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
作者:林正慧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集叢: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48
ISBN:9789863500681
主題關鍵詞:客家歷史臺灣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5)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7)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期刊論文
1.梅家玲(20100200)。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7,125-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藍植銓(19990600)。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宮定公古佛談創廟的兩個家族。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5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惟仁(20100900)。宜蘭地區的語言分佈與語言地盤的變遷。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3),1-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警友編輯部(1937)。廣東族の研究。警友,174,117-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明珂(19930800)。周人的族源與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形成。大陸雜誌,87(2),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卓權(1989)。廣泰成總墾號對大湖卓蘭地區之拓墾初探。苗栗文獻,1(5),186-2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原客家聯誼會(1971)。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成立緣起。中原文獻,3(10),4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英明、周璐(2005)。西方學者早期對客家與太平天國關係之研究。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5(6),7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運乾、朱希祖(1933)。審查客方言報告書。中山大學文史學研究所月刊,1(4),2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鄒魯、張煊(1933)。漢族客福史。大聲月刊,94/95,9-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志繁(2007)。什麼是客家:以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4),90-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嚴忠明(2004)。「豐湖雜記」與客家民系形成的標誌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5(9),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Piton, Charles(1870)。The Hia-k'ah in the Chekiang Province, and the Hakka in the Canton Province。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2,218-220。  new window
14.(19040123)。臺灣民族分布圖。臺灣慣習記事,4(1),78-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伊能嘉矩(19010422)。臺灣島民の原籍地及び其の殊風特習の發生。臺灣慣習記事,1(4),55-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麗華(20130300)。「消失」的族群?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臺灣史研究,20(1),169-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Comer, Arthur(1878)。A Tour through Formosa, from South to North。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22(1),53-63。  new window
18.Hughes, T. F.(1872)。Visit to Tok-e-Tok, chief of the eighteen tribes, southern Formos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16(3),265-271。  new window
19.Swinhoe, Robert(1866)。Additional Notes on Formosa。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10(3),122-128。  new window
20.林立芳、莊初昇(2000)。粵北地區漢語方言概況。方言,2000(2),126-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42)。蘭印華僑の經濟的地位。臺灣警察時報,319,48-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日根、張學立(2005)。清代科場冒籍與土客衝突。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2(1),6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冷劍波(2007)。羅香林客家源流觀的再認識。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4),1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雪香(2007)。從客畬混化到「純粹自體」--羅香林客家源流觀的演變。貴州民族研究,27(3),8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周樹聲(1972)。中原文獻與臺灣關係之感想。中原文獻,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倫倫(1994)。廣東揭西縣方音研究。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0(3),8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思菱(1996)。歷史上客家人的大遷徙。臺北市興寧同鄉會會刊,12,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強(19930600)。客家文化傳揚者--謝樹新先生。苗栗文獻,8,151-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梁曉興(20091000)。何謂『閩南人』?何謂『客家人』?--以林姓、張姓族譜為例。僑光學報,32,95-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笠夫(1978)。王爺壇的皮影戲。六堆集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世松(2007)。中國近代以來學術建構對客家研究的影響--以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為例。社會科學研究,2007(6),162-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明宏(2000)。臺灣客家擂茶初探。客家雜誌,126,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炎正(20010600)。建構「漳州客」的省思。臺灣源流,22,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康宏(2004)。被遺忘的客家人--臺灣外省客家人及其社團。客家縱橫,37,37-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康宏(1998)。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客家,93=116,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康宏(1998)。臺灣客家社團的概況研究。客家雜誌,94,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陳運棟(1987)。赤手空拳入山城--清代客家人入墾臺中地區之概況。三臺雜誌,15,12-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澤泓(1999)。愛國未有不愛鄉--試析黃節編著廣東鄉土教科書。廣東史志,1999(1),5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秀政、李昭容、郭佳玲(20070600)。羅香林與客家研究。興大歷史學報,18,291-3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楊紹琮(1947)。臺灣通訊(二):親愛的朋友:千言萬語,叫我從何說起。新兒童,13(5),38-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溫振華(20051200)。客家鄉新社之歷史與產業變遷。臺灣風物,55(4),1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正元(20100600)。福佬客的歷史變遷及族群認同(1900年迄今):以高雄六龜里、甲仙埔之北客為主的調查分析。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28,9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謝樹新(1970)。本刊創刊已八個週年。中原,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鍾政華(2004)。粵東先民遷臺事跡瑣記。臺北市蕉嶺同鄉會年刊,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羅定球(1985)。同鄉會成立三十週年祝詞--光輝的回憶。臺北市興寧同鄉會會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德南(2002)。竹塹研究記(1) 王世傑開墾竹塹埔年代的商榷。竹塹文獻雜誌,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曹如秀(20030800)。初探清代閩粵械鬥及其空間分布演變--以道光朝李通事件為例。竹塹文獻雜誌,27,48-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溫子衡。廣東語捷徑:廣東語(四縣音)の研究に就いて。語苑,2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1923)。英領北ボルネオ國勢調查概要。內外情報,74,36-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1899)。下淡水沿岸の古今。蕃情研究會誌,2,97-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19381101)。高雄支所。臺灣刑務月報,4(11),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1928)。潮州郡概要。高雄州時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1910)。廣東語練習。法院月報,4(12),62-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1937)。廣東族の研究:廣東人と使用語。警友,1937(6)=172,87-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1937)。廣東族の研究:廣東族の少年。警友,1937(10)=176,101-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警友編輯部(1937)。廣東族の研究。警友,1937(11)=177,94-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海島洋人(1943)。續大稻埕童歌抄。民俗臺灣,3(7),4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岩崎敬太郎。臺灣語語法。語苑,18(1),1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鹿野忠雄(1943)。臺灣に於ける本島人の出身地別人口分布に關する調查。拓殖論叢,4(3),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中村生(1930)。廣東語特科生の入所を希望す。臺灣警察時報,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町田則文(1903)。臺灣に於ける創業時代の教育(承前)--言語研究の創始(承前)。臺灣協會會報,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白岳子。臺灣に於ける言葉。語苑,16(12),45-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連溫卿(1943)。福老媽その他。民俗臺灣,3(1),1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彭阿木(1930)。客家に就いての研究。支那研究,22,77-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Compbell, George。Origin and Migration of the Hakkas。China Recorder,17。  new window
66.Eitel, E. J.(1873)。An Outline History of Hakkas。China Review,2(3),160-164。  new window
67.Eitel, E. J.(1867)。Ethn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Hakka Chinese, ARTICLE II., The Hakka Dialect compared with the dialects of the. other races inhabiting the Canton Province。Notes and Queries on Chna and Japan,1(6),65-67。  new window
68.Eitel, E. J.(1867)。Ethn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Hakka Chinese, ARTICLE V., Popular Songs of the Hakkas。Notes and Queries on Chna and Japan,1(10),129-130。  new window
69.Eitel, E. J.(1867)。Ethn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Hakka Chinese, ARTICLE VI., The Religion of the Hakkas。Notes and Queries on Chna and Japan,1(12),161-163。  new window
70.Eitel, E. J.(1893)。Ethn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Hakka Chinese。China Review,20(4)。  new window
71.von Le Monnier, Franz Ritter(1884)。Die Insel Formosa。Deutsche Rundschau fü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k,7(3),97-108。  new window
72.Le Monnier, Franz Ritter von(1885)。Die Insel Formosa。Deutsche Rundschau fur Geographie und Statistik,7(5),210-221。  new window
73.Pickering, W. A.(1878)。Among the savages of central Formosa, 1866-1867。The Messenger and Missionary Record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3,15-16+29-31+69-71。  new window
74.Steere, J. B.(1938)。An American naturalist in the Far East。Michigan Alumnus Quarterly Revies,9,47-52。  new window
75.李坤錦(19981000)。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開墾與分佈。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85-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張妙娟(20011200)。從廈門到臺灣--英國長老教會在華傳教事業之拓展。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479-5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張妙娟(20000900)。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近二十年來學位論文為中心。史耘,6,133-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莊初升、劉鎮發(2002)。巴色會傳教士與客家方言研究。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3(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陳春聲(2007)。地域社會史研究中的族群問題--以「潮州人」與「客家人」的分界為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2),73-7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陳運棟(19930600)。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8,90-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林偉盛(20020600)。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臺灣風物,52(2),17-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林淑美(2002)。清代臺灣移住民社會と童試受驗問題。史學雜誌,111(7),6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許文雄(20010900)。林爽文起事和臺灣歷史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9(1),95-150+3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持田利貞(1942)。客家民族の研究。南方,4(6),6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持田利貞(1942)。客家民族の研究。南方,4(7),4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持田利貞(1942)。客家民族の研究。南方,4(8),45-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持田利貞(1942)。客家民族の研究。南方,4(10),39-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王甫昌(20050600)。由「中國省籍」到「臺灣族群」: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臺灣社會學,9,59-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李廣均(19991200)。什麼是族群身份﹖--三種不同取徑的提出和討論。社會文化學報,9,67-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Steere, Joseph Beal(1876)。Formos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New York,6,302-334。  new window
91.邱彥貴(19981000)。試掘舊嘉義縣(1723-1887)下平原客蹤。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91-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Cohen, Myron L.(1968)。The Hakka or Guest People: Dialect as a Social-Cultural Variable in Southeastern China。Ethnohistory,15(3),237-292。  new window
93.羅肇錦(20030300)。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再探。臺灣文獻,54(1),105-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戴寶村(19981000)。大臺北地區客家族群史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34-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李西勳(19950900)。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46(3),173-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高怡萍(20000700)。客家族群意識與歷史的文化建構--客家社區在原鄉與移民地之比較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3,5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陳逸君(20050600)。「七界內」的客家意識初探--思考彰化竹塘地區福佬客族群意識之研究途徑。研究與動態,12,221-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施添福(20050900)。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181-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莊英章(20031200)。客家研究之我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6,3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連文希(19721200)。客家之南遷東移及其人口的流佈--兼論述其開拓奮鬥精神。臺灣文獻,23(4),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鍾孝上(1979)。臺灣史與客家。六堆,6,6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鍾秉光(1981)。茄苳腳之戰。六堆,11,67-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李文良(20071000)。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和社會動亂 (1680-1740)。歷史人類學學刊,5(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林正慧(20061200)。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究。國史館學術集刊,10,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饒偉新(2005)。區域社會史視野下的「客家」稱謂由來考論:以清代以來贛南的「客佃」、「客籍」與「客家」為例。民族研究,2005(6),92-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Swinhoe, Robert(1864)。Notes on the Island of Formosa。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34,6-18。  new window
107.Lecher, Robert(1878)。The Hakka Chinese。Chinese Recorder,9(5),352-359。  new window
108.Piton, Charles(1874)。On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Hakkas。The China Review,2(4),222-226。  new window
109.戴炎輝(1941)。赤山地方の平埔族。民俗台灣,1(3),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麗華(2011)。「客家」身份的建構--殖民體系下的香港新界與臺灣六堆。贛南師範學院學報,32(1),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吳學明(19940900)。清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土地開墾。臺北文獻.直字,109,19-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莊初升(1999)。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韶關學院學報,20(1),7-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Thomson, John(1873)。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43,97-107。  new window
114.詹伯慧(1993)。廣東省饒平方言記音。方言,1993(2),129-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彭阿木(1930)。客家に就いての研究(續)。支那研究,23,113-2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李廣均(19960500)。從過客到定居者--戰後臺灣「外省族群」形成與轉變的境況分析。社會文化學報,3,367-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詹素娟(20051200)。臺灣平埔族的身分認定與變遷(1895-1960)--以戶口制度與國勢調查的「種族」分類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2(2),121-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尹章義(19851200)。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4,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池子華(2000)。土客衝突的文化學考察--以近代江南地區為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李新魁(1993)。二百年前的潮州音。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9(1),74-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李慶恭(2001)。臺灣客家特殊的一支--詔安客。臺灣月刊,218,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周大鳴(2009)。關於中國族群研究的若干問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林倫倫(1992)。廣東閩方言的分布及語音特徴。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林浩(1997)。客家文化新論。客家研究輯刊,1997(1),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張侃(2004)。從社會資本到族群意識:以胡文虎與客家運動為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張劍峰(2007)。族群認同探析。學術探索,2007(1),98-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張應斌、謝友祥(2000)。黃遵憲的客家源流觀。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6(4),77-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張鏞彰(1926)。客屬同鄉會(附照片)。滬江年刊,192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傅仰止(1995)。臺灣族群的意象與位階:比較他群與我群。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菅志翔(2007)。「族群」:社會群體研究的基礎性概念工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5),138-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黃瑾(2009)。關於族群與族群認同的討論。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7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簡單。姚雨平傳略。廣東文史資料,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西岡英夫(1943)。南方共榮圏の華僑。臺灣產業組合時報,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富田哲(2003)。1905年臨時台湾戶口調查が語る台湾社会--種族.言語.教育を中心に。日本台湾学会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田上智宜(2007)。「客人」から客家へ一エスニック.アイデンティティ一の形成と変容。日本台湾学会報,9,155-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林淑美。清代臺湾灣移住民社会と科舉受驗秩序の構築--特に閔.粵関係をめぐって。NUCB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50(1),137-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賴阿龍(1944)。客家の婦人。民俗臺灣,4(9),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Ibis, Paul(1877)。Auf Formosa: Ethnographische Wanderungen。Globus,31,149-152+167-171+181-187+196-20。  new window
139.Panchow, Hellmuth(1895)。Die Bevölkerung Formosas。Aus alien Welttheilen,27,33-40+65-76。  new window
140.Warburg, O.(1889)。Ueber seine Reisen in Formosa (12 October 1889)。Verhandlung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Erdkunde zu Berlin,16,374-387。  new window
141.Swinhoe, R.(1858)。Narrative of a visit to the island of Formosa。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2),145-164。  new window
142.李文良(20030600)。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141-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全漢昇、王業鍵(19610700)。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139-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林泉忠(20070300)。「祖國」的弔詭--「現代衝擊」下沖繩身份的「脫中入日」現象。中國大陸研究,50(1),47-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張雙慶、莊初昇(20080000)。廣東方言的地理格局與自然地理及歷史地理的關係。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7=48,407-4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陳運棟(19980600)。五十年來的臺灣客家研究。臺灣文獻,49(2),171-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黃榮洛(19901200)。有關清代閩粵械鬪的一件民間古文書。臺灣風物,40(4),139-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許馨文(20110300)。戰後臺灣客家音樂的建制化歷程:以《中原(苗友)》月刊(1962~1981)的再現為例。民俗曲藝,171,121-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連文希(19710900)。客家入墾臺灣地區考略。臺灣文獻,22(3),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施添福(20041200)。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1)--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3-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施添福(20140500)。從「客家」到客家(2):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施添福(20131100)。從「客家」到客家(1) : 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施添福(20141100)。從「客家」到客家(3):臺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全球客家研究,3,1-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陳秀琪(20060400)。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臺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語言暨語言學,7(2),417-4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邱彥貴(20050400)。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臺灣宗教研究,3(2),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葉高華(2012)。再探福建--廣東與福佬--客家的關係。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臺灣師大場),在臺灣語言文化與族群遷徙工作坊、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會議日期: 2012/06/30)。臺北:師大地理系。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聰榮(2004)。從族群關係史看臺灣客家的分類範疇與獨特性。臺灣史學客家研究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4/05/26)。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立宗(2005)。清代廣東方志的「客民」、「客匪」與「客家」論述。第四屆青年學者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風學社(主辦) (會議日期: 2005/1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閩臺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工作研討會論文集。閩臺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工作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正光(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喬健(2005)。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第八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高雄:麗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范雅梅(2005)。「代理」的祖國?從在地知識與冷戰結構論國民黨與僑務政策(1949-1990)。臺灣社會學會年會暨研討會: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的反思,(會議日期: 2005/11/19)。臺北:臺灣社會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世松、劉義章(2006)。劇烈社會變動下都市客家文化走向探討--以成都沙河客家為中心兼與香港客家作對比考察。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研討會,中央大學客家學院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金樹(2005)。中華心、客家情:第一屆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客家學研討會。吉隆坡:馬來西亞客家學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治平(19980000)。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基督教史--史料與研究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基督教宇宙光傳播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正光、彭欽清、羅肇錦(1994)。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客家文化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正光(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劍、鄭赤琰(1995)。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海外華人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吉洋(2007)。「臺灣客家認同」與其承擔團體--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0-1995)的發屐與政治參與。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會議日期: 2007年12月8、9日),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立宗(2002)。敬恭桑梓:近代廣東志書的編纂活動與「客家」途述。第二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12月24日)。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連瑞枝、莊英章(2007)。社群、聚落與國家:以苗栗三灣地區街庄的形成為例。「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會議日期: 2007年12月20-21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施添福(2010)。臺灣客家族群的聚落、歷史與社會變遷:以鳳山、頭前、中港及後龍四溪流域為範圍之跨學科研究(3/3),子計畫二十五:清代臺灣新苗地區的粵人與粵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1937)。臺灣常住戶口統計(昭和十一年末)。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21)。福建人と廣東人--警務局側の調查に拘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詹素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子計畫二十六:新苗地區客家族群與原住民互動歷史之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正田(2010)。從族群關係看清代臺灣桃竹苗地區義民信仰區域差異--以清代苗栗堡為觀察中心(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坤玉(20090710)。屏東縣萬巒鄉佳佐地區漢人開墾之研究:以陳超家族為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詩涵(2011)。由古書契論北淡地區客家移墾--以汀州客江、潘二氏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秀昭(2007)。北客南遷高雄地區的開發與義民爺信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台灣客家形象之變遷(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芊琪(2005)。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一民(2005)。文化與商品:擂茶的社會學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賴秀真(1994)。臺灣都市型地方派系之研究:臺中市議會派系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瑛玳(2008)。雲林詔安客家文化圈的歷史形成--以崙背、二崙兩鄉鎮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志惠(2006)。閱讀中國:《中國叢報》(ChineseRepository,1832-1851)與新教傳教士關於中國的理解及書寫(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容嘉(2008)。閑聊(Gossip)中客家常民的歷史意識(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佳慧(2009)。臺灣地方派系與宗親會互動關係之研究--桃園縣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辰濤(2009)。爭取海外力量:中華民國外交、僑務、黨務在新馬的運作(1945-1957)(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葉日嘉(2006)。兩岸客家研究與客家社團之政治分析--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中心(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效玲(1979)。民間社團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同鄉組織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佩欣(2003)。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邱苡芳(2006)。花蓮地區之族群分佈及族群關係--晚清迄日治時期(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嘉文(2004)。客家傳統山歌三大調在花蓮地區的傳承與現況(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雪玉(2003)。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1950-1996)(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藍清水(2011)。被遺忘的外省客家移民--戰後河婆客的集體記憶與認同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蔡主恩(1986)。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擴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鍾怡彥(2002)。鍾理和文學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葉蓉(1978)。臺北市宗親組織的研究:由傳統的宗法到現代的宗親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妮玲(1983)。清代臺灣民變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任育德(2005)。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高怡萍(2005)。徘徊於聚族與離散之間--粵東客家的族群論述與歷史記憶(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香如(2006)。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的考察:臺灣本土化潮流下客家運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惠玲(2005)。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薛雲峰(2009)。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博士論文)。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賴旭貞(1999)。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臺灣客家社會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賴文慧(2009)。臺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阿部由理香(2001)。日治時期台灣戶口制度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麗玲(1995)。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徐智德(2005)。從政治過程論的觀點探討台灣客家運動(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勝偉(2005)。政治算術:戰後台灣的國家統治與人口管理(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和安(2007)。日治時期南臺灣的山區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龜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黃靖嵐(2008)。東部客家?花蓮玉里兩個客家社區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邱珮萱(2003)。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柏仲(1997)。外省族群的社會心理分析:族群觀點、我群認同與社會距離(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彥亨(2003)。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崔末順(2004)。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蘇裕玲(1995)。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臺灣客家意識展現的兩個面向(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Ch'en, Ch'iu-K'un(1987)。Landlord and Tenant: Varieties of Lana Tenure in Frontier Taiwan, 1680-1900(博士論文)。Stanford University。  new window
47.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陳如君(1995)。乙未之前恆春地區開發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蔡明賢(2009)。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羅烈師(2006)。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子寧(2004)。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楊名暖(1989)。彰化、雲林地區客家人的語言轉換(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林佩欣(2011)。臺灣總督府統計調查事業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蔡芳玲(1996)。一九四九年前後遷臺作家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利天龍(2007)。屏東縣前堆地域的社會空間結構與變遷(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財團法人陳運棟文教基金會(2005)。三灣鄉志。苗栗三灣:三灣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希張(1997)。客家風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翽雲(1972)。客方言。台北市: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錦台(2010)。千年客家。臺北:如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雷雨田(2004)。近代來粵傳教士評傳。上海:百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孝勝(1995)。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義章(2005)。香港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正光、宋文里(1996)。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國章(200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泰祥(1961)。中華民國五十年來民眾團體。臺北:中華民國民眾團體活動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宇和(2004)。兩廣總督葉名琛。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宋德釗(2002)。民間文化與鄉土社會。梅縣: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河野登喜壽(1933)。廣東語の研究。新竹:新竹州警察文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國光(2001)。一個臺灣人的軌跡。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teere, Joseph Beal、李壬癸(2002)。福爾摩沙及其住民。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房學嘉(1994)。客家源流探奧。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司徒尚紀(1998)。廣東政區體系:歷史.現實.改革。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Thomson, John(1993)。Thomson's China: Travels and Adventures of a Nineteenth-century Photograph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志。屏東:常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佐泉(2003)。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河南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支平(2006)。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羅獻修(2011)。興寧縣鄉土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羅爾綱(1947)。太平天國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溎年、鄧掄斌(1966)。惠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古直(1970)。客人對。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1)。臺灣舊慣制度調查一斑。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Campbell, William、阮宗興(2009)。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臺灣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雅倫(2006)。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1850-1920。臺北:雄獅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朱峰(2009)。基督教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適應--近代東南亞華人移民社區的個案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道鎔、張學華、李棪(1978)。廣東文徵。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逸君(1998)。臺灣客家族群史料彙編《一》臺灣客家關係書目與摘要--專書、論文、研究報告類。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學明(2007)。近代長老教會來臺的西方傳教士。臺北:日創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茂桂(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李筱峯(2004)。臺灣全志.卷首--戰後臺灣變遷史略。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莊英章、簡美玲(2010)。客家的形成與變遷。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大魯、賴際熙(1967)。赤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2010)。光緒《四會縣志》。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2010)。光緒《高明縣志》。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胡龍寶、陳華宗(1960)。臺南縣志稿。臺南: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60)。臺灣省苗栗縣誌卷首。苗栗: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2010)。乾隆《普寧縣志》。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二果、曾起莘(1995)。崇禎《東莞縣志》。東莞: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旺成(1960)。新竹縣志稿,卷七:教育志。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劉業勳、凌魚(1974)。揚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劉廣聰(1992)。(康熙)程鄉縣志。書目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劉德恒、吳大猷(1968)。四會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龔耿光(1974)。佛岡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郭嵩籌(1983)。郭嵩籌奏議。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卞寶第(1983)。閩嶠輶軒錄。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溫廷敬(1967)。茶陽三家文鈔。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華僑史資料選輯組(1983)。晚清海外筆記選。北京:海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Mackay, George Leslie、林晚生(2009)。福爾摩沙紀事:馬偕臺灣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Hamburg, Theodore、簡又文(1976)。太平天國起義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丁韙良、沈弘(2010)。中國覺醒:國家地理、歷史與炮火硝煙中的變革。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1)。孫中山與辛亥革命史料專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62)。廣東辛亥革命史料。廣州:廣東省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尹章義(1988)。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王有立(1969)。太平天國官書十種。臺北: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重民(2000)。太平天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實錄編輯委員會(1974)。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實錄。臺北: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實錄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丘權政(1997)。客家與香港崇正總會。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何壽康、葉脈、鍾偉光(1968)。香港崇正總會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李亦園(1984)。東南亞華人社會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翼中(1953)。臺灣社政憶述。臺北:清水商行印刷工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房學嘉、曾憲恆(1993)。辛亥革命在嶺東。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邱捷(1996)。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運動與清末民初的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俞強(2008)。近代滬港雙城記:早期倫敦會來華傳教士在滬港活動初探。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施正鋒(2007)。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香港崇正總會(1950)。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香港崇正總會(1995)。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徐松石(2005)。粵江流域人民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特木勒(2010)。多元族群與中西文化交流--基於中西文獻的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莊英章(1998)。華南農村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曾秀氣(1977)。六堆英華。屏東:美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黃德寬(2003)。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臺北:光啟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廖倫光(2006)。臺北縣汀州客尋蹤。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彰化縣文化局(2005)。彰化縣客家族群分布調查。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臺北市大埔同鄉會(1964)。大埔會訊。臺北:臺北市大埔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臺北市五華同鄉會(1977)。臺北市蕉嶺同鄉會二二週年特刊。臺北:臺北市五華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臺北市梅縣同鄉會(1987)。臺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臺北:臺北市梅縣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臺北市惠州同鄉會(1985)。臺北市惠州同鄉會會刊。臺北:臺北市惠州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臺北市嘉應五屬同鄉會(1986)。嘉應五屬年刊。臺北:臺北市嘉應五屬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臺北市福建長汀同鄉會(1974)。長汀文獻。臺北:臺北市福建長汀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臺北市興寧同鄉會會刊編輯委員會(1985)。臺北市興寧同鄉會會刊。臺北:臺北市興寧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臺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廣西僮族自治區通志館(1962)。太平天國革命在廣西調查資料匯編。南寧: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賴際熙(1995)。崇正同人系譜。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戴國煇(2011)。史學與臺灣研究。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戴國煇(2002)。臺灣史研究集外集。臺北:遠流: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戴國煇(2002)。臺灣史對話錄。臺北:遠流: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鍾肇政(1999)。肝膽相照:鍾肇政、張良澤往返書信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鍾肇政(1993)。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羅光(1967)。天主教在華傳教史集。臺中:光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羅志飛。七十回憶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羅卓英將軍紀念編輯委員會(1971)。羅卓英將軍紀念集。臺北:羅卓英將軍紀念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羅香林、有元剛(194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吉村商會印刷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羅香林(1950)。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羅敬之(1995)。羅香林先生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羅鏑樓(1995)。羅卓英先生年譜。臺北:羅偉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竇季良(1946)。同鄉組織之研究。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阮元、陳昌齊(1995)。廣東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Ferrero, Stephane、帥仕婷(2003)。當Jean遇上福爾摩沙:一名法國小兵的手札(1884-1885)。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Pickering, W. A.、陳逸君(2004)。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何國強(2002)。圍屋裡的宗族社會:廣東客家族群生計模式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張衛東、王洪友(1989)。客家研究。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黃宣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小林新作(1931)。華僑ノ研究。東京:海外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末成道男(1999)。中原と周辺:人類学的フィルドからの視点。東京都: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矢沢利彥(1973)。イエズス会士中国書簡集4--社会編。平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寺川喜四男(1939)。北部臺灣に於て福建系本島人の使用する國語のアクセント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言語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足立栗園(1894)。臺灣志。東京:哲學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長尾景德(1920)。臺湾匪亂小史。臺北:臺灣總督府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張耀堂(1935)。新選臺灣語教科書。臺北:新高堂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野田岳陽生。新撰臺灣會話問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落合泰藏(1885)。明治七年征蠻醫誌。臺北:落合泰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臺北州警察務部保安課(1926)。臺灣戶口事務捷徑。臺北:臺北州警察務部保安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2000)。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結果表。東京都:文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3)。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三回事業報告。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Macka, George Leslie、MacDonald, J. A.(1896)。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s and Missions。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new window
12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案彙錄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Gutzlaff, Charles、Reed, Andrew(1838)。China Opened, or, A Display of the Topography, History, Customs, Manners, Arts, Manufactures, Commerce, Literature, Religion, Jurisprudence, etc. of the Chinese Empire。London:Smith, Elder and Co.。  new window
123.Thomson, John(1873)。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A Series of Two Hundred Photographs, with Letterpress Descriptive of the Places and People Represented。London:Sampson Low, Marston, Low, and Searle。  new window
124.Barth, Fredrik(1969)。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Bergen:London:Universitetsforlaget:Allen & Unwin。  new window
125.吳濁流(1988)。臺灣連翹。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蕭高彥、蘇文流(1998)。多元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陳政三(2008)。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行。臺北:臺灣書局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張煜南(1973)。梅水詩傳。臺北:張穎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錢儀吉(1966)。碑傳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橋本萬太郎(1983)。漢民族と中国社会。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深町英夫(2003)。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曾少聰(2004)。漂泊與根植:當代東南亞華人族群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葉覺邁、陳伯陶(1967)。東莞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丘念臺(1981)。我的奮鬥史。臺北:中華日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徐正光(2002)。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邵敬敏(1995)。文化語言學中國潮。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陳支平(2001)。福建六大民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陳藻、林希逸(1983)。樂軒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陳鍈、鄧廷祚(1967)。澄海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黃家教(1997)。漢語方言論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黃桂(2002)。潮州的社會傳統與經濟發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黃遵憲(1975)。人境盧詩草箋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詹伯慧(1994)。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雜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黃挺(1997)。潮汕文化源流。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案彙錄丙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司徒尚紀(2001)。嶺南歷史人文地理--廣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較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清文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Yung, Wing(1909)。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new window
154.雨青(1985)。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林嘉書(1995)。土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鄭維中(2006)。製作福爾摩沙--追尋西洋古書中的臺灣身影。臺北:如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黃麗霞(1999)。戀戀庄情事--萬巒人的老照片。屏東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陳璸(1961)。陳清端公文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謝重光(2001)。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小川琢治(1896)。臺灣諸島誌。東京:東京地學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香坂順一(1974)。廣東語の研究。台北: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穆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清德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戴炎輝(1992)。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清耆獻類徵選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仲振履(1966)。興寧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周碩勳(1968)。潮州府志。高雄:高雄市潮汕同鄉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阮元、陳昌齋(1968)。廣東通志。臺北: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邱權典(1992)。中國客家民系研究。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陳其南(1992)。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陳運棟(1981)。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羅香林(1992)。客家史料匯篇。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譚隸華(1993)。廣東歷史問題論文集。臺北:稻禾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田代安定(1900)。臺東殖民地豫察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臺南廳(1902)。南部臺灣誌。臺南:臺南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顧衛民(1996)。基督教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謝新樹(1965)。中原文化叢書。苗栗:苗友中原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李志剛(1987)。香港基督教會史研究。香港:道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司徒尚紀(1993)。廣東文化地理。廣東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諸法規問答錄。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戸口調査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郭壽華(1964)。客族源流新志--客家精神及文獻。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陳運棟(1989)。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鄧迅之(1982)。客家源流研究。臺中:天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汪毅夫(1994)。臺灣社會與文化。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翟灝(1958)。臺陽筆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Gützlaff, Charles(1834)。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in 1831, 1832, & 1833, with notices of Siam, Corea, and the Loo-Choo islands。Frederick Westley and A. H. Davis。  new window
191.Le Gendre, Charles William(1871)。Reports on Amoy and the Island of Formosa。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ew window
192.蔣師轍(1962)。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謝金鑾、鄭兼才(1962)。續修臺灣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徐正光、蕭新煌(19960000)。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鍾理和(1996)。鍾理和日記。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陳紹英(2005)。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Cohen, Myron L.(1975)。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8.鍾獨佛(1921)。粵省民族考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2008)。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丘昌泰、蕭新煌(2007)。客家族群與在地社會:臺灣與全球的經驗。臺北:智勝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Steere, Joseph Beal、林弘宣(2009)。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汪彝定(1991)。走過關鍵年代:汪彝定回憶錄。臺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劉平(2003)。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Faure, David W.、卜永堅(2009)。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溫仲和(1968)。嘉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Kann, Réginald、鄭順德(2001)。福爾摩莎考察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Pickering, W. A.(1993)。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 Hunting Savages。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new window
211.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魏永竹(1992)。二二八事件文獻續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趙春晨、雷雨田、何大進(2002)。基督教與近代嶺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劉聖宜、宋德華(1996)。嶺南近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珠海文史研究所學會(1992)。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羅香林(1965)。乙堂文存。香港:中國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Thomson, John(1982)。China and Its People in Early Photographs: An Unabridged Reprint of the Classic 1873/4 Work。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218.楊多默、陳嘉陸(1960)。天主教來臺傳教一百年簡史:1859-1959。高雄:天主教道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莊英章、潘英海(1996)。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吳義雄(2000)。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1971)。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黃應貴、葉春榮(19970000)。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 : 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賴碧霞(1993)。臺灣客家民謠薪傳。臺北:樂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Freedman, Maurice(1966)。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kien and Kwangtung。New York:Humanities Press Inc。  new window
225.王象之(1962)。輿地紀勝。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臺灣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瀬川昌久(1993)。客家--華南漢族のエスニシティとその境界。東京: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陳紹馨(1992)。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Fix, Douglas L.、Lo, Charlotte(2006)。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大雁文化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清經世文編選錄。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王必昌(1961)。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戴寶村、溫振華(1996)。大臺北都會圈客家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戴昭銘(1996)。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周鍾瑄(1958)。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李新魁(1994)。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劉克襄(1992)。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台灣東海岸的旅行。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臺灣私法人事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山根勇藏(1930)。臺灣民族性百談。臺北:杉田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Le Gendre, C. W.(1960)。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張京媛(1998)。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張博宇(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日本參謀本部、許佩賢(1995)。攻臺戰記--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1959)。安平縣雜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王世懋(1975)。閩部疏。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陳智勇(2003)。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藍鼎元(1958)。東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劉璈(1958)。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徐宗幹(1960)。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鄧傳安(1958)。蠡測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梁方仲(1993)。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權藤震二(1896)。臺灣實況。東京:東京法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李如龍(2000)。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黃金文(20010000)。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許雪姬(2007)。灌園先生日記(十四)一九四二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盧德嘉(1960)。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Leong, Sow-Theng(1998)。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Taipei:SMC Publishing Inc.。  new window
261.錢鴻鈞(1998)。臺灣文學兩鍾書。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羅香林(19920000)。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Thomson, John(1875)。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do-China, and China or, Ten years' travels, adventures, and residence abroad。London:Sampson Low, Marston, Searle, and Rivington。  new window
265.張本政(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吳幅員(1966)。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李丕煜(1961)。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8.李紹膺、謝仲玩(2001)。雍正《長寧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9.馮師元(1966)。恩平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0.黃釗(1970)。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黃基正(1969)。苗栗縣志卷二人文志氏族篇語言篇。苗栗:苗栗縣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熊學源(1974)。增城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3.管一清(2001)。乾隆《增城縣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4.饒宗頤(1965)。潮州志匯編。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5.內閣部院檔.外紀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6.道光朝軍機處檔摺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7.淡新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8.陳翰笙(1984)。華工出國史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清光緒朝中日交渉史料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0.丁紹儀(1957)。東赢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林樹梅、陳國強(2013)。嘯雲詩文抄。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周凱(1960)。內自訟齊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3.林豪(1957)。東赢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4.龍啟瑞(1995)。經德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5.張麗俊(2001)。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6.黃旺成、許雪姬(2008)。黃旺成先生日記(一):一九一二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7.許雪姬(2009)。黃旺成先生日記(四):一九一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8.中國新聞週刊社(1947)。中國新聞。臺北:中國新聞週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9.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1901-1920年中國基督教調查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0.尹章義(2003)。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1.王恢、國史館(1993)。新清史地理志圖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2.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1981)。太平天國史譯叢。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3.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1983)。太平天國史譯叢。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4.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民國時期臺灣經史文獻選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5.吳濁流(2000)。吳濁流致鍾筆政書簡。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6.李威宜(1999)。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臺北:唐山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7.施正鋒(2006)。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翰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8.高賢治(2000)。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9.基督教香港崇真會(1987)。香港崇真會立會一百四十周年紀念特刊。香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0.張茂桂(1996)。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1.許佩賢(1995)。攻臺見聞--風俗畫報.臺灣征討圖繪。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2.陳翠蓮(2012)。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3.湯泳詩(2002)。一個華南客家教會的研究:從巴色會到香港崇真會。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4.黃淑娉(1999)。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5.楊恭恆(1997)。客話本字。新莊: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6.楊國樞、瞿海源。變遷中的臺灣社會。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7.劉鎮發(2004)。香港原居民客語--一個消失中的聲音。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8.蔡慧玉(1997)。走過兩個時代的人--臺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9.鄭順德(2004)。孤拔元帥的小水手。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0.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1.蕭新煌(2002)。臺灣社會文化典範的轉移。臺北: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2.戴國煇(2002)。臺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臺北:遠流: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3.鍾筆政、徐正光(1994)。客家文化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4.鍾肇政(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總論。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5.鍾艷攸(1999)。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組織(1946-1995)--臺北市之外省同鄉會。臺北: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6.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週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1979)。檳榔嶼客屬公會四十週年紀念刊(1939-1979)。檳榔嶼客屬公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7.羅爾綱(1947)。太平天國史叢考。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8.羅濟立(2011)。日治後期之殖民警察與臺灣客語、民俗文化的學習--以《警友》雜誌為資料。臺北:五南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8)。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佐藤正広(2012)。帝国日本と統計調查--統治初期台湾の專門家集困。東京都: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1.宋文炳、小口五郎(1940)。支那民族史.附廣東客家民族の研究。東京市:大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2.青柳真智子(2004)。国勢調查の文化人類学--人種.民族分類の比較研究。東京都:古今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3.参謀本部(1895)。臺灣誌。東京:八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4.飯島典子(2007)。近代客家社會の形成:「他称」と「自称」のはざまで。東京都:風響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5.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要覽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6.臺灣事務局(1898)。臺灣事情一斑。臺北:臺灣事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7.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臺湾產業調查錄。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8.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灣時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9.臺灣總督府鐵路部(1910)。臺灣鐵道史。臺北:臺灣總督府鐵路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0.瀨川昌久(1991)。中国人の村落と宗族:香港新界農村の社会人類学的研究。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1.Dodd, John、陳政三(2007)。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北:臺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2.Davison, James W.(1903)。The Island of Formosa: 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 to 1900。  new window
333.Hamberg, Theodore(1854)。The Visions of Hung-Siu-tshuen: and Origin of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Hong Kong。  new window
334.Corcuff, Stephan(2004)。風和日暖: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5.Williams, Samuel Wells、陳俱(2005)。中國總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6.丘逢甲(1960)。嶺雲海日樓詩鈔。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7.黃卓權(2004)。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8.盧建榮(19990000)。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9.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0.施添福(20010000)。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1.國學文獻館(1993)。臺灣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2.方孝謙(2001)。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臺北:巨流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3.吳濁流(1990)。無花果:臺灣七十年的回想。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4.陳翠蓮(19950000)。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5.吳子光(1959)。臺灣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6.潘英海、詹素娟(1995)。平埔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清宣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8.荊子馨、鄭力軒(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9.徐正光(19910000)。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0.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1.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2.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3.思痛子(1959)。臺海思慟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4.施正鋒(20000000)。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5.姚瑩(1960)。中復堂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6.葛劍雄、吳松弟(1997)。中國移民史.第四卷:遼宋金元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7.簡又文(1958)。太平天國典制通考。香港:簡氏猛進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8.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9.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臺灣社會與分類械鬥。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0.倪贊元(1959)。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1.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2.藍鼎元(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3.羅大春(1972)。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4.羅肇錦(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5.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6.施正鋒(19980000)。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7.黃昭堂、黃英哲(1998)。臺灣那想那利斯文。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8.李筱峰(1993)。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9.譚其驤(1987)。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0.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个客家人。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1.王立新(1997)。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近代基督新教傳教士在華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2.顧長聲(1991)。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3.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平臺紀事本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臺案彙錄庚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6.周振鶴、游汝杰(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7.徐正光(20070000)。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9.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8)。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0.Fernandez, Pablo O. P.、黃德寬(1991)。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光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1.劉克襄(1999)。福爾摩沙大旅行。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2.Pickering, W. A.、吳明遠(1959)。老臺灣。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3.宋文薰、劉克襄(1988)。探險家在臺灣。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4.van der Aalsvoort, Lambert、林金源(2002)。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經典雜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5.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6.伊能嘉矩、森口雄稔(1992)。伊能嘉矩の台湾踏査日記。台湾風物雑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7.羅香林(1961)。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中國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8.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果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9.李文良、臺灣大學(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0.林正慧(20080000)。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1.賴澤涵(19930000)。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2.戴國煇、林彩美(20020000)。臺灣近百年史的曲折路: 「寧靜革命」的來龍去脈。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3.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4.賀長齢、魏源(1992)。清經世文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5.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6.施添福(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7.陳淑均、李祺生(1963)。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8.周璽(1962)。彰化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9.屠繼善(1960)。恆春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秋坤,利天龍,曾坤木,莊天賜(2012)。屏東地域的人群分類與聚落街庄發展(1623-1930),http://digital.cultural.pthg.gov.tw/chapter_list.php?no_id=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28)。黃旺成日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teere, J. B.(18740522)。Letters from Formosa, published in the Ann Arbor Courier: LXXV (#74) Tamsui, Formosa, December 1st, 1873,https://www.reed.edu/formosa/texts/Steere1873-74.htm。  new window
4.許楓萱。從涯家到阮兜--談胡焯猷的臺灣經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平原。鄉土情懷與民間意識--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義,http://www.chaorenwang.com/channel/cxyj/select02.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生秋。《加走庄》之九.1--世居加走庄居民,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生秋。《加走庄》之九.3,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33。  new window
8.陳生秋。《加走庄》之九.4,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34。  new window
9.陳生秋。《加走庄》之九.5,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35。  new window
10.陳生秋。《加走庄》之九.6,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36。  new window
11.陳生秋。《加走庄》之九.7,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39。  new window
12.陳生秋。《加走庄》之九.8,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40。  new window
13.陳生秋。《加走庄》之九.9,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41。  new window
14.陳生秋。《加走庄》之九.10,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42。  new window
15.陳生秋。《加走庄》之九.11,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44。  new window
16.陳生秋。《加走庄》之九.12,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vid:=670445。  new window
17.陳生秋。《加走庄〉之九.13,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46。  new window
18.陳生秋。《加走庄》之九.14,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47。  new window
19.陳生秋。《加走庄》之九.15,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48。  new window
20.陳生秋。《加走庄》之二.加走庄名稱的由來與開發,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生秋。《加走庄》之三.加走庄的開發,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ryid=670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生秋。《加走庄》補遺之四.從現有各家族族譜資料中分析開基加走庄時間,http://blog.sina.com.tw/sccjoe/article.php?pbgid=159922&entiyid=670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聰榮。為什麼香港缺乏客家認同?從語言政策的歷史分析到身份認同的政治社會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春聲。韓江流域的社會空間與族群理念,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276877.files/Chen%20Chunsheng%20abstract.do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長鎮。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6-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長鎮。認同的辨證--從客家運動的兩條路線談起,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749565104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政誠。日治初期臺灣舊慣調查事業的開展(1896-1907),http://academic.recd.edu/formosa/formosa_index_page/Formosa_index.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曉春。民俗學問題與客家文化研究--從民間文化研究的普同性與線性視野之困境反思客家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曹樹基(1997)。清代前期浙江山區的客家移民。客家學研究。上海:歷史教學問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茂桂(1997)。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連橫(1962)。疆域志.淡水縣。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富田哲(2007)。臺湾総督府の「種族」.言語認識--日本統治初期の人口.戶口センサス調查.通訳兼掌手当。植民地の朝鮮と台灣:歷史.文化人類學的研究。東京:第一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培桂(1963)。附錄一.文徵(上).節錄臺灣十七口設防狀。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