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由財政社會學探討我國的財政赤字問題
作者:張嘉仁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財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世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財政赤字財政社會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8
近年來,我國政府面對財政赤字的問題主要有下列幾種策略。第一,開源、節流。在開源方面,希望藉由減稅來增加租稅收入、強調使用者付費與公營事業民營化。在節流方面,則包括精簡政府組織、推行節約預算、獎勵民間參與交通建設等等。這項策略希望藉由增加收入以及減少支出的方式來達到財政平衡。第二,理性的預算制度。包括推行歲出額度制、落實零基預算、推動中程預算制度、量入為出原則的運用、建立自償性公共建設預算制度、積極推動企業化預算制度等等。這項策略希望以經濟理性的想法來調整與修正預算制度,希望達到資源效率配置的目標。第三,限制公債的舉借與上限。相關的規定包括對公債發行的用途做限制、對未償還公債的總量做限制、對年度公債發行數量做限制以及對於債務的管理。這項策略希望以圍堵的方式來約束財政赤字的成長。雖然政府以這些策略來因應我國的財政赤字問題,但政府的財政赤字仍然無法有效的掌握,且不斷的擴張。
本文的貢獻之一,在於指出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典範並不適合用來分析我國目前的財政赤字問題。而財政社會學的研究典範,因其能夠考量社會結構變遷對於國家財政赤字的影響,因此對於民主化下之後工業社會的台灣現況而言,將較適合用來分析我國的財政赤字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對於財政赤字問題的研究只著重在歲出與歲入對於財政赤字的影響,以歲出與歲入的差距來說明財政赤字的成因,並以開源、節流來因應財政赤字的問題。這種研究典範適合的經濟社會環境乃是一種可以由主政者所掌握控制的社會。
公共選擇理論對於財政赤字問題的研究,則重在法令規章對於歲出與歲入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財政赤字的形成。其考量到民主政治的預算決策過程中,財政赤字是如何形成的。這種研究典範雖然對於民主社會中的財政與預算制度有所探討,知道財政赤字的原因,但卻因為忽略社會結構因素對於法令規章(政府功能)的影響,以至於無法知道何以會如此。
而財政社會學在考量民主化下的後工業社會中,社會結構對於法令規章(政府功能)的影響,進而對於歲出與歲入的影響,最後產生財政赤字的症狀。這樣的研究典範可以知道財政赤字何以會產生,並且較適合用來分析在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國家的財政赤字問題。因為,對財政赤字所呈現的收支餘絀而言,其只是眾多法規條文的數字呈現,而眾多法規條文所代表的則是政府功能的發揮,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功能則受到現有社會結構的影響。若想要知道財政赤字背後所潛藏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則須要先了解社會生活基本型態的轉變與社會結構轉變的影響。
而由於我國於民國77、78年之後已經逐漸邁入後工業社會,在社會生活基本型態的轉變與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遷上,最重要的乃是,台灣社會日漸增加的由專業菁英(主要是公司經理與政府官僚)所組織與控制。也因此本文的另一個貢獻在於,強調財政資源的競奪乃是在專業階層之間以及專業階層與非專業階層之間的經濟利益衝突。而有別於以往關於我國財政赤字的文獻中,所強調的生產要素之間或者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對於財政資源的競爭。
最後,也是本文的主要貢獻,則是基於財政社會學的觀點,建構一個我國財政赤字問題的分析架構,以台灣的實際狀況作探討,並據以提供政策建議。首先,討論經濟基礎的改變所導致台灣社會結構的改變,主要敘述的是十項互相關聯的後工業社會趨勢。其次,則說明後工業社會下台灣所存在的經濟利益衝突,乃是公、私部門專業菁英聯合剝削社會大眾的經濟利益衝突,這種結構性腐敗的問題,其實正反映了台灣獨特的歷史遺產、社會結構與政治制度。再來則是,分別就「經濟資源在個人與集體之間分配的經濟利益衝突」、「租稅負擔分配的經濟利益衝突」、「政府支出的經濟利益衝突」以及「公司利潤分配的經濟利益衝突」等四個面向,說明公部門專業菁英如何聯合私部門專業菁英來剝削社會大眾。最後,則說明國家財政赤字背後所顯現整個國家之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其癥結乃是專業菁英與社會大眾彼此之間「經濟力」的分配不平均所導致。
因此,我國財政赤字的成因,乃是由於我國對於社會結構變遷所產生的經濟利益衝突中,缺乏一套公平的分配私有財產權,與公平的自由競爭的規範制度,使得專業菁英在與社會大眾的經濟利益衝突中,將利益私有化、成本社會化,而最終顯現在財政赤字上。
參考文獻
王正、鄭文輝(1995),社會福利制度之發展及對經濟之影響-國際比較,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王菀禪(2008),從結構性赤字探討我國財政永續性問題,台北: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朱泱、孫鴻敞等譯,Schumpeter, Joseph A.原著(2001),經濟分析史(卷三),台北:左岸
行政院(2006),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三年衝刺計畫-社會福利套案,台北:行政院
何金巡(1995),政府社會福利支出之總體經濟效果,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何金巡(1999),財政改革的總體經濟成效評估,于宗先、孫克難主編,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頁171-248
余致力(1998),方案評估在政府預算決策過程中的角色與功能,財稅研究,第三十卷,第三期,頁23-32new window
余國燾譯,Keynes, John Neville 原著(1970),經濟學方法論,台北:台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
李高朝(1999),當前財政問題及對策,政策月刊,第47 期,頁30-32
李景惠(1996),財政赤字之政經決定因素分析—以台灣為例,台北:中興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頁245-282
周賢洋、黃細清、侯雅文、何惠莉、蕭郁蓉(2006),中央財政與預算收支問題及改進之探討,財政部94年度研究發展項目評獎績優報告輯要
林向愷、賴惠子、李文綺(2008),我國公部門規模為何無法擴張之成因探討,第九屆全國實證經濟學論文研討會,國科會社科中心舉辦(2008.05.17)
林萬億(1991),社會工作擴散與本土化—概念與論題,社會工作學刊,創刊號,頁15-31
林萬億(2008),台灣的人口變遷與因應對策,2008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 暨「新世紀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議與創新:跨時變遷與跨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社會福利學會主辦(2008.05.23-24)new window
林鐘雄(2004),西洋經濟思想史,六版,台北:三民
邱正雄、陳妍倩(2002),正視當前政府財政赤字及債務餘額問題的嚴重性,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三期,頁130-137
徐仁輝(1999),8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問題剖析,政策月刊,第46期,頁2-5
徐仁輝(2001),預算赤字與預算改革,台北:智勝
徐仁輝(2002),公共財務管理,三版,台北:智勝
徐仁輝、陳世能、張嘉仁,(2002)支出規模總體目標之研究,九十年度行政院財政改革委員會研究計劃
孫克難(1999),財政收支與財政改革,施建生主編,1980年代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經驗,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頁463-514
許玉雯譯,Hertz, Noreena原著(2003),當企業購併國家: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台北:經濟新潮社
黃世鑫、徐仁輝和張哲琛合編(1994),政府預算,空中大學
黃世鑫(1994),福利國家VS./&財政赤字?被「閹割」的現代財政理論,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台北:中國經濟學會主辦(83.5.7)
黃世鑫(1995),財政危機VS社會安全體系—超越市場與政府,社區發展季 刊,第70期,台北:內政部主辦new window
黃世鑫(1998),財政學概論,國立空中大學
黃世鑫(2002),真理或邪說?理論或教條?獨尊新古典經濟主義的禍患, 李文志、蕭全政主編,社會科學在台灣,台北:元照出版社,第五章
黃世鑫(2003),2010年社會發展策略(財政與經濟組研究報告),行政院研考會
黃世鑫(2005),最低稅負制總體檢,未出版
黃世鑫、郭建中(2006),18%爭議之Q&A及合理改革之道,政策研究學報,第6期,頁19-50
黃彥斌(2001),政府預算制度與政策的形成—理性或權力,台北: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黃春生(2008),累進稅率累了誰?租稅優惠肥了誰?台灣需要公平正義的稅負,「新趨勢、新觀念談新政府稅制改革」論壇,中華財政學會主辦(2008.06.14)
黃崇憲(2005),從鑲嵌自主性到正當性危機:台灣發展型國家轉型的財政社會學分析,「國家與現代性 (I):現代性與台灣政治/經濟轉型」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2005.07.16)
陳正昌(2005),社會階層背景與大學入學機會,「社會理論與教育」研討會,屏東:屏東教育大學舉辦(2005.11.11)
陳怡如(206),我國財政政策永續性之實證研究,台北: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傅立葉(2005),台灣社會福利發展--過去與未來,台灣未來發展研討會,台北大學舉辦(2005.04.28)
曾巨威(2005),建構政府債務預警制度之研究,財政部九十三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Kuhn, T. S. 原著(2005),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二版
張嘉仁(1995),當前立法委員預算審議行為之研究,台北:中興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
趙揚清(2003),財政失序國家何以為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財金(評)092-115號
詹火生、古允文(1999),社會政策與經濟政策的整合-超越魚與熊掌之爭,收錄於詹火生、古允文編,新世紀的社會福利政策:厚生白皮書-社會福利篇,台北:厚生基金會,頁3-20
楊建成、張嘉仁(2005),減稅的政治經濟學,稅制改革的公與義研討會,台北: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2005.09.18)
楊建成(2007),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租稅減免措施、兩稅合一制度及最低稅負制之總合檢討,財政部賦稅署95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蔡吉源(1995),社會福利支出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台北市:中研院社科所new window
蔡吉源(1999),財政赤字與財政改革(1989-1999),理論與政策,第十三卷,第四期,頁55-71new window
劉阿榮(2003),世紀的台灣政商關係—1990年代迄今,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16期,頁97-126
蕭全政(2000),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與理論基礎,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三期,頁1-26new window
盧政春(2005),綜論德國產業民主運作模式,台灣經濟論衡,第三卷,第八期,頁1-22
賴清棋(1999),近十年來台灣財政的問題、特質與改革內涵,于宗先、孫克難主編,財政平衡與財政改革—台灣經驗的評價,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頁109-165
賴景昌(2004),總體經濟學,第二版,台北:雙葉
蘇建榮(2005),我國政府財政永續性之實證分析,第九屆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台北大學舉辦(2005.05.21)

Arnsperger, Christian and Yanis Varoufakis(2006) , What is Neoclassical Economics? Post-autistic economics review, issue no.38, Article 1

Backhaus, J.(2002), Fiscal Sociology:What for?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61, no.1, pp55-78

Barro, R. J. (1979),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public deb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7, no.5, pp940-971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y society: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 New York : Basic

Bell, Daniel (1974) , The Public Household – On Fiscal Sociology and Liberal Society , The Public Interest, No.35, pp29-68

Bell, Daniel (1976) ,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 New York:Basic
Blaug, Mark(1992) ,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or How Economist Explain , Second ed.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eany, M. F. (1996),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48, No.2, pp.461-477

Block, Fred(1990), Postindustrial Possibilities:A Critique of Economic Discour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uchanan, J. M. and R. E. Wagner(1977), Democracy in Deficit:the Political Legacy of Lord Keyne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Dow, Sheila C. (1990), Beyond dualism,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4, pp.143-157

Dow, Sheila C. (1997), Mainstream economic methodology,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1, pp.73-93

Easterly, W. and S. Rebelo (1993),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32, No.3, pp.417-458

Friedman, Milton(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 in:The Philosophy of Economics, edited by Daniel M. Hausman, Ch10. pp210-244,Cambridge 1984.

Goldscheid, Rudolf(1967), A Sociology Approach to Problem of Public Finance , in: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Musgrave, R.A. and T. Peacock(eds), Macmillan, London , pp202-213

Hirst, Paul and Grahame Thompson(1999) ,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Governance, 2nd edition, Blackwell

Hobson, John M.(1997) , The wealth of states:A comparative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bson, John M. (2000), The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ffer, Arthur B.(1979), Statement Prepared for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May 20 , Reprinted in The Economics of the Tax Revolt:A Reader, ed. Arthur B. Laffer and Jan P Seymour.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p. 75-79

Landau, D. (1986),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s Growth in Developed Countries:An Empirical Study for 1960-1980, Economic Develop and Cultural Change, Vol.35, No.1, pp.35-75

Leloup, L.T. (1988), From Microbudgeting to Macrobudgeting:Evolu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New Directions in Budget Theory,I. Rubin, ed., Albany, N.Y.:Suny Press

Loxley, John (1982), Fiscal Sociology and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Contemporary Crises, Vol.6, pp285-301
Martin, R.and M. Fardmanesh (1990), Fiscal Variables and Growth: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Public Choice, Vol.64, No.3, pp.239-251

Mclure, Michael(2003) , An Italian Foundation For New Fiscal Sociology:A Reflection on the Pareto-Griziotti and Pareto-Sensini letters on Ricardian Equivalence and Fiscal Theory,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03.11

Mclure, Michael (2004), Pure Duals, Derived Duals and Paretian Fiscal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 No.04.25

Mclure, Michael(2005) , Approaches to Fiscal Sociology , in:Jurgen G. Backhaus (eds), Essays on Fiscal Sociology, Frankfurt:Peter Lang, pp38-50
McLure, Michael(2006), The Fiscal Sociology of Gino Borgatta: Pareto, Extra-Economic Re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 Vol. 30, Issue 4 , pp. 521-539

Mearman, Andrew(2005),Sheila Dow’s concept of dualism:clarification criticism and development,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 No:29, pp619-634
Moore, Mick (2004) , Revenues , State Formation , and the Quality of Governance in Countries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25, No.3, pp297-319

Musgrave, Richard A(1980), Theories of Fiscal Crises:An Essay in Fiscal Sociology , in Aaron,Henry J. , Michael J. Boskin(eds) , The economics of Taxati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 Washington

Musgrave, Richard A(1992), Schumpeter’s Crisis of the Tax State:An Essay in Fiscal Sociolog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 Vol.2, no.2, pp23-47

NeKtarios, Miltiadis(1982), Public Pension,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s Growth , Westview Press , Boulder

Niskanen, William A. (1971),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 Government, Chicago: Aldine Atherton

Nordhaus, W. D. (1975),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42, No.130, pp169-190

O’Connor, James(1973) ,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ST. Martin’s Press

Perkin, Harold (1996), The Third Revolution: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Modern World ,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Rosen, Harvey S. (2002), Public Finance, 6th edition, Irwin.
Schumpeter, Joseph A.(1954), 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 in Alan T. Peacock ed.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apers, no.4, MacMillan, pp5-38

Tanzi, V. and H.Zee (1997), Fiscal Policy and Long-Run Growth, IMF Staff Paper, Vol.44.No.2, pp.179-209

Tollison, Robert D. (1982), Rent Seeking:A Survey, in Kyklos, Vol.35, pp. 575-602

Van Velthoven, B.C.J. and F.A.A.M. van Winden (1990), A Behavioural Model of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Public Finance, Vol.45, pp.128-16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