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陸金融體制改革之研究
作者:童裕民
作者(外文):tung yu-m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三民主義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孔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金融體制銀行性質銀行體系銀行制度銀行政策金融深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4
摘  要
中共自1978年開始進行經濟改革,金融體制亦相應作大幅調整。在歷經二十餘年的改革,金融體制雖有所改善,但整體金融效率不佳,其主要原因為,大陸在由計畫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藉市場機制與財產私有來促進經濟發展,一方面又要維持中共一黨專政,因此,市場化速度日漸緩慢,市場機制不健全所產生的負面效應亦日漸明顯。
大陸領導階層為求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加深了對市場機制的依賴與期待。希望藉市場機制能有效利用金融資源以提高經濟發展。
從大陸金融體制改革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大陸金融體制改革思想與理論的發展,均主要以市場化為探討方向,而西方金融深化理論的金融自由化主張雖未全然適用於大陸,但對大陸金融體制市場化,扮演了催化劑的角色。
從大陸金融政策的演變,包括貨幣、利率及外匯政策,均可發現朝市場化改革的軌跡,但因中共計畫經濟色彩未退,對金融體制進行無所不在的管制與干預。造成大陸金融體制改革的腳步滯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陸金融體制已從過去高度集中、封閉式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逐步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監管中心,政策銀行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及其他型態的金融機構共存,向國際金融及慣例靠攏的金融體制與市場。
從大陸金融增長、金融結構、市場機制分析大陸金融深化發展的情形,顯示大陸銀行實質規模不斷擴大、金融化水準不斷提高;但亦顯示大陸國有銀行壟斷情形嚴重,金融效率低落;融資仍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金融(含資本及貨幣)市場欠發達。
在市場機制的導引下,台灣銀行業赴大陸投資設立分支機構是難以阻擋的,但由於銀行赴大陸投資存在許多風險,因此政府應在尊重市場機制的原則下,開放銀行赴大陸投資,但對相關風險亦應採取配套防範措施。
兩岸加入WTO後,隨經貿關係密切的發展,逐步推動兩岸金融正常往來有其必要性。現階段加強與大陸金融機構合作,對掌握商機、了解大陸市場、增加競爭力,有正面的意義。
基於大陸金融市場化的取向,大陸金融體制改革實際就是金融體制的市場化。目前大陸金融體制市場化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重建市場競爭機制與產權制度改革。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一、專書
1.丁志杰(2002),《發展中國家金融開放之效應與政策研究》,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2.王廉謙(1997),《經濟發展中金融的貢獻與效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王兆星(1991),《中國金融結構論》,北京: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
4.王開國(1999),《中國證券市場跨世紀發展思考》,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5.王泰銓、徐文耀、林宏儒、鍾啟彬(民89),《投資大陸市場法律與實務解析》,台北:學林文化事業。
6.王元龍(1999),《加入WTO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7.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1998),《中國金融起點問題研究報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8.毛宏君(1994),《中國金融改革大思路》,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9.生柳榮(1998),《當代金融創新》,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10.白欽先、曲昭光(1993),《各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比較》,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1.白欽先、部翠榮主編(2001),《各國金融體制比較》,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2.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2001),《2001-2002滬深股市展望》,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3.朱純福(2001),《中國銀行體制改革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
14.江其務(1998),《國有銀企改革協調發展與債務重組》,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15.任俊垠(1992),《金融改革難點問題研究-兼評各種思路與政策主張》,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6.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1995),《銀行法全書》,河北:法律出版社。
17.李榮謙(1997),《貨幣銀行學》,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李鷹(2001),《中國資金宏觀配置問題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19.李守榮(1993),《中國金融體系概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李恒光(2001),《入世與狙擊金融風險》,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21.李羽中(2001),《國際金融市場》,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2.李揚、黃全志(1995),《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23.何仕彬(1998),《銀行不良資產重組的國際比較》,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24.沈中華(1998),《貨幣銀行學》,台北: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5.林鐘雄(1989),《貨幣銀行學》,台北:三民書局。
26.貝多廣(1994),《中國資金流動分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7.周延軍(1997),《金融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28.周振華主編(1999),《金融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
29.周小川(2001),《轉軌中的風險應對》,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30.周正慶(1995),《中國金融、保險、投資實用指南》,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31.武靖人等編(1996),《中國銀行法律與實務》,北京:中信出版社。
32.段建新(2000),《證券投資基金》,北京:法律出版社。
33.姜波克等著(1999),《開放經濟下的政策搭配》,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4.胡海歐(1998),《中國貨幣供給機制轉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5.袁蘭、陳祖華(1999),《金融浪潮與中國對策》,北京:世界組織出版社。
36.徐兆宏(1999),《世界貿易組織機制運行論》,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37.馬洪、劉中一、陸白甫主編(1997),《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報告1997》,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38.馬克思(1975),《資本論》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9.馬紅霞、嚴紅波、陳華等(1998),《美國的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40.莊乾志(2001),《銀行發展:市場化與國際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1.莊毓敏(2001),《經濟轉軌中的金融改革問題:對俄羅斯的實證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2.商季光(1993),《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綜論》,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
43.康榮寶(2001),《深入中國股市》,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4.陳隆麒(1994),《大陸金融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45.陳順殷主編(2000),《“入世”中國銀行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46.陳德昇(1994),《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new window
47.陳彪如、馬之騆(1998),《國際金融市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8.陳百助、方星海、李楊主編(1999),《中國金融市場:改革與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49.陳金龍(1992),《海峽兩岸相互金融關係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50.曹鳳岐(1992),《宏觀運行中的貨幣和資金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1.黃志凌(1994),《金融轉軌與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52.黃鑒輝(1994),《中國銀行業史》,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53.黃強(1994),《貨幣政策與中國的經濟增長》,陝西:人民出版社。
54.葉永剛、胡昌生主編(2000),《WTO:挑戰21世紀中國金融》,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
55.程斯民、田興國等編著(2001),《中國金融直面WTO》,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56.張杰(1995),《中國金融成長的經濟分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57.張杰(1999),《中國金融制度的結構與變遷》,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
58.張淑靜(1998),《實用國際金融》,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59.張偉等著(1997),《社會主義市場金融制度發展研究》,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60.張光華(1997),《中國金融體系》,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61.楊海明、王燕(1995),《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管理-兼論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2.盛松成(1993),《現代貨幣供給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63.趙寬海、郭田勇(1998),《中國金融體改革20年》,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64.趙德志、李國強、周好學(1999),《中國融資制度改革》,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65.趙海寬(1994),《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最新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
66.閰新建(1996),《中國保險法律與實務》,北京:中信出版社。
67.鄧小平(1989),《鄧小平文選》第一卷至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68.鄧東平(1990),《中國的貨幣需求-理論與實證的考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9.劉世錦(1994),《經濟體制效率分析導論-一個理論框架及其對中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問題的應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70.劉鴻儒(1991),《金融調控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71.薛暮橋(1990),《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
72.戴相龍主編(1997),《邁向21世紀的中國金融業》,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
73.魏杰(1999),《中國企業大趨勢》,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74.鍾倫納(1996),《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75.龔浩成、戴國強(2000),《2000中國金融發展報告》,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二、專文
1.王儷容(2000),〈兩岸金融交流對台灣金融經濟之影響〉,載於《WTO架構下兩岸經貿關係研討會實錄》,台北:財團法人孫運璿學術基金會,頁25-42。
2.王鶴松(2001),〈加入WTO對兩岸銀行業經營的影響〉,載於《台灣金融財務季刊》,2001年第一期,頁45-62。new window
3.李萱、李妍(2001),〈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新一輪金融改革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大陸《中國金融》,2001年第2期,頁32-34。
4.李鴻雁(2001),〈關於政策性金融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載於大陸《決策借鑑》,北京:2001年第6期,頁14-8。
5.李森、張勇(2000),〈加入WTO與國有商業銀行〉,載於大陸《投資研究》,2000年第11期,頁20-3。
6.周青(2000),〈加入WTO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因應對策〉,載於大陸《金融與保險》,北京:2000年第10期,頁42-4。
7.吳光飆(2000),〈論我國商業銀行的組織重組〉,載於大陸《投資研究》,2000年第12期,頁15-22。
8.侯娟(2000),〈證券市場監管措施大閱兵〉,載於大陸《中經網》〈http://www.cei.gov.cn〉,2000年12月12日。
9.洪葭管(2001),〈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的金融監管〉,載於大陸《中國金融》,2001年第9期,頁16-18。
10.徐放鳴、李漢鈴(2002),〈加入WTO與中國金融開放〉,載於大陸《財貿經濟》,2002年第2期,頁13-4。
11.高樹棠(2001),〈我國民族保險業如何應對WTO〉,載於大陸《金融與保險》,2000年第7期,頁86-7。
12.陳秋雲(2000),〈加入WTO我國銀行業應對策略〉,載於大陸《財金貿易》,200年第11期,頁18-9。
13.曹龍騏(2000),〈中國金融改革八大熱點問題評析〉,載於大陸《金融與保險》,2000年第6期,頁28-34。
14.黃金老(2000),〈從加入WTO角度看中國金融服務業的開放〉,載於大陸《經濟導刊》,2002年第1期,頁55-9。
15.黃金老(2002),〈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機制是國有銀行改革的核心〉,載於大陸《經濟導刊》,2002年第1期,頁7-9。
16.黃順祥(2001),〈淺談我國證券公司股權結構的合理選擇〉,載於大陸《經濟導刊》,2001年第2期,頁40-4。
17.彭雪梅(2000),〈論我國保險監管模式的選擇方向〉,載於大陸《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頁121-8。
18.焦瑾璞(2002),〈中國商業銀行的業務體系和業務創新〉,載於大陸《經濟導刊》,2002年第1期,頁55-9。
19.楊大勇、雒慶舉、黃瀚銘、侯娟(2001),〈2001年金融市場預測與展望〉,載於大陸《中經網》〈http://www.cei.gov.cn〉,2001年3月2日。
20.裴武威、傅艷、吳雙立(2001),〈證監政策收緊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載於大陸《中經網》〈http://www.cei.gov.cn〉,2001年4月20日。
21.劉菲(2001),〈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中的問題與對策〉,載於大陸《經濟導刊》,2001年第6期,頁55-8。
22.劉錫良、羅得志(2001),〈論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的根源〉,載於大陸《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頁50-9。
23.潘淑娟(2001),〈人力資源開發:銀行業走出人才流失困境的選擇〉,載於大陸《經濟問題》,2001年第5期,頁54-7。
24.錢小安(2000),〈加入WTO對中國銀行業和金融調控的影響及對策〉,載於大陸《金融與保險》,2000年第5期,頁38-42。
25.戴鳳舉(2001),〈兩岸三地保險市場的共性〉,載於大陸《加入WTO後兩岸三地保險業的發展研討會》,2001年11月。
26.鍾偉(2000),〈中國入世與國有銀行的發展戰略〉,載於大陸《投資研究》,2001年第2期,頁13-7。
27.簡永光(民90),〈台商在大陸融資管道之探討〉,載於《台灣金融財務季刊》,2001年第1期,頁17-44。new window
28.顧祖芬(2000),〈入世:機遇與挑戰,中國保險業直面WTO〉,載於大陸《金融與保險》,2000年第4期,頁105-6。
英文部份
1.Byung K. Jang(1999), Capital Control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a Monetary Economy, IMF Working Papers,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9.
2.Calomiris, C. W(1993), “Regul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stability in U.S. Banking”, in the book of “Structural Change if Banking”, edited by Klauaner & White,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3.Cecil R. Dipchand, Zhang Yichun, Ma Mingjia(1994),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4.Charles B. Wendel(1996), The New Financers, Profilies of the Leaders Who Are Reshap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5.Cetorelli, N. and Gambera, M.(2001), “Banking Market Structure,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Industry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56,(April 2001), pp.617-648.
6.Chae, Wook and Hongyul Han(2001), Impact of China’s accession into the WTO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developing economies, Seoul, Korea: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7.Chai, Joseph C.H.(ed.)(2000),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Northampton , MA: Edward Elgar Pub.
8.Chung, Jae Ho(1999), Cities in China: recip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form era,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9.Dobson, Wendy and Pierre, Jacquet(1998), Financial services liberalization in the WTO,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0.Giancarlo Corsetti(1998), Paolo Pesenti, Nouriel Roubini, 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y and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Sept., 1998.
11.Girardin E(1997), Banking sector reform and credit control in China, Paris, France: Development Centre of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OECD Washington Center, distributor.
12.Godfrey, Yeung(2001),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case of Dongguan,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Palgrave.
13.Haizhou Huang and Chenggang Xu(2000),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ancial Contagion and Financial Crises, IMF Working Papers,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0.
14.Henry Cavana(eds.)(1992), Financial Innov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a division of 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Inc.
15.Here de Curmoy(1990), Global Banking Strateg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asil Blackwell, inc.
16.John Cuddington(1986), Capital Flight: Estimates, Issues and Explanations,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58,Princeton University, Dec.,1986.
17.James R. Barth, R. Dan Brumbaugh, Jr. Robert E. Litan(1992), The Future of American Banking, New York and London: M. E. Sharpe, Ine.
18.Kono, Masamichi, el(1998), Opening Markets in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Role of the GAT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eneva: WTO.
19.Kaufmank, George G.(1995), The U.S. Finacial Systems: Money,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Prentice Hll, Ine.,1995.
20.Lix,(2000),“Reforming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Monetary Policies:A Sovereign Remedy for Locally Initiated Investment Expans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62(August 2000),pp,423-443.
21.Levine, R. and Zervos, S.(1998), “Stock Markets, 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June 1998), pp.537-558.
22.Lippit Victor D.(1987),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Armonk, N.Y.: M.E. Sharpe.
23.McKinnon, Ronald I.(1996), the Rules of the Game: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Exchange Rat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4.Mckinnon, R.I.(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5.On Kit Tam(eds.)(1995),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6.Lu,D. and Yu,Q.(1998),“Banking Credit-Qusta Plan as a Macrsecnomic Policy Instrument in China:Effectiveness and Costs”,Economic Systems 22,(June1998),p8,147-148.
27.OECD(2000), Reforming China’s enterprises,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8.Padma Desai(eds.)(1997), Going Global, Transition from Plan to Market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the M17 Press.
29.Park A.and Sehrt K.(2001)“Test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Banking Reform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9,(December).pp608-644.
30.Raymond W.Goldsmith(1969),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
31.R. Barry Johnston, Jingqing Chai, and Liliana Schumachar (2000), Assessing Financial System Vulnerability, IMF Working Papers, Washington, D.C.: Interm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0.
32.Stein, Jerome L.(1991),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Integration, Efficiency, and Expectations, Cambridge, Mass.: B. Blackwell.
33.Shaw, E.S.(1973),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4.Thomas M. Homphrey(1993), Money, Banking and Inflation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Monetary Thought, Cambridge: Edward Elgar Limited.
35.Wei, S.J. and Wang, T.(1997), “The Siamese Twins: Do State-Owned Banks Fav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8, (Spring 1997), pp.19-29.
36.Wong, Christine(1995), Fis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ong Kong; New York: Published for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7.Yu,Q(1997),“Economic Fluctuation,Macro Control,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Transition Chinese Economy”,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5,(October 1997),pp.180-1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