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六堆客家民間故事研究
作者:彭素枝
作者(外文):Peng, Su-Chi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傅武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六堆客家民間故事專題研究語境神蹟類型Liudui Hakkafolk storiesproject-based researchcontextmiracletyp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2
論文提要
  本論文以臺灣六堆客家民間故事為研究的對象,其研究的材料除了文獻資料外,也包含筆者田野調查的內容。為了因應不同章節研究的目標,採取不同的研究方法。為了說明形成六堆客家民間故事的外在因素,採用地理、歷史文化學的觀點;為了了解講述故事的現場情境氛圍,採取語境研究方法;為了理解在六堆客家民間故事數量上佔第一的神蹟故事,而採用宗教學、符號學及詮釋學的觀點,釐清神蹟在六堆客家鄉民文化中的地位及價值;為了明白一則故事的生活史,採納、修正芬蘭歷史地理學派的觀點。根據所蒐集的文本,加上理論及方法做專題性的研究。
  從六堆地理環境、歷史遷移的理解中深入探討所形成的人文風景。一方面保存了塑造六堆客家民間故事自然環境的現況及歷史變遷的過程,另一方面探討六堆客家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跟六堆客家民間故事的關係;從語境研究中清楚看到一則故事在口述形成的過程中可能有的條件及變化,看出與六堆客家文化息息相關的一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神蹟故事的流傳,可以說明神蹟在六堆客家鄉民心目中的地位,有著心靈的需求與慰藉,進而理解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結構;從深入探討一則故事的產生與流傳所牽涉的原因及表現,讓我們很清楚看到故事在地方上的盛衰消長,這是故事的類型研究。
  透過專題式的研究,導入文化意義層次的分析,由淺而深認識民間故事中所包含文化意義的蘊涵。對六堆客家民間故事有深且廣的理解,既蒐集、保存了六堆民間故事的材料外,也呈現了六堆客家文化與民間故事的密切關係,對於六堆客家鄉民的所思所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與展現。
Abstract
The targets of this study are folk stories in the Liudui Hakka area. The research materials came from both literature and field studies.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objectives of each chapter. To illustrate the external factors that formed Liudui Hakka folk stori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Contextual research method was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and atmosphere of the storytelling scene. Religious studies, semiotics and hermeneutic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deity stories, which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number among Liudui Hakka folk stories, to clarify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miracles to Liudui villagers. Moreover, the historical-geographical method of the Finnish School was amended to know the life history of each story.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study is a special research project which analyzed the collected data based on theories b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his is the research about the type of the stor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Liudui from its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 the one hand, it recorded not on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at shaped Liudui Hakka folk stories, but the changing course of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it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Liudui Hakka stories and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iudui culture. The contextual study clearly showed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an orally-formed story,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Liudui Hakka culture.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pread of deity stories showed that miracles functioned as spiritual needs and comfort to Liudui villagers, which helped to explain the prototype structure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emergence and spread of a story exemplified the rise and fall of stories to the locals.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folk stories through project-based research and cultural analysis, as well as understand Liudui Hakka folk stories deeply and broadly. It collected and preserved Liudui Hakka folk stories, show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udui Hakka culture and folk stories, and further demonstrated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Liudui Hakka villagers.
(按姓氏筆畫排列)
(一) 有關六堆民間故事
‧八色鳥協會大家來寫龍肚庄誌編輯委員會,《大家來寫龍肚庄誌》,南
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1999.12
‧王金塗、蘇月琴編輯,《高雄縣人物軼事傳說》,高雄:高雄縣文化  
中心,1996.6
‧李幸祥,《六堆客家故事》,岡山:高雄縣文化中心,1997.4
‧林欣育,《美濃地區客家墾拓傳說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6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編修,《美濃鎮誌》(上冊),高雄:美濃鎮誌
編纂委員會,1996.9
‧陳麗娜主編,《屏東後堆客家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2006.6
‧曾彩金主編,《六堆客家社會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六堆文化
基金會,2001.11
‧黃小琪,《先鋒堆的民間傳說故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研究
所碩士論文,2010.7
‧鍾壬壽,《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1973.9
‧戴佳靜,《美濃地區民間故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
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6

(二) 有關六堆
‧丁澈士等撰,《看懂六堆客家庄》,新竹:客委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
籌備處,2009.4
‧尹章義總編,《萬巒鄉志》,屏東:萬巒鄉公所,2008.10
‧社團法人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內埔手感老智慧-發掘客家珍手
藝》,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2.12
‧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編輯群,曾彩金總編,《六堆人揣令子》,社團法
人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4.12
‧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編輯群,曾彩金總編,《六堆人講猴話》,屏東:
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6.4
‧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編輯群,曾彩金總編,《六堆俗諺語》,屏東:社 
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08.12
‧六堆文化研究學會編輯群,曾彩金總編,《六堆俗諺語II》,屏東 
社團法人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2012.11
‧古宜靈,《客家聚落研究發展生活品質資本之研究:以六堆地區為 例》,臺北:客家委員會,2011.11
‧李允斐等著,《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高雄:高雄縣政府,1997.4
‧余雙芹總編纂,《佳冬鄉情》,屏東:佳冬鄉公所,1997.11
‧吳鴻增,《麟洛采風錄》,屏東:麟洛鄉公所,2005.12
‧李盛發,《客家話讀音同音詞彙》,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1
‧吳煬和,《文教‧信仰與文化建構:臺灣六堆敬字亭風俗研究》,高 new window
雄:麗文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1.6
‧社團法人屏東縣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丁澈士、曾坤木,《水鄉溯源:屏東縣高樹鄉水圳文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9.12
‧邱錦輝,《臺灣美濃客家鄉土軼事》,臺南:文豪印刷企業社,2006.3
‧林竹貞等,《麟洛鴻印-鍾正村老師、馮玉仙老師退休紀念》,屏東:麟洛國小印行,2005.6
‧林雲榮等,《新埤鄉志》,屏東:新埤鄉公所,2008.9
‧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財團法人曹永和文教new window
基金會,2008.12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美濃鎮誌》(上冊),高雄:美濃鎮公所,1996.9
‧周鍾瑄,《諸羅縣志‧物產志》,卷10,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施雅軒,《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
 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9
‧涂麗娟,《圍屋內外的子民:六堆客家人的奮鬥》,臺北: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1998.12
‧彭素枝,《臺灣六堆客家山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2
‧康義勇,《高樹鄉志》,屏東:高樹鄉公所,1981.12
‧黃瑞芳、曾昭雄、邱坤玉,《地圖上找不到的客家桃花源-六堆》,新北市: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7.7
‧黃國銘,《高雄縣人物軼事傳說》,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1996.6
再版
‧曾寬,《河濱散記》,屏東:屏東縣文化處,2009.10
‧曾秀氣,《六堆傳家寶典》,屏東:美和出版社,2008.9
‧曾坤木,《客家夥房之研究-以高樹老庄為例》,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5.8
‧鄧佳萍,《屏東六堆地區客家祠堂匾聯文化內涵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7
‧賴旭真,《時間客家:南臺灣六堆祭祀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
委員會,2010.11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發現竹田-水鄉的滄桑與契機》,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11
‧鍾鐵民,《鄉居手記》,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2002.5

(三)有關客家
‧王東,《社會結構與客家人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中原周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客語辭典》,苗栗:臺灣客家中 
 原周刊社,1992.6
‧江運貴著,徐漢斌譯,《客家與臺灣》,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1996.9
‧李盛發,《客家諺語、歇後語選集》,屏東:安可出版有限公司,1998.6
‧何石松,《客家謎語(令子)欣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2003.7
‧何石松、劉醇鑫,《客語詞庫》,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2007.12
‧宋德劍主編,《地域族群與客家文化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08.11
‧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1
‧林浩,《客家文化人類學視野》,臺北:愛華出版社,2007.7
‧美和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編印,《第二屆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11
‧范姜灴欽,《臺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8new window
‧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1991.11
‧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研究學會,2007.6
‧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教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12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1983.4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9new window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禮俗》,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
‧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下冊,2000.12new window
‧張典婉,《臺灣客家女性》,臺北:玉山社,2004.4
‧張文亮,《臺灣不能沒有客家人》,臺北:文經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7.2刷
‧曾喜城,《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屏東:屏東平原鄉土文化協會,new window
1999.8
‧曾祥委,《田野視角「客家的文化與民性」》,哈爾濱:黑龍江人民
出版社,2005.10
‧黃子堯,《客家民間文學》,新北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2003.8
‧溫仲和,《光緒嘉應州志第二》卷八,桃園:臺灣客家書坊,2009.10
‧廖慧芬,《客家文化季刊》, 2006.6
‧劉還月,《臺灣的客家族群與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2004.3
‧劉還月,《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0.4
‧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1.5
‧劉還月,《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1.5
‧謝重光,《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
‧謝重光,《客家文化論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2
‧鍾葛梅總編輯,《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暨語料選粹-中高級》,臺
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3.9
‧羅香林,《客家史料匯篇》,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2.7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南天書局,2010.1臺灣一版new window
‧羅勇等主編,《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
民出版社,2006.3

(四) 有關民間文學
‧金榮華,《民間故事論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6
‧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冊),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8.6
‧林惠祥,《民俗學》,臺北: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71.3在臺
二版
‧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12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2004.1
‧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
2008.11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
第四版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9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5.8
‧陳益源,《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1997.10
‧陳益源,《臺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里仁書局,1999.9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3
‧畢樳主編,《民間文學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7
‧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2
‧萬建中等著,《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9.9
‧董曉萍主編,《現代民間文藝學演講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8.4
‧劉守華、陳建憲編,《故事研究資料選》,武漢:中國民間文藝家協
會湖北分會,1989.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12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9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2.10
‧劉守華、黃永林主編,《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湖北:華中師範大學,
2005.8
‧劉守華,《故事學綱要》,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9
‧劉守華,《民間故事的藝術世界-劉守華自選集》,湖北:華中師範
大學出版社,2009.12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民間文學教程》,湖北:華中師範大學,
2010.1
‧鄭志明,《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9.6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藝學文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2.3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藝學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鍾敬文,《鍾敬文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3
‧鍾敬文,《中國民間文學講演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9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二版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仁書局,2006.2
‧[日]柳田國男,連湘譯,《傳說學》,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
1985.12
‧[美]阿蘭‧鄭迪斯編,陳建憲、彭海斌譯,《世界民俗學》,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7
‧[德]艾柏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

(五)有關研究理論與方法
‧王恩涌編,《文化地理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9
‧朱文俊,《人類語言學論題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0.1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
公司,1992.3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2二刷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結構-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
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11
‧高淑清,《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9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
‧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3.1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5
‧張鳳,《文本分析的符號學視角》,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1
‧黃宣範,《語言哲學-意義與指涉理論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new window
限公司,1983.12
‧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
公司,2012.4
‧蕭瑞麟,《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
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10二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7第3次印刷。
‧蘇子中,《神話原型批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1
‧蘇以文,《隱喻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3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
程》,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10
‧D.C.霍伊,陳玉蓉譯,《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8
‧雷蒙德‧查普曼,王晶培審譯,《語言學與文學》,臺北:結構出版
社,1989.3
‧[美]羅伯特‧司格勒斯(Robert Scholes),譚一明譯,《符號學
與文學》,臺北:結構出版群,1989.3
‧[法]熱拉爾‧熱奈特,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1
‧佛斯特(E.M.Forster),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
版社,1995.12
‧喬治‧萊科夫(Goerge Lakoff),梁玉玲等譯,顧曉鳴校閱,《女
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上)(下),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2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
詮釋的基本特徵》(上)(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7
‧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李維倫譯,龔卓軍審
閱,《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3
‧哈伯瑪斯、里克爾、海德格等,洪漢鼎編譯,《詮釋學經典文選》
(上)(下),新北市: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5.5再版
‧雷可夫(Goe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周世箴譯注,
《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3
‧[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喬國強、李孝弟譯,《敘述學詞典》,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9

(六)有關宗教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新北市:稻香出版社,1996.7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new window
有限公司,2000.11
‧江志宏,《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明幽二元思維:普渡.祭厲與善書》,
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05.5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出版有限公司,1978.8new window
‧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新北市:稻香出版社,1999.4new window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1992.5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性》,臺北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11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
‧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三〉,《大藏經‧本緣部上》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1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6二刷
‧黃美英,《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 new window
1994.2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12
‧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5
‧劉亞丁,《佛教靈驗故事研究-以晉唐為中心》,成都:巴蜀書社,2006 .7
‧鄭志明,《臺灣傳統信仰的鬼神崇拜》,臺北:大元書局,2005.4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臺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5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3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6new window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顧曉鳴校,《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8二版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3二刷
‧焦大衛(David K.Jordan),丁仁傑譯,《神‧鬼‧祖先-一個臺
灣鄉村的民間信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10

(七)其他書目
‧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王爺奶奶回娘家典故》,屏東: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編印,2005.2
‧九塊厝三山國王廟管理委員會,《九塊厝三山國王聖蹟史錄》,屏東:
九塊厝三山國王廟,2002.6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10new window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7
‧王魯,《屏東平原》,屏東:中國書局,1974
‧王培榮,《屏東平原之聚落發展與中地體系》,高雄:高職叢書出版社,1977.8
‧王健旺,《臺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桃園縣文化中心,1998.6
‧王保國,《中原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4new window
‧伍和俊主編,《平疇沃野-屏東縣九如鄉國民小學鄉土教材》,屏東縣政府出版,1995
‧古福祥,〈地理志〉,鍾桂蘭、古福祥纂修,《屏東縣志》,卷一,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3
‧左丘明,《國語‧魯語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司馬遷,《史紀‧貨殖列傳》,卷129,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55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6
‧西槙光主編,《語境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11
‧吳光明,《歷史與思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9new window
‧宋光宇編譯,《人類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10修訂六版
‧林惠祥,《民俗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3二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新北市:Airiti Press Inc.,2010.4
‧林文睿監修、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屏東縣、臺東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12
‧周曉琳、劉玉平,《空間與審美-文化地理視域中的中國古代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周志建,《故事的療癒力量》,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公司,2012.9
‧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1989 .3再版
‧施添福總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屏東縣》,卷四,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10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南投:臺new window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再版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1999.6四版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1959.4
‧洪蘭,《講理就好》,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11
‧皇甫謐,《帝王世紀》,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7
‧元‧脫脫,《宋史‧禮志》卷五,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莊子著,王先謙譯,《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81.11
‧陳芳惠,《村落地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7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張曉華,《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臺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1999.10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出版社,1991.8
‧黃典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上冊),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臺北:大通書局,198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11增訂四版
‧馮川,《夢兆與神話》,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10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1999.4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12
‧陽清,《先唐文學人神遇合主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敘事:比較和闡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1
‧黃文雄,《臺灣人的價值》,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9
‧楊照,《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0.8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叢書集成新編》,第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1
‧臺灣慣習研究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上),(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6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76.10
‧劉中薇,《說故事了沒》,臺北:圓神出版有限公司,2010.5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84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卷三 ,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8
‧劉安,《淮南子‧齊俗訓》,臺北:世界書局,1974
‧劉世劍,《文章寫作學-基礎理論知識部份》,高雄: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4
‧魯迅,《魯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12
‧簡上仁,《臺灣民謠》,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9.二版二刷。
‧蕭銘祥主編,《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1
‧藍鼎元,《平臺紀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輯.405,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蔡振家,《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6
‧顏元叔主編,《西洋文學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91.9
‧衛紹生,《神秘文化與中國人》,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9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2
‧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8new window
‧歐因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劉述先譯,《論人》,
臺中:東海大學出版,1959.1
‧黑格爾,謝詒徵譯,《歷史哲學》,臺北:大林出版社,1980.12
‧沃爾夫(Eric R.Wolf),張恭啓譯,《鄉民社會》,臺北:巨流圖
書公司,1983.10
‧馬凌諾斯基(Malinowski,Bronislaw)著,朱岑樓譯,《巫術、科
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1989.1三版
‧榮格,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 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10
‧弗雷澤著(J.G Frazer),汪培基譯,《金枝》(上)(下),臺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2
‧[日]飯豐道男著,張冬雪、張莉莉譯,《日本故事學新論》,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
‧佛洛姆,葉頌壽譯,《夢的精神分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98.11
‧Werner J.Severin &; James W.Tankard,Jr.著,羅世宏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8三版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北
 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11
‧[美]保羅康納頓(connerton,P.),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
 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法]列維‧布留爾,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1.2
‧蘇珊‧恩傑(Susan Engle),黃孟嬌譯,《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臺北:成長文教基金會,2001.5
‧亞倫‧強森(Allan G.Johnson),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
樹又見林》,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1.6
‧史奎爾(Larry R.Sguire)、肯戴爾(Eric R.Kandel),洪蘭譯,《透視記憶》,臺北:遠流出版有限公司,2001.9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楊德睿譯,《地方知識》,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安德魯‧紐柏格,尤金‧達基里,文斯‧勞斯著,鄭清榮譯,《超覺神秘體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10
‧安奈特‧西蒙斯(Annetts Simmons),陳智文譯,《說故事的力量》,
臺北:臉譜出版社,2004.6
‧菲爾‧柯西諾(Phil Cousineau)主編,梁永安 譯,《英雄的旅
程》,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12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朱侃如譯,《神話》,新北市: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10,二版
‧[美]杰羅姆‧布魯納著,孫玫璐譯,《故事的形成-法律、文學、生活》,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0
‧艾波鵬主編,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經典選讀》(上),臺北:桂
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2
‧弗雷德里克‧C‧巴特萊特(Ferderic C.Bartlett)著,黎煒譯,《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臺北:Argun
Publishing(額爾古納),2007.6
‧Andrew Newberg &; Mark Robert Waldman著,饒偉立譯,《為什麼你信我不信》,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4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 - Armesto),
 薛絢譯,《文明的力量:人與自然的創意關係》,新北市:左岸文化
出版社,2008.10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新
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5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洪蘭譯,《語言本能》,臺北:
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9
‧黛安‧歐思本(Diane K.Osbon),朱侃如譯,《坎伯生活美學》, 
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10
‧[日]河合隼雄,廣梅芳譯,《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臺北:心靈工
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6

(八)期刊論文
‧王雯君,〈客家邊界:客家意象的詮釋與重建〉,《東吳社會學報》18期,2005new window
‧月朗,〈民間故事傳承路線研究〉,《民間文學論壇》,1988.3
‧王淑慧、蔡明坤,〈內埔地區的伯公廟調查-以美和等五村為例〉,《六堆信仰及宗族的在地實踐研討會論文集》,屏東:美和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2005.9
‧王希杰,〈語境的再分類〉,《國文天地》第24卷第1期,2008.6
‧石萬壽,〈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卷第4期,1986.12new window
‧吳必虎,〈中國文化區的形成與劃分〉,《學術月刊》第3期,1996
‧李學智,〈地理環境與民族性格〉,《歷史教學》第3期,1994
‧甘滿堂,〈靈驗與感恩〉,《民俗研究》,2010.1
‧王霄兵,張銘遠,〈從成年主題故事看民間故事的層次結構〉,《民間文藝季刊》第3期,1989
‧吳儀鳳,〈「故事研究」與「主題學研究」之比較〉,《輔仁國文學報》
第14集,1999.3
‧李娓,〈從中國民間眾神看人神關係〉,《社會科學》第4期,1996
‧李秀娥,〈鹿港夫人媽成神的傳說與類型〉,《思與言》第35卷第2new window
期,1997.6
‧李燕蕙,〈夢在生死間-釋夢學與夢工作導論〉,《生死學研究》第new window
4期,2006.7
‧余登保,〈說與聽:民間口頭敘事中的講述者與聽眾〉,《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10.6
‧狄金華,樊紅偉,〈廟的傳說與鄉民的行為規範及意義世界表達〉,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3期,2009.5
‧孟慧英,〈民間故事家能力評析〉,《民間文藝季刊》第2期,1986
‧周新,〈民間故事的敘事方式與語言策略〉,《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第1期,2000
‧周元雄,〈析劉伯溫傳說與甌越民間文化〉,《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10.12
‧林繼富,〈民間故事講述人與聽眾關係研究-基於孫家香講述《春風夜雨》的分析〉,《民間文化論壇》,2012.1
‧祁連休、馮志華,〈試論中國古代民間故事的講述人〉,《東華漢學》,new window
2011.7夏季特刊
‧何國華,〈客家人的教育觀初探〉,《嶺南文史》第2期,1992年
‧林巾力,〈向「民間」靠近-臺灣三O年代民間文學論述及其文化
意涵〉,《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3期,2011.10
‧連文希,〈客家之南遷東移及其人口的流佈-兼論述其開拓奮鬥精神〉,《臺灣文獻》23卷4期,1972.12new window
‧邱秀霖,〈麟洛鄭成功廟沿革〉,《六堆雜誌》第82期,2000.12
‧段凌平,〈試論閩臺民間女神崇拜的特點-兼談區域旅遊資源的開,
《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紀軍,〈淺析民間故事講述中的聽眾〉,《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19卷第2期,2004.2
‧胡衍南,〈知識分子的現實關懷-專訪傅武光教授〉,《文訊雜誌》
178期,2000.8
‧施翠峰,〈臺灣民譚之內容及其變遷〉,《文訊》313期,2011.11
‧施愛東,〈田野鬥牛記-民間文學「田野作業」的是非與前瞻〉,《民
族文學研 究》第1期,2004
‧唐美君,〈人類學與文學〉,《中外文學》第4卷第1期,1975.6new window
‧祝秀麗,〈中國民間故事講述活動研究史略〉,《民俗研究》第1期,
2003.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集new window
,1997.1
‧徐吉軍,〈論長江文化區的劃分〉,《浙江季刊》第6期,1994
‧袁行霈,〈「和諧」與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明報月刊》43卷
第2期,2008.2
‧高怡萍,〈離散視野中的客家景觀〉,《兩岸客家「歷史、文化、社
區」研討會論文集》,周錦宏主編,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
2003.10
‧胡炳章,〈傳說發生支系研究-傳說發生論系列研究之一〉,《民間
文化》第7期, 2000
‧張烈,〈論移民文化及其特徵〉,《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第1期,2001
‧陳正祥,〈臺灣地名之分析〉,《臺灣文獻》第9卷第3期,1958.9new window
‧張偉然,〈中國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問題〉,《江漢論壇》第1期,2005
‧陳聰明,〈清代臺灣地區客家教育略述〉,《史聯雜誌》第18期,1991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秋季
‧許鈺,〈民間故事講述家及其個性特徵〉,《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六期,1995
‧梁璐,許然,潘秋玲,〈神話與宗教中理想景觀的文化地理透視〉,《人文地理》第4期,2005
‧郭貴春,〈語境論的魅力及其歷史意義〉,《科學技術哲學研究》第28卷第1期,2011.2
‧彭衍綸,〈淺論臺灣民間故事發展概況〉,《國立中央大學圖書
館臺灣分館刊》5卷2期,1998.12,
‧黃富三,〈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月刊》11卷1期,1981.4
‧朝戈金,〈回眸問學路〉,《民族藝術》第1期,2012
‧楊鴻謙、顏愛靜,〈清代屏東平原鳳山八社地權制度變遷之研究〉,《國史館學術集刊》第五期,2005.3new window
‧黃雯娟,〈臺灣「番」與「社」字地名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意涵-地名作為歷史地理研究的線索初探〉,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12
‧湯熙勇,〈臺北石碑番漢分界碑〉,《歷史月刊》142期,1999.11,
‧黃應貴,〈時間、歷史與記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2002
‧游謙,〈聖顯與臺灣的石頭崇拜〉,《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2new window
期,2004.3
‧游丞儀,〈臺灣閩客語<桃花過渡>的分析比較〉,《語文學報》第12期,2005.12new window
‧靳瑋,〈民間故事的敘事結構〉,《民間文學論壇》,1988.3
‧雍際春,〈論歷史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科學內容及其任務〉,《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期,1994
‧楊利慧,〈表演理論與民間敘事研究〉,《民俗研究》第1期,2004
‧楊利慧,〈語境、過程、表演者與朝向當下的民俗學-表演理論與
中國民俗學的當代轉型〉,《民俗研究》第1期,2011
‧萬建中,〈傳說建構與村落記憶〉,《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
35卷第3期,2004.5
‧趙錫誠,〈民間故事的文化人類學考察〉,《江西社會科學》第4期, 1994
‧鄭志明,〈社區文化的宇宙圖式與神聖空間〉,《鵝湖月刊》第26卷new window
第12期,2001.12
‧劉盛佳,〈歷史地理學術研究對象〉,《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31卷第2期,1997.6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結構形態論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5期,2002.9
‧劉守華,〈神奇母題的歷史根源〉,《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2002
‧劉魁立,〈民間敘事機理谫論〉,《民俗研究》第3期,2004
‧劉錫誠,〈故事家及其研究的文化史地位〉,《民俗研究》第2 期,
2012
‧劉魁立,〈關於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4
‧劉淑爾,〈從中彰民間文學的神明傳說故事觀其民間信仰的思維〉,
《勤益人文社會學刊》第2期,2010.12
‧蕭百興,〈「兒時記憶空間」演練作為建築設計基礎認知課程之意義
 暨其討論〉,《華梵學報》第3卷第1期,1995
‧戴寶村,〈B29與媽祖:臺灣人的戰爭記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2004.11new window
‧韓彩英,〈關於語境問題的哲學解讀〉,《科學技術與辯證法》第21卷第3期,2004.6
‧簡炯仁,〈由九如三山國王廟兩塊失而復得的石碑論屏東縣九如鄉九如聚落的開發〉,《臺灣史料研究》,1998.5new window
‧阿克塞爾,奧爾里克,史昆編譯,〈民間文學的結構律則〉,《民間
文學論壇》第2期,1986

(九)學位論文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6new window
‧江淑美,《清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6
‧吳餘鎬,《臺灣客家李文古故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5
‧吳易珍,《臺灣詔安客家民間傳說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1
‧林培雅,《臺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new window
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7
‧林秀芳,《民間信仰與文化資產之研究:以麟洛王爺奶奶回娘家為例》,屏東: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2013.12
‧范姜灴欽,《臺灣客家生活故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new window
‧陳晏茵,《蘋果日報「動新聞」敘事結構初探:敘事符號學的觀點》,臺北: 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8
‧陳瑋華,《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7
‧辜神徹,《社群、傳說與神蹟:北臺灣落鼻師信仰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8
‧曾喜城,《「李文古」客家民間文學化資產研究》,雲林:雲林科技 
大學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
‧曾瓊儀,《臺灣桃竹苗地區客家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new window
學中文 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1
‧蔡堂根,《中國文化中的人神戀》,浙江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4.7
‧劉肇中,《臺中東勢客家民間故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6
‧劉相宜《六堆地名與客家發展》,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4
‧鍾家瑄,《說故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6
‧鍾秀金,《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6

(十)報紙類
‧楊照,〈進出虛構與現實的能力〉,臺北:《聯合報》副刊,2012.7.26
‧郭芷瑄報導,〈中央通訊社電子報〉,2014.1.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