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作者:何銘鴻
作者(外文):Ho, Ming-Hung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慶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經筵經筵講義經筵尚書講義尚書Jing YanJing Yan LectureJing Yan Lecture of ShangshuShangsh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3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經筵」是一種專為教育皇帝而設的特殊教育制度,正式確立約莫在宋仁宗朝,此後歷宋、元、明、清諸朝,由盛而衰,逐漸流於形式而衰微。自宋代以來至清代,凡在經筵中為皇帝講讀經史之侍讀學士、侍讀、侍講及崇政殿說書等,皆稱為「經筵官」,此官為儒臣之榮選,乃至清要顯美之官。經筵官除了為帝王講讀經史之外,還能在進講之時,帶入自己的理論思維,以影響皇帝,同時還能夠利用制度之便,經常性地在皇帝面前論述政事得失,進而影響皇帝的決策。
近代以來針對於帝王經筵教育的「制度」方面,大陸學者做了不少研究,其最著者當屬朱瑞熙,唯學者們多集中於「制度層面」的探究,對於文獻本身的討論與研究卻少有著墨。近年來,在中研院文哲所林慶彰教授與蔣秋華教授的號召與帶領之下,臺灣東吳大學陳恆嵩教授、臺灣師範大學金培懿教授開始進行了一系列大型的經典帝王學的研究,於此同時,也陸續開始有學者以經筵講義為文本,來進行學位論文與單篇論文的研究。有鑒於此,筆者在過去研究《尚書》的基礎之下,就經筵制度發展完備的宋代,以「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為題,對於宋代經筵《尚書》講義進行文獻的蒐集、分析與探究,同時兼及相關的經筵制度探討,以完成本論文之撰述。
本論文計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分就論文選題、研究現況與研究步驟進行敘述。
第二章宋代經筵制度之建立。自宋以前之侍講官的出現論起,至北宋、南宋的經筵制度的發展為止,就歷代經筵制度的形成過程,做斷代式的描述與分析。
第三章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之內容與特點。分就宋代經筵《尚書》講義內容進行述要、分析宋代經筵《尚書》講義之進講篇題、《尚書》經筵講義之解經方式以及宋代經筵《尚書》講義之特點。
第四章 就史浩的《尚書講義》進行專題析論。得出史浩《尚書講義》除一般尚書講義之特色外,尚有二大特點:一、以理學解經之傾向,二、著重先內聖後外王的修為。
第五章則分別析論經筵與宋代政治運作之關係、經筵相關活動與政策諮詢及《尚書》講義與宋代《尚書》著作之間的交互關係。
第六章則就經筵講官理想實踐之二例、以《大學》解《尚書》-對帝王內聖外王思維的形塑、以《中庸》解《尚書》-對人君修身治國之道的影響等三部分,提出筆者的研究見解。
第七章為本論文之結論。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Jing Yan Printed Lecture of Shangshu in the Song Dynasty
“Jing Yan” is a special education system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emperor. This system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in about Renzong period of the Song Dynasty. Shangshu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Jing Yan Printed Lecture of Shangshu is used as a teaching material for teachers to use in class.
The main cor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content of this lecture, explain the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the Jing Yan Printed Lec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Song Dynasty.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se notes are very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erial culture and the ability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this situation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Keywords: Jing Yan、Jing Yan Printed Lecture、Jing Yan Printed Lecture of Shangshu
參考文獻
排列方式:先按朝代先後,同一朝代則依姓氏筆畫多寡排列。
一、古籍專著
經部
(漢)伏生傳,鄭玄注,(清)陳壽祺輯:《尚書大傳定本》,收入《四
部叢刊初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 年9 月重印上海
涵芬樓藏《左海文集》本。
舊題(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市:藝
文印書館, 2007 年8 月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頴達疏:《禮記注疏》,臺中市:藍燈文化事
業公司,1990 年3 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臺
北市:藝文印書館 ,2007 年8 月影印《十三經注疏》本。
(宋)史浩:《尚書講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續編》,臺北市:新文豐
出版公司1988 年影印《四明叢書》本;(清)永瑢、紀昀等:《文
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2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
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胡瑗:《洪範口義》,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庫
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夏僎:《尚書詳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庫
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二程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
年7 月。
(宋)蔡沈撰,嚴文儒校點:《書集傳》,收入《朱子全書.外編》,
朱傑人等主編,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年9 月。
(明)張居正等編:《書經直解》,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年10
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影印明萬曆元年經廠刻本。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編審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市:
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年8 月。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等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市:上海古籍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3
出版社,2010 年12 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市:新興書局,1970 年7 月影印清
光緒六年九月江蘇書局重刊本。
史部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1972 年2 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8
年11 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
1965 年5 月。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 年6 月。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8 年5 月。
(唐)姚思廉:《梁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3 年5 月。
(唐)姚思廉:《陳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2 年3 月。
(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
年10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4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 年5 月。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市:中華書局,1955 年3 月。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
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司馬光:《稽古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 年11 月。
(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四部叢刊》(電子版),漢珍數位
圖書公司依上海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製作。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
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 年4 月。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80
年2 月。
(宋)呂中:《宋大事記講義》,《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
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洪遵:《翰苑群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唐仲友:《帝王經世圖譜》,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 年影
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5
(宋)留正撰,(清)阮元輯:《增入名儒講義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南
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年影印《宛委別藏》本。
(宋)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
版社影印《宛委別藏》本,2003 年5 月。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
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 年月。
(宋)羅濬:《寶慶四明志》,《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元)佚名:《宋史全文》,《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元)脫脫等:《宋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 年1 月。
(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北京市:中華書局,1977 年5 月。
(明)孫奇逢:《理學宗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02 年3 月影印清康熙6 年張沐程啟朱刻本。
(明)黃宗羲撰,(清)全祖望補修,(清)王梓材、馮雲濠、何紹基
校:《宋元學案》,臺北市:世界書局, 2013 年10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6
(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1997 年9 月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武英殿本。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注:《經學歷史》,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公
司,1983 年9 月。
(清)黃以周:《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清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刻本。
(清)趙翼撰,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4 年1 月。
(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 年5 月
(清)永瑢、紀昀等:《歷代職官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2 月。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57 年11 月。
子部
(宋)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王欽若、楊億等:《冊府元龜》,《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7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林駉:《古今源流至論》,《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
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 年11 月。
(宋)徐度:《卻掃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
海人民出版社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 年11 月。
(宋)孫逢吉:《職官分紀》,《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范鎮:《東齋記事》,《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黎靖德編,鄭明等點校:《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
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12 月。
(元)富大用:《古今事文類聚》,《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8
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85 年4
月。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 年1 月。
(清)昭槤:《嘯亭續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0 年12 月。
集部
(漢)劉向:〈洪範五行傳論〉,收入(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
家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影印《文淵閣四庫
全書》本;(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唐)韓愈,(宋)朱熹考異:《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
(電子版),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依上海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
製作。
(宋)王珪:《華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
海人民出版社四庫全書電子版,1999 年11 月。
(宋)石介撰,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4 年。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29
(宋)史浩:《鄮峰真隱漫錄》,《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
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朱熹撰,戴揚本點校:《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等
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2 年12 月。
(宋)范仲淹撰,(清)范能濬編集,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
南京市:鳳凰出版社, 2004 年11 月。
(宋)徐鹿卿:《清正存稿》,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
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陳傅良:《止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程頤:《河南程氏文集》,《二程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1
年7 月。
(宋)楊時:《龜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歐陽修:《文忠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3 月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永瑢、紀昀等:《文淵閣四庫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0
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樓鑰:《攻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戴栩:《浣川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市: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清)戴震,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合肥市:黃山書社,
1995 年10 月。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11 月。
(宋)羅從彥:《羅豫章文集》,《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市: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8 年影印《四明叢書》本。
(宋)蘇洵、蘇軾、蘇轍著,曾棗莊,舒大剛主編:《三蘇全書》,北
京市:語文出版社,2001 年11 月。
(清)夏之容:《半舫齋古文八卷》,《四庫未收書輯刊》第9 輯,北
京市:北京出版社影印清乾隆刻本,2000 年1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1
二、近人專著
古國順:《清代尚書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1 年7 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市:
三聯書店,2011 年7 月。
吳雁南等主編,張曉生校訂:《中國經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2005 年8 月。
汪學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年2 月。
林慶彰:《中國歷代經書帝王學叢書.宋代篇》,臺北市:新文豐出版
公司,2012 年12 月。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 年3 月。new window
侯外廬等:《宋明理學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7 年6 月。
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10 月。
徐元誥撰,王樹民等點校:《國語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
年6 月。
徐世昌編纂、沈芝盈等點校:《清儒學案》,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2
年10 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年9 月。
張麗珠:《中國哲學三十講》,臺北市:里仁書局,2007 年8 月。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上海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new window
年10 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華正書局,1994 年8 月。new window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 年10 月。new window
陳恆嵩:《五經大全纂修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new window
年3 月。
陳良中:《朱子《尚書》學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3 年3
月。
許華峰:《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九
編》第6 冊,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9 月。
許華峰:《蔡沈《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峯書集傳》的注經體式與解經
特色》,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3 年2 月。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七編》第
6 冊,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3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3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市: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年6
月。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11 月。
程元敏:《尚書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 年6 月。new window
葉國良等:《經學通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7 年8 月。
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 年6 月。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new window
刊》第三編,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 年9 月。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6 年6new window
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7 年8 月。
錢穆:《朱子學提綱》,北京市:三聯書店,2002 年8 月。new window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7 月。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市: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網路出版商務
公司, 2000 年12 月。
錢基博:《經學通志》,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8 年10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4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 年4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5
三、期刊、單篇論文
王化雨:〈宋朝經筵中的君臣交流—以端平元年為個案〉,《文史》,2008
年第2 輯。
王風雷:〈元代的經筵〉,《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
年第2 期。
王耘:〈金代經筵述略〉,《滿語研究》,2008 年第1 期。
王德毅:〈宋代士大夫的辭官風氣〉,《臺大歷史學報》,第22 期,1998new window
年12 月。
王德毅:〈宋代的帝王學〉,鄧小蘭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2008)》,new window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 年。
王春林:〈維護道統詮釋下的周公:兼論蔡沈《書集傳》的求道精神〉,
收於氏著:《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年6 月。
任鋒:〈胡瑗與南宋儒學的實踐意識〉,《漢學研究》,第25 卷第2 期,new window
2007 年12 月。
任鋒:〈經世精神和皇極觀念:宋儒的洪範思想傳統〉,《漢學研究》,new window
第23 卷第1 期,2005 年6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6
朱子彥:〈明萬曆朝經筵制度述論〉,《社會科學戰線》,2007 年第2
期。
朱瑞熙:〈宋朝經筵制度〉,《中華文史論叢》,第55 輯,上海市: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12 月。
朱瑞熙:〈經筵制度〉,收於《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宋代》,北
京市:人民出版社,1976 年12 月。
朱鴻:〈君儲聖王.以道正格—歷代君主的教育〉,收入《中國文化新
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年
6 月。
老森、穆曉云:〈帝王教育家完顏雍〉,《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 年
第1 期。
何冠彪:〈乾綱獨御、乾綱獨斷—康熙、雍正二帝君權思想的一個側
面〉,《漢學研究》,第20 卷第2 期,2002 年12 月。
何冠彪:〈康熙朝經筵次數與日期—讀《乾隆朝上諭檔》劄記一則〉,
《書目季刊》,第37 卷第1 期,2003 年6 月。
何銘鴻:〈《日講書經解義》之帝王教化觀〉,收於林慶彰、錢宗武主
編:《首屆《尚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圖
書公司,2012 年4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7
何銘鴻:〈王安石〈洪範傳〉之解經形式〉,收於林慶彰、錢宗武主編:
《第二屆《尚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圖
書公司,2014 年4 月。
何銘鴻:〈宋代經書帝王學以義理解經特點初探--以史浩《尚書講義》new window
為文本〉,《北市大語文學報》,第12 期, 2014 年12 月。
何銘鴻:〈范純仁及其《尚書解》考略〉,《第三屆國際《尚書》學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線裝書局,2015 年4 月。
何銘鴻:〈莊存與《尚書》學探析〉,收於趙生群、方向東主編:《古
文獻研究集刊(第四輯)》,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2 年8 月。
何銘鴻:〈《審核古文尚書案》述評——兼談古文《尚書》之真偽問題〉,
《經學研究論叢》第十七輯,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0 年7
月。
吳國武:〈北宋經筵講經考論〉,《國學學刊》,2009 年第3 期。
呂實強:〈從《起居注》看康熙帝對經史的研習〉,《近代中國初期歷new window
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年4
月。
杜家驥:〈清代的皇族教育〉,《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 年第2 期。
周世範:〈論帝王教育與國家興衰〉,《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8
年第1 期。
易衛華:〈論宋仁宗時代的經筵講《詩》〉,《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第18 卷第5 期,2013 年10 月。
金培懿:〈作為帝王教科書的論語—宋代論語經筵講義探析〉,《成大new window
中文學報》,第31 期, 2010 年12 月。
金燕:〈簡論中國封建統治集團對皇帝的培養與約束〉,《青海民族學
院學報(社科版)》,1997 年第1 期。
姜鵬:〈北宋經筵中的師道實踐〉,《學術研究》,2009 年第7 期,2009
年1 月。
姜鵬:〈宋初文治導向與經筵緣起〉,《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7 輯,
2010 年3 月。
姜鵬:〈經筵進讀與史學義理化〉,《復旦學報》,2009 年第3 期。
姜鵬:〈經筵講學對北宋經學的影響〉,《史林》,2012 年第5 期。
姜龍翔:〈朱子命蔡沈編修《書集傳》考〉,《漢學研究》第30 卷第2
期,2012 年6 月。
晁中辰:〈明「經筵」與「日講」制度考異〉,《東嶽論叢》第33 卷第
7 期,2012 年7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39
袁慶新:〈中國古代的經筵〉,《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89
年2 期。
高慧斌:〈南朝侍從講讀制度的發展與變遷〉,《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
學學報)》,第26 卷第l 期,2006 年l 月。
常建華:〈康熙帝南書房的日常活動與探求治道〉,故宮博物院編:《明
清宮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 輯,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
2011 年4 月。
張帆:〈中國古代經筵初論〉,《中國史研究》,1991 年第3 期。
張帆:〈元代經筵述論〉,《元史論叢》第5 輯,北京市: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3 年8 月。
張羽新:〈帝師考源〉,《中國藏學》,2004 年第1 期。
張邦煒:〈論宋代的皇權和相權〉,《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1 卷第2 期,1994 年4 月。
張英聘:〈略述明代的經筵日講官〉,《邢臺師範高專學報》,1995 年
第4 期。
張英聘:〈試論明代的經筵制度〉,《明史研究》,第5 輯,1995 年10
月。
張強:〈西漢帝王與帝王之學及經學之關係〉,《淮陰師範學院學報》,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0
2001 年第2 期。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考述〉,《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 期,1996new window
年5 月。
許振興:〈「三朝寶訓」與「經幄管見」: 論宋代帝王學教材的教學價
值〉,單周堯等主編:《東西方文化承傳與創新:趙令揚教授榮休紀
念論文集》,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4 年11 月。
許振興:〈宋代《三朝寶訓》篇目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
年4、5 期合刊。
許振興:〈論宋代帝王學的發展〉,《東方文化》,29 卷1 期,1991 年
2 月。
許錟輝〈六十年來之尚書學〉,收入程發軔編:《六十年來之國學》,
臺北市: 正中書局,1972 年5 月。
許華峰:〈蔡沈《書集傳》所引據的資料分析〉,《東華漢學》,第16new window
期,2012 年12 月。
郭聲波:〈宋代宮廷教育機構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 集,成都
市: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 年。
陳志明:〈日講書經解義初探〉,單周堯主編:《明清學術研究》,北京
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年6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1
陳良中:〈史浩《尚書講義》思想研究〉,《歷史文獻研究》,2014 年
第1 期。
陳東:〈中國古代經筵概論〉,《齊魯學刊》,2008 年第1 期,2008 年
1 月。
陳東:〈康熙朝經筵次數及日期考〉,《歷史檔案》,2014 年第1 期。
陳東:〈程頤與經筵〉,《國學論衡》,第5 輯,2010 年10 月。
陳恆嵩:〈董鼎《書蔡氏傳輯錄纂註》對蔡沈《書集傳》之疏釋〉,《元
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2000 年10 月。
陳恆嵩:〈徐鹿卿及其尚書經筵講義研究〉,《嘉大中文學報》第2 期,new window
2009 年9 月。
陳恆嵩:〈魏校及其尚書經筵講義析論〉,林慶彰、錢宗武主編:《首new window
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
年4 月。
陳峰:〈北宋「崇文抑武」的治國方略及其影響〉,《北宋武將群體與
相關問題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年6 月。
陳峰:〈宋代主流意識支配下的戰爭觀〉,《歷史研究》,2009 年第2
期。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2
陳祖武:〈從經筵講論看乾隆時期的朱子學〉,《國學研究》,第9 卷,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年6 月。
傅漩瓊:〈唐代翰林侍講侍讀學士考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004 年第5 期。
程元敏:〈《尚書》洪範皇極章義證〉,《幼獅學誌》,第40 卷第2 期,
1977 年5 月。
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的限制〉,《河南大學學報(社科
版)》,1999 年第3 期。
黃波:〈帝王師文人的迷夢〉,《社會科學論壇》,2002 年第10 期。
黃復山:〈洪範「皇極」訓義流衍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 集,
1994 年6 月。
楊業進:〈明代經筵制度與內閣〉,《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 年第2
期。
董文靜:〈南宋臺諫「必預經筵」政治模式的形成〉,《浙江學刊》,2012
年第5 期。
鄒賀.陳峰:〈中國古代經筵制度沿革考論〉,《求索》,2009 年第9
期。
鄒賀:〈宋朝經筵制度成因論析〉,《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3
第15 卷第3 期,2012 年3 月。
鄒賀:〈宋朝經筵官設置考〉,《宋史研究論叢》,2012 年第1 期,2012
年1 月。
鄒賀:〈論宋朝經筵制度〉,《蘭州學刊》,2013 年第7 期。
漆永祥:〈清代起居注官與錢大聽的講筵日記〉,《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4 年第1 期。
趙玉田:〈明代的國家建制與皇儲教育〉,《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
版)》,2001 年第4 期。
趙秉忠、白新良:〈經筵日講與康熙政治〉,《社會科學輯刊》,1990
年第1 期。
趙秉忠:〈略論康雍乾三帝對外戚重臣的駕馭〉,《清史研究》,1994
年第1 期,1994 年3 月。
趙鴻承:〈帝王學的啟示〉,《晉陽學刊》,1994 年第3 期。
劉方玲:〈帝王道統化理想與清初士大夫對經筵日講的推進〉,《燕山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 卷第3 期,2009 年9 月。
劉家駒:〈康熙皇帝幼年所受的教育及其影響〉,《東吳文史學報》,第new window
9 號,1991 年3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4
劉家駒:〈康熙皇帝的中央集權與吳三桂等的起兵激變〉,《國史館館new window
刊》,復刊第25 期,1998 年12 月。
劉家駒:〈康熙皇帝的啟蒙教育—由其硃批中的錯別字談起〉,《故宮new window
文物月刊》,第10 卷第1 期,1992 年4 月。
劉家駒:〈康熙皇帝的集權與激變〉,《東吳歷史學報》,第2 期,1996new window
年3 月,,頁55-88。
劉家駒:〈經筵日講-康熙皇帝所受四書五經的教育〉,《故宮文物月new window
刊》,第10 卷12 期,1993 年12 月。
劉起釪:〈禮失而求諸野的尚書所倡為君之道〉,收入劉起釪:《尚書
研究要論》,濟南市:齊魯書社,2007 年1 月。
劉盛:〈清代帝師論〉,《明清論叢》,第2 輯,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
2001 年3 月。
劉濤:〈程頤「諫折柳」事件的思想史意涵〉,《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09 年第6 期。
稷若:〈清前中期皇帝典學述論〉,《故宮博物院院刊》,1998 年第2
期。
蔡根祥:〈胡瑗《尚書》學之探究〉,《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new window
第16 期,2004 年6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5
蔡根祥:〈蔡元定之《尚書》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高雄師大學new window
報》,第17 期,2004 年12 月。
蔡根祥:〈張九成《尚書》學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22 期,2007
年6 月。
蔣秋華:〈尚書研究〉,收入林慶彰主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1950—
2000)》,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3 年5 月。
蔣秋華:〈劉克莊商書講義析論〉,《嘉大中文學報》,第2 期, 2009new window
年9 月。
鄧國光:〈康熙與乾隆的「皇極」漢、宋義的抉擇及其實踐—清代帝
王經學初探〉,收入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5 年11 月。
鄧國光:〈清代帝王經學初探〉,收入彭林編:《清代經學與文化》,北
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11 月。
蕭放:〈宋明經筵制度述論〉,《史志文萃》,1990 年第3 期。
謝景芳:〈致君堯舜與強權政治--論明代士大夫與專職皇權的衝
突〉》,《學習與探索》,2000 年第3 期。
簡承禾:〈〈五子之歌〉中的君臣責任及其相關問題—以漢、滿文本《日
講書經解義》為考察對象〉,收入彭林編:《中國經學》,第12 輯,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6
北京市:清華大學,2012 年10 月。
簡承禾:〈康熙對「庶徵」、「五福六極」的體認與實踐〉,《中國文學
研究》,第32 期,2011 年7 月。
簡承禾:〈從經權論康熙的德刑思想—以《日講書經解義》為考察對
象〉,收入林慶彰編:《經學研究論叢》,第20 輯,2013 年4 月。
魏彥紅:〈北宋皇帝重教研究綜述〉,《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35 卷第5 期,2012 年9 月。
魏彥紅:〈宋代經筵研究綜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第14 卷第10 期,2012 年10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7
四、學位論文
向鴻全:《真德秀及其大學衍義之研究》,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new window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 年12 月。
吳曉榮:《兩宋經筵與學術》,南京市: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
士論文,2013 年5 月。
孟蓉: 《明代經筵日講制度述論》,上海市:上海大學碩士論文, 2005
年5 月。
姜鵬:《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上海市: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
文,2006 年4 月。
馬元元:《南宋經筵制度及其歷史作用》,保定市:河北大學中國古代
史專業碩士論文,2008 年6 月。
陳東:《清代經筵制度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博士論文, 2006 年
11 月。
陳盈瑞:《宋代王霸思想研究--以心性觀點為主軸的探討》,臺北
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6 月。
陳鏡光:《范祖禹《唐鑑》之研究》,臺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6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8
許華峰:《董鼎《書傳輯錄纂註》研究》,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12 月。
許育龍:《宋末至明初蔡沈《書集傳》文本闡釋與經典地位的提升》,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年12 月。
喬東山:《南宋名臣史浩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
專業碩士論文,2012 年6 月。
游均晶:《蔡沈《書集傳》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12 月。
鄒賀:《宋朝經筵制度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
博士論文,2010 年5 月。
褚詩詩:《帝師與北宋政治--以畢士安與韓維為例》,臺北市: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5 年6 月。
劉素玲:《宋儒論韓愈排佛與師道》,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 年6 月。
蔡根祥:《宋代尚書學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new window
士論文,1994 年6 月。
鄭仲烜:《清朝皇子教育研究》,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 2011 年6 月。
宋代經筵《尚書》講義研究 參考文獻
249
蕭宇青:《明代經筵制度》,廣州市: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
論文,2007 年6 月。
鍾信昌:《宋代《論語》經筵講義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中國
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 年7 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