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夢故事研究
作者:賴素玫
作者(外文):LAI SU-MEI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器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唐代故事敘事時間 空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3
本論文以唐代夢故事為文本,透過夢故事的敘事發展演變,及相關敘事手法的探討,藉以發現夢的藝術特質,及唐代敘事文學的藝術成就。
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及相關研究取徑方式。第二章夢的文化現象,主要從夢故事發展與演變的角度,溯源至唐前夢故事,以觀察夢故事做為一種文化現象的繼承與轉變特點。第三章夢故事的文學功能,則針對夢的文學功能做探討,發現夢既是一種敘事的幻設手法、又是一種形式架構,還可以充當藝術氛圍的鋪陳。第四章夢故事的多元空間敘事,則針對夢故事中多元空間的敘事特質做細部討論。發現許多夢故事往往成為神跡顯現,或是神聖記號的來源。另外,以夢魂出遊,遊歷他界為主的空間建構,則開發出諸如冥界、仙境、幻境與異域等多元空間場域。綜合這些多元空間的構設可以發現,夢境的描寫往往會輔以驗証之行,以証明夢境為實。同時,夢中之事,也會在醒後為人物的生活帶來互補與平衡的功能。第五章夢故事的多元時間敘事,則分別針對夢故事中特殊的時間類別做討論,發現到唐代文人對於時間的運用已經有所改變。夢故事中出現許多特殊的時間類別,諸如「神聖時間」、「仙境時間」、「蒸黍未熟時間」、「魂體並行時間」、「異代共置時間」等特殊時間樣貌,都是唐代作者在故事中為世俗線性時間所做的變形。再者,就說故事的方法而言,除了順時敘述外,唐代作者也試圖改變順時的說故事方式,利用夢境本身富含的預示效果,提前以預敘的方式將情節發展的脈絡表現出來。或是以倒敘的方式,藉由人物回憶夢境內容,使故事獲得更清楚的還原與補充,讓敘事的脈絡更富曲折。又,夢故事還應用了許多獨白、對話與場景的描摹手法,加上詩歌、議論等非敘事成份的加入,使得唐代的夢故事流露出異於前朝的敘述美感。第六章夢故事的典型意義,則分別針對仙窟夢、黃粱夢、魚服夢、窺見夢做細部探討,以發現夢故事在唐代所開發出來的典型意義。
綜合全文所論,可以得出唐代夢故事的書寫,表現出唐人作意好奇之處有二:其一為藉夢書寫內心的好奇,包括窺探未來的好奇,魂遊他界的新奇。藉由各種好奇與新奇的詮釋,滿足未知的想像,緩解生命的不安。其二為以夢為手法,追求幻設為文的奇趣,藉此張顯才情,滿足「說故事」時,得以恣情揮灑,任意虛設想像的欲望。除了說故事方式的刻意營造,增添了敘事時間的美感外,空間藝術的開發,混亂了虛與實之間的界線。從「以實證虛」、「以虛證實」的夢境空間構設,到打破空間界線,逗弄著「虛境實化」、「實境虛化」等錯置虛實的夢幻空間表現,都可視為是唐代文人將夢從一種生理、精神現象,轉化為美學手法的表現痕跡。這些也是唐代敘事文學藉「夢」所表現出來的敘事藝術成就。
說明:
(一) 參考書目分為:「一般書籍」、「翻譯書籍」、「單篇論文」、「學位論文」四類
(二) 除「翻譯書籍」按作者名字中的第一個大寫字母作排序(首字字母相同時,依次字),其餘類別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一般書籍
(一)古籍專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干寶:《搜神記》,汪紹楹校注(台北:里仁,1999年)
牛僧儒撰,程毅中點校:《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充:《論衡》(台北:台灣古籍,1997年)
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
王嘉:《拾遺記》,收於《歷代筆記小說大觀──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上)》(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下)》(台北:正中書局,1985年)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李時人編校:《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復言撰,程毅中點校:《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唐臨:《冥報記》,方詩銘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班固:《漢書.藝文志》,卷30(台北:中華書局,1989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莊萬壽注譯:《新譯列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
郭慶藩編:《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1991年)
郭憲撰:《漢武帝別國洞冥記》,錄於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陶潛:《搜神後記》,汪紹楹校注,卷四(台北:木鐸,1991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91年)
楊家駱主編,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97年)
趙彥衛:《雲麓漫鈔》(台北:新文豐,1984年)
劉敬叔:《異苑》,收於《歷代筆記小說大觀──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
歐陽修:《新唐書.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沈》(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錢鍾書:《管錐編》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戴孚撰,方詩銘輯校:《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台北:漢京,1982年)

(二)相關文學論著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台北:野鵝,1993年)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台北:野鵝,1999年)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鵝,1999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5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1978年),頁69-97。new window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本)》(台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澤厚:《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版社,2004年)
谷川渥:《幻想的地誌學》,許菁娟譯(台北:邊城出版,2005年)
卓松盛:《中國夢文化》(湖南:三環出版社,1991年)
周冠生:《審美心理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2002年)new window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1988年)
侯忠義:《唐代小說簡史》(北京:山西人民,2005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1991年)
俞建章、葉舒憲著:《符號:語言與藝術》(台北:久大,1990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夏軍:《非理性世界》(上海:上海三聯,1993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1987年)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1996年)。new window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2005年)new window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紫晨:《中國巫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2002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陳器文:《中國通俗小說試煉故事探微》(香港:香港大學,1998年)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1993年)
陸揚:《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學史》(北京:光明出版社,1993年)
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祕──文學敘述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陝西:陝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2版)
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台北:文津,1991年)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編著:《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74年)
楊健民:《中國夢文化史》(福建:福建教育,1997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1989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董小英:《敘述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文英:《中國古代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1999年8月再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2000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1993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1992年)
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韓雲波:《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市: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new window

二.翻譯書籍(含翻譯類單篇論文)
A
浦安迪(Andrew H. Plaks)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阿瑟.阿薩.伯杰(Arthur Asa Berger):《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C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 Jung)著,馮川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1994年)
榮格(Carl G.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台北:桂冠,1999年)
榮格(Carl G. Jun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台北:商鼎,1993年)
查爾斯.萊格夫(Charles Rycroft):《夢的真諦》(上海:學林,1987年)
李維-史特勞斯著,李幼蒸譯,(Claude Levi-Strauss):《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auvage)(台北:聯經,1989年)

E
艾德蒙.李區(Edmund Leach):《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父》 (Levi-Strauss),黃道琳譯,(台北:桂冠,1998年)
佛斯特(E.M. Forster,1879-1970):《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志文,1995年修訂版)
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1832-1917)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佛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著,葉頌壽譯:《被遺忘的語言──夢的精神分析》(The Forgotten Language)(台北:志文,1992年再版)

F
尼采(F. W. Nietzsche,1844-1900)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

G
傑哈.簡奈特(Gerard Genette):《辭格III》(FiguresIII)(台北:時報,2003年)
H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靈知.天使.夢境》(Omens of Millennium: The Gnosis of Angels, Dreams, and Resurrection)(台北:立緒,2000年)

J
弗雷澤(James G.Frazer)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台北:桂冠,1991年)
坎伯(Joseph Cam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1997年)

L
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1857-1939)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

M
馬凌諾夫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文化論》(北京:中國文藝,1987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Phénomé nologie De La Percep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M.耶律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恒回歸的神話》(Le Mythe de Ìéternel rétour: archétypes et repetition),(台北:聯經,2000年)
伊利亞德(Mircc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台北:桂冠,2001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韓少功、韓剛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lns lehkost byti)(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L’Art du Roman)(台北:皇冠文化,2004年)
米克.巴爾(Mieke Bal,1946-)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讀》(第二版)(Narratology :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Second Edition)(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N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Mythical Thought)(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
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 for Essays)(天津:百花文藝,1998年)
弗萊(Northrop Frye,1912-1991)著,王逢振譯:〈文學的原型〉收於朱立元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三卷「結構與解放」(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912-928。
弗萊(Northrop Frye):〈作為原型的象徵〉,收於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146-166。

P
卡登(Patricia Carden):〈神仙故事、神話與文學──俄國結構主義的方法〉,收於陳炳良等合譯:《神話即文學》(台北:東大,1990年),頁49-67。
保羅.里克爾(Paul Ricoeur)著,翁紹軍譯:《惡的象徵》(The Symbolism of Evil)(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台北:巨流圖書,2003年)

S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台北:志文, 1992年再版)
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創作家與白日夢〉,林驤華譯,收於陸陽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二卷,「回歸存在之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12-21。
施洛米絲.雷蒙.凱南(Shlomith Rimon-kenan)著,賴干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Steven Cohan、 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台北:駱駝,1997年)

W
W.C.布斯(Wayne C.Booth,1912-)著,華明等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1987年)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宏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台北:立緒,2001年)
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1990年)

三.單篇論文

丁乃通:〈人生如瞬夢──亞歐黃粱夢型故事比較研究〉,《民間文藝季刊》,第3期,1990年,頁225-253。
小川環樹:〈中國魏晉以後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台北:幼獅,1975年),頁85-95。
小南一郎:〈唐臨的佛教信仰和他的《冥報記》〉《唐代文學與宗教》,劉楚華主編(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頁59-72。
卞孝萱:〈〈枕中記〉主角原型三說質疑〉《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347-412。new window
王小琳:〈唐代「傳奇」名稱問題辨析〉,《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三期,1995年4月,頁67-76。new window
王小琳:〈論唐代傳奇創作活動的特徵及其對傳奇敘事的影響〉,《中山人文學報》第九期,1999年8月,頁79-95。new window
王文戈:〈以夢設喻的審美意識〉《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4卷第1期,頁90-97。
王立:〈先秦文學中的夢境描寫及其歷史地位初探〉《內蒙古師大學報》,1987年第2期。
王立:〈論夢與中國古代文學〉《貴州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頁74-80。
王孝廉:〈永刼與回歸〉《誠品閱讀》,第18期,1994年10月,頁27-37。
王孝廉:〈死與再生──原型回歸的神話主題與古代時間信仰〉《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頁91-125。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頁58-90。new window
王拓:〈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幼獅月刊》,卷40卷第2期,1974年8月。頁15-20。
王明煊:〈論唐傳奇的時間結構〉《浙江師大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2期,頁6-10。
王青:〈中國小說中相對性時空觀念的建立〉《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2004年7月,第4期,頁126-131。
王振复:〈人類學三路向:原始審美意識何以發生〉《學術月刊》(大陸),2005年,10月,頁60- 65。
王連儒:〈〈南柯太守傳〉之臆夢結構與宗教述意特徵〉《聊城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3月。
王夢鷗:〈枕中記及其作者〉,《幼獅學誌》,第5卷2期,1966年12月,台北,頁。
王夢鷗:〈唐人小說概述〉《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靜宜大學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台北:聯經,1981年),頁37-47。
王夢鷗主講:〈「枕中記」在唐傳奇中地位的再認定〉,《中國文哲通訊》,第1卷第1期,1991年3月,頁10-16。
王樹基:〈傳統文化的積淀與小說之演進──〈枕中記〉與〈續黃粱〉比較〉《語文月刊》,1987年,第12期。
司馬周:〈漫談古典文學中的夢意象〉,《文史雜誌》1999年,第3期,頁38-40。
甘建民:〈《中國小說史略》的一個特殊視角──兼談《三夢記》的深層心理描寫〉《鐵道師院學報》,第14卷第3期,1997年6月,頁71-74。
江帆:〈「芝麻開門」的綿綿回響──論中國的「識寶」故事〉《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卷3期,2001年,頁11-15。
何福仁:〈怎麼開始一個「時間」的話題──與西西對談〉《誠品閱讀》,第18期,1994年10月,頁18-20。
吳國盛:〈時間學新貌〉《誠品閱讀》,第18期,1994年,10月,頁63。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的發展軌迹〉《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10期,頁94-101。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與宗教文化心理〉《延邊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吳碧貞:〈唐代文人的小說觀──以唐代小說序言為考察範圍〉,《中文研究學報》1期,1997年6月,頁45。
宋方:〈夢的啟示──淺談文學作品中夢境描寫的意義〉《天津巿財貿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頁22-25。
李宗為:〈論唐人傳奇的素材來源及演變〉,《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50卷,第5期,1986年10月,頁36-59。new window
李豐楙:〈仙、妓與洞窟──從唐到北宋初的娼妓文學與道教〉,收錄於台大中文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頁473-515。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於《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75-141。
李豐楙:〈從誤入到引導:唐人小說遊仙類型的傳承與創新──一個「文學與宗教」的觀點〉《唐代文學與宗教》,劉楚華主編(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頁27-58。
李豐楙:〈魏晉神女傳說與道教神女降真傳說〉,收於成大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1年),頁473-513。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年)
林淑貞:〈唐傳奇「夢境結構」形式美感與義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四期,2000年12月,頁71-88。
林淑貞:〈唐傳奇中的時間結構與思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卷,2001年7月,頁67-90。new window
胡厚宣:〈殷人占夢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台北:大通書局,1973年),頁。
胡蘇曉:〈集體無意識──原型──神話母題──容格的分析心理學與神話原型批評〉《文學評論》,1989年,第1期,頁133-140。
夏廣興:〈佛教與魏晉南北朝夢文學〉《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第1期,頁32-36。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台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頁357-398。new window
徐志平:〈以比較觀點看李復言小說之寫作技巧〉《中外文學》,第14卷,第4期,1985年,頁101-114。new window
馬幼垣著,姜台芬譯:〈唐人小說中的實事與幻設〉收於侯健編:《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82年),頁73-97。
高桂惠:〈唐人小說中的辭賦風貌──以《牛肅女》及《遊仙窟》為中心的討論〉《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1年),頁71-86。new window
高國藩:〈唐朝人如何解夢〉《歷史月刊》,台北,第39期,頁26-46。
高國藩:〈敦煌本《解夢書》與夢的解釋〉《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學出版,1989年)
康韻梅:〈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宛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現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台大文史哲學報》,2004年11月,頁179-222。new window
康韻梅:〈試以敘事動機論〈南柯太守傳〉的藝術效果──以〈楊林〉、〈盧汾〉、〈枕中記〉為參照的考察〉《台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3年12月,頁157-204。new window
張火慶:〈人生的衝擊與轉向──以枕中記、杜子春、南柯太守傳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十四期,頁2-19。new window
張桂琴、王立:〈近二十年文言夢幻小說及相關研究綜述〉《齊魯學刊》,2005年第2期,頁80-83。
張漢良:〈「楊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結構〉《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197-214。new window
張漢良:〈唐傳奇「南陽士人」的結構分析〉《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頁215-254。new window
張錯:〈魚身夢幻〉,《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陳鵬翔、張靜二編著(台北:書林,1992年),頁547-578。new window
梅家玲:〈論「杜子春」、「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12期,1987年5月,頁122-133。new window
盛瑞裕:〈夢幻文學簡論〉《理論月刊》,2000年第6期,頁20-21。
陳正江:〈唐代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李公佐〉《文史知識》,1988年,第3期。
陳建平:〈怨郁凄艷的無韻之詩──論沈亞之的抒情小說〉,《天津成人高等學校聯合學報》,第1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57-60。
陳器文:〈台灣原住民文學之神話思維與美學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8期,2006年1月,頁1-25new window
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中興中文學報》第13期,2000年12月,頁59。new window
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興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0年12月,頁50-71。new window
陳遼:〈唐人小說中的夢〉《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陶爾夫:〈夢窗詞與夢幻的窗口〉《文學遺產》,1997年第1期。頁76-85。
賀湘麗:〈論佛教對唐代寫夢小說的影響〉《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期,第3期,2002年7月,頁36-38。
黃景進:〈枕中記的結構分析〉,收於《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台北:聯經,1982年),頁95-107。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2月),頁7-28。new window
劉書成:〈論中國古代小說的時空模糊敘事構架〉《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32卷,第5期,1995年9月,頁24-30。
劉楚華:〈《廣異記》中的幽冥情緣〉《唐代文學與宗教》,劉楚華主編(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頁637-664。
劉燕萍:〈夢的啟示──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嶺南學院中文系系刊》,4期,香港,1997年,頁29-38。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收於古添洪、陳慧樺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1977年),頁150-185。new window
樂蘅軍:〈唐傳奇的意志世界〉,收於《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頁1-83。new window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第16卷,第10期,總號第190,1991年4月,頁2-11。new window
鄭振鐸:〈中國小說的分類及其演變的趨勢〉《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1985年),頁19。
盧曉輝:〈唐宋詩詞與夢〉,《文學與治療》,葉舒憲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蕭鳳嫻:〈「枕中記」所載唐代士人仕宦觀念及其意義探究──以儒家「君子的理想」為核心之考察〉,《鵝湖》,第25卷第9期,總號297,2000年3月,頁37-45。
賴素玫:〈六朝志怪小說中夢與死亡的意義交涉〉,《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2004年6月,頁73-99。new window
鍾玖英:〈夢之喻與傳統文士心態〉《修辭學習》,1998年第4期,頁8-10。
釋惠空:〈夢幻觀初探〉,《慈光禪學學報》創刊號,頁1-20。
黨芳莉:〈托筆夢幻,旨在人生──試論唐人小說中的夢幻描寫〉《唐都學刊》,第13卷,1997年第3期,頁50-52。
黨芳莉:〈淺論唐傳奇中夢幻的藝術構思作用〉,《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第27卷,總94期,頁111-112。
龔宏:〈論《左傳》夢描寫的文學作用〉,《綏化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頁39-42。
龔鵬程:〈小說創作的美學基礎〉《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再版),頁131-135。
龔鵬程:〈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收於《古典文學》第三集,(台北:學生,1981年),頁175-225。

四.學位論文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new window
王文革:《文學夢的審美分析》(大陸: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王志瑜:《唐代傳奇夢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論,2005年)
朱文艾:《唐人小說中的夢》(台北:台大中文所碩論,1983年)
吳賢妃:《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系碩論,2003年)
李漢濱:《《太平廣記》的夢研究》(高雄:高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林舜英:《夢在唐傳奇情節結構中的作用與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求》(台北:台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高飛燕:《唐代寫夢小說敘事研究》(大陸:暨南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莊蕙綺:《中唐詩歌中之夢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學碩論,1995年)
許曼婷:《太平廣記中的夢兆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4年)
郭麗:《記夢作品的演進──從唐傳奇到《聊齋誌異》》(曲阜師大碩論,2003年)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台北:輔大中文所碩論,1990年)
陳淑敏:《太平廣記中神異故事之時間觀》(台北:台大中研所碩論,1990年)
黃文成:《六朝志怪小說夢象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碩論,2000年)
熊道麟:《先秦夢文化探微》(高雄:高師大國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劉海寧:《文學:夢幻與現實》(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論,2000年)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台北:政大中文所博論,1981年)new window
賴素玫:《解釋的有效性──六朝志怪小說夢故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研所碩論,200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