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愛、成長與認同:臺灣本土動畫的敘事研究(1998-2011)
作者:林茂興
作者(外文):Mao-Hsi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彭雅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動畫敘事成長認同AnimationNarrationLoveGrowthIdent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臺灣本土動畫經歷啟蒙、摸索、代工、模仿、蛻變和成長的過程,現正面臨
世代轉型的瓶頸,努力朝文本內容品質提升的方向前進,期望以嶄新的面貌和風
格,得到社會大眾的欣賞和認同。第二章考察近十年多來的本土動畫製作者,積
極創新與改編故事內容,以新思維和新觀點切入,並融入現代元素,展現出多元
的面向和思考的深度,企圖發展出具有獨特敘事特色的本土動畫,擬與外來動畫
分庭抗禮。
本研究以 1998 至2011 年的臺灣本土動畫為研究對象,筆者在爬梳臺灣本土
動畫的發展以及相關研究後,分別從敘事策略及敘事主題兩大面向探討本土動
畫。
第一篇敘事策略,藉用當代敘事學經常分析的敘事元素。探討臺灣本土動畫
的敘事策略有三:教育導向、在地連結及多元拼貼。第三章至第五章研究發現臺
灣本土動畫在寓教於樂的創作前提下,使動畫蘊含教化的意義;又為了貼近臺灣
的庶民社會、迎合觀眾視聽味口,並特意連結與本土有關及拼貼西方的動畫元素。
第二篇敘事主題有三章,分別採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培利.諾德曼的離
返說和坎伯的英雄歷程說,和簡金斯的認同歷程說,探討本土動畫的三個敘事主
題:愛、成長與認同。第六章愛的主題,整理動畫中所有的人物關係,發現都朝
朋友關係的友誼發展,最後都由愛化解彼此的衝突和傷害;第七章成長主題,發
現動畫中的主人翁的生命轉化都經歷在家、離家和返家的歷險過程;第八章認同
主題,分析動畫中的人物從內而外所觸及的各種心理認同問題。
根據上述二篇六章的分析,本研究最後歸納出臺灣本土動畫的敘事特色,並
進一步評價其優劣,以提供未來動畫製作者參考之用。
The progress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animation industry has passed the stages
of initial enlightenment,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impression,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The upgrade of quality of the content is performed to solve the bottleneck
issues on continues growing. The new character is adopted and expected to catch the
eye of audience. In the chapter two, the indigenous animation produce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what activities did they practiced in the recent decade. They showed
aggressive attitudes to execute the innovation and modification of the script. The new
thinking, point of view, and modern element are merg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tyle to
transform the indigenous animation into the high quality one with diversity, deep
thought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 Those new elements in the upgrading indigenous
animation sh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reign animation and the upgrading
indigenous one. The upgrading indigenous animation is expected to be able to stand
up to foreign one.
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animations which are published in period of 1998 to
2011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study. The two major items consist narrative strategy
and narrative topic were adopted in the study to analysis the content of the
indigenous animations
The first part in the study is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strategy. The
narrative elements normal used in narratology were adopted in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strategy in 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animations. Three narrative
strategies consist of education-oriented, indigenous links and diversification
were concluded in the study. In the chapter three to five, the study shown the
edutainment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indigenous animation. The elements of
indigenous characteristic and foreign animation were merged together in order to meet
with acceptance of public.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is the discussion on the narrative
topic. The three methodologies were adopted in the analysis works. They ar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proposed by Abraham Maslow, concepts of alienation
and return proposed by Perry Nodelman, hero's process by Joseph Campbell and
identity process proposed by Rhys Jenkins. The three narrative topics consist of
love, growth and identity were discussed with the three methodologies. Love is
the topic in the chapter six,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to another one
was discussed in the chapter. The relation was built based on the friendship and the
clash and hurt occurred during the progress were cured by love. Growth is the topic in
the chapter seven, and the life transformation of leading role is passed in the three
stages. The three stages are living in home, leaving home and returning home. Identity
is the topic in the chapter eight and the mentalities of the roles in the animation were
analyzed from inside to outsi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genous animations were concluded based on the
two parts consist six chapters in the study.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the
indigenous animation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provide to the Taiwanese indigenous
animation company as reference.
一、專書
(一)西文譯著
Bordwell, David, 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禛譯:《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臺北: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2008。
Bordwell, David著,李顯立等譯:《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Campbell, Joseph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
David, Hesmondhalgh著,廖珮君譯:《文化產業》(The Cultural Industries)。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
Deborah, Thomas著,李達義,曹玉玲譯:《解讀好萊塢》。臺北:書林出版社,2004。
Eagleton, T. 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Ferdinand de Saussure(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
Fokkema, D. & Ibsch, E. 著,袁鶴翔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Theories of Liter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tructuralism, Marxism,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Semiotics.)》。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7。
Jack, Zipes著,張子樟校譯:《童話.兒童.文化產業》。臺北:臺灣東方出版社,2006。
Lewis, Jeff著,邱誌勇、許夢芸譯,《細說文化研究基礎》。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社,2008。
Nancy, Beiman著,志應、王鑒譯:《準備分鏡圖 : 動畫編劇與角色設定》。臺北:六合出版社,2011。
Nicholas, Mirzoeff著,陳芸芸譯:《視覺文化導論》。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
Phelan, J. & Rabinowitz, P. J. 主編,申丹等譯:《當代敘事理論指南(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Propp, V.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Folktale.)》。臺北:中華書局,2006。
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宜蘭:天衛文化出版社,2000。
米克.巴爾(Bal, Mieke)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初版,2005.5重印。原名: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Second Edition)Copyright©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 1997。
羅伯.史登(Robert, Stern)著,林靜秀、周志謙譯:《精神現象學》。臺北:五南出版社,2010。

(二)中文專著
王乃華、李鐵著:《動畫編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王小棣等箸:《魔法阿媽-我把阿媽變卡通了》。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朱剛著:《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文化創意產業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余為政著,黃玉珊編:《動畫電影探索》。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吳承恩著,徐少注知校,周中明、朱彤注:《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
李潼著:《少年噶瑪蘭》。宜蘭:天衛文化,1992。
李潼著:《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己卯兔年篇》。宜蘭:宜蘭文化,2000。
李潼著:《李潼的兒童文學筆記-戊寅虎年篇》。宜蘭:宜蘭文化,1999。
亞磊絲.泰吉華坦著:《認識臺灣原住民-充滿藝術氣息的民族-魯凱族》。臺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
周英雄、馮品佳主編:《影像下的現代:電影與視覺文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7。
周鮚,《動畫電影分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林文淇著,沈曉茵、李振亞編,《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公司,2000。new window
邱福海著:《媽祖信仰探源》。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南志剛著:《敘述的狂歡與審美的變異:敘事學與中國當代先鋒小說》。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胡亞敏著:《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1994。
徐岱著:《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張春興著:《青少年的認同迷失》。臺北:東華出版社,1983。
張振岳著:《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臺北:常民文化,1998。
陳建憲著:《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1997。
傑森.瑟瑞爾(Jason Surrell)著,林欣怡譯:《迪士尼的魔法劇本》。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11。
彭玲著:《動畫創作與創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彭玲著:《動畫導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鈕則誠著:《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新北:揚智出版社,2004。new window
楊大春著:《德希達》。臺北市:生智出版社,1995。
葛玉清著:《動畫電影敘述藝術》。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達西烏拉彎.畢馬著,田哲益譯:《認識原住民族-找回民族標誌的民族-噶瑪蘭族》。臺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07。
劉紀蕙著:《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判》。臺北:中研院,2003。
劉璧榛著:《認同、性別與聚落-噶瑪蘭人變遷中的儀式研究》。南投:臺灣文獻館,2008。new window
潘朝成著:《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臺北: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1999。
蔡相輝著:《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公司,2006。
鄭自隆、洪雅慧、許安琪著:《文化行銷》。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5。
顧燕玲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5。

(三)學位論文
王耀瑄著:《宮崎駿動畫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new window
吳佩靜著:《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生活型態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呂家印著:《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主題呈現──以其四本得獎作品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呂蓓蓓著:《李翰祥《梁祝》電影研究--以女性觀眾凝視角度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李卉敏著:《臺灣媽祖文化商品圖像設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李欣樺著:《臺灣媽祖文化之吉祥物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
周惠玲著:《永恆小孩or混沌怪獸?──從卡洛爾與斯凡克梅耶的「愛麗絲」看童年建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new window
林奕岑著:《皮克斯動畫反派角色視覺表現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2。
林俶伶著:《臺灣梁祝歌仔冊敘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林莉婷著:《臺南市國小兒童之流行歌曲消費與運用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林惠貞著:《開啟個人智能之鑰:基於HowardGardner理論的動畫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麗雅著:《李潼少年小說主題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班,2006年。
邱士展著:《四輪伯的Country Road》-表現臺灣傳統特色之電腦動畫創作與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9。
馬匡霈著:《以《「我說啊……,」我說。》動畫短片探討動畫創作之視覺風格設計》。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8。
張秀娟著:《寶卷中的四大民間故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new window
張純子著:《幼教工作者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new window
張馨月著:《中國雜劇的蝴蝶意象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許懷文著:《中國大陸《喜羊羊》動畫電影行銷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文彬著:《李潼《少年噶瑪蘭》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冠樺著:《臺灣電影推廣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秋錦著:《論李潼少年小說的人物刻畫──以《博士‧布都與我》、《少年噶瑪蘭》 和《我們的祕魔岩》三本作品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淑芬著:《幼兒觀看動畫電影之閱讀觀點研究以《紅孩兒決戰火焰山》、《怪獸電力公司》、《史瑞克》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 瑄著:《雙重易裝:梁祝易裝劇場中的酷兒操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2010。
陳儷芳著:《1989-2006迪士尼動畫在臺灣的消費與應用》。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傅鳳琴著:《解構迪士尼形塑的童話世界--以1991--2002年臺灣上映之迪士尼動畫電影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景雅菁著:《《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之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曾宜惠著:《沿襲與新創:現代梁祝影視作品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曾家駿著:《日本超現實動畫的敘事建構-以《火影忍者》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黃富堅著:《探討動畫中的『再創造性』與自我文化意涵》。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楊天嘉著:《1960年代黃梅調音樂研究—以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博智著:《全球化下臺灣動畫產業的發展與轉型》。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new window
劉姿君著:《動畫《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的後設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潘昀毅著:《歌仔冊《三伯英臺歌集》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蔡秋儀著:《全球在地化脈絡下臺灣動畫產業之創意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蔡碧芬著:《李潼少年小說中女性形象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鄭淑云著:《《少年噶瑪蘭》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鄭詠中著:《尋找文字與動畫之間的路徑---以迪士尼動畫《愛麗絲夢遊仙境》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蕭弘林著:《《鯉魚‧祭》王船信仰表現於動畫創作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數位內容與動畫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蕭玉詩著:《宮崎駿動畫的童話質素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
蕭婉伶著:《大友克洋之動畫《AKIRA》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賴純美著:《好故事如何好?──動畫劇本評量因素探討》。臺中技術學院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
龍海燕著:《港臺黃梅調電影發展之探究》。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謝淑麗著:《李潼得獎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簡文爵著:《《美少女戰士》動畫研究-以「依愛」理論為切入點-》。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簡妙芳著:《電影動畫神怪角色設定準則可行性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簡淑芬著:《李潼少年小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藍新妹著:《《少年噶瑪蘭》的成長主題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蘇郁雯著:《電視卡通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以三代卡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new window

(四)期刊論文
蔣安國、詹蕙萍,《動畫產業發展之主要關鍵因素之研究》,2005傳播管理研討會 -數位多媒體產業的製播與行銷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2005。new window
陳靜婷,《舊瓶與新酒—從動畫片《紅孩兒:決戰火焰山》看王童的終極關懷》,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論產業論壇學術研討會發表文章,2008。
陳靜婷,《從《紅孩兒》、《媽祖》:看臺灣動畫片的文化創意》,通識論叢,第8期,頁1-23,2009。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季刊,35期,2001。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二十六輯,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new window



二、英文部分
Bal ,M. (1985).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owlby John & Theory Attachment (1993).by J. Holmes, ,NewYork: Routledge.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London : Routledge; New York : Basic Books.
Genette, G. (1972/1980). Narrative discourse. (J. E. Lewin. Tr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R. (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Prince, G. (1994) . 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新聞媒體資料及多媒體資料
@movies【開眼電影】,http://www.atmovies.com.tw.
中華民國剪輯協會,Editing Association of R.O.C http://www.eforu.com.tw/www/cost/ticket.htm.2013.10.01。
艾爾,臺灣動畫72變,要迪士尼看招,《紅孩兒:挑戰火燄山》導演王童專訪。2006年4月28日,取自http://funscreen.com.tw/head.asp?period=10。
夜郎,專訪《紅孩兒:決戰火焰山》導演王童。2006年4月28日,取自http://app.atmovies.com.tw/。
徐懷鈺,文英,《魔法阿媽之戀愛2世代》,臺北:滾石國際,1999.03。
海之傳說-媽祖40尊媽祖神像齊聚影院共譜神蹟(2007)。Yahoo!奇摩電影。2010年3月23日,取自:http://tw.movie.yahoo.com/movieheadline/d/a/070711/3/782.html。
壹電視《影響力100》專訪金馬導演王童,時間:101年06月17日22:00-23:00,電視臺採訪人:夏嘉璐。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
臺灣電影網,Taiwan cinema,http://www. taiwancinema.co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