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說標誌前置賓語的「是」「之」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王錦慧
作者(外文):Wang, Jin-hui
出版日期:2008
卷期:30(秋)
頁次:頁151-184
主題關鍵詞:前置賓語代詞助詞Preposed objectShiZhiPronounPartic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
  • 點閱點閱:96
期刊論文
1.徐杰、李英哲(1993)。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範疇:「否定」「疑問」。中國語文(大陸),2,81-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鈺明(1990)。甲骨文「唯賓動」式及其蛻變。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魏培泉(20000900)。先秦主謂間的助詞「之」的分布與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3),619-679+7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嘉璐(1983)。關於〞唯...是...〞式句。中國語文,198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丁貞蕖(1983)。論賓語前置後的“是”“之”的詞性。中國語文,2,120-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素紅(2003)。古代漢語賓語前置中的“之”與語法的類推。職大學報,4,7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大年(1994)。《尚書》中的賓語前置句式。古漢語研究,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興才(2000)。「是」字賓語前置獻疑。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6(2),5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艷華(2005)。《史記》中的“(唯)賓是謂”句式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4(1),8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白平(1996)。談《左傳》中的三種“何…之…”式。中國語文,2,145-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業南(2006)。從《後漢書》看中古漢語賓語前置句式的發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140-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武振玉(200701)。兩周金文指代詞“是”“茲”“之”用法之別。長春大學學報,17(1),4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向敏(2004)。《孟子》中的賓語前置。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8(3),107-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煥良(1997)。古漢語賓語前置辨議。語文研究,3,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玉金(1988)。甲骨卜辭中“惠”和“唯”的研究。古漢語研究,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玉金(2005)。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詞“之”的來源。殷都學刊,2,1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世超(1994)。論“是”“之”複指的賓語前置句。古漢語研究,3,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峰(2006)。《論語》中的賓語前置句式。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4(4),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路廣(2004)。古漢語賓詞前置和焦點理論。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0),83-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賈延柱、尹日高(1995)。特殊動賓短語的賓語前置現象。丹東師專學報,2,6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丹青(2004)。先秦漢語語序特點的類型學觀照。語言研究,24(1),37-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韓曉光(1995)。《詩經》中的賓語位置考察。古漢語研究,3,16-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鍾如雄(1996)。《詩經》賓語前置條件通釋。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s6,66-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戴璉璋(1981)。古代漢語的語序變化。臺北。39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培泉(2000)。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語法的重要發展。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會議日期: 2000年6月29日-7月1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白恩姬(1994)。左傳否定句句法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培泉(1990)。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玉金(2001)。甲骨文語法學。甲骨文語法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宗武(2004)。今文尚書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法高(1972)。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力和機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力(1958)。漢語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佐豐(2003)。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玉金(2004)。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力(1989)。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伯峻、何樂士(1992)。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引之(1983)。經傳釋詞。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何樂士(1989)。論〞謂之〞句和〞之謂〞句。左傳虛詞研究。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樂士(1994)。“唯”在句中的多種位置及其作用。左傳範圍副詞。湖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世瑛(1988)。中國文法講話。中國文法講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樹達(1930)。詞詮。詞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景農(1959)。漢語文言語法。漢語文言語法。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魏培泉(1999)。論先秦漢語運符的位置。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 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Paris, France:CRLAO, EH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