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依據文獻到詮釋文本--「楊衒之為陽固之子」的考論途徑及其轉向
書刊名:師大學報. 語言與文學類
作者:王美秀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Mei-hsiu
出版日期:2011
卷期:56:1
頁次:頁53-82
主題關鍵詞:文本詮釋北朝文學洛陽伽藍記陽固楊衒之Text interpretationNorthern dynasties literatureLuoyang QielanjiYang GuYang Xuanzh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
  • 點閱點閱:194
期刊論文
1.范子燁(1995)。論楊衒之及其《洛陽伽藍記》的創作主旨。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5(3),4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美秀(20030600)。論《洛陽伽藍記》載存文學資料的意義。國文學報,33,189-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曹道衡(2001)。關於楊衒之和《洛陽伽藍記》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2001(3),3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詹秀惠(19830600)。洛陽伽藍記的作者與成書年代。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1,5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重來(1984)。《洛陽伽藍記》作者不姓楊。中州學刊,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重來(1984)。《洛陽伽藍記》作者姓氏考。歷史教學,12,48-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美秀(1991)。高允及其文學初論。中外文學,20(5),123-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伊同(1970)。《洛陽伽藍記》札記兼評周祖謨校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1(2),325-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伊同(1983)。詮釋《洛陽伽藍記》志餘。清華學報,15(1/2),27-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衒之、徐高阮。重刊洛陽伽藍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延壽(1975)。北史。臺北市: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姚思廉(1986)。梁書。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收(1977)。魏書。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百藥(1974)。北齊書。臺北市: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衒之、楊勇(1982)。洛陽伽藍記校箋。臺北: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徵、令狐德棻(1987)。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之推、王利器(1983)。顏氏家訓集解。漢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衒之、周祖謨(1976)。洛陽伽藍記校釋。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晉士(2001)。洛陽伽藍記之文學研究。高雄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神田喜一郎(1983)。神田喜一郎全集。東京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Jenner, W. J. F.(1981)。Memories of Loyang: Yang Hsuan-Chih and the Lost Capita。Oxford, United Kingdom。  new window
13.釋道宣。廣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鄭騫(19570618)。關於「洛陽伽藍記」的幾項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文月(1989)。洛陽伽藍記的文學價值。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