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釋大睿
作者(外文):Shih, Ta-rui
出版日期:1998
卷期:2
頁次:頁313-337
主題關鍵詞:懺罪思想懺法無生懺法證三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懺悔是佛教中重要的實踐行門。以中國佛教而言,在東漢譯經初期,即有關於懺悔思想之經典傳譯。此中懺罪思想,與中國儒家、道教等傳統文化中贖罪、悔過等思想結合,促成中國佛教懺罪思想之發展,進而形成藉著儀式進行,以達成懺罪為目的之懺悔儀軌。   在諸多大乘經典中所闡明之懺悔思想,幾乎是與禪觀、三昧的修持結合,尤其攝入般若空慧之觀照,更是大乘懺悔思想之根本理則。故修懺悔法,不僅可達罪業清淨,更有證二昧、發慧、得解脫等目標。而懺悔方法,亦與原始佛教僧團中,單純的懺悔羯摩不同,其中含有稱念佛名、誦經、禮拜、持咒等多樣化的行持方法。懺悔法,可謂在大乘佛教思想中有了極大的轉型。   中國佛教亦吸收大乘懺悔思想,創制懺悔儀軌,並舉行禮懺法會。從東漢時期即有於齋日行懺悔法之記載,到了南朝,王室更是盛行禮懺。此外,僧傳中亦有諸多僧人修懺的事蹟。雖然,至今未發現有隋代以前之懺法儀軌,但從許多修懺史料的記載中,可發現王室舉行禮懺之目的,普遍為求國境久安,或為去病、求長壽等現世利益為主。而僧伽中雖有少數將修懺與禪定結合行持,但卻未見具體應用大乘懺悔經典之理觀修持於懺法中。此現象直到隋.智者大師才有了開創性的發展。不過,從東漢至六朝時期所譯經典之懺悔思想,及此期流行之儀軌模式或懺悔方法,都為往後發展的天臺懺法提供了充分的養料。
圖書
1.瞿曇僧伽提婆。增一阿含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玄應。一切經音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僧祐。出三藏記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釋慧皎(1996)。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横超慧日(1981)。中国佛教の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釋僧祐(2001)。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范曄、李賢、楊家駱(198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矢吹慶輝(1973)。三階教の研究。東京:岩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費長房(1987)。歷代三寶紀。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志明(1989)。中國社會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曾召南、石衍丰(1988)。道教基礎知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湯用彤(1991)。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常盤大定(1973)。後漢より宋斉に至る訳経總録。後漢より宋斉に至る訳経總録。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曉虹(1992)。小慧叢稿。小慧叢稿。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矢吹慶輝(1934)。鳴沙餘韻解說。鳴沙餘韻解說。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漢)董仲舒。春秋繁露,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觀佛三昧海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北齊)魏收(1987)。魏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統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淨業障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普賢觀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道世。法苑珠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佛名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四分律含註戒本疏行宗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廣弘明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