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復古求變」與「大雅罪人」--論王世貞《藝苑巵言》詩詞觀之異同
書刊名: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作者:許仲南
出版日期:2009
卷期:6
頁次:頁33-45
主題關鍵詞:王世貞藝苑巵言詩詞觀復古求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1
歷來明代文學的探討,多聚焦於詩文復古脈絡上,然而面對同等的政治社會背景,其他文類卻受不同的影響。王世貞《藝苑巵言》中的詩詞觀不同,但其異中有同。其詩文主張「復古求變」,調整前人主張,而論詞又言「寧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也」, 公然反對南宋人雅正的詞學觀。基於明人對詩詞定位的不同,而使其發展各異。王世貞詩學受復古派影響,但鑒於執著復古將會有模擬之病,故以「復古求變」,不排斥向古人學習,但要能從中變通,保留自我情感,避免片面抄襲陳句。而其論詞以「寧為大雅罪人」自比,主張詞以言情,不排斥艷情之作,回歸《花間》傳統,而又以詞為詩文餘事,故發揮其休閒性質,無顧忌地將真實情感表露無遺。如此看似不同的詩詞主張,其實所重視的同處皆在於作品的真實情感。 無論詩以言志、詞以言情的定位差異,王世貞觀念中以作品之真為考量,面對明初以來的理學、臺閣、復古等風氣,文學多有失真弊病,王世貞論詩詞以不同的方式,求其存真,而隨著明代城市社會發展的興盛,傳統文人的身份已經轉型,加上俗文學的影響,使得明代文人逐漸世俗化。詞作為言情之用的非主流文學,受如此風氣影響,逐漸趨於淺俗,甚至有曲化的現象。本文論述王世貞《藝苑巵言》詩詞觀念的異同,藉此理解明人詩詞觀念中求真的精神,並釐清明代文學史中被認為「詩學復古」、「詞學衰蔽」的籠統誤會。
圖書
1.簡恩定(199203)。中國文學復古風氣探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克強(200603)。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世貞、羅仲鼎(1992)。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書錄(1994)。明代前後七子研究。江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海峰、李兵(200406)。中國科舉史。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可斌(2008)。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仲謀(2002)。明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德建(2005)。明代山人文學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榮華(2005)。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利華(2002)。王世貞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利華(1995)。明代中期文學演進與城市型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宋濂(1976)。元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崇才(2006)。詞話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方智範、鄧喬彬、周堅偉、高建中(200512)。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謝桃坊(2002)。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丁放(2000)。金元明清詩詞理論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書錄(1996)。明代詩文的演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廷玉(1974)。明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唐玲玲(200111)。明代「山人意識」與中國詞觀的演變。詞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