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刀筆下的時代見證--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中的庶民生活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賴玉華
作者(外文):Lai, Yu-hua
出版日期:2013
卷期:91
頁次:頁88-117
主題關鍵詞:戰後初期臺灣版畫木刻版畫左翼社會寫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
  • 點閱點閱:161
戰後初期,由於受日本殖民以及和中國交流之影響,臺灣美術出現了社會寫實風格的版畫。以中國自魯迅及其精神影響所致的木刻版畫家為主,在戰後的兩地交流之初,他們赴臺,將所見發生在臺灣的庶民生活與社會景象,發表在當時的雜誌報刊上。 透過研究戰後初期,臺灣具有批判精神與人文關懷的版畫作品,研究者發現: 一、刻繪內容的指涉,主要涵括的面向有:糧食之不足、經濟不均與社會弱勢、不透明的政治籬幕以及灰色的童年,此四個層面。 二、數量上的呈現,以民國37年為高峰,可視為民國36年「二二八事件」民怨傾洩下的延續與創作;民國38年以後,社會寫實議題的版畫數量驟減;政治作用導致不少中國版畫家離去,作品亦減少。 三、作品的刻繪者,以大陸赴臺者為主要,但其實也有臺灣學子以社會寫實關懷為題,發表過木刻版畫作品。 四、版畫圖像內容豐富,援引當時社會背景發展的史料文獻配合,運用圖像檢視文字史料,或反之以圖像做為文字的補述,兩者間恰行呼應。 戰後初期,版畫家透過作品發表,展現對臺灣庶民生活的觀察與關切,也是體現其社會關懷的實際行動。藉由本文作品的蒐集、比對、整理、展現與文獻交織對話,提供臺灣戰後初期的社會與藝術,更臻多元的生活面貌。
圖書
1.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1998)。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木刻協會(1948)。中國版畫集。上海:晨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2007)。館藏台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鳴岡(1993)。朱鳴岡書畫集。高雄:琢樸藝術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汝和、張炳楠(1970)。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勝蹟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欽賢(1998)。高彩.智性.李石樵。臺北:雄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濁流、鍾肇政(1997)。台灣連翹。臺北:草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密察、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2008)。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台北市:播種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筱峰(1993)。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唐賢龍(200412)。臺灣事變內幕記。北京:廈門: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中國時報編輯部(1995)。臺灣:戰後50年--土地.人民.歲月。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倪再沁(1995)。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筱峰(1991)。二二八消失的臺灣精英。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丘念台(2002)。嶺海微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筱峰(1986)。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