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在世紀末城市邊緣:《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書刊名:藝術學研究
作者:王念英
作者(外文):Wang, Nien-ying
出版日期:2021
卷期:28
頁次:頁89-123
主題關鍵詞:侯孝賢南國再見,南國千禧曼波臺灣新音樂林強地下獨立音樂場景Hou Hsiao-HsienGoodbye South, GoodbyeMillennium MamboTaiwan new musicLim GiongUnderground indie-music sce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7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葉月瑜(19950900)。從民族主義到後現代性--臺灣電影與流行歌曲互動之初探(1970年中期至1990年中期)。電影欣賞,13(5)=77,44-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達義(19990500)。侯孝賢的電影人生。電影欣賞,17(3)=99,76-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鐵志、許文貞(2015)。從邊緣出發:侯孝賢X張鐵志對談。數位時代,256,48-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世宗(20181100)。侯孝賢的末世圖像與時間意識:從《尼羅河女兒》、《南國再見,南國》到《千禧曼波》和〈青春夢〉。東吳中文學報,36,155-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念英。心要自由--林強。國藝會線上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簡妙如(20131000)。臺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24,101-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Altman, Rick(1992)。Sound Theory, Sound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2.藍祖蔚(2002)。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白睿文(2014)。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Udden, James(2009)。No Man an Island: 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Chion, Michel、Gorbman, Claudia(1994)。Audio-Vision: Sound on Scree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王耿瑜、王念英(2015)。光陰之旅:臺灣新電影在路上。台北:北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天文(2008)。最好的時光:所有關於電影的1982-2006。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婷(2001)。千禧曼波電影筆記:侯孝賢的電影。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20000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DJ@llen、林強、林志堅、Fish.the、曹子傑(1999)。2001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婷(2002)。e世代電影男女雙人雅座--走人「千禧曼波」的台北不夜城。台灣角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Graham, Stephen(2016)。Sounds of the Underground: A Cultural,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Mapping of Underground and Fringe Music。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何穎怡(19931201)。到底在發什麼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澤(19910131)。搖滾?叛逆?邊緣:九十年代歌詞新向度。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信權(20201015)。合輯《單純的人》正式發行許郁瑛、非/密閉空間等人翻玩《千禧曼波》經典旋律,https://blow.streetvoice.com/517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美珍(20130917)。侯孝賢盼保留蟾蜍山腳「煥民新村」,https://www.gvm.com.tw/article/247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何東洪(2015)。獨立音樂的情感認同與危機:「地下社會」的生與死。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穎怡(2015)。台灣新音樂的顛覆與矛盾。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遠足文化:立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振亞(2014)。閨中天下:《自由夢》的靜默之聲(兼談《最好的時光》的歷史敘事)。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國家電影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沈曉茵(2014)。《南國再見,南國》: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國家電影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文淇(2014)。「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國家電影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泠(2014)。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國家電影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鐵志(2017)。唱自己的歌:從美麗島到島嶼天光。聽你,唱歌:民歌、流行音樂、獨立音樂,唱出每一世代心聲命。深石數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孫權(2015)。台灣瑞舞十年1995-2005。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遠足文化:立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蓁(2014)。都市人:侯孝賢後期電影的青春與都會體驗。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國家電影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詹宏志(1999)。序:未來的聲音。2001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雅芳(2015)。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從《抓狂歌》到〈不在場證明〉。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遠足文化:立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蔣慧仙(1999)。前言--台灣瑞舞場景。2001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美里(2014)。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尼羅河女兒》、《千禧曼波》中的空間與性別。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國家電影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悅全(2015)。和Party。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遠足文化:立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