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控制增長, 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為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李伯重
出版日期:1994
卷期:5:3
頁次:頁25-71
主題關鍵詞:人口江南行為清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
  • 點閱點閱:83
Other
1.丘禹(1989)。明末清初蘇州市民生活中的侈靡之風,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金民(1989)。明清蘇州的外地商人述略,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侖(1989)。清代蘇松嘉湖地區農業計量研究的發展趨勢及其推動力,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金玉(1983)。明清時代農業中等級性雇傭勞動向非等級性雇傭勞動的過渡,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國斌,Lavely, William(1991)。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in Modern China: A Comparative Approach,New Orleans。  new window
期刊論文
1.李伯重(1994)。「天」、「地」、「人」的變化與明清江南的水稻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4),105-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伯重(1991)。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1),10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家範(1988)。明清江南消費風氣與消費結構描述--明清江南消費經濟探測之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3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Wang, Yeh-Chien(1965)。The Impact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on Population in Southern Kiangsu。Papers on china,19,149-156。  new window
5.全漢昇、王業鍵(19610700)。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39-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千里、大同(1994)。塞納河畔兩史家──法國當代著名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家賈永吉與魏丕信及其研究成果簡介。中國經濟史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平(1984)。社會經濟結構的規律和社會演化的模式。學習與探索,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振漢(1955)。明末清初(1620-1720年)中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地租和土地集中。經濟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從翰香(1984)。論明代江南地區的人口密度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史研究,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金民(1992)。清代江南絲綢的國內貿易。清史研究,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松義(1994)。清前期南方稻作區的糧食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煥庸(1934)。江寧縣之耕地與人口密度。地理學報,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伯重(1985)。「桑爭稻田」與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中國農史,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伯重(1985)。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考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伯重(1986)。明清江南與外地經濟聯繫的加強及其對江南工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翠容(1987)。明清長江下游地區都市化之發展。經濟論文叢刊,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施堅雅(1987)。Sichuan's Popul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essons from Disaggregated Data。Late Imperial China,8(1)。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濱島敦俊(1986)。土地開發與客商活動:明代中期江南地主之投資活動。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中央研究院舉辦 (會議日期: 1986/12)。台北。10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翠溶(1983)。明清人口之增殖與遷移--長江中下游地區族譜資料之分析。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翠容(1981)。明清時期長江下游若干家族的人口動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洪煥椿(1992)。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新吾(1992)。江南土布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lvin, Mark(1973)。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秦佩珩(1984)。明清社會經濟史論稿。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金成(1990)。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紳士階層の形成との社會經濟的役割=明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紳士階層的形成及其社會經濟職能。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象晉、伊欽恒(1985)。群芳譜詮釋。北京:農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Perkins, Dwight H.(1969)。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8.Ricci, Matteo、Trigault, Nicolas、何高濟、王遵仲、李申、何兆武(1983)。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葛劍雄(1991)。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達臨(1993)。中國古代性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克斯、恩格斯(1972)。馬克斯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肇經(1987)。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伯重(1990)。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農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炳棣、葛劍雄(1989)。1368-1953中國人口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uang, Philip C. C.(1990)。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350-1988。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卜凱、張履鸞(1936)。中國農家經濟:中國七省十七縣二八六六田場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承明(1985)。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傅衣凌(1956)。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白鋼(1984)。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問題論戰的由來與發展。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問題論戰的由來與發展。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1935)。中國經濟志‧吳興縣。中國經濟志‧吳興縣。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1935)。中國經濟志‧長興縣。中國經濟志‧長興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1935)。中國經濟志‧嘉興縣。中國經濟志‧嘉興縣。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1935)。中國經濟志‧平湖縣。中國經濟志‧平湖縣。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1935)。中國經濟志‧江蘇省吳江縣震澤鎮經濟概況。中國經濟志‧江蘇省吳江縣震澤鎮經濟概況。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梁方仲(1980)。中國歷代人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石午(1993)。白話養生回春內經。白話養生回春內經。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謝國楨(1957)。清初農民起義資料輯錄。清初農民起義資料輯錄。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謝國楨(1982)。明本清初的學風。明本清初的學風。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俞志高(1992)。吳中醫學。吳文化與蘇州。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敏如(1982)。中國人口思想簡史。中國人口思想簡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北田英人(1988)。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江南三角洲の農業の進步と農村手工業の發展に關する研究=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江南三角洲農業的進步與農村手工業的發展之研究。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江南三角洲の農業の進步と農村手工業の發展に關する研究=宋元明清時期中國江南三角洲農業的進步與農村手工業的發展之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李中清(1994)。The Historical Demography of Late Imperial China: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