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調適與轉化:晚明入華耶穌會士對漢語的學習、研究與指導
作者:王松木
作者(外文):Wang, Song-mu
書刊名:「西方早期(1552~1814年間)漢語學習和硏究」論文集;魏思齊 (編輯)
頁次:47-150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主題關鍵詞:漢語學習耶穌會士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張西平(20030200)。16-19世紀西方人的中國語言觀。漢學研究通訊,22(1)=85,7-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Chen, Matthew Y.(2004)。Francisco Varo (1627-1687), a pione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nguistic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32(1),1-19。  new window
3.董明(1996)。明代來華傳教士的漢語學習及其影響。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8,90-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松木(20051200)。從明末官話記音資料管窺西儒中介語音系。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19,35-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松木(20091200)。明代等韻家之反切改良方案及其設計理念。文與哲,15,195-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平田昌司(1984)。《皇極經世書‧聲音唱和圖》與《切韻指掌圖》--試論語言神秘思想對宋代等韻學的影響。東方學報,56,179-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福綿(1995)。羅明堅、利瑪竇《葡漢辭典》所記錄的明代官話。中國語言學報,5,35-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紅(2009)。最古老的韻圖。中華文化畫報,20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姚小平(2003)。16-19世紀西方人眼中的漢語、漢字。語言科學,2003(1),99-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姚小平(2008)。歐洲漢語教育史之緣起--早期傳教士的漢語學習和研究。長江學術,2008(1),114-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魯國堯(1985)。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讀〈利瑪竇中國劄記〉。南京大學學報,1985(4),47-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羅常培(19300000)。耶穌會士在音韵學上的貢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3),267-290+290_1-290_3+291-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白珊、姚小平(2003)。在中國的西方語言學傳統。相遇與對話--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宗教文化。259-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松木(2010)。論音韻思想史及其必要性--從「魯國堯問題」談起。第廿八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會議日期: 5/14-15)。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董建交(2007)。明代官話語音演變研究(博士論文)。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海櫻(2005)。西人漢語研究論述:16-19世紀初期(博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松木(1994)。《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末官話音系(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德拉埃斯馬、喬修峰(2009)。記憶的隱喻--心靈觀念史。廣州市: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頌浩(2007)。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對外漢語教學視角。北京:世界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de Magalhães, Gabriel、何高濟、李申(2004)。中國新史。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owney, Chris、陳曉芙(2004)。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台北:啟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常培、王均(2002)。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曾德昭、何高濟(2003)。大中國志。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燾、王理嘉(1992)。語音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松木(2008)。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法蘭西斯科.瓦羅、姚小平、馬又清(2003)。華語官話語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Bartlett, Frederic C.、黎煒(2003)。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臺北:昭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布朗、余光雄(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尼閣(1995)。西儒耳目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Yates, Frances A.、薛絢(2007)。記憶之術。臺北:大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Rupp, Rubecca、洪蘭(2003)。記憶的秘密。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俞理明(2004)。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盧宗邁。盧宗邁切韻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司馬光(1986)。宋本切韻指掌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位(1995)。問奇集。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利瑪竇、劉俊餘、王玉川(1986)。利瑪竇中國傳教史。臺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利瑪竇、羅漁(1986)。利瑪竇書信集。臺北:光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利瑪竇、金尼閣、何高濟(2001)。利瑪竇中國劄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一志(1965)。譬學。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熊士伯。等切元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史景遷、陳恆、梅義徵(2005)。利瑪竇的記憶之宮--當東方遇到西方。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輝(2007)。論早期東亞與歐洲的語言接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費賴之、瑪承鈞(1958)。入華耶穌會士列傳。臺北: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Gardner, Howard、莊安祺(2006)。Changing Minds--改變想法的藝術。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褚孝泉(2006)。語言科學探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Lakoff, George P.、Johnson, Mark、周世箴(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利瑪竇、朱維錚(2001)。西國記法。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西平(2003)。西方人早期漢語學習史的研究初論。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利瑪寶(2001)。西字奇蹟。利瑪竇中文著譯集。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白珊、姚小平(2003)。法蘭西斯科.瓦羅的《華語官話語法》。華語官話語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松木(2010)。談音說韻--明末中西音韻學的相遇對話。國際漢學。北京:大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西平(2007)。入華傳教士漢語學習史研究--以羅明堅的漢語學習史為中心。語義的文化變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戚印平(2007)。遠東耶穌會士對漢字、漢語的若干記述與研究。遠東耶穌會史研究。北京: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董海櫻(2006)。漢語:歐洲人的早期認知。西方人東來之後--地理大發現後的中西關係史專題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魯國堯(2007)。研究明未官話基礎方言的廿二年歷程--"從字縫裡看"到"從字面上看"。近代官話語音研究。北京:語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