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朝向崇高風景畫之路,兼論郭明福的風景創作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廖新田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o, Hsin-tie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02
頁次:頁4-17
主題關鍵詞:崇高風景畫山岳畫家風景格式臺灣美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崇高」標誌一種超越性的審美感受,一種宏遠的、向上昇揚的、帶點敬畏的境界與氣質,即為接近神性的經驗、強烈的情感波動或史詩般的震撼,特別是來自人們面對自然的感懷,因此自然題材則是崇高的最佳展現。最早討論崇高的文獻是西元三世紀朗吉納斯的《論崇高》,是一種提升的瞬間強烈感受。崇高的山岳主題是西洋風景畫傳統的主軸,十五世紀歌德式風景畫中的岩石怪誕扭曲,帶有象徵性的意涵,根據克拉克的觀察,這顯示當時人們對遙遠的山巒保持一段距離,是神秘的空間。現代人對風景的興趣轉變了這種態度。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詩人佩托拉克是首位以爬山為目的及享受俯視風景的人。崇高的山岳繪畫在英國風景畫家透納身上達致高峰。十九世紀德國浪漫風景畫派大師弗里德里希描繪風景的方式是崇高風景的經典呈現:人們謙卑地面對大自然。美國風景畫則是現代崇高風景畫的典型,強調野性的崇高是自由的象徵,並預見美好的願景。在台灣,登山意識與臺灣山岳風景畫始於日本殖民時期,石川欽一郎、那須雅城均有作品留下。台灣藝術家之中,呂基正是少數專注於山岳描繪的風景畫家,「山岳畫家」之名不脛而走。他擅長厚重的筆觸、紮實而具速度感的表現,大部分的細節被簡化,塊面的肌理表現讓畫面帶有幾何的粗獷意味,展現了高山的雄姿。現代臺灣風景畫家中,郭明福長年專注於山岳風景畫志業,其延續風景畫傳統與開創臺灣崇高風景的可能性。郭先生在地嘉義,長年旅遊登頂,對臺灣的山野鄉林有深入細膩的感受與觀察。其作品擅長掌握光影與雲霧的瞬間變化,藉由一沙一世界的隱喻來投射對自然的親、愛、敬與畏。他的筆調細緻,在方寸之間有許多閱讀的空間,形成「微」千里地景。帶有崇高美感的山岳繪畫在臺灣曾有過一段金色年華,登高攀頂的視覺經驗曾經是臺灣視覺藝術史的一部分。這種視覺神聖化的過程,帶來強烈情緒抒發的管道,也是當今「看見臺灣」熱潮中一股耐人尋味的反芻力量。
期刊論文
1.廖新田(2002)。描繪「美」國--記泰德美術館「美國風景晝展」。典藏今藝術,117,152-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廖新田(2011)。風景與詮釋--從蔡蔭棠的風景晝思考風景晝理論的一些問題。金色年代.風景漫遊--臺灣前輩晝家蔡蔭棠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藝術大學。53-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Clark, Kenneth、廖新田(2013)。風景入藝。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ndrews, Malcolm(1999)。Landscape and Western Ar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Burke, Edmund、林盛彬、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崇高與美之源起。典藏藝術家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lpers, Svetlana(1983)。The Art of Describing-Dutch Arc in the Seventeent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5.Boime, Albert(1991)。The Ma.gisceria.1 Gaze-Manifest Destiny and American Landscape Painting c. 1830-1865。Washington:Lond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new window
6.Mitchell, W. J. T.(1994)。Landscape and Pow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7.林麗雲(2004)。山谷跫音--台灣山岳美術圖像與呂基正。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沼井鐵太郎、吳永華(1997)。臺灣登山小史。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Roberts, W. Rhys。Longinus on the Sublime,http://classicpersuasion.Org/pw/longinus/desub002.htm#viiil, 2014/11/27。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ombrich, Ernst(1966)。The Renaissance Theory of Art and the Rise of Landscape。Norm and Form: Studies in the Arc of the Renaissance。London:Phaidon。  new window
2.Hazlitt, William(1821)。On the Picturesque and the Ideal, a Fragment。Arc in Theory, 1815-190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Oxford:Blackwell。  new window
3.Cole, Thomas(1936)。Essay on American Scenery。Art in Theory, 1815-1900,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Oxford:Blackwell。  new window
4.顏娟英(2004)。脈動的臺灣山岳--彩繪宇宙天地的生命力。山谷愛音--臺灣山岳美術圖像與呂基正。臺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廖新田(2014)。朝向經典風景之路--郭明福的風景心鏡。百岳泊雲--郭明福油晝晝集。臺北:宏藝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