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賦敘事對中國小說敘事形成的推動
書刊名:靜宜人文社會學報
作者:王晴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Chin-hui
出版日期:2019
卷期:13:3
頁次:頁1-28
主題關鍵詞:敘事詩賦敘事小說詩經屈賦漢賦The narrative of poetry and fuNarrativeNovelsThe Book of SongsQu yuan's poetryQu Yuan fuHan fuPoetry in Han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39
期刊論文
1.李劍國(2001)。小說的起源與小說獨立文體的形成。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3(3),1-1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立信(19940000)。「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13,5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竹田晃、孫歌(1995)。以中國小說史的眼光讀漢賦。文學遺產,1995(4),14-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晴慧(20140100)。敘事以抒其情:論離騷的抒情式敘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8(1),373-4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齊洲(1985)。中國小說起源探跡。文學遺產,1985(1),1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龐金殿(2002)。中國小說起源說概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3),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汝常(2003)。關於中國古代小說起源的再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2),9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崗(2004)。中國小說史的起點問題--小說發生期研究舉要。文學遺產,2004(4),144-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同勝(2006)。關於中國小說起源的思考。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2(6),15-19+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程毅中(2007)。敘事賦與中國小說的發展。中國文化,2007(24),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晴慧(20091200)。從《詩經》論中國敘事詩早期面貌及發展歷程。淡江中文學報,21,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華珍(2002)。"小說"一詞的變遷。語文建設通訊,70,5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傅修延(2008)。賦與中國敘事的演進。敘事叢刊,1,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晴慧(2009)。從賦的文體定位論中國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樹森(2003)。小說地圖。臺北:一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蔣廷錫(1934)。古今圖書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吉川幸次郎、劉向仁(1983)。中國詩史。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国威(1994)。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笠間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夢鷗(1989)。文學概論。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闓生(1974)。詩義會通。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熙載(1986)。藝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魯迅(2003)。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曉海(1999)。習賦椎輪記。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知幾、浦起龍、呂思勉(1981)。史通釋評。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毛亨、鄭玄、孔穎達(1989)。毛詩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楊義(1995)。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平原(1988)。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Iser, Wolfgang、金元浦、周寧(1991)。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一民(1995)。接受美學--文本‧接受心理‧藝術視野。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蔡源煌(1991)。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市:雅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Plaks, Andrew H.(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Ingarden, Roman、陳燕谷、曉未(199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rooks, Cleanth、Warren, Robert Penn(1976)。Understanding poetry。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window
21.姚際恆(1994)。姚際恆著作集(一):詩經通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蕭統、李善(1999)。文選。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光潛(1990)。詩論。國文天地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班固、顏師古(1974)。漢書。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嚴可均、楊家駱(1982)。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Barthes, Roland、Heath, Stephen(1979)。Image-Music-Text。Fontana。  new window
27.彭功智(1985)。中國歷代著名敘事詩選。黃河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麻守中(1988)。中國古代詩歌體裁概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高永年(2002)。中國敘事詩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郭紹虞(1983)。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董乃斌(1994)。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中島千秋(1963)。賦の成立と展開。関洋紙店印刷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傅延修(1993)。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傅修延(1999)。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連雲港市博物館、東海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中國文物研究所(1997)。尹灣漢墓簡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洪興祖、白化文、許德楠、李如鸞、方進、屈原(1983)。楚辭補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勰、周振甫、王文進(1984)。文心雕龍注釋。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簡宗梧(1998)。賦與駢文。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Iser, Wolfgang、程介未、形天校、張廷琛(1989)。文本與讀者的相互作用。接受理論。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auss, Hans Robert(1987)。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生(2014)。詩學手談。一木堂詩麈。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