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當代施家朱家姐妹九○年代小說創作風貌
作者:李宜芳
作者(外文):Li Yi Fang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松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女性小說敘事故事創作雌雄同體混種陰性書寫文字治療廢墟歷史新天使FeministFictionNarrativeStoryCreationAndrogynyHybridityEcriture EeminineWriting TherapyAbandoned Landscapesder Engal der Geschicht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8
一九九○年是臺灣解嚴後的時代,其中臺灣文學的女性文學區塊除受到注意,業已擴展創作版圖,尤其臺灣學術界與文學界業已跨出臺灣女性小說史編纂工程的概念,極力超越僵化女性文學的格局,使女性主體的文學擁有對話與開展的充沛條件。姐妹文學,文學姐妹,撰寫《咆哮山莊》、《簡愛》聞名世界文學經典的勃朗特姐妹(The Brontes),早被英國伊蓮.蕭瓦特(Elaine Showalter)納入英國女性文學史經典位置加以討論;臺灣當代存在兩對姐妹小說家,施叔青(1945-)、李昂(1952-)、朱天文(1956-)、朱天心(1958-)長達三、四十年小說文體創作,在創作與真實生活的雙線軌道,她們的身影與血肉早已鑲嵌於文本虛實情節之間,尤其一九九○年以後她們對自我身分認同與國族觀點的正面出擊,勇敢書寫當代人、當代事,對於小說形式的實驗與語言文字剪裁鋪設,或是用力將現代文學的根基往下紮深,皆成為她們個人獨特小說風格的堅實內裡。施叔青、李昂、朱天文、朱天心有同質的童年經驗,及相異的人生際遇,在悠長寫作歲月中及個人生命多樣的轉圜,姐妹亦敵亦友,如刺點如明燈,在文學新秀備出及全球化、資訊化的新世代,身為中年且資深的女小說家,孜孜於文字的書寫及長篇小說經營,究竟有其大志願景與不分軒輊的讚嘆。
施叔青、李昂、朱天文、朱天心在一九九○年前已有特殊創作風格,但是九○年代以後她們對應時代的創作心靈或是積極介入當代社會的心志,刺激其在小說敘事實驗與文本實踐的創新,形成迥異前期的創作路數及風貌。雌雄同體、混種、陰性書寫、文字鍊金術與文字治療、廢墟論述,都在在應對她們整個真實人生思維的認知與辯證後,成為她們文本創作的方法及動機;長篇小說是她們後期人生追尋的志業,巧妙的是,她們獨特的女性經驗與女性意識都推引她們回頭挖掘童年生命寶藏,尋找敘事模式的推陳翻新,民間傳奇故事或是童年事物的總總片斷,小說敘事與說故事便在她們的文本中與搜尋的生命記憶重疊為一。
一九九○年的臺灣是價值紛陳與世代混亂眾聲喧嘩的時空,施叔青、李昂、朱天文、朱天心以小說作為文字容器,裝載她們對新舊世代的焦慮與關懷,她們獨特的小說語言與文本中對照臺灣歷史發展的鹿港、臺北雙城書寫,透過語言的意譯,除了展現文學超越政治意識的對話,早已將臺灣文學推向世界文學的注目舞臺中。作者不死,以小說作為一生的志業,施家、朱家姐妹文筆下虛實相半的小說人物,終究提供後世人觀看這個世代臺灣,或是觸摸作者許是平凡卻是非凡的生命明鏡。
一、專書:
(一)作家作品
朱天文,《喬太守新記》,臺北,皇冠書局,1977。
朱天文,《傳說》,臺北,三三書坊,1983。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三姐妹》,臺北,皇冠書局出版社,1985。
朱天文,《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臺北,三三書坊,1987。
朱天文,《小畢的故事》,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文,《炎夏之都》,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文,《淡江記》,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文,《悲情城市》,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文,《想念的季節》,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臺北,三三書坊,1990。
朱天文,《朱天文電影小說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朱天文,《朱天文電影小說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下午茶話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2。
朱天文,《荒人手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4。
朱天文,《好男好女:侯孝賢拍片筆記∕分場、分鏡劇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
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朱天文,《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記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朱天文,《千禧曼波》,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朱天文,《兩千三百萬種死法:卜洛克與臺北相遇的故事》,臺北,臉譜出版社,2005。 
朱天文,《黃金盟誓之書》,臺北,INK印刻出版社,2008。
朱天文,《有所思,乃在大海南》,臺北,INK印刻出版社,2008。
朱天文,《巫言》,臺北,INK印刻出版社,2008。
朱天心,《未了》,臺北,聯合報出版社,1982。
朱天心,《臺大學生關琳的日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
朱天心,《我記得》,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心,《時移事往》,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心,《擊壤歌:北一女三年記》,臺北,三三書坊,1989。
朱天心,《方舟上的日子》,臺北,三三書坊,1990。
朱天心,《不識愁滋味》,臺北,晨星出版社,1991。。
朱天心,《下午茶話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2。
朱天心,《小說家的政治周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
朱天心,《學飛的盟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
朱天心,《古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
朱天心,《漫遊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朱天心,《二十二歲之前》,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印刻出版社,2002。
朱天心,《獵人們》,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
施叔青,《牛鈴聲響》,臺北,皇冠書局出版社,1975。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
施叔青,《從女人到人》,臺北,拓荒者出版社,1975。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臺北,景象出版社,1976。
施叔青,《愫細怨》臺北,洪範書局,1984。
施叔青,《臺上臺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

施叔青,《情探》,臺北,洪範書局,1986。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臺北,洪範書局,1988。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臺北,洪範書局,1988。
施叔青,《指點天涯》,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89。
施叔青,《對談錄:面對當代大陸文學心靈》,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9。
施叔青,《施叔青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臺北,洪範書局,1993。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
施叔青,《藝術與拍賣》,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
施叔青,《推翻前人》,臺北,東大出版社,1994。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臺北,洪範書局,1995。
施叔青,《妳讓我失身於妳》,臺北,洪範書局,1996。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臺北,皇冠出版社,1997。
施叔青,《寂寞雲園》,臺北,洪範書局,1997。
施叔青,《耽美手記:施叔青談畫論藝》,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
施叔青,《世紀女性.臺灣第一》,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1。
施叔青,《行過洛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
施叔青,《心在何處:追隨聖嚴法師走江湖訪禪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
施叔青,《驅魔》,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
施叔青,《風前塵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8。
李昂,《群像》,臺北,大漢書局出版社,1976。
李昂,《人間世》,臺北,大漢書局出版社,1977。
李昂,《愛情試驗》,臺北,洪範書局,1982。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臺北,聯合報出版社,1983。
李昂,《女性的意見:李昂專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4。
李昂,《她們的眼淚》,臺北,洪範書局,1984。
李昂,《愛與罪:大學校園內的愛與性》,臺北,前衛出版社,1984。
李昂,《暗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5。
李昂,《花季》,臺北,洪範書局,1985。
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臺北,洪範書局,1986。
李昂,《外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
李昂,《貓咪與情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7。
李昂,《年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8。
李昂,《非小說的關懷》,臺北,社會大學出版社,1990。
李昂,《甜美生活》,臺北,洪範書局出版社,1991。
李昂,《李昂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2。
李昂,《施明德前傳》,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們系列》,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
李昂,《自傳の小說》,臺北,皇冠書局出版,1999。
李昂,《禁色的暗夜-李昂情色小說集》,臺北,皇冠書局出版社,1999。
李昂,《漂流之旅》,臺北,皇冠書局出版,2000。
李昂,《迷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李昂,《看得見的鬼》,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
李昂,《花間迷情》,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5。
李昂,《鴛鴦春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

(二)文學理論
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出版社,2006。
王士儀,《論亞里斯多德《創作學》》,臺北,里仁書局,2000。
布斯(W.C. Booth)著,華明、胡曉蘇、周寧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石計生,《藝術與社會:閱讀班雅明的美學啟迪》,臺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3。new window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書局,1999。new window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魏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
佛斯特(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臺北,國立編譯館,1966。new window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崔延強、顏一譯,《論詩》,臺北,慧明文化出版社,2001。
易曉明,《意義與形式:英美作家作品風格生成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new window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胡菊人,《小說技巧》,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1993。
馬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7。
張素貞,《現代小說啟事》,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new window
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臺北,東大出版社,1986。
張健,《中西小說理論要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說故事的人》,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出版社,1998。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出版,1998。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
楊義,《中國敘事學》,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87。
劉雨,《創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出版社,1995。
熱拉爾.熱奈特(Gerard Gen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1。
盧卡奇(Georg Lukacs)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三)文學史
文訊雜誌編纂,《1997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8。
文訊雜誌編纂,《1998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9。
文訊雜誌編纂,《1999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0。
文訊雜誌編纂,《2000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1。
文訊雜誌編纂,《2001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2。
文訊雜誌編纂,《2002臺灣文學年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3。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
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現代台灣文學史》,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駝出版社,2001。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new window
邱貴芬、陳建忠等,《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new window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3臺灣文學年鑑》,臺南,國家文學館出版,2004。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臺灣文學年鑑》,臺南,國家文學館出版,2005。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new window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new window
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陳義芝編,《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
楊匡漢,《中國文化中的台灣文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0。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6。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Elaine Showalt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Heather Glen,《The Bront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四)其它
《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大江健三郎著,王志庚譯,《如何造就小說家如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new window
王世慶,《臺灣省通誌.卷一.土地志.疆域篇.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8。
王政,《越界:跨文化女權實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new window
台灣女性學學會,《大專院校性別課程與教材研討會-「性別表徵&權力關係」》,2006。
吉勒‧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何謂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4。
江寶釵,《白先勇與台灣當代文學史的構成》,臺北,駱駝出版社,2004。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何鎮邦著,《長篇小說的奧秘》,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
李小江,《女性?主義-文化衝突與身分認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現》,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new window
李歐梵,《上海摩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new window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1830。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
保羅-羅宏.亞舜(Paul-Laurent Assoun)作,楊明敏譯,《佛洛伊德與女性》,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約翰.達頓(John Darnton)著,戴琬真譯,《作家談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INK印刻出版社,2005。new window
康洛甫(konroff ,Manuel)著,陳森譯,《長篇小說作法研究》,臺北,幼獅出版社,1975。
康原編,《文學的彰化:彰化縣新文學作家小傳》,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2。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new window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炳楠,<鹿港開發史>,《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1968。
張雪媃,《天地之女-二十世紀華文女作家心靈圖像》,臺北,正中書局,2005。
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許琇禎,《台灣當代小說縱論-解嚴前後(1977-1997)》,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
陳國球編,《文學香港與李碧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傑佛瑞.芮夫(Jeffrey Raff),廖世德譯,《榮格與鍊金術》,臺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2007。
楊翠屏,《名女作家的背後》,臺北,廣達文化出版社,2006。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臺北,允晨出版社,2001。
漢寶德,《鹿港古風貌之研究》,鹿港,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會,1978。
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
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劉炳善,石雲龍等譯,《普通讀者》,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
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
簡瑛瑛主編,《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2003。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敖軍譯,《流行體系-流行的神話學》,臺北,桂冠文化出版社,1998。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社,2000。
Shaun NcNiff著,吳明富譯,《藝術治療研究法: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

二、論文
(一)研討會論文(集)
<鹿港鎮地方文化產業空間競爭策略之研究>,陳慶芳編《二○○四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2004。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2004。
尹章義,<台北平原墾史之研究>,《台北文獻》第53-54期,1981。
江自得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吳夙珍<非關色情-「性」在李昂《殺夫》中的意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討會論文集》第1期,1999,4,頁93-110。new window
李天章,<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雙重∕混雜」意識形態-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人物剖析>,《2003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南亞技術學院出版,2004,頁375-416。
李宜芳,<國族鬼話:李昂《看得見的鬼》的性暴力文本>,《視野的互涉:世界華文文學論文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頁4-39。
李豐楙、劉苑如,《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2002。new window
阮若缺,<中式「殺夫」,法式詮釋>,《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9,頁401-408。
柳書琴、邱貴芬,《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
黃怡雯,<事情並不像你想像那樣簡單-解讀朱天心「袋鼠族物語」>,《興大中文研究所論文集》第8期,2003,5,頁127-137。

(二)期刊論文
<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頁115-134。
<遊牧書寫-論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202期,2001,8,頁134-135。
<舞鶴亂迷:朱天心對談舞鶴>,《印刻文學生活誌》創刊號第七期,2004,頁26-49。
<凝視朱天文:小說家舞鶴專訪小說家朱天文>,《印刻文學生活誌》,2003,頁24-43。
上野千鶴子著,張文薰譯,<李昂《自傳の小說》書評>,《文學臺灣》第56期,2005,10,頁119-131。
丸川哲史,<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台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第31卷第10期,2003,頁29-42。new window
尹蓓芳、黃筱威,<唐諾對談朱天心-我不會讓任何東西凌駕文學之上>,《印刻文學生活誌》第參卷第壹期,2004,頁22-45。
王金城,<是批判不是“美化”-再論《迷園》兼與呂正惠先生商榷>,《海峽》,2005,頁169-172。
王金城,<陰性書寫與政治訴求的微型炸彈-解讀《香爐》話說李昂>,《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1,頁65-70。
王清瀅,<從迷夢中醒來,再由清醒中入夢:《迷園》中瀕臨消失的台灣女性主體,《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頁80-91。new window
石曉風,<口舌、及其之外的欲望流轉-李昂《鴛鴦春膳》評介>,《文訊》266期,2007,12,頁98-99。
朱偉誠,<無重力狀態的漫遊憶往-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197期,2001,3,頁148-149。
朱雙一,<從博士論文看近年大陸的台灣文學研究新進展>,《文訊》,2005,頁44-49。
羊子高,<從性別認同到土地認同-試析施叔青《行過洛津》的文化拼貼>,《文學台灣》第62期,2007,頁214-220。
吳夙珍,<試探施叔青早期創作中「夢」的意象>,《臺灣文藝》第166∕167期,1999,2,頁104-112。
吳繼文,<迷宮的憂鬱-漫游者朱天心的孤獨之旅>,《出版情報》第151期,1990,11,頁36-37。
呂正惠,<隱藏與歷史與鄉土中的自我-李昂《自傳の小說》與朱天心<古都>>,《臺灣文學學報》第2期,2001,2,頁179-190。new window
李小清,<來自裂縫的女聲:試析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的性別、省籍族群及階級觀>,《清雲學報》第22:1期,2002,6,頁313-319。
李宜芳,<九○年代施家朱家姐妹「說故事」的語言實驗>,《文學視野:第二屆青年學者論文研討會論文集》,2008,6,頁91-104。
李宜芳,<九十年代施家朱家姐妹長篇小說視角實驗>,《第五屆臺灣東南亞文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東南亞文化文學的發展與思路》,2008,6,頁99-108。
李宜芳,<施叔青的文學疆界>,《明志學報》第37卷第1期,2005,6,頁19-32。new window
李宜芳,<陰性書寫的「身體」寫作-以郝譽翔為例>,《「女性主義:知識生產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5,10。
李宜芳,<解嚴至今台灣暢銷女小說家敘事策略之轉變>,東華大學第一屆文學傳播與接受研討會,2003。
李欣倫,<「聖」與「狂」之辯-以施叔青、王幼華的作品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論文集刊》,頁109-124。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6,9,頁171-198。new window
李鴻瓊,<為死亡所籠罩的主體:《迷園》中的語言、歷史與性>,《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頁42-79。new window
林素芬,<歷史天河裡的癡心-作家朱天心專訪>,《幼獅文藝》,1997,12,頁5-11。
林曉英,<音樂文獻抑或藝術史小論-《行過洛津》>,《臺灣音樂研究》第2期,2006,4,頁119-142。new window
林積萍,<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析論-文學社會學研究法之應用>,《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1999,5,頁1-14。new window
林耀德,<在歷史的轉機地開闢小說和人生的出入境口-評施叔青「遍山洋紫荊」>,《書的世界》,2000,頁46-48。
邵毓娟,<Lie after Primordialism:Globelization,Cocalization and Identity Crisis in Chu-Tin shsin′s〝The Ancient Capital〞>,《文山評論》第113期,1990,3,頁155-176。
邵毓娟,<李昂的台灣史詩:《迷園》中情慾∕民族的寓言>,《中外文學》第28卷第2期,1999,頁91-123。
邵毓娟,<眷村再見∕現:試析朱天心作品中戀物式主題建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0期,2004,頁99-122。new window
邱彥彬,<「記憶失控錯置的擬相」:李昂《自傳の小說》中的記憶與救贖>,《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頁99-123。new window
邱彥彬,<恆常與無常:論朱天心<古都>中的空間、身體與政治經濟學>,《中外文學》第412期,2006,9,頁57-94。new window
邱貴芬,<李昂:《彩妝血祭》導讀>,《文學台灣》第38期,2001,4,頁153-156。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2003,頁123-134。new window
洪珊慧,<鹿港小鎮的人事素描-論李昂「鹿城故事」系列小說>,《臺灣新文學》第16期,1990,9,頁190-199。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4,頁109-134。
范銘如,<「漫遊者」的拾荒癖>,《聯合文學》第198期,2001,4,頁160-161。
范銘如,<另眼相看-當代臺灣小說的鬼∕地方>,《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4,頁115-130。new window
范銘如,<京派.吳爾芙.台灣首航>,《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六期,2003,頁1-21。
范銘如,<騎著仙女棒的女巫:評《巫言》>,《印刻文學生活誌》第肆卷第九期,2008,頁144-145。
唐毓麗,<從殺夫小說<女陪審團>與《殺夫》-探勘手刃親夫的隱喻世界>,《東海中文學報》第15期,2003,7,頁269-306。new window
唐靜文,<女性主義大勝的一場仗?由李昂的「殺夫」談起>,《藝術論衡》第6期,1990,12,頁99-110。
徐文娟,<施叔青與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書寫>,《雲漢學刊》第7期,1990,6,頁107-142。new window
徐宗潔,<厭棄或耽溺?論朱天文「炎夏之都」中的身體意識>,《臺灣人文》第8期,2003,12,頁1-18。
徐曉珮,<人類補完計畫-格適者:朱影紅>,《中外文學》第326期,1999,7,頁8-20。
郝譽翔,<一九八七年的逃亡-論朱天心小說中的朝聖之旅>,《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7,頁241-268。new window
郝譽翔,<世紀末的女性情欲帝國∕迷宮∕廢墟-從《迷園》到《北港香爐人人插》>,《東華文學報》第2期,1990,頁189-205。new window
郝譽翔,<讓人頭疼讓人瘋狂-閱讀李昂>,《幼獅文藝》第554期,1990,2,頁50-53。
國家台灣文學館,<李昂與謝雪紅兩個女人誰是誰?>,《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頁102-111。
張小虹,<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遊者」中的創傷與斷離空間>,《聯合文學》第190期,2001,1,頁108-110。
張小虹,<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導讀>,《文學臺灣》第38期,2001,4,頁137-140。
張小虹,<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第406期,2006,3,頁167-186。new window
張加佳,<從「性別、愛情與文學」評論通識教育性別議題-以《荒人手記》為例>,《研究與動態》第16期,2007,7,頁17-36。
張志雄,<以同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以《荒人手記》的ㄈㄨˋ語術>,《中外文學》第25卷第10期,1997,頁160-179。
張明雄,<李昂小說世界的探索>,《中正高中學報》第1期,2004,11,頁198-217。
張淑麗,<「蝴蝶,我的黃翅粉蝶,我的香港」:施叔青的《寂寞雲園》與她的蝴蝶之戀>,《中外文學》第29卷第8期,2001,頁176-201。new window
張淑麗,<Circumscribing the Cartographies of Formosa:Motherhood,Motherland,Modernities>,《中外文學》第12期,2001,4,頁45-63、65-73。
張淑麗,<書寫「不可能」:西蘇的另類書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1999,頁10-29。new window
張雪媃,<原鄉何在?施叔青戲說蝴蝶王國-讀《香港三部曲》>,《當代》211期,2005,3,頁124-143。
張惠菁,<螢火蟲洞話語-讀朱天心「漫遊者」>,《聯合文學》第201期,2001,7,頁150-151。
張琬貽,<迷走我城,八方洪荒-試析朱天心<古都>裡女性與鬼魅的聲音>,《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4,頁165-176。
張瑞芬,<方舟上的獨白:評朱天文《巫言》>,《文訊》第270期,2008,頁116-117。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的《行過洛津》>,《文訊》219期,2004,1,頁21-23。
張瑞芬,<彷彿君父的城邦-郝譽翔《逆旅》、駱以君《月球姓氏》、朱天心《漫遊者》三書評介>,《明道文藝》第299期,2001,2,頁29-37。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台灣文學學報》第四期,2003,頁54-76。
張瑞芬,<明月前身幽蘭谷-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文學學報》第4期,2003,8,頁141-201。new window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6,頁1-26。new window
張瑞芬,<遷徙到他方-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張墀言《窄門之外》、林玉玲《月白的臉》三書評論>,《明道文藝》第308期,2001,11,頁10-21。
張誦聖,<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文學的新動向>,《中外文學》第22卷第10期,1994,頁80-98。new window
張靜茹,<殖民地的浮世繪-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中的人性物化現象>,《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5期,頁402-426。
梅家玲,<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導讀>,《文學台灣》,1999,頁82-85。
清水賢一郎著,張季琳,<「記憶」之書-導讀朱天心《古都》日文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45期,2002,3,頁173-179。new window
莊宜文,<雙面嬌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1990,6,頁263-294。new window
莊蕙綺,<理想彼岸的消逝-試析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中華學苑》第54期,1990,2,頁83-102。new window
許甄倚,<Fetishizing the Loss:The phantasms of Eros in Zhu Tianxin’s Writings of Melancholia>,《東華人文學報》第11期,2007,7,頁269-302。
郭士行,<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解讀《維多利亞俱樂部》>,《中外文學》第25卷第6期,1996,頁55-67。new window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4,頁135-163。
陳皇旭,<戰後臺灣外省小說家文本中的「文化身分」問題>,《中極學刊》第5期,2005,12,頁213-231。new window
陳雅浈,<牽娘的手入繡廳,別人言語不可聽-李昂「殺夫」中的性虐待、性歡愉與性壓抑>,《當代》第187期,2003,3,頁112-141。
陳綾琪,<走過死亡之後:追尋歷史與記憶的盡頭>,《文化研究月報》第7期,2001,9。
陳綾琪,<顛覆性的模仿與雜匯:由朱天文《荒人手記》談台灣文學的後現代>,《中外文學》第30卷第10期,2006,3,頁156-171。new window
陳燕遐,<書寫香港-王安憶、施叔青、西西的香港故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2:2期,1999,1,頁91-117。new window
彭婉蕙,<消逝、重宿、轉換-論朱天心的城市書寫>,《中極學刊》第4期,2004,12,頁203-221。new window
曾美雲,<從眷村到臺灣-朱天心小說中的眷村圖像與族群意識>,《語文學報》第10期,2003,12,頁135-171。new window
游淑珺,<《迷園》論一個女性觀點的問題>,《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學報》第6期,2004,頁199-216。
黃英哲,<香港文學或是台灣文學:論「香港三部曲」之敘述視野>,《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頁129-151。new window
黃錦珠,<酒與化妝的迷.彩.術-讀施叔青《微醺彩妝》>,《書香世界》,2000,頁8-9。
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頁157-185。new window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中外文學》第24卷第10期,1996,頁104-130。new window
楊佳嫻,<離∕返鄉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駱以軍描寫臺北的小說為例>,《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頁133-155。new window
廖勇超,<尋求認同,洞穿幻見:《荒人手記》中(同性情欲)創傷空間與認同政治的對話>,《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頁68-98。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225期,2004,7,頁135-139。
廖炳惠,<「與污塵為伍的奇異種族」:身體、疆界與不純淨>,《中外文學》第27卷第3期,1998,頁82-95。new window
廖朝陽,<交換與變通:讀李昂的「迷園」>,《中外文學》第326期,1999,7,頁8-20。new window
廖朝陽,<朱天心<匈牙利之水>導讀>,《文學臺灣》第38期,2001,4,頁157-160。
趙英寶,<雙城記-解讀兩位女小說家、解構歷史後殖民都市-臺北朱天心、香港黃碧雲>,《中山女高學報》第5期,2005,12,頁83-109。
劉一兵、張民,<朱天文電影劇作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頁67-89。
劉希珍,<《世紀末的華麗》的斷裂書寫>,《思辨集》第9期,2006,10,頁207-222。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第31卷第6期,2002,頁89-100。new window
劉亮雅,<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中外文學》第32卷第3期,2003,頁67-87。new window
劉紅林,<弗洛伊德主義和台灣現代派小說>,《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2006,頁29-31。
劉紅林,<試論台灣女性主義文學對身體自主的追求>,《台灣研究集刊》73期,2001,頁100-106。
劉紀蕙,<追求娃娃的自戀書寫-評李昂的<有曲線的娃娃>,《文學台灣》第37期,2001,頁86-92。
劉振琪,<朱天心小說「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析論>,《中州學報》第17期,2003,6,頁427-434、436-438。
劉德玲,<悲莫悲兮生別離-論朱天心「漫遊者」的書寫模式>,《臺灣人文》第6期,2001,12,頁95-108。
潘秀宜,<迷路的導遊-論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6期,2003,5,頁68-85。
鄧鴻樹,<當施叔青的水牛遇上歐威爾的大象-複製<射殺大象>的《遍山洋紫荊》>,《當代》第137期,1999,1,頁136-140。
盧翁美玲,<李喬《藍彩雲的春天》與李昂《殺夫》之比較>,《文華學報》第11期,2002,10,頁1-27。
蕭義玲,<欲望、流言與除迷-從《殺夫》到《自傳の小說》>,《興大中文學報》第16期,2004,6,頁131-151。
蕭嫣嫣,<莫莉之歌-女性身體詩學>,《中外文學》第26卷第5期,1997,頁80-91。new window
賴奕伶,<古都新城-朱天心「古都」的空間結構之研究>,《文訊》第206期,2002,12 ,頁44。
賴奕伶,<記憶的羊皮書卷-朱天心<古都>的臺北地景考略>,《中國現代文學》第2∕3期,2004,9,頁103-131。
謝春馨,<你我她(他)還是誰誰誰?-評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灣文學評論》5:4期,2005,10,頁130-147。new window
鍾文音,<有界無世,藉藝驅魔的旅程-讀施叔青《驅魔》>,《文訊》243期,2006,1,頁90-91。
鍾文音,<眷村進化、格物致知的再現-評李銳《太平風誌》,《文訊》第251期,2006,9,頁102-103。
簡瑛瑛,<女性心靈的圖像:與施叔青對談文學∕藝術與宗教>,《中外文學》第27卷第11期,1999,頁119-137。
顏淳琦,<朱天心的蛻變-從「我記得」、「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到「古都」>,《航空技術學院學報》2:1期,2003,8,頁159-168。
羅怡芬、羅珮瑄,<徜徉於蒼穹的滑翔翼-朱天文的電影與小說>,《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28期,2002,6,頁13-19。
關詩珮,<從屬能否發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編過程>,《二十一世紀》第59期,1990,6,頁105-113。new window
Chou, Ying-hsiung, Between Temporal and Spatial Transformations:An Ancient Capital City at the End of Time, Tamkang Review, 31:2, 1990, p51-70.
Lio,Liang-Ya, Gender Crossing and Decadence in Taiwanese Fiction at the Fin de Siecle:The Instance of Li Ang, Chu Tien-Wen,Chiu Miao-Jin,and Cheng Ying-Shu, Tamkang Review, 31:2, 1990, p131-167.

(三)學位論文
博士論文: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私立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作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4。
張瀛太,《朱西甯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黃儀冠,《台灣女性小說與電影互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new window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蔡玫姿,《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new window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前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
謝怡婷,《李昂小說中的性別論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私立東吳大學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碩士論文:
吳佩嬅,《李昂及其《殺夫》人物心理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吳品誼,《臺灣五年級女性小說家身世書寫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呂金霙,《解嚴之後朱天文的小說創作傾向研究-以《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為探討對象》,私立東吳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呂雅慧,《朱天心小說的時空座標》,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
沈俊翔,《九○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思維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辛延彥,《兩性角色與殖民論述-「香港三部曲」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孟元,《一九八○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研究》,私立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國立教育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麗裡,《當代台灣女小說作者及其未來發展》,私立佛光大學未來學碩士論 文,2002。
邱玫玲,《以自我記憶建構他者歷史-朱天心小說的書寫網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5)》,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洪素萱,《對他∕她,亦是存亡之秋-由書寫治療論《荒人手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孫潔茹,《游移∕猶疑?-朱天文、朱天心及其作品中的認同與政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徐正芬,《朱天文小說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
梁金群,《施叔青小說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莊惠雯《外省作家第一代與第二代族群認同比較研究-以朱西甯、朱天文、朱天心為例》,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許蕙薪,《惡夢成真-女性哥德小說中的社會幽禁:以安.瑞克莉芙的《義大利人》和李昂《殺夫》為例》,私立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連培妏,《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培文,《朱天心的生命風景與時代課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慧貞,《朱天心小說的題材研究-以成長為線索的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曾素雲,《李昂九十年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人物分析》,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曾意晶,《族裔女作家文本中的空間經驗-以朱天心、利格拉樂.阿女烏、利玉芳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曾燕瑀,《朱天心小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書寫》,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黃于青,《鹿港書寫-李昂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的女性意識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楊佳嫻,《論戰後台灣外省人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楊芳喻,《書寫與閱讀的焦慮-李昂小說中的女∕性主題意識建構》,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楊雅儒,《台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雅儒,《臺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
楊曉琪,《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暨文學場域的變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廖苙妘,《施叔青小說中香港故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趙慶華,《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劉叔慧,《華麗的修行-朱天文的文學實踐》,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
劉紋豪,《國族認同的失落與爭辯-朱天心小說研究(1977-2000)》,私立淡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與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
蔡曉婷,《潛海入底,探驪得珠-朱天文及長篇小說《荒人手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7。
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謝倩如,《朱天心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
顏如梅,《施叔青香港時期長篇小說研究-以「香港三部曲」及《維多利亞俱樂部》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顏雅卉,《翻譯造成的文化傳播問題》,私立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魏文瑜,《施叔青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魏伶砡,《孤島施叔青》,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三、其它
朱天心,<日出ろ处に致す書-日本語版刊行にょせて>,《古都》,東京,株式會社国書刊行会,2000,頁1-3。
李昂<『迷ぃの園』>序,《迷ぃの園》,東京,株式會社国書刊行会,1999,頁1-2。
清水賢一郎,<<記憶>の書>,《古都》,東京,株式會社国書刊行会,2000,頁315-324。
藤井省三,<台灣のフエミニズム文學-李昂ィンタビユ︱>,《夫殺し》,東京,株式會社宝島社,1993,頁157-202。
藤井省三,<李昂と『迷ぃの園』>,《迷ぃの園》,東京,株式會社国書刊行会,1999,頁353-357。
藤井省三,<解說>,《ヴイクトァ俱樂部》,東京,株式會社国書刊行会,2002,頁307-322。
櫻庭ゆみ子,<言尺者あとがき>,《迷ぃの園》,東京,株式會社国書刊行会,1999,頁359-366。
宝寶社一局書籍編集部,<付記>,《夫殺し》,東京,株式會社宝島社,1993,頁203-2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