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化變遷現象下的臺灣民間美術困境
書刊名:鵝湖
作者:謝宗榮
作者(外文):Hsieh, Chung-jung
出版日期:1997
卷期:23:4=268
頁次:頁13-21
主題關鍵詞:文化變遷民間傳統民間藝術民間美術傳統演藝傳承困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近年來隨著本土意識、本土文化熱潮的興起,臺灣漢人傳統民間藝術頗有日益受到重視的趨勢,尤其是一些帶有濃厚表演性質的傳統表演藝術,如傳統音樂、戲劇、陣頭等,更是受邀演出頻仍,而以往被摒於「精緻藝術」之列的戲曲,更堂堂進入了國家級場地演出,並在「票房」上頗有斬獲。一樣是傳統漢人民間藝術中的重要面向之一,著重視覺表現而帶有較為濃度的功能性、裝飾性的民間美術,比起這類傳統表演藝術受重視的情況,其命運就沒有就沒有如此的報運了,雖然早自七0年代即有席德進、劉文三、莊伯和等人相繼投入研究整理,但傳統民間美術迄今多半也只能靠著「廟宇」這個最後的基地來維擊其生命;亦或是向「精緻美術」靠攏,成為個人收藏品,而有明顯市場化、商業化的趨勢,頗令人感到憂心。 本文企圖從文化變遷的角度切入,並從臺灣漢人民間傳統脈絡上加以耙梳,來探討臺灣漢人傳統民間美術的困境,希望能對爾後的傳承工作,略具些許拋磚引玉的作用。
期刊論文
1.黃美英(1983)。文化建設費思量。時報雜誌,187,5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宗榮(19940300)。「逸格」所反映的中國藝術精神。雄獅美術,277,104-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王嵩山(1983)。神像、信仰、儀式--兼論臺灣木雕保存、維護、發揚、更新的理念。臺北:教育部社教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尹建中(1983)。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三年報告序。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國立臺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文智(1983)。台灣民間廟晝的人類學研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嵩山、江宜辰(1983)。臺灣池方戲曲的形式與意義--傳統的轉型與現代發展的思考。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長華(1983)。中國民間傳統技藝的困境分析及一些看法。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83)。建議事項與發揚、維護、保存的對象與項目。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莊伯和(1991)。民間美術巡禮。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eesing, Roger、于嘉雲、張恭啟、陳其南(1980)。當代文化人類學。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凌嵩郎(1982)。藝術概論。台北:凌嵩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阿諾德.豪澤爾、居延安(1988)。藝術社會學。雅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尹建中(1987)。民間傳統的傳遞與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教學之研究--第五年度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衡道(1980)。由民俗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中國的台灣。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