〈論文學研究會初期的創作形態──以《文學旬刊》為例〉,《平頂山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85-88。
黃發有:〈文學編輯與文學生態〉,《花城》2007年第3期,頁199-208。
黃開發:〈眾聲喧嘩中的「為人生」──前期文學研究會作家文學觀念的差異〉,《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頁122-125。
黃繼剛:〈稿酬制度與晚清文學現代性的發生〉,《理論學刊》第11期,2013年11月,頁122-126。
黃艷群:〈晚清譯者職業化傾向探析〉,《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0卷第2期,2014年4月,頁65-69。
楊里昂:〈文學研究會對於新詩的貢獻〉,《中國文學研究》1991年第2期,頁68-75。
楊洪承:〈文學研究會文化歷史形態的還原──現代中國文學社群文化形態的個案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4期,頁1-26。
楊洪承:〈政治文化場的文學社群──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學社團個案解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12月,頁61-68。
楊洪承:〈論現代文學社群聚合的「鬆散」現象──文學研究會生成與王統照關係重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2003年12月,頁60-66。
楊洪承:〈《新青年》模式與文學研究會的生成〉,《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頁126-129。
楊振:〈中國文學現代性追求背景下的「譯」「介」背離──以《小說月報》對左拉的譯介為例〉,《法國研究》2007年第2期,頁32-37。
楊振:〈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主流翻譯理論語境──以革新後的《小說月報》(1921-1931)為例〉,《法國研究》2008年第3期,頁21-26。
楊揚:〈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1期,頁175-187。
楊揚:〈起步於上海的商務印書館〉,《讀書》2007年10期,頁107-113。
溫蕾:〈茅盾對《小說月報》的改革〉,《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頁81-83。
董瑾:〈沈雁冰改革《小說月報》的編輯思想與編輯實踐〉,《編輯之友》2006年第4期,頁76-78。
董麗敏:〈《小說月報》與近代理性精神〉,《棗莊師專學報》1996年第2期,頁40-42。
董麗敏:〈想像現代性──重識沈雁冰與《小說月報》的關係〉,《學術季刊》,2002年第2期,頁176-183。
董麗敏:〈現代性的異響──重識鄭振鐸與《小說月報》的關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3月,頁116-123。
董麗敏:〈《小說月報》1923:被遮蔽的另一種現代性建構──重識沈雁冰被鄭振鐸取代事件〉,《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6期,頁79-87。
董麗敏:〈現代性建構:被忽視的途徑──重識文學研究會與鴛鴦蝴蝶派的論爭〉,《上海大學學報》第10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4-18。
董麗敏:〈《小說月報》革新:斷裂還是拼合?──重識商務印書館和《小說月報》的關係〉,《社會科學》2003年第10期,頁114-119。
董麗敏:〈翻譯現代性:在懸置與聚焦之間──論革新時期《小說月報》對於俄國及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文藝爭鳴》2006年3月,頁100-105。
董麗敏:〈翻譯現代性:剔除、強化與妥協──對革新時期《小說月報》英、法文學譯介的跨文化解讀〉,《學術月刊》第38卷6月號,2006年6月,頁118-125。
董麗敏:〈「現代」知識生產的另類途徑──論早期商務印書館的古籍整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5期,頁132-146。
鄒振環:〈張元濟研究概述〉,《浙江學刊》1987年第1期,頁161-163。
雷啟立:〈晚清民初的印刷技術與文化生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頁54-62。
寧敏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商務印書館改革〉,《探索與爭鳴》2004年第5期,頁46-48。
熊輝:〈簡論「五四」譯詩對早期新詩的影響〉,《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頁87-90。
熊輝:〈簡論《小說月報》的譯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6期,頁86-94。
管權:〈鄭振鐸的文學思想〉,《福建論壇》1992年第3期,頁44-51。
趙天才:〈傳統知識分子的現代出版之路──以張元濟、陸費逵為案例的研究〉,《嘉興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頁95-99。
趙抗衛:〈文學作品與現代傳媒〉,《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第5期,頁11-17。
趙宗頗:〈一個企業家的氣質──商務印書館創辦人夏瑞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頁55-60。
趙建國:〈義利合一:商務印書館的出版理念與實踐〉,《五邑大學學報》第12卷第2期,2010年5月,頁57-60、93。
趙景深:〈現代作家生年籍貫秘錄──文學研究會會員錄〉,《茶話》1946年第4期,頁30-33。
趙新:〈沈雁冰與《小說月報》〉,《新聞愛好者》2006年6月,頁23-24。
劉心力:〈徐調孚與《小說月報》〉,《文學語言學研究‧文教資料》2008年7月號上旬刊,頁6-8。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的傳播與發展〉,《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1期,頁174-179。
劉怡伶:〈近代變局下的另類選擇──張元濟的文化思考與實踐〉,《中極學刊》第1輯,2001年12月,頁158-188。
劉怡伶:〈世變與權衡:張元濟的政治立場析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9期,2009年12月,頁175-226。new window
劉保昌:〈文學研究會與中國傳統文化〉,《山東社會科學》2001年2月,頁71-75。
劉勇:〈論文學研究會對「文學為人生」的自主闡發〉,《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5年4月,頁13-18。
劉洋:〈現代出版視野下的《小說月報》(1910-1931)研究〉,《浙江社會科學》第12期,2013年12月,頁137-160。
劉納:〈社團、勢力及其它──從一個角度介入五四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3期,頁15-26。
劉國忠:〈譯史探真──鄭振鐸:中國近代翻譯理論的開拓者之一〉,《外語教學》第25卷第5期,2005年9月,頁73-75。
劉開明:〈論鄭振鐸對中國現代學術的貢獻〉,《東嶽論叢》1992年第3期,頁100-104。
劉慶元、鄒娟娟:〈20世紀初《小說月報》翻譯小說的句法異化特徵〉,《外語研究》2011年第6期,頁82-85。
劉慶元、劉柳:〈社會轉型時期期刊翻譯文學的社會性解讀──以民國初期《小說月報》為例〉,《雲夢學刊》第34卷第3期,2013年5月,頁145-149。
劉慶元:〈革新時期《小說月報》讀者對自然主義譯介的接受研究〉,《山東外語教學》2008年第4期,頁84-90。
劉慶元:〈1910-1920年《小說月報》翻譯小說研究〉,《雲夢學刊》第29卷第4期,2008年7月,頁134-137。
劉慶元:〈「兄弟作坊」與「夫妻檔」:〈小說月報〉翻譯行為解讀〉,《雲夢學刊》第31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42-146。
劉蘭:〈《小說月報》的前前後後〉,《中國編輯》2003年第3期,頁86-88。
劉巖:〈張元濟的傳奇人生〉,《文史天地》2012年第7期,頁17-20。
劉麟:〈關於文學研究會的會員〉,《新文學史料》1989年第3期,頁198-200、157。
潘正文:〈重釋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之間的論爭──長期遭受誤解的一樁現代文學史公案〉,《江海學刊》2005年4月,頁192-197。
潘正文:〈文學研究會的社團運作與整體文學傾向〉,《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頁108-111。
潘正文:〈「改造聯合」與文學研究會的文學傾向〉,《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3期,頁35-55。
蔡媛媛:〈二十世紀初對「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文教資料》第35期,2007年12月號中旬刊,頁33-34。
鄭振偉:〈鄭振鐸前期的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8年第4期,頁154-172。
鄭振鐸:〈新文化運動者的精神與態度〉,《杭州大學學報》第3期,1980年9月,頁1-3。
鄭爾康:〈編輯工作四十年──記我的父親鄭振鐸〉,《中國出版》1981年12期,頁38-51。
鄭爾康:〈鄭振鐸在商務印書館的十年〉,《出版史料》1983年第2期,頁55-57、90。
鄭學益:〈近代出版家張元濟的經營管理思想〉,《江淮論壇》1988年第2期,頁29-35。
樽本照雄:〈辛亥革命時期的商務印書館和金港堂之合資經營〉,《大阪經大論集》第53卷第5號,2003年1月,頁141-153。
盧付林:〈「整理國故」:「五四」激進文人的駁難與作為〉,《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53卷第3期,2014年5月,頁81-89。
錢益民:〈1920─1921年商務印書館的改革〉,《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頁54-58。
龍泉明:〈文學研究會詩歌創作綜論〉,《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頁54-60。
謝曉霞:〈商業與文化的同構《小說月報》創刊的前前後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4期,頁199-209。
謝曉霞:〈過渡時期的雜誌:1910年-1920年的《小說月報》〉,《寧夏大學學報》第24卷,2002年第4期,頁38-43、54。
謝曉霞:〈「林譯」與《小說月報》〉,《廣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8期,頁122-124。
謝曉霞:〈論1921年《小說月報》的改革及其意義〉,《齊魯學刊》,2004年第4期,頁40-42。
謝曉霞:〈1910-1920年《小說月報》作者群的文化心態〉,《深圳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4年5月,頁92-95。
謝曉霞:〈論《小說月報》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雲夢學刊》第25卷第5期,2004年9月,頁76-78。
魏紅梅:〈《小說月報》與現代小說觀念的傳播〉,《山東文學》2007年第10期,頁57-58。
曠新年:〈現代文學發生中的現代性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6年第1期,頁16-24。
羅志田:〈古今與中外的時空互動:新文化運動時期關於整理國故的思想論爭〉,《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頁56-106。
羅志田:〈新舊能否兩立︰二十年代《小說月報》對於整理國故的態度轉變〉,《歷史研究》第3期,2001年6月,頁9-28。
羅映純:〈從印刷作坊到現代出版企業──簡論張元濟時代「文化商務」品牌及歷史意義〉,《中國出版》2010年11月,頁73-76。
關詩珮:〈從林紓看文學翻譯規範由晚清中國到五四的轉變:西化、現代化和以原著為中心的觀念〉,《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總第48期,2008年8月,頁343-370。
蘇華:〈文學研究會時的茅盾與法國文學〉,《文藝理論與批評》1990年第3期,頁137-144。
蘇興良:〈也談文學研究會會員〉,《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2期,頁189-190、115。
顧冷觀著,顧曉悅整理:〈《小說月報》憶語〉,《揚子江評論》2012年第1期,頁49-51。
顧金春:〈文學群落與1930年代中國文學作家群體作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10期,頁165-172。
顧智敏:〈《小說月報》不是「文學研究會」的機關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頁38-40。
(二)論文集論文
王宏志:〈「以中化西」及「以西化中」──從翻譯看晚清對西洋小說的接受〉,收入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頁589-632。
王紹曾:〈記張元濟先生在商務印書館辦的幾件事〉,《學林漫錄‧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頁19-29。
王富仁:〈序〉,收入李怡:《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序頁1-12。
王曉明:〈一份雜誌和一個「社團」──重評五四文學傳統〉,收入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頁186-209。
朱自清:〈譯詩〉,收入朱喬森編:《朱自清全集第二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頁371-378。
孟悅:〈商務印書館創辦人與上海近代印刷文化的社會構成〉,收入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頁81-100。
林耀福譯:〈文學研究會及其他〉,收入夏志清著、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友聯出版社,1979年,頁49-80。
阿英:〈晚清文藝報刊述略〉,《阿英全集‧第6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頁225-370。
柯慶明:〈文學傳播與接受的一些理論思考(代序)〉,收入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4年,頁1-21。
柳珊:〈民初小說與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收入章培垣、陳思和主編:《開端與終結──現代文學史分期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頁70-81。
段從學:〈《小說月報》改版旁證〉,收入孫紹先主編:《文學藝術與媒介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頁236-268。
相浦杲:〈關於《小說月報》的研究〉,《考證‧比較‧鑒賞: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13-43。
胡曉真:〈知識消費、教化娛樂與微物崇拜──論《小說月報》與王蘊章的雜誌編輯事業〉,收入梅家玲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頁121-156。new window
張玉法:〈晚清的歷史動向及其與小說發展的關係〉,收入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學論文集第三集‧晚清小說專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頁1-30。
張灝:〈五四運動的批判與肯定〉,收入余英時、包遵信等著,周陽山主編:《從五四到新五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頁65-91。new window
陳思和:〈現代出版與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犬耕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頁18-34。
陳思和:〈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轉型期的三種價值取向〉,《陳思和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69-181。
陸費逵:〈六十年來中國之出版業與印刷業〉,收入宋原放主編:《中國出版史料‧第1卷‧現代部分》(下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頁415-424。
楊揚:〈商務印書館與二十年代新文學中心的南移〉,收入商務印書館編:《商務印書館一百年:1897-1997》,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頁459-475。
葉聖陶:〈序〉,收入書目文獻出版社編:《小說月報索引(1921-1931)》,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頁3-4。
董進泉、陳夢熊:〈現代出版楷模張元濟〉,收入趙雲聲主編:《中國大資本家傳奇11‧商業鉅子改革先鋒》,臺北:旺文社,1998年,頁397-398。
魯深:〈晚清以來文學期刊目錄簡編(初稿)〉,收入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現代丁編(下)》(8),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頁510-583。
樽本照雄:〈清末民初的翻譯小說──經日本傳到中國的翻譯小說〉,收入王宏志編:《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51-171。
戴仁(Jean-Pierre Drège)著,吳旻譯:〈書是一種商品嗎?──上海商務印書館(1903-1937)對於書籍的觀念〉,收入韓琦、米蓋拉編:《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頁128-142。
蘇興良:〈文學研究會〉,收入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頁48-92。
四、學位論文(以年度排序)
(一)博士學位論文
楊念群:《儒學的地域分布與近代知識群體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柳珊:《1910-1920年間的《小說月報》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方曉紅:《晚清小說與晚清報刊發展關係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0年。
郭浩帆:《中國近代四大小說雜誌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0年。
裴毅然:《五四──1930年代中國文學人性探論》,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0年。
陳以愛:《學術與時代:整理國故運動的興起、發展與流衍》,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陳昌文:《都市化進程中的上海出版業(1843-1949)》,蘇州:蘇州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2年。
董麗敏:《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2年。
謝曉霞:《過渡時期的雜誌:1910-1920年的《小說月報》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
宋炳輝:《弱小民族文學的譯介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民族意識》,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代學術轉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
付建舟:《小說界革命的興起與發展──以晚清四大小說期刊為中心》,開封:河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周海波:《現代傳媒視野中的中國現代文學》,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邱培成:《前期《小說月報》與清末民初上海都巿文化》,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曹懷明:《大眾媒體與文學傳播──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的傳播學闡釋》,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程麗蓉:《對話場景中的中國現代小說理論話語》,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劉永文:《晚清報刊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潘大春:《90年代中國文學與出版關係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4年。
羅秀美:《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王本朝:《中國當代文學體制研究(1949-1976年)》,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石曙萍:《文學研究會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任淑坤:《五四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論文,2005年。
文革紅:《以傳播學的角度考察清初通俗小說的發展──以小說出版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2006年。
朱雲生:《清末民初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濟南: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吳曣:《翻譯相異性──1910-1920年《小說月報》對「異域」的表述》,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李秀萍:《文學研究會與中國現代文學制度》,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杜慧敏:《文本譯介、文化相遇與文學關係──晚清主要小說期刊譯作研究(1901-1911)》,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初清華:《新時期文學場域研究──以知識社會學為視點》,蘇州: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潘艷慧:《《新青年》翻譯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6年。
高志強:《《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文學初探》,北京: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黃寶忠:《近代中國民營出版業研究──以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為考察對象》,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熊輝:《五四譯詩與早期中國新詩》,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論文,2007年。
賀根民:《中國小說觀念的近代化進程》,揚州: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楊永明:《士者何為──近三十年來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雷啟立:《印刷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以清末民初的出版活動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鄭峰:《多歧之路: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知識分子研究(1902-1932)》,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闞文文:《晚清報刊翻譯小說研究──以八大報刊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劉慶元:《《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小說的現代性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
鄧集田:《中國現代文學的出版平臺──晚清民國時期文學出版情況統計與分析(1902-194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蘇暢:《俄蘇翻譯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09年。
王曉崗:《新小說的興起──清末民初中國文學生產方式的變革》,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宋榮超:《20世紀初政論報刊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初期建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邱雪松:《開明書店、「開明人」與「開明風」: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與出版的一種關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羅滋池:《未完成的現實主義:1920年代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多種面向──以魯迅、郁達夫、蔣光慈和茅盾為例》,上海: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0年。
王月:《新世紀媒介場中的文學生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王影君:《中國小說的現代轉型1897-1927》,瀋陽:遼寧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
杜波:《五四文學期刊的現代性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境中的文學變革》,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
張霞:《出版與近代文學現代化的發生》,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1年。
陶春軍:《俗中之雅‧雅中之俗‧雅俗合參──《禮拜六》、《小說月報》(1910-1920)、《小說世界》期刊風格研究》,蘇州: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
端傳妹:《媒介生態與現代文學的發生──《小說月報》(1910-1931)》,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
顧金春:《1928-1937年中國現代作家群落現象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2年。
部鐵軍:《鄭振鐸與外國文學》,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3年。
(二)碩士學位論文
王玉:《文學研究會與新文學運動》,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82年。
劉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務印書館──以編譯所為中心之研究(1902-1932)》,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以一九二○年代《學生雜誌》為例的探討》,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衛國:《衝撞與嬗變──重評創造社與文學研究會的論爭》,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楊慶東:《《小說月報》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轉型》,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徐茜:《整理國故: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郭譽嬿:《從早期商務印書館的出版活動看張元濟的出版思想》,蘇州:蘇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陳黎明:《「五四」新文學與出版業互動關係初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2年。
曲朝勃:《文人群體的轉型與文學生產過程的現代化──文學研究會文學期刊研究》,青島:青島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張稷:《商務印書館與整合營銷傳播──從觀念更新到營銷傳播體系再造》,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劉蘭:《商務印書館館辦期刊研究》,開封: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3年。
于春生:《葉聖陶主編《小說月報》的編輯實踐研究》,北京: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宋軍令:《近代商務印書館教科書出版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林超:《論鄭振鐸的文學史觀》,揚州:揚州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高冬可:《茅盾前期的期刊編輯活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曾錦標:《小說文體嬗變與文學媒介──以《小說月報》(1910-1932)為中心》,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宋榮:《論文學研究會的翻譯文學與小說創作的關係(1921-1927)》,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胡永啟:《沈雁冰革新《小說月報》的編輯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張娟:《泰戈爾與「五四」新詩》,曲阜: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張海燕:《從現代女性主義角度看《小說月報》──兼談「五四」時期女性主義小說創作》,天津: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郭海鷹:《「以扶助教育為己任」──張元濟教育實踐與教育主張探析》,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榮遠:《張元濟教科書編輯與出版經營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林君:《論商務印書館早期的文化產業運作(1902-1932)》,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高小雯:《五四時期文學研究會與現代兒童觀的塑造》,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曹小娟:《「五四」小說的敘事研究──以1921-1931年的《小說月報》為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劉靜:《《小說月報》(1921-1931)英美文學譯介研究》,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龔華靜:《翻譯出版的品牌打造──以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名著》為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于佩靈:《觀看與再現:《小說月報》(1910-1920)世界與自我的多重展示》,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伍曉輝:《文學研究會的發展與大眾傳播的運作》,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周雪梅:《持重中的流變──1921年後《小說月報》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香伶:《清末民初文學轉型期的標誌──南社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胡曉:《鄭振鐸的編輯出版觀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高希玉:《莫讓歷史塵封──前期《小說月報》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張晶婧:《《小說月報》(1921-1930)戲劇翻譯和創作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張銀爽:《「互文性」視閾下改革前《小說月報》的編輯理念──改革前《小說月報(1910-1920)「副文本」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梁靜:《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研究》,南昌: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賈小麗:《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個新詩專刊──《詩》月刊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鄭幫軍:《商務印書館與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關係之考察──以張元濟、王雲五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蘇杭:《鄭振鐸的文學史理論及實踐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蘇運生:《現代傳媒與中國文學的現代化轉型──以《小說月報》與文學研究會的關係為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卓:《論文學研究會建構的兒童文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田頌雲:《近代商務印書館辭書出版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呂文浩:《鄭振鐸思想研究》,瀋陽:遼寧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肖珊:《《小說月報》(1921-1922)的譯介文學研究》,汕頭:汕頭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佟欣:《文學研究會與現代兒童文學的發端》,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馮大偉:《近代編輯出版人群體概述》,長春:吉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珠賢:《《新社會》與文學研究會的文學傾向》,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晰皆:《試論出版機構的翻譯出版活動──以上海商務印書館初創期嚴譯西學名著出版為例》,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李靜:《晚清民國報刊編輯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碩士論文,2009年。
林銀煥:《現代性視野中的鄭振鐸文學思想初探》,廈門:廈門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朔鑌:《中國「世界文學史」寫作的濫觴──以《小說月報》(1921-1931)為中心》,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趙霞:《論《小說月報》前期(1910-1920)翻譯小說的特點》,濟南: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
蔡崇安:《張元濟經營商務印書館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甘會雲:《20世紀初新文學批評的及物性和理性──以《小說月報》「通信」現象為例》,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甘樂樂:《《小說月報》(1921-1931)俄國文學譯介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華:《論文學研究會與基督教文化的關係》,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周正堂:《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在改革思想上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董川:《偉大的未完成──評整理國故運動》,蘇州:蘇州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劉萌:《商務印書館古籍出版研究》,開封:河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蘇玉娜:《接受視野中的《小說月報》》,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何國梅:《商務印書館的現代企業制度研究(1987-1949)》,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信息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馬魯纖:《《小說月報》革新期(1921-1922)副文本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郭志剛:《1902─1932商務印書館企業文化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焦翠蘭:《解放前商務印書館的經營與管理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趙曉紅:《《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兒童文學研究》,重慶:四川外語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李鴻敏:《文人與企業: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在民初的競爭與合作》,南京: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2年。
五、網站
出版之門─出版大事編年網址:http://www.booyee.com.cn/bbs/thread.jsp?threadid=71759&forumid=0
諾貝爾文學獎官方網址: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