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宋「詞人詞」雅化的發展與嬗變研究--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
作者:黃雅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Ya-L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文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雅化詞人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4
論文提要
論文題目:兩宋「詞人詞」雅化的發展與
嬗變研究--以柳、周、姜、吳為探究中心
撰者: 黃雅莉
臺灣省彰化縣人,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生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
口考委員:汪中教授、陳文華教授、文幸福教授、
陳滿銘教授、黃文吉教授
雅化,是宋詞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而鮮明的現象,擺蕩在雅俗之間的矛盾便是對於詩的離合異同之爭。作為詩之後起新興文學樣式,決定了詞的創作必然要受到詩體創作思維的影響。當宋人不自覺地以作詩的藝術經驗或審美眼光走進詞的創作,便使詞逐漸脫離了佐歡助興的淺文化層次,昇華為一典雅精緻的純文藝作品。
然而,在「以詩為詞」的過程中,如何保持詞體的鮮明個性而不混同於詩,詞家從開始自覺到追求完備的發展過程,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詞人詞」正朝著「言志」與「本色」的兼容並行而前進,既未簡單地回歸「樂人詞」,又吸收了「詩人詞」的某些成份,因而成為宋詞雅化集成的主流。
「詞人詞」的代表柳永、周邦彥、姜夔、吳文英四人是在宋詞雅化的過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大家。如果說蘇、辛的變革在於拓展詞境,變革詞風,那麼,柳、周、姜、吳四家對於維護詞「要眇宜脩」的重要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四人的創作表現了「詞家之詞」一脈相承的同質性外,在更多方面顯示出各自的特色,從而共同組成宋詞雅化的多元面貌,在他們的苦心孤詣下,詞境不斷地探入深層,藝術技巧日趨完善,結構章法日趨精美。詞之雅化的最終歸趨所在,即「抒情」與「言志」兩者在對立中互補並存,使得詞成為以抒情為主,言志為輔的詩歌體制,既非佐歡之作,也非道德規範,而是一種深刻動人的文藝作品。
本文主要探討在宋詞雅化的過程中,柳、周、姜、吳四家詞的變化發展。希望能對於宋詞之雅化這一文學現象做到演化的動態審視。盼能藉此加深大家對宋詞雅化的縱深了解,並且經過四人作品的比較分析,歸納整理,客觀地考察四位詞人在宋詞雅化歷史長河中衍變的情況,對其地位與貢獻給予公正的評價。
首章緒論,闡述本文的理論依據、研究動機及步驟。
次章考察南、北宋詞壇雅化的差異,依其主張的不同,歸納分析,兩宋之間雅詞觀的發展與變化。
第三章,探討四家詞在情感內涵雅化的嬗變,從抒情主角的轉移、藝術視野的開拓、主體內心世界的拓展深化、詠物表現的差異等四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考述。我們可以發現詞情之雅旨在追求一種幽深綿邈的境界,強調內在感情的滲透力。
第四章,主要探討四家詞法及詞體的演變、思維模式的發展、情與景組合方式的差異、語言錘鍊及用典的不同。從四家詞在形式上不斷加以總結探索,我們可以發現雅化在形式上的體現是精緻的藝術表現形式。
第五章,探討四家詞在抒情結構上的獨特表現,從柳永的直線型結構、周邦彥的曲線型結構,到姜夔的曲線型結構、吳文英的窗口式結構,我們可以得到結構由簡趨繁,由自然天成到思索安排的雅化意義。
第六章,探討四家詞風格的承繼嬗變,透過比較及探索傳承,我們可以發現蘇、辛巨匠與柳、秦大家和周、姜、吳之間的複雜關係,亦可發現兩宋詞風雅化的氣象變遷。
末章總結本文,以為本文在設計上,從內涵、形式到風格層面,都一一作了探討,具體地反映出宋詞雅化的具體表現及實質內涵。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Ya-Hwa of Sung-Tsu: A Study on the Works of Yeong Liu, Pang-Yen Chou,
K’uei Chiang, and Wen-Ying Wu
Abstract
Ya-Hw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henomen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ng-Tsu.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su’s change of Liu, Chou, Chiang, and Wu in the Ya-Hwa process of Sung-Tsu. In the history of Sung-Tsu, Yeong Liu, Pang-Yen Chou, K’uei Chiang, and Wen-Ying Wu not only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Ya-Hwa of Sung-Tsu, but also their works showed some sot of successive relationship.
Although the tendency of Ya-Hwa in their works a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some noticeable differences still can be found in the subject and content, writing style, linguistic talent, artistic performance, etc. Previous studie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Tsu of Liu, Chou, Chiang, and Wu; however, their successive relationship of Ya-Hwa and the difference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ere still intact.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compare the Ya-Hwa of four poets’ work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hange of Sung Tsu. In order to do so, we first examine the literary phenomena of Ya-Hwa of Sung-Tsu. Then, the works of four poe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o evaluate their status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history of Ya-Hwa of Sung Tsu.
參考書目
壹、書籍
一、詞作叢刻、選集
《花間集》,趙崇祚編,蕭繼宗評點校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
《樂府雅詞》,曾慥編,《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書館,1975年。
《絕妙好詞箋》,周密編,厲鶚、查為仁箋注,《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絕妙好詞注析》,周密選,秦寰明、蕭鵬注析,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黃昇編,《四部叢刊初編》本,臺北:商務影印書館,1976年。
《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黃昇編,《四部叢刊初編》本,臺北:商務影印書館,1976年。
《唐宋名賢百家詞》,吳訥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宋六十名家詞》,毛晉編,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四印齋所刻詞》,王鵬運編,清光緒刊本。
《彊村叢書》,朱祖謀校輯,臺北:廣文書局,1970。
《校輯宋金元人詞》,趙萬里校輯,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重刊。
《全宋詞》,唐圭璋編,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
《全宋詞補輯》,孔凡禮輯,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樂府補遺》,佚名輯,朱祖謀輯《彊村叢書》本,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詞綜》,朱彝尊編、王昶續補,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詞選》、《續詞選》箋注,張惠言選、董毅續選,姜亮夫箋註,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宋四家詞選》,周濟編,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宋七家詞選》,戈載輯,杜文瀾校註,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詞則》,陳廷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宋十大家詞選》,黃兆漢、司徒秀英編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宋詞賞心錄校評》,端木埰選錄,何廣棪校評,臺北:正中書局,1975。
《宋詞舉》,陳匪石編,臺北:正中書局,1983年,四版。
《宋詞三百首箋注》,唐圭璋箋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宋詞選》,胡雲翼選注,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
《宋詞賞析》,沈祖棻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五版。
《詞選》,胡適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五版。
《詞範》,徐柚子著,臺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詞林觀止》全二冊,陳邦炎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三版。
《兩宋二十二名家詞選考論論詞》,張紅著,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唐宋名家詞選》,龍沐勛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1,在臺十四版。
《唐宋詞選釋》,俞平伯選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
《唐宋詞簡釋》,唐圭璋選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唐宋詞欣賞》,夏承燾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3年。
《唐宋詞選》(中國詩歌寶庫),楊曉榕編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4年,第二版。
《唐宋詞選注》,張夢機、張子良編著,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九版。
《唐宋詞三百首》,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
《唐五代兩宋詞簡析》,劉永濟選釋,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二、詞作別集
《樂章集》,鄭文焯校評,臺北:廣文書局,1873年。
《樂章集》,高健中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樂章集校箋》,薛瑞生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柳永詞詳註及集評》,姚學賢、龍建國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柳永詞校註》,賴橋本撰,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柳永詞賞析集》,謝桃坊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片玉集》,周邦彥著,喬大壯手批片玉集,成都:齊魯書社,1985年。
《清真集》,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清真集》,吳則虞校點,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真詞釋》,俞平伯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在臺第四版。
《周邦彥集》,蔣哲倫校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清真詞訂校註評》,洪惟助撰,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周邦彥清真集箋》,羅忼烈著,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周邦彥詞賞析集》,白敦仁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
《周邦彥詞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臺北:仁愛書局發行,1988年。
《白石道人歌曲》,姜夔著,臺灣中華書局刊《四部備要》本。
《姜白詞編年箋校》,夏承燾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在臺第二版。
《白石詩詞集》,夏承燾校輯,臺北:華正書局,1981。
《姜白石詞詳注》,黃兆漢編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2月初版。
《鄭文焯手批夢窗詞》,鄭文焯批。
《夢窗詞全集箋釋》,楊鐵夫箋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
《夢窗詞選箋釋》,楊鐵夫箋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夢窗詞箋》,黃少甫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8。
《吳文英詞欣賞》,吳戰壘主編,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唐宋詞新賞》,張淑瓊主編,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山中白雲詞箋》,張炎著,黃畬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三、詞話
《詞話叢編》,唐圭璋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年2月在臺第一版。
本文參考諸家如下:
《時賢本事曲子集》一卷 宋‧楊繪撰
《古今詞話》一卷 宋‧楊湜撰
《復雅歌詞》一卷 宋‧鮦陽居士撰
《碧雞漫志》五卷 宋‧王灼撰
《能改齋詞話》二卷 宋‧吳曾撰
《苕溪漁隱詞話》二卷 宋‧胡仔撰
《詞源》二卷 宋‧張炎撰
《樂府指迷》一卷 宋‧沈義父撰
《詞旨》一卷 元‧陸輔之撰
《詞品》六卷 明‧楊慎撰
《窺詞管見》一卷 清‧李漁撰
《七頌堂詞繹》一卷 清‧劉體仁撰
《填詞雜說》一卷 清‧沈謙撰
《遠志齋詞衷》一卷 清‧鄒祇謨撰
《花草蒙拾》一卷 清‧王士禎撰
《皺水軒詞筌》一卷 清‧賀裳撰
《金粟詞話》一卷 清‧彭孫遹撰
《古今詞話》八卷 清‧沈雄撰
《歷代詞話》十卷 清‧王弈清等撰
《詞潔輯評》 清‧先著、程洪撰、胡念貽輯
《西圃詞說》一卷 清‧田同之撰
《銅鼓書堂詞話》一卷 清‧查禮撰
《詞綜偶評》 清‧許昂霄撰
《介存齋論詞雜著》 清‧周濟撰
《宋四家詞選目錄序論》 清‧周濟撰
《蓮子居詞話》四卷 清‧吳衡照撰
《樂府餘論》一卷 清‧宋翔/鳳撰
《賭棋山莊詞話》十二卷 清‧謝章鋌撰
《詞概》一卷 清‧劉熙載撰
《詞壇叢話》 清‧陳廷焯撰
《白雨齋詞話》八卷 清‧陳廷焯撰
《復堂詞話》一卷 清‧譚獻撰
《論詞隨筆》一卷 清‧沈祥龍撰
《袌碧齋詞話》二卷 清‧陳銳撰
《詞論》一卷 清‧張祥齡撰
《人間詞話》二卷 清‧王國維撰
《大鶴山人詞話》 清‧鄭文焯撰
《蕙風詞話》五卷 清‧況周頤撰
《詞說》一卷 清‧蔣兆蘭撰
《臥廬詞話》一卷 清‧周曾錦撰
《忍古樓詞話》 夏敬觀撰
《海綃翁說詞》一卷 陳洵撰
《柯亭詞論》一卷 蔡嵩雲撰
《聲執》二卷 陳匪石撰
《詞話十論》,劉慶雲編撰,長沙:岳麓書社,1990年。
《詞林正韻》,戈載輯,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第四版。
《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夏承燾校注,蔡嵩雲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年再版。
《詞苑叢談校箋》,徐釚編著,王百里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人間詞話譯注》,施議對譯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新訂人間詞話》廣《人間詞話》,王國維著,佛雛校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史雙元編著,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
《唐宋詞集序跋匯編》,金啟華、張惠民、王恒展等編,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書館,1993年在臺第一版。
《百家唐宋詞新話》,傅庚生、傅光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詞林紀事》,張宗橚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詞林新話》,吳世昌著,吳令華輯著,施議對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彙輯宋人詞話》(補詞話叢編),夏敬觀輯,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詞話學》,朱崇才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四、詞論
《詞的審美特性》,孫立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詞學通論》,吳梅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發行,1996年。
《詞學十講》,龍榆生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
《詞學論叢》,唐圭璋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詞學考詮》,林玫儀著,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詞學新論》,蔡德安編著,臺北:正中書局,1963年。
《詞學理論綜考》,梁榮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詞學》第一至十二輯,詞學編輯委員會編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至2000年。
《詞學研究論文集》(1911_1949),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室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詞學論稿》,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室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詞論》,劉永濟著,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微睇室說詞》,劉永濟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宋五十名家詞論》,陳如江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2年。
《吳熊和詞學論集》,吳熊和著,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唐宋詞史論》,王兆鵬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唐宋詞通論》,吳熊和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五版。
《唐宋詞體通論》,苗青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宋詞論集》,唐圭璋著,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唐宋五十名家詞論》,陳如江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2年。
《唐宋詩詞研究》,張敬文著,臺北:臺灣商務影印書館,1987年,第六版。
《唐宋詞人年譜》,夏承燾著,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唐宋詞評譯》,木齋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宋詞論稿》,楊海明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宋詞風格論》,楊海明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唐宋詞名家論集》,葉嘉瑩著,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在臺初版。
《唐宋詞十七講》,葉嘉瑩著,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唐宋詞主題探索》,楊海明著,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在臺版。
《唐宋詞名家論集》,葉嘉瑩著,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8月,第三版。
《唐宋名家詞賞析:柳永、周邦彥》,葉嘉瑩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唐宋詞審美觀照》,吳惠娟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唐宋詞研究》,鄭福田著,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7年。
《唐宋詞研究》,劉維治著,大連:遼寧文學出版社,1998年。
《唐宋詞美學》,楊海明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詞學研究集成),李劍亮著,吳熊和主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花落蓮成──詞學瑣論》,李若鶯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歷代詞論新編》,龔兆吉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
《宋代詞學資料匯編》,張惠民著,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
《宋代詞學審美理想》,張惠民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宋人雅詞原論》,趙曉蘭著,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宋詞文化學研究》,蔡鎮楚著,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宋詞研究述略》,崔海正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宋詞研究》,胡雲翼著,臺南:大行出版社,1990年。
《宋詞辨》,謝桃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詞概論》,謝桃坊著,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
《宋詞》,周篤文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
《宋詞散論》,詹安泰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詹安泰詞學論集》,詹安泰著,黃贊發、陳梓權主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施議對詞學論集‧第一卷 宋詞正體》,施議對,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
《宋詞研究之路》,劉揚忠著,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宋詞通論》,薛礪若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在臺第八版。
《中國歷代詞學論著選》,陳良運主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葉嘉瑩著,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迦陵談詞》,葉嘉瑩著,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new window
《葉嘉瑩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古典詩詞講演集》,葉嘉瑩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靈谿詞說》,葉嘉瑩、繆鉞合著,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在臺初版。
《詩馨》(下),葉嘉瑩著,臺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一刷。
《繆鉞說詞》,繆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水照自選集》,王水照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詞林屐步》,方智範、方笑一選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文采風流唐宋詞》,張惠民、張曉雲著,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詞的藝術世界》,錢鴻英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詞曲通》,劉慶雲、劉建國著,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詩詞論叢》,吳世昌著,吳令華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詩詞散論》,繆鉞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在臺第七版。
五、詞史
《宋詞通論》,薛礪若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在臺第八版。
《詞史》,黃拔荊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詞曲史》,王易著,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唐宋詞史稿》,蕭世杰著,武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唐宋詞史》,楊海明著,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在臺第一版。
《中國詞學史》,謝桃坊著,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南宋詞史》,陶爾夫、劉敬圻合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孫康宜著,李奭學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中國詞學史》,謝桃坊著,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中國詞學批評史》,方智範、鄧喬郴、周聖偉、高建中等合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唐宋詞流變》,木齋著,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
《唐宋詞流派史》,劉揚忠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詞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六、詞學專著
《論宋六家詞》,趙仁珪著,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柳永‧周邦彥》(插圖本中國文學小叢書),趙仁珪著,瀋陽:春風文藝出版
社,1999年。
《柳永和他的詞》,曾大興著,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柳永及其詞之研究》,梁麗芳著,香港:三聯書店,1985年。
《周邦彥詞研究》,韋金滿著,九龍:學津書店出版,1980年。
《周邦彥研究》,錢鴻英著,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清空的渾厚──姜白石文藝思想縱橫》,J‧Z‧愛門森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海綃翁夢窗詞說詮評》,陳文華著,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詞學淵粹──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張利群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
《北宋十大詞家研究》,黃文吉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北宋六大詞家》,劉若愚、王貴苓譯,臺北:幼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宋南渡詞人》,黃文吉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王兆鵬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婉約詞的流變》,艾治平著,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南宋詞研究》,王偉勇著,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淮海詞研究》,王保珍著,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周密及其詞研究》,金啟華、蕭鵬著,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張炎詞研究》,楊海明著,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金元詞論稿》,趙維江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2000年。
《清詞叢論》,葉嘉瑩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清代詞學的建構》(文學遺遺產叢書),張宏生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陳水雲著,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七、詩文集、詩文評
《白石道人詩集》,姜夔著,《四部叢刊》本。
《蘇東坡全集》,蘇軾著,臺北:河洛圖公司,1975年。
《豫章黃先生文集》,黃庭堅著,《四部叢刊》本。
《攻媿集》,樓鑰著,《四部叢刊》本。
《宋詩選註》,錢鍾書撰,臺北:木鐸出版社,1980年。
《陳子龍文集》,陳子龍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歷代詩話》,何文煥輯,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續歷代詩話》,丁福保編,臺北:藝文影印書館,1974年,第三版。
《中國歷代文論選》,郭紹虞、王文生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黃啟方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張健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文心雕龍註》,范文瀾註,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苕溪漁隱叢話》,胡仔著,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滄浪詩話校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詩人玉屑》,魏慶之著,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第四版。
《藝穊》,劉熙載著,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石遺室詩話》,陳衍著,臺北:商務影印書館,1976年,第二版。
《宋詩臆說》,趙齊平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二刷。
《談藝錄》,錢鍾書著,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論詩絕句二十種輯注》,吳世常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賀》(插圖本中國文學小叢書),瀋陽: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商隱詩歌研究》,劉學鍇著,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八、文學史、批評史及文學論集
《兩宋文學史》,程千帆、吳新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二刷。
《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王水照等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宋代文學史》,孫望、常國武 主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宋代詩歌史論》,韓經太著,張松如主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宋代詩學通論》,周裕鍇著,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宋代文學通論》,王水照主編,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宋代女性文學》,蘇著聰著,漢口: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一至五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許總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9 月。
《宋金元文學批評史》,顧易生、蔣凡、劉明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宋詩:以新變再輝煌》,許總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宋詩史》,許總著,重慶:重慶出版社,1997年。
《夏木清陰──宋詩隨筆》,洪亮著,李元洛、周實主編,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唐宋詩風流別史》,阮忠著,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12月。
《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羅根澤著,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王運熙、顧易生主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
《中國文學批評小史》,周勛初著,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
《中國詩學批評史》,陳良運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葉嘉瑩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著,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中國文學論集》,徐復觀著,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中國文學論集續篇》,徐復觀著,臺北:學生書局,1984年,再版。
《中國文學史百題》,褚斌傑、公木等著,臺北:夢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羅聯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中國古代文學史》,羅宗強、陳洪主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古代詩詞曲史》,陳玉剛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中國文學八論》,劉麟生等著,臺北:文馨出版社,1975年。
《中國文代文學叢談》,何綿山主編,林惠中副主編,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中國山水文學研究》,章尚正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著,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詩歌流變史》,李曰剛著,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中國詩體流變》,程毅中著,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二版。
《中國詩學通論》,袁行霈、孟二冬、丁放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中國詩學思想史》,蕭華榮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楊成鑒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傳統的困窘──中國古典詩歌本體論詮釋》,張國風著,北京:商務影印書館,1999年。
《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王立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唐代歌詩與詩歌──論歌詩傳唱在唐詩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吳相洲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中國詩歌文化》,李善奎著,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11月。
《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張方著,東方出版社1999年。
《中國詩學體系論》,陳良運著,中國社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中國詩學研究》,張伯偉著,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陳良運主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鄭振鐸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胡曉明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第二版。
《賦到滄桑──中國古典詩歌引論》,劉躍進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陳正宏、章培恒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文學史新方法論》,王鍾陵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迦陵論詩叢稿》,葉嘉瑩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唐詩的美學闡釋》,李浩著,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詩雜論》,聞一多著,傅璇琮導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隋唐五代詩歌史論》,霍然著,張松如主編,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詩詞曲的體性之別與文體嬗變》,楊有山著,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詩詞賦散論》,胡國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詩詞曲論卷》,王鍾陵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詩詞散論》,繆鉞著,上海:開明書店,1984年。
《古典詩詞曲賦概說》,唐嗣德、程國節主編,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散文學通論》,朱世英、方遒、劉國華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文章例話》,周振甫著,臺北:蒲公英出版社。
《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張漢良著,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年。
《比較文學導論》,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年。
九、有關文學、美學與藝術鑑賞論的書籍
《宋代文學思潮》,霍然著,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年。
《中國古典美學史》,陳望衡著,新華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中國古典詩藝品鑑》,周金聲主編,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中國美學史》,張法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國美學史論集》,宗白華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中國詩歌美學》,肖馳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中國詩歌美學史》,莊嚴、章鑄著,張松如主編,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詩學精神》,劉士林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代美學史》,吳功正著,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唐代文學思潮》,霍然著,長春:長春出版社,1997年。
《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文學鑑賞論》,黃書雄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文藝鑑賞與心理》,周占忠著,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美學的散步》,宗白華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學原理》,王旭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電影媒介藝術論》,李顯杰、修倜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審美體驗論》,王一川著,童慶炳主編,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
二版。
《藝境》,宗白華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留得枯荷聽雨聲:詩詞的魅力》,古遠清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
《詩的藝術》,敏之著,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文章寫作概要》,高瑞卿主編,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文章寫作學》(基礎理論知識部份),劉世劍主編,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
《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份》,朱豔英主編,高雄:麗文文化司,1994年。
《寫作方法一百例》,劉勵操編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四刷。
十、學位論文
《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劉少雄著,《臺大文史叢刊》之九十七,1995年。new window
《兩宋詠物詞研究》,馬寶蓮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28期許(1984),頁773至965。
《夢窗詞研究》,宋美瑩著,國立臺灣中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吳文英夢詞研究》,林瑞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宋代詩話的詩法研究》,郭玉雯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東坡在詞風上的承繼與創新》,郭美美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炎詞源探究》,徐信義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1975),頁457至458。
《晚清詞論研究》,林玫儀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new window
十一、工具類
《中國詞學大辭典》,馬興榮、吳熊和、曹濟平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詞藝術技巧辭典》,宋緒連、鍾振振主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宋詞百科辭典》,程自信、許宗元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詞大辭典》,張高寬等主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
《唐宋詞百科大辭典》,王洪主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年。
《唐宋詞定律》,龍榆生著,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古典詩詞特殊句法舉隅》,王鉠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年。
《詩詞曲語辭匯釋》上、下冊,張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十八版。
《詩詞曲語辭例解釋》(增訂本),王鉠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四版。
《詩詞曲的格律和用韻》,耿振生著,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全宋詞典故考釋辭典》,金啟華主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作詞法》,夏承燾撰,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8年。
《學詞百法》,劉坡公著,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詞曲》(古典文史基本知識叢書),蔣伯潛、蔣祖怡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
《詞學》,張正體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五版。
《詞學研究書目》(1912至1992),黃文吉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詞學名詞解釋義》,施蟄存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歷代詞人品鑑辭典》,吳相洲、王志遠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二、期刊論文
〈宋詞雅化規範化之宏觀透視〉,歐明俊,《紹興師專學報》,1993年1月,頁78至83。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12期,頁163至168。
〈雅俗之辨與宋代文學特徵的把握〉,孫克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4月,頁119至121。
〈略論宋詞的復雅〉,秦寰明,《學術研究》,1985年3月,頁90至94。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17期,頁144至148。
〈雅詞的崛起〉,陳忻,《重慶師院學報》,1990年一月,總第四十一期,頁71至73。
〈宋詞創作中的以雅相尚〉,諸葛憶兵,《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三期,頁51至57。
〈雅與俗:傳統與現代的變奏〉,邢建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頁86至91。
〈論北宋詞雅俗審美之別〉,張廷杰,《寧廈大學學報》第18卷,1966年第一期,總第68期,頁113至115。
〈北宋時期的文化沖衝與詞人的審美選擇〉,劉揚忠,《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三期,頁37至42。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頁157至162。
〈論東坡詞的「雅化」及其對詞史的影響〉,王洪,《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一期,頁69至75。
〈論詞曲遞興及其雅俗分流〉,張惠民,《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版),1988年第''期,頁19至29。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第四期,頁161至171。
〈論《詞源》的論詞主旨──兼論南宋後期的詞學風尚〉,楊海明,《文學遺產》 1993年第二期,頁85至94。
〈論宋詞的感傷美〉,羅斯寧,《學術研究》(廣州),1994年3月,頁103至108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八期,頁195至200。
〈論南宋風雅詞派在詞的美學進程中的意義〉,鄧喬彬,《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4年第二期,頁24至31。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74年12期,頁31至38。
〈南宋雅詞辨原〉,謝桃坊,《文學遺產》,2000年第二期,頁53至61。
〈宋詞文體特徵的文化闡釋〉,沈家莊,《文學評論》,1998年四月,頁143至152。
〈論宋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錢鴻英,《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1年1月,頁184至191。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第七期,頁111至124。
〈宋詞史上的矛盾運動〉,包新旺,《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三期,頁87至93。
〈論宋代詞學理論的創立〉,周桂峰,《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南京),1992年第三期,頁30至34。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二期,頁308至312。
〈映庵詞評〉,夏敬觀,《詞學》第五輯,1986年2月,頁196至209。
〈論宋代詩詞異同之爭〉,李昌集,《揚州師院學報》(社科版),1989年2月,頁61至68。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9年第12期,頁169至176。
〈論唐宋詞的心理描寫──兼論蘇軾詞作的情感流程〉,楊海濤,《內蒙古社會科學》(呼和浩特),1995年1月,頁89至92,41。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五期,頁62至66。
〈論宋詞的推陳出新〉,張嘯虎,《貴州社會科學》,1981年第一期,頁87至93。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1年第三期,頁73至79。
〈論唐宋詞創作旨趣的發展演變〉,胡遂,《文學遺產》1999年第三期,頁57至64。
〈試論唐宋詞發展史上的五個里程碑及其詞史意義〉,王洪,《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2月,頁82至86。《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六期,頁120至124。
〈由宋人詞學觀念的演變看宋詞命運〉,王華,《文學遺產》,1988年第五期, 頁48至59。
〈時代選擇與藝術歸指──論北南宋之交詞〉,喬力,《學術月刊》,1996年第五期,頁18至20,下接24。
〈兩宋詞壇雅俗之辨〉,聶安福,《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一期,頁59至67。
〈兩宋婉約詞之異〉,陳忻,《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四期 頁105至110。
〈唐宋詞的審美層次及其嬗變〉,王兆鵬,《文學遺產》,1994年第一期,頁48至60。
〈唐宋詞內在質素演變論〉,苗青,《中州學刊》總110期,1999年第二期,3月,頁110至114。
〈唐宋詞情景交融散論〉,何風奇,《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科版),1995年1月,頁46至54。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六期,頁85至93。
〈婉約詞派女性形象的審美嬗變〉,趙澤洪,《重慶師院學報》,1994年第一期,頁30至36。
〈南宋中後期的文化環境與詞派的衍變〉,劉揚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年第六期,頁71至78。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二期,頁144至151。
〈南宋詞學的東坡論〉,張惠民,《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3月,頁97至103。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九期,頁299至305。
〈宋元之際詞學的理論建設及其意義〉,謝桃坊,《文學遺產》,1990年第一期,頁105至112。
〈宋詞美學特質臆想〉,張金同,《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四期,頁38至44。
〈宋詞中的第三美學境界〉,鄭謙,《思想戰線》(《雲南大學學報》),1983年第二期,頁31至36。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五期,頁139至145。
〈宋詞與宋世風流〉,韓經太,《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6月,頁142至155。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二期,頁169至182。
〈宋詞的生命意識〉,孫立,《孔孟學報》第65期,1993年3月,頁179至195。new window
〈深婉隱曲含蓄蘊藉──唐宋詞語言特色之一〉,《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一期,頁40至44。
〈唐宋詞中流行的『季節病』──談詞中『佳人傷春』和『男士悲秋』〉,楊海明,《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瀋陽),1993年6月,頁89至92。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2期,頁129至132。
〈試論尊詞與輕詞──兼評蘇軾詞學觀〉,劉石《文學評論》,1995年第一期,頁15至23,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四期,頁285至293。
〈主體意識的深化──論南宋後期詞的審美意趣與主導趨向〉,喬力,《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71至75。
〈悲壯的主論:論南宋前期詞的時代特色與多樣化表現〉,喬力,《齊魯學刊》,1996年第二期,頁104至110。
〈淺論唐宋詞表達的情感層次〉,吳惠娟,《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7年9月,頁415至423。
〈詞的題材演進軌跡及宋詞題材的構成〉,蔣安全,《東方叢刊》,1995年第二期,頁101至117。
〈宋詞發展的社會意義〉,詹安泰,《學術研究》,1979年第三期,頁39至47。
〈從宋詞的發展探尋文學的靈魂〉,楊金,《殷都學刊》(安陽),1993年1月,頁85至90。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四期,頁143至147。
〈宋詞結構的發展〉,趙仁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3月,頁75至83。
〈北宋詞壇文學派別初探〉,張淑寧,《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年5月,頁30至37。《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二期,頁97至104。
〈宋詞:意境創造的兩種範式〉,韓經太,《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期(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6年9月,頁389至410。
〈宋詞:對峙中的整合與傳遞嬗中的偏取〉,韓經太,《文學評論》,1995年第五期,頁130至139。
〈汴京與宋詞〉,董浩麟,《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3月,頁66至70。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七期,頁233至237。
〈柳永情詞平議〉,章尚正著,《綏化師專學報》,1991年第四期,頁36至41。
〈論柳永的豔詞〉,劉少雄,《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九期,1996年9月,頁163至192。
〈論柳永詞的「俗」〉,劉初棠,《詞學》第五輯,華東師大出版 1986年2月,頁159至167。
〈論宋玉《高唐》、《神女》賦對柳永登臨詞及宋詞的影響〉,孫維城,《文學遺產》,1996年第五期,頁62至69。
〈從溫庭筠到柳永──詩樂矛盾在唐宋詞歷史進程中的第一次折變〉,周聖偉,《詞學》第七輯,華東師大出版,1988年2月,頁38至52。
〈談柳永詞中的市民意識〉,何欽福,《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哈爾濱),1991年2月,頁70至73。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1年12月,頁153至156。
〈柳永詞的市民文學特徵〉,曾大興,《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武漢),1988年1月,頁127至132。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四期,頁155至160。
〈柳永以賦為詞論〉,曾大興,《江漢論壇》,1990年第六期,頁56至61。
〈柳永蘇軾與詞的發展〉,鄭騫,《文學雜誌》第三卷第一期,1944年11月,頁25至31。
〈柳詞三題〉,韓經太,《文史知識》1994年第5期,頁94至100。
〈析《雨霖鈴》兼看柳永詞的藝術成就〉,常春,《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第二期,頁82至83。
〈論柳永詞〉,楊海明,《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二輯(高雄:麗文文化公司),頁427至442。
〈杜詩柳詞「只是實說」論初探〉,周子瑜,《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2月,頁130至139。
《柳永的文化角色與生存悲劇》,過常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一期,頁155至162。
〈柳永慢詞的節奏與連貫性〉,梁麗芳,《中外文學》,第七卷第三期,1978年8月,頁34至68。new window
〈論柳永社會角色的多重內涵及其文化意蘊〉,曹志平,《齊魯學刊》,總157期,2000年第四期,頁35至39。
〈論蘇軾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兼談唐宋詞的一個發展軌跡〉,楊清蓮,《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4期,1995年7月,頁43至47。
〈北宋詞史的兩座里程碑──從柳詞「曉風殘月」說到蘇詞「大江東去」〉,徐 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8年2月,頁108至112。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6月,頁151至155。
〈柳永「俗」詞的積極意義〉,李金水,《江漢論壇》(武漢),1986年12月,頁52至55。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7年第三期,頁143至146。
〈論「屯田家法」〉,施議對,《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11月,頁183至201。
〈論周邦彥之政治託喻──兼說渡江雲(晴嵐低楚甸)〉,葉嘉瑩,《河北大學學報》,1987年3月,頁181至184。
〈柳永、周邦彥慢詞之比較〉,陳水生,《廣東師院學報》,1990年3月,頁40至44。
〈論周邦彥對柳永詞的繼承和發展〉,黃炳輝、劉奇彬,《河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三期,頁85至96。
〈論「以賦為詞」的形成──以柳永、周邦彥詞為例〉,李嘉瑜,《國立編譯館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999年12月,頁133至148。
〈清真詞敘論〉,龍沐勛,《詞學季刊》二卷四號,頁1至18。
〈清真的藝術特徵〉,萬雲駿,《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頁50至64。
〈清真的比興與寄託〉,萬雲駿,《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頁1至8。
〈《清真詞》評四題〉,王思宗,《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88年1月,頁9至14。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2期,頁145至150。
〈「清真風骨」當論〉,韓經太,《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四期,頁105至110。
〈論清真詞沈鬱詞風的形成與演變〉,沈家莊,《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一期,頁59至65。
〈極頓挫之妙,窮勾勒之妙──論清真詞的章法結構〉,韓經太,《學術月刊》,1984年第九期,頁25至31。
〈清真詞風格淺論〉,張珠龍,《晉陽學刊》(太原),1993年2月,頁80至84。《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二期,頁183至187。
〈論清真詞的「渾厚」之美〉,張進、張惠民,《汕頭大學學報》,1992年第一期,頁9至16。
〈試論清真詞的渾厚意境〉,程杰,《南京師大學報》,1984年第二期,頁36至
39。
〈清真詞藝術風格的新探索〉,譚瑞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國文學系年刊》,第十期,1976年四月,頁31至49。
〈清真、淮海詞風之異同〉,蔣哲倫,《詞學》第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2月,頁26至37。
〈從詞「以清切婉麗為主」及詞「欲雅而正」之角度分析周美成吳夢窗詞之風格〉,吳長和,《新亞書院中國文學系年刊》第六期,1968年7月,頁92至104。
〈論周邦彥在詞史上的地位〉,蔣哲倫,《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一期,頁57至61。
〈論周邦的羈旅行役詞〉,蔣哲倫,《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年2月,頁25至30。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6期,頁15至20。
〈周邦彥的情緒和精神〉,王煦,《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五期,頁109至112。
〈論周邦彥--《周邦彥選集》前言〉,蔣哲倫,《宋代文學研究》第三輯,頁455至479。
〈有關周邦彥的幾個問題〉,唐圭璋、潘君昭,《詞學》第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年,頁1至9。
〈周邦彥詞的美學特徵〉,潘裕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二期,頁20至27。
〈淺論周邦詞評中的幾個問題〉,張富華,《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卷第二期,1995年,頁65至70。
〈清真詞集大成說初探〉,李揚,《遼寧大學學報》1996年第六期,總142期,頁91至93。
〈簡論周邦彥詞的章法〉,陶然,《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二期,1994年6 月。
〈讀周邦彥詞〉,林文月,《文學雜誌》第三卷二期,1957年10月,頁32至37。
〈論周邦彥詞的創作道路〉,岳珍,《暨南學報》(社科版:廣州),1991年4月,頁86至92。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二期,頁195至201。
〈論周邦彥詞的創作傾向〉,岳珍,《中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四期,頁30至35、54。
〈周邦彥三題〉,羅忼烈,《文學評論》1993年 1 月,頁185至195。
〈清真詞的藝術成就及其特徵〉,劉揚忠,《文學遺產》,1982年第三期,頁89至99。
〈論清真詞的抒情結構〉,顧偉列,《文學遺產》,1987年第一期,頁81至89。
〈論清真詞風格的辨證藝術〉,《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一期,頁71至78。
〈早行‧秋思‧意識流──清真詞拾零〉,柳文耀,《學術月刊》,1980年第10期,頁55至56。
〈王國維論清真詞〉,蔣哲倫,《詞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頁368至384。
〈兩宋承先啟後之二詞人──清真白石詞之比較分析〉,傅試中,《輔仁學誌》第十一期,1982年6月,頁375至417。
〈周姜詞異同之研究〉,傅試中,《大陸雜誌》第三十一卷3-5期,1965年8-9月。頁88至93,頁125至129,頁67至175。
〈清真、白石詞的異同與兩宋詞風的遞變〉,韓經太,《文學遺產》,1986年第三期,頁93至101。
〈清真與白石詞的比較〉,陳磊,《古典文學知識》,1995第二期,頁113至115。
〈從清真、白石詞看宋代詠物詞的嬗變〉,陳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六期,頁83至90。
〈從畫中的南北宗看詞中的清真與白石〉,陳磊,《文學遺產》,1996年第二期,頁75至84。
〈白石詞序賞析〉,傅明善,《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第二期,頁155至160。
〈談《人間詞話》對姜白石及其詞的評價問題〉,張偉光,《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四期,頁89至94。
〈論姜白石對周邦彥蘇軾詞的繼承〉,張姝、楊麗,《新疆大學學報》,1996年第24卷第二期,頁75至78。
〈論姜白石詞〉,何敬群,香港珠海書院《珠海學報》,頁63至73。
〈論姜白石詞的復雅〉,蕭慶偉,《漳州師院學報》,1992年1月,頁41至45。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十期,頁151至155。
〈姜夔詞體現了「中和之美」──兼探宋詞第三種風格的美學特徵〉,殷光熹,《學術月刊》,1988年第四期,頁44至49。
〈清雅:白石詞之美學風度〉,鄭喬彬、李康化,《學術月刊》,1996年第二期,頁76至83。
〈姜白石「騷雅」詞風小議〉,杲如,《文學遺產》,1993年第六期,頁69至73。
〈從音樂角度談姜白石詞風對傳統的繼承〉,杲如,《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武漢),1995年1月,頁106至110。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五期,頁201至205。
〈姜夔與辛棄疾──試論「白石脫胎稼軒」〉,史克振,《山東師大學報》(哲社版),1983年第四期,總69期,頁68至74。
〈論姜白石詞風的主要特徵〉,陳楓,《求是學刊》,1993年第三期,頁77至79。
〈論姜白石詞「清空」的美學意蘊〉,鄧瑩輝,《荊州師專學報》(社科版),1994年6月,頁44至48,78。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年第六期,185至190。
〈論姜白石詩風嬗變之軌跡〉,高洪奎、張玉璞著,《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第三期,頁47至51。
〈姜白石的詞風與詞藝〉,蔣勵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6卷第12期,總198期,1983年12月,頁5至11。
〈幽韻冷香的清空風致──姜白石詞試探〉,莫豔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126期,1993年第一期,頁132至137。
〈筆染滄江月 思穿冷岫孤雲──白石詞美學風貌初窺〉,韓經太《北方論叢》(《哈爾濱師大學報》),1986年5月,頁43至52。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年第十一期,頁183至192。
〈瘦石孤花 清笙幽磬〉,朱邦蔚,《南京師大學報》,1985年第二期,頁46至50。
〈白石道人的藝術世界〉,彭定安,《江西社會科學》,1986年第六期,頁113至118。
〈姜夔《齊天樂》(并序)試析〉,顧易生,《文史知識》,1983年第二期,頁61至67。
〈從流浪意識看白石詞中的情〉,劉少雄,《中國文學研究》第三期,1989年五月,頁1至19。new window
〈說白石中的黍離之情〉,林鶴宜,《孔孟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五期,頁40至45。new window
〈文化整合與姜詞的藝術傳達〉,祁光祿,《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一期,82至85、72。
〈從姜白石詞序論詞序的淵源〉,張敬,《臺大中文學報》創刊號,1985年11月,頁1至6。new window
〈論《白石詩說》〉,何綿山,《上饒師專學報》,1985年4月,''頁52至59,147。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6年3月,頁309至317。
〈讀《白石道人詩說》札記〉,陳必勝,《古典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三輯,1988年九月,頁197至209。
〈姜夔「自然高妙」說的美學內涵及意義〉,周均平,《求是學刊》,1993年第三期,頁80至85。
〈姜夔的詞學藝術〉,徐信義,《幼師月刊》,第四十六卷第一期,1977年7月,頁62至68。
〈論姜白石詞:音樂與歌詞〉,陶爾夫,《文學評論》1995年第六期,頁134至144。
〈論姜夔的創作心理與藝術表現〉,喬力,《詞學》第十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頁106至117。
〈姜白石詞的美學境界〉,高明泉、吳建堂,《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一期,總第64期,頁26至28。
〈「晉宋人物」與姜夔其人其詞──兼論封建後期士大夫的文化人格〉,《文學遺產》,1999年第二期,頁46至54。
〈姜夔《揚州慢》與吳文英《齊天樂》品較〉,湯書昆,《文史知識》,1986年第9 期,頁39至53。
〈試論夢窗詞藝術特性〉,徐永端,《文學遺產》,1987年六期,頁83至89。
〈夢窗詞淺議〉,陳邦炎,《文學遺產》1984年第1期,頁84至92。
〈吳夢窗生卒管見〉,陳邦炎,《文學遺產》1983年第1期,頁64至67。
〈試論夢窗詞的藝術特徵〉,謝桃坊,《學術月刊》,1984年第4期,頁51至56。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12期,頁43至48。
〈吳文英簡論〉,傅蓉蓉,《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1997年9 月,頁539至579。
〈詞人吳文英事跡考辨〉,謝桃枋,《詞學》第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10月,頁80至89。
〈吳夢窗早年客杭考〉,朱德慈,《詞學》第十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頁97至105。
〈吳文英及其詞〉,村上哲見,《詞學》第九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頁73至89。
〈試論夢窗詞藝術的獨特性〉,徐永端,《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頁83至89。
〈眩人眼目的境界──讀吳文英詞一得〉,徐永端,《詞學》第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頁176至179。
〈碧窗宿霧濛濛──夢窗詞之我見〉,林彬,《廈門大學學報》,1984年4期,頁71至82。
〈夢窗詞寫作手法初探〉,《重慶師院學報》,1989年第二期,總38期,頁75至79。
〈夢窗詞與夢幻的窗口〉,陶爾夫,《文學遺產》,1997年第1 期,頁76至84。
〈夢窗詞淺議〉,陳邦炎,《文學遺產》,1984年第一期,頁84至92。
〈夢窗情詞考索──兼論本事考索及情詞發展史〉,《文學遺產》1992年第三期,
頁85至93。
〈簡論夢窗詞的藝術特色〉,黃意明、秦惠蘭,《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四期,頁27至29。
〈試論吳文英詞的藝術個性〉,錢鍚生,《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四期,頁68至73。
〈試論夢窗詞的構思藝術〉,吳晟,《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三期,頁51至56。
〈論吳夢窗詞〉,何敬群,《珠海學報》第14期,1985年5月,頁125至131。
〈論夢窗詞的審美價值〉,方凡人,《寧波師院學報》(社科版),1992年1月,頁58至63。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四期,頁149至154。
〈夢窗詞藝術初論〉,鄧喬郴,《齊魯學刊》,1983年第一期,頁66至71。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年第二期,頁127至132。
〈《夢窗詞》淺論〉,陳雲達,《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一期,頁15至23。
〈夢窗詞結構藝術初探〉,羅弘基,《求是學刊》,1983年10月,頁60至65。
〈南宋詞與清代詞學研究中的困惑〉,陶爾夫,《求是學刊》,1998年3月,頁150至160。
〈試論唐宋詞發展史上的五個里程碑及詞史意義〉,王洪,《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2月,頁120至124。
〈論宋人詠物詞的審美層次〉,方智範,《詞學》第六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176至192。
〈論蘇軾與宋人的詠物詞〉,吳帆,《文學遺產》,2000年第三期,頁52至57。
〈論詠物詞的歷史流程及藝術特色〉,方曉紅,《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五期,頁108至111。
〈試論宋代的詠物詞〉,朱德才,《齊魯學刊》(《曲阜師院學報》),1984年第二期,頁116至122。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七期,頁140至144。
〈宋人詠物詞〉,黃清士,《詞學》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2年,頁154至160。
〈人生追求與藝術勝境──蘇、辛豪放詞之比較〉,李建國,《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六期,總第168期,頁71至77。
〈南宋詞學的東坡論〉,張惠民,《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3月,頁97至103。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第九期,頁299至305。
〈近年東坡詞研究述略〉,崔海正,《文學遺產》,1996年第一期,頁120至125。
〈蘇軾對婉約詞的雅正〉,王利華,《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1992年4月,,頁74至78。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四期,頁154至158。
〈論宋詞後期詞人布衣化傾向〉,朱玉麒,《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五期許(總第161期),頁52至60。
〈論《樂府指迷》的詞學思想〉,顏翔林,《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四期,2000年8月,頁5至10。
〈詞學批評史上的人品與詞品論〉,劉曉珍,《中州學刊》,2000年第4期,總118期,2000年7月,頁127至130。
〈張炎「清空」說的美學意義〉,陳曉芬,《古典文學理論研究叢刊》,1988年第九期,總第13期。貝210至219。
〈大晟府與大晟府詞派〉,龍建國,《文學遺產》,1998年6月,頁45至56。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四期,頁157至168。
〈試論唐代文人詞的創作〉,孫民、劉文超,《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廣州),19879手4月,頁40至45。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8年五月,頁95至100。
〈李義山詩與唐宋婉約詞〉,劉學鍇,《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1988年3月,,頁1至11。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哲社版),1988年第11期,130至140。
〈文學的藝術情感形態〉,陳道淳,《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8卷2期,2000年6月,頁59至63。
〈再造時空:詩和電影的共同語言〉,蔡良驥,《杭州大學學報》第24卷第二期,1994年6月,頁89至97。
〈文學作品的時空定位與情感表達〉,周惠萍,《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三期,2000年5月,頁66至69。
〈中國古典詩歌藝術與電影蒙太奇〉,林冠夫,《社會科學戰線》(長春)1984年第一期,頁240至250。又見《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4年第五期,頁20至30。
〈談詞中領字〉,蔣哲倫,《第一屆詞學研討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11月,頁67至78。
〈詞體結構論簡說〉,施議對,《施議對詞學論集:第一卷 宋詞正體》(澳門大學出版社),頁67至97。new window
〈略論唐宋詞聲情相諧的美學特徵〉,吳惠娟,《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五卷第六期,1998年12月,頁35至40。
〈從疏密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