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藝術介入空間行動做為「新類型」的藝術--其於藝術社會的定位探討
書刊名:藝術論文集刊
作者:張晴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ng, Ching-we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6/17
頁次:頁55-70
主題關鍵詞:藝術介入空間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悧特定場域展覽公共性文化政策Art in public spacesNew genre of public artMali WuSite-specificPublicnessCultural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1
期刊論文
1.林惺嶽(1995)。從「風起」話「雲湧」。藝術家,242,278-2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陸蓉之(1998)。誰的裝置藝術為誰?。藝術家,273,358-3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佩怡(20110700)。「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藝術觀點,47,76-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垠慧(2006)。可見與不可見的河流表面:吳瑪悧的「人在江湖--淡水河溯河行動」。典藏今藝術,165,232-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佩怡(2005)。藝術能做些什麼?--從「台北城市行動」談起。藝術家,358,202-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朝聖(2005)。在城市空間中冒險犯難的藝術天使。藝術家,358,190-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倪再泌(2005)。公共藝術的「公民」論述。藝術家,358,182-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晴文(2005)。創造一個溝通的場域——吳瑪俐談社群藝術計畫。藝術家,358,198-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佳琦(2006)。如何航向他者?--論嘉義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典藏今藝術,170,178-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佳琦(2007)。是藝術 $a也是社運--吳瑪悧「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典藏今藝術,175,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游崴(2007)。把藝術節變成一場文化運動--吳瑪悧的社區藝術行動。典藏今藝術,178,134-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寶萍(1995)。口袋裡的錐子。藝術家,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蕭淑文(2005)。擾亂一池春水。藝術家,358,186-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藝術家雜誌(2004)。社區+藝術VS.公共政策——吳瑪悧「2004海安路藝術計畫」。藝術家,355,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藝術家雜誌(2005)。路是由市民開出的——海安路藝術造街街慶日。藝術家,358,209-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其南(2004)。公共藝術與公民美學。公共空間環境與公共藝術:2004年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吳雅惠(編)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8-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晴文(2002)。當代藝術與生活的交易--「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與特定場域展覽的有效路徑(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其南(2006)。國族主義到文化公民:臺灣文化政策初探2004-2005。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ester, Grant H.、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2006)。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瑪悧(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惠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公共藝術操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Bürger, Peter、蔡佩君、徐明松(1998)。前衛藝術理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acy, Suzanne、吳瑪悧(2004)。量繪形貌:新類型公共藝術。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素絹、蔣玉嬋、張惠珠、洪芷如(2010)。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1994-2010。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江韶瑩(1995)。當前社區文化藝術發展的策略與途徑。文化新穗‧社區新蘊--全國文藝季精華錄•八十四年度。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翁金珠(2007)。序。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 場域(6)。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郁秀(2002)。序——啟蒙城市空間新美學。八十九年公共藝術年鑑。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淑鈴(2008)。9125個日子,1166個展。閱覽1983-2008。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公民權運動宣言,http://www.cca.gov.tw/cforum/related/07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俊宏(2010)。可不可對「後藝術」多點想像?--再記《公路計畫--台北生存美學檔案》,http://www.ncafroc.org.tw/abc/community-content.asp?Ser_no=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晴文(2011)。台灣公共藝術政策的公共性内涵。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康旻杰(2004)。認同的藝術--社區社群與公共藝術。解放公共藝術:破與立之間。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