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人論曲--鄭因百先生的散曲學
書刊名:東華漢學
作者:游宗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Tsung-jung
出版日期:2008
卷期:8
頁次:頁193-230
主題關鍵詞:鄭騫鄭因百散曲曲體曲律詩人意識Zheng QianSanquQu styleQu formPoet's conscious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2
鄭因百先生為近世曲學名家,本文以其散曲學為討論範疇,旨在說明鄭先生之研究成果,從而論析其散曲研究的特點及在散曲學史上的意義。鄭先生的散曲學可分為「考據」與「文學」兩方面,前者包括曲家考述、曲籍輯補校勘、曲律考訂等等;後者則透過曲評與曲選展現其批評觀點。又以其精研詳考的學養,為文撰述散曲概說性質的專文,提示初學者認識散曲的門徑。總觀鄭先生的散曲學,最為突顯的特點當是其以詩人意識為核心的批評觀點。鄭先生論曲體,不僅從「辨體」的角度,分析曲在形製規律和表現風格上與詩相異之處;亦能超越辨體之思維,探求曲與詩相通的本質,強調散曲內容以作者主體情志之正為本,語言則以典雅為尚。其論曲律,詳細分析曲律的構成要素與變化律則,固然亦屬「辨體」之論,但對曲律音樂性的掌握乃自語言旋律著眼,同樣也具有詩歌審美本質的意義。鄭先生以詩人意識論曲評曲,其所編《曲選》一書可視為此一觀點的具體實踐,所收曲家曲作均有獨到之考量。鄭先生散曲學所展現的詩人意識為散曲學史上所罕見,亦與學界格外強調「辨體」的研究趨向相異。此一相異而罕見的觀點,適可為散曲文學的探求激盪不同的思索,開啟更寬廣的視角。
期刊論文
1.林玫儀(1991)。我所認識的鄭因百老師。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曾永義(2005)。鄭師因百(騫)的曲學及其對我的啟迪。臺北。435-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文月(2006)。寫我的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騫(199201)。永嘉室雜文。臺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文月(1993)。作品。作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義山(2002)。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騫(1973)。北曲套式彙錄詳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昌集(1991)。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廷玉(1975)。明史。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騫(1992)。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騫(1973)。北曲新譜。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毓華(1990)。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毅(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驥德(1982)。曲律。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澤恆。鄭騫先生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01)。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曾永義(1988)。中國詩歌的語言旋律。詩歌與戲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騫(1988)。詞選。詞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鄭騫(1972)。李師師流落湖湘道雜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明)何良俊。曲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明)張琦。衡曲麈談,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任二北。曲諧,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清)王季烈(1927)。螾廬曲談,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任二北。散曲概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元)夏庭芝。青樓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騫。曲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任二北(1984)。散曲概論。元曲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騫(1988)。清晝堂詩集。清晝堂詩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