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
作者:王小琳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承祖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唐代傳奇敘事模式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2
唐代傳奇代表中國小說文體的初步成熟,在小說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傳奇與前代小說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敘事方式的差異,然而歷來對傳奇的研究尚少於此著力,本論文因此以傳奇的敘事模式為研究方向。
本論文運用敘事理論,對唐代傳奇敘事模式進行探討,試圖透過對文本的細密分析,掌握傳奇的文體特徵,然後一方面從審美的角度,討論這種特徵所產生的閱讀特性與美感效果,一方面以此特徵為標記,對傳奇這種文類作一界定,並和別種小說或敘事文類作區分。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對於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理論、研究步驟先作說明。 第二章「唐代傳奇的敘事時間」與第三章「唐代傳奇的敘事角度」,從傳奇的「敘述層」著眼,分析傳奇敘事的順序與文本的節奏韻律,以及傳奇敘述者及敘述行為的特色。 第四章「唐代傳奇的故事結構」,從傳奇的「故事層」著眼,分析傳奇的情節、人物、環境三要素的特色。第五章「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相關問題探討」探討兩個問題,一是影響傳奇敘事模式的因素,一是從傳奇敘事模式看小說文體的發展。第六章「結論」,對論文重點作一總說,並對本研究作一反省與前瞻。
本論文認為傳奇敘事模式有如下特徵:在敘事時間方面,傳奇的敘述順序有較多變化;概述與等述的交錯,帶來生動性與韻律感;又常在文本中加入詩歌、駢文、應用文等,使文本韻律舒徐。在敘述者及敘述行為方面,敘述人稱及視角多樣;敘述者雖未親歷,卻常是事件的聽聞者,向讀者強調事件之真實;敘述者平易親切,和受述者處於平等地位,又大多客觀敘事,少作評論。在情節方面,傳奇故事多是單一情節,少部份為人間事,但大部份涉入超現實世界;有些故事中有形象鮮明的人物,但大部份以情節之曲折詭奇為主。在人物方面,傳奇中有少數人物展現特殊的性格和精神,多數人物則不具個別面貌和特性;對於人物的描寫,少部份由敘述者直接提供訊息,大部份讓人物在行動中自然展現。在環境方面,傳奇對場景的描寫細膩具體,景物且能與情節氣氛相應;又傳奇所述幾全為唐朝當代故事,故事發生時間和作者寫作時間相去不遠,故事的時間地點多相當明確,和現實時空相應,故能產生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張力及美感。
另外,在影響傳奇敘事模式的因素方面,本論文歸納出創作過程的多重傳述、創作動機的審美取向、創作風氣的開新趨勢三者,使傳奇具有敘事生動、一題多作、混融多種文體的特色;在小說文體發展方面,本論文比較傳奇與史傳、志怪、話本敘事模式的差異,以見出幾種小說及敘事文類的不同特性,和彼此傳承的關係。
註:各類按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壹、專書
一.、小說專書
牛僧孺、李復言:《玄怪錄 續玄怪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8。
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
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6再版。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2再版。
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出版社,民71。
袁郊:《甘澤謠》,北京:中華書局,1985。
高彥休:《闕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康駢:《劇談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陶宗儀編:《說郛》,《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 72。
曾慥編:《類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裴鉶著,周楞伽輯注:《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鄭還古:《博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魯迅:《唐宋傳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7。
薛用弱:《集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鍾輅:《前定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 72。
《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民70。
二、史料、文集
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大化書局,未註出版年月。
李肇:《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民67。
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文化圖書公司,民68。
柳宗元撰:《柳河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民64。
洪楩編輯、石昌瑜校點:《清平山堂話本》,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班固等:《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68。
荀子,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80。
莊子,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民63。
陳師道:《後山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民67。
馮夢龍編、許政揚校注:《古今小說》,台北,里仁書局,民80。
馮夢龍編、顧學頡校注:《醒世恆言》,台北,里仁書局,民80。
劉 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0。
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呂思勉評:《史通釋評》,台北,華世出版社,民70。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70。
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世界書局,民61。
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三、小說類書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方積六、吳冬秀:《唐五代五十二種筆記小說人名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臺灣: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研究論文,民65。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下)》,臺北:正中書局,民72。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上)》,臺北:正中書局,民74。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李劍國:《唐五代志傳奇敘錄(上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
程毅中:《古小說簡目》,臺北:龍田出版社,民71。
黃清泉:《中國歷代小說序跋輯錄-文言筆記小說部份》,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臺北:木鐸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月。
四、小說與傳奇論著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0。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2。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三集》,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3。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67。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94。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書社,1994。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0。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2。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1995。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4再版。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80。
林以亮等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 第一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民64。
侯忠義、劉世林:《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民80。
范煙橋:《中國小說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民72。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民71。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民79。
陳洪:《中國小說理論史》,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
陳炳熙:《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
黃霖:《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5。new window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民83。new window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民81。
五、小說理論、文學理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學編輯室:《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王文融譯,(法)熱拉爾 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王泰來等編釋:《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
出版社,1994。
伍曉明譯,(美) 華萊士 馬丁:《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論名著選編(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論名著選編(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伍蠡甫、胡經之:《西方文藝論名著選編(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李文彬譯,佛斯特:《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民62。
杜國清譯,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0。
於 寧、徐 平、昌 切譯,(英)羅傑 福勒:《語言學與小說》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民77。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秦林芳編譯,(美)約瑟夫 弗蘭克等:《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6。
張寅德:《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德林:《現代小說美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張毅:《文學文體概說》,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梁伯傑譯,(美)華倫、韋勒克:《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 ,未註出版年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華 明、胡曉蘇、周 憲譯,(美)W.C.布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1987。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 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八年。new window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
六、其他相關著作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民85。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吳訥、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民67。
周紹良、白化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下)》,臺北:明文書局,民74。
周紹良、白化文:《敦煌變文論文錄(上)》,臺北:明文書局,民74。
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小說之部(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68。
孫昌武:《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京大學出版社,1986。
傳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民83。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6。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華正書局,民73。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民72再版。
霍然:《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文化,民82。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8。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8。
羅聯添:《增訂再版韓愈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0。
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68。
貳、期刊論文
于天池:〈唐代小說的發達與行卷無關〉,《文學遺產》,1987。
王長華:〈"史記"傳記非史筆描寫及其文學效應〉,《文藝理論研究》,1992。
王靖宇:〈從左傳著中國早期敘事文〉,《中華文化復興月刊》9卷5期。
王夢鷗:〈唐人小說概述〉,《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1981。
王齊洲:〈中國小說起源探跡〉,《文學遺產》,1985。
王瓊玲:〈辨唐人小說非古文運動之支流、附庸〉,《大陸雜誌》77卷1期,1988。
古添洪:〈唐傳奇的結構分析-以契約為定位的結構主義的應用〉,《中外文學》4卷3期,1975。new window
石昌渝:〈小說界說〉,《文學遺產》,1994。
李少雍:〈唐代史傳文學的成就〉,《文學遺產》,1989。
李文衡:〈文學結構時空觀〉,《文藝理論研究》,1986。
李昌集:〈中國早期小說觀的歷史衍變〉。
李惠明:〈明清小說創作真實論初探〉,《文藝理論研究》,1990。
周始元:〈論讀者在文學創作的地位及作用〉,《文學評論叢刊》27期。
孟祥榮:〈唐人小說二題〉,《文學遺產》,1991。
南帆:〈敘事話語:影響與轉換〉,《文藝理論研究》,1994。
姜東賦:〈中國小說觀的歷史演進〉,《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
柯慶明:〈韓柳文論唐代古文運動的美學意義〉,《第一屆國際唐代會議》,民78。new window
倪豪士:〈中國小說起源〉,《古典文學第7集下冊》,臺灣學生書局,民74。
徐志祥:〈小說節奏試論〉,《文學評論》,1985。
馬幼垣、劉紹銘:〈筆記、傳奇變文、話本、公案-綜論中國傳統短篇小說的形式〉,《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
張靜:〈中西比較文學中心文類學研究-兼論文類移植問題〉,《中外文學》19卷11期,民80。
梁德林:〈論中國古代文學的遊戲娛樂功能〉,《文學遺產》,1992。
陳長義:〈在復古文學觀影響下的唐代小說理論〉,《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陳炳熙:〈古代文言小說中的鬼神形象〉,《文藝理論研究》,1991。
陳炳熙:〈論古代文言小說的文人性〉,《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
陳端端:〈牛肅與紀聞〉,《現代文學》44,民60.9
游志誠:〈中國古典文論類批評的方法〉,《中外文學》20卷7期,民80。new window
程毅中:〈《異聞集》考〉,《文史》第七集。
程毅中:〈唐宋傳奇本事歌行拾零〉,《文學評論》,1978。
程毅中:〈論唐代小說的演進之跡〉,《文學遺產》,1987。
馮承基:〈古鏡記著成之時代及其有關問題〉,《台大文史哲學報》14期,1965。new window
馮承基:〈論雲麓漫鈔所述傳奇與行卷之關係〉,《大陸雜誌》35卷8期,1967。
黃希云:〈小說的敘述層次及其涵義功能〉,《文藝理論研究》,1992。
廖卓成:〈論傳記文的雙重文本:故事中的言談舉隅〉,《中外文學》23卷2期,1994。new window
臺靜農:〈論碑傳文及傳奇文〉,《傳記文學》4卷3期,1964。
劉禾:〈敘述人與小說傳統:論中西小說之異同〉,《幼獅學誌》20卷4期,民78。
劉瑛:〈古鏡記著者考〉,《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12期,1981。
鄧仕樑:〈唐人傳奇的駢文成分〉,《古典文學8》,1986。
韓雲波:〈標註年號論唐人傳奇的求真外殼〉,《唐代文學研究第四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譚運長:〈小說敘述的兩種類型〉,《文藝理論研究》,1989。
龔鵬程:〈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古典文學3》,1981。
(日)大冢秀高:〈從物語到小說-中國小說生成史序說〉,《文學遺產》,1994。
(日)前野直彬作、吳壁雍譯:〈中國小說的萌芽〉,《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聯經出版,民78。
(西德)沃爾夫干.凱瑟著、王美華譯:〈小說中是誰在敘述故事〉,《文藝理論研究》,1987。
(美)列維.道勒著、陸曉光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敘事因素〉,《文藝理論研究》,1993。
(美)邁克爾.J圖蘭著、南帆譯:〈敘事、敘述者、文本〉,《文藝理論研究》,199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