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福」思想之探究
作者:曾傳貴
作者(外文):TSENG, CHUAN-KUE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莊子幸福致福天福逍遙真知至德知德一致心齋坐忘攖寧至人神人聖人道我合一ZhuangziHappinessXiaoyaoTrue knowledgePerfect in virtueMindDaoDeXinzhaiZuowangYingningPerfect manSpirit-like manS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揆諸《莊子》一書中,唯獨形容列子御風而行的「福」,才是精神涵養上,身心所獲致且超越現實生活的福。另〈逍遙遊〉是莊子的理想境界,而「故夫知效一官」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涵養層遞且為〈逍遙遊〉的中心。由此可見,形容列子工夫境界所用「福」字的意涵相形於《莊子》書中其餘的「福」字特顯重要。筆者依此並循原典脈絡而予以抒發提升,認為《莊子》「福」的至境是「天福」,來自「知德一致」的精神自覺涵養過程。
古今中外人類對現世生活的完滿性追求,不外乎「幸福」二字。莊子,從現象界自我存在主體的體認和感受,體悟到生命的究竟內涵和意義,淬鍊出現世人生如何幸福的議題,而有《莊子》一書。由《莊子》首篇首段的寓意中,提出「《莊子》『福』思想之探究」的課題。此一課題,筆者主觀認為,不但符應《莊子》成書的作者深意,也契合古今中外人類在世存活的想望目標,具有普世價值。在此詮解的視域下開展本論文,希望透過研究莊子的「知」與「德」兩個進路,進而實踐其「知」、「德」一致的臻「福」至境,並得以應用於現世幸福生活的企求。
論文核心係論證《莊子》「福」思想之終極目標在成就道化人生的「至人」、「神人」、「聖人」。其實踐工夫在博大真人的「真知」與道內化於人的「至德」之相依相需。採以莊解莊的原則。證成以〈大宗師〉「坐忘」「同於大通」與〈人間世〉「心齋」「唯道集虛」的工夫心法來提升〈齊物論〉「真君」、「真宰」,以及〈德充符〉「靈府」的精神意境,究明何以〈大宗師〉所言:「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解消人的「功利機巧」之「機心」,修成〈天地〉篇所謂:「德兼於道,道兼於天」的道我合一至境。
一、原典(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先謙、劉武:《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年4月。
王夫之:《莊子解》,台北市:廣文書局,民53年1月。
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宣穎著;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宏業書局,民66年6月。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9月10日。
憨山:《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新文豐出版,2010年11月初版六刷。
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台北:廣文書局,民67年。
陳鼓應註譯;王雲五主編:《莊子今註今譯上.下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1年10月。
嚴靈峯:《道家四子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民66年8月。
二、研究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博:《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4月。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5月。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2004年12月。
王弼 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2010。
王叔岷:《莊學管闚》,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7年3月。
王志楣:《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9月20日。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1999年4月。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2年6月。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4月初版。
吳怡:《逍遥的莊子》,臺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1月。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民81年9月。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11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
何敬羣:《莊子義繹》,台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4月初版。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市:五南圖書,2007年1月。
林紓:《莊子淺說》,臺北市:廣文書局,民67年7月。
周紹賢:《莊子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2015年7月再版。
封思毅:《莊子詮言》,台北市:台灣商務,1997年5月2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硏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81年4月。
高培峰:《莊子文選》,台北市:高培峰,2009年2月。
馬敘倫:《莊子義證》,台北:弘道書局,民59年10月。
章太炎:《莊子解故》,臺北市:廣文書局,民59年10月。
章太炎:《齊物論釋定本》,臺北市:廣文書局,民59年10月。
張默生:《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7月。
張松輝:《莊子疑義考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4月。
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台北市:東大圖書,民73年9月。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民74年9月5版。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7月。
傅佩榮:《莊子解讀》,新北市:立緖文化事業,民101年10月二版。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民80年初版。
莊周:《莊子‧內篇》,張耿光譯注,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4。
莊萬壽:《莊子史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0年8月初版。
劉固盛,肖海燕,熊鐵基著;熊鐵基主編:《中國莊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硏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93。
劉孝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民79。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
陳柱,王協:《老學九篇》,台北:鳴宇,1980。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市:五南圖書,民82年3月。
陳鼓應:《莊子哲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修訂三版。
陳引馳:《莊子精讀》,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9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蔣錫昌:《莊子哲學》,台北市:萬年靑書廊,民63年。
鄧聯合:《『逍遙遊』釋論-莊子的哲學精神及其多元流變》,北京市:北京大學,2010年11月。
鄭琳:《莊子內篇通義》,台北:文津初版社,1974年2月1日初版。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市:中華書局,1961年6月。
三、一般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台北:恩楷,2003年2月二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9月。
王世宗:《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1月初版。
方東美著;匡釗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83。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丹‧比特納(Dan Buettner)著;韓亮譯:《走!到幸福國找幸福-幸福的方法很簡單,但跟你想的不一樣!》,台北市:大是文化,2012年3月。
卡爾•雅斯貝斯著:《歷史的起源與目標》,魏楚雄、俞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成中英,潘德榮,陳望衡主編:《本體與詮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克里斯‧簡克斯(Chris Jenks)著;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譯:《文化》,台北:巨流圖書,民87年5月。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著;梁永安譯:《超越後現代心靈》,台北縣:立緒文化,民89年2月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成中英:《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匯通與融合》,上海:上海知識出版社,1991。
辛旗:《百年的沉思》,台北:生智文化事業,200年3月。
克里斯‧簡克斯(Chris Jenks):《文化》,台北:巨流圖書,民87年。
吳怡:《生命的轉化》,台北:東大圖書,民85年10月。
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圖書,2001。
沈清松:《對他者的慷慨:從外推精神看中華文化與基督宗教》,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2004。
李大華:《生命存在與境界超越》,上海:上海文化,2001。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
約翰‧費斯克(John Fiske)著;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9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九龍:人生出版社,民5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台北:學生書局,1976。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7年10月四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民63。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13年5月。
國立編譯館:《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6月。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台北:貓頭鷹出版,2006年9月。
張家焌:《先秦儒道墨思想論文集》,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2010年8月初版。
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4年6月。
馮友蘭:《馮友蘭自選集》,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精神》,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
勞思光:《哲學問題源流論》,劉國英、張燦輝合編,香港:中文大學,2001年。
勞思光:《思辯錄-思光近作集》,台北市:東大圖書,民85年1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市:三民書局,民89年10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市:三民書局,民88年2月。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黃檗斷際:《傳心法要》,台北市:佛教書局,民72年8月。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10。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2002。
曾春海:《竹林七賢的玄理與生命情調》,台北:五南圖書,2013。
曾慶豹:《哈伯瑪斯》,台北:生智文化事業,1998年5月。
聖印法師:《六祖壇經今譯》,台北市:天華出版社,民75年5月四版。
葉海煙:《人文與哲學的對話》,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上海:中國科學院,民43。
楊榮川:《常用字探源(一)》,台北:五南圖書,民81年5月。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10月。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11月。
臧克和;王平校定:《說文解字新訂》,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劉咸炘著;黃曙輝編校:《劉咸炘學術論集,子學篇(上)》,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7月。
劉兆祐:《文獻學》,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3月。
劉向:《戰國策》,台北:九思出版社,民67年11月。
陳褔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仁大學,1994。
陳福濱:《《易經》講義》,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系,民103年元月。
陳福濱:《智與思-陳福濱哲學論文自選集》,台北:輔大書坊,民105年12月。
陳榮灼:《「現代」與「後現代」之間》,台北:時報文化,民81。
潘德榮:《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9年4月。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魏蘭‧波斯頓(Joanne Wieland-Burston)著;宋偉航譯:《孤獨世紀末》,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民88年。
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台南市:平平出版社,民64年7月三版。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九、十二、三十卷》,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民81年7月。
釋德清:〈八識規矩通說〉,《卍續藏‧98册》,台北:中國佛教會,1968。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Ⅰ,7, trans. by W. D. Ros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opyright ©1908 Clarendon Press, Markup Copyright © 1995 Institute for Learning Technologies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周景勳:《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輔仁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0。
沈明謙:《釋德清莊學思想體系重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高瑞惠:《莊子「無、藏」觀及喻道境界》,輔仁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馬耘:《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張伯宇:《莊子形上智慧的現代詮釋與省察—一項從語言、身體、他者來展開底存在進路的試探》,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馮鳳儀:《莊子身體觀—論逍遙的實踐基礎》,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陳佩君:《先秦道家的心術與主術─《老子》,《莊子》,《管子》四篇為核心》,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陳盈慧:《《莊子》身體觀及其道教化流衍》,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韓京悳:《論郭象《莊子注》中修養論的可能性-以「天道」與「心性」為核心》,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85。
蕭裕民:《遊心於「道」和「世」之間---以「樂」為起點之《莊子》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鄭鈞瑋:《《莊子》知識論研究》,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五、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中江:〈莊子自由理性的特質及其影響─以“逍遙”和“遊”爲中心而論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六期,2001年。
王志楣:〈《莊子》逍遙義辨析〉,《政大中文學報》,第八期,2007年12月。
王叔岷:〈論莊子之齊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2年3月。
王邦雄:〈從工夫修養看莊子「道」的性格〉,《鵝湖月刊》第二一卷第六期總號第246,1995年12月。
伍至學:〈吾喪我與天籟〉,《鵝湖月刊》,第三五卷第一期總號第409,2009。
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四期,1993年4月。
徐克謙:〈論莊子哲學中的“真”〉,《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2期。
崔發展/彭雪華:〈逍遙與齊物的辯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6期。
張方玉:〈從“孔顏之樂”到“君子之樂”——孟子幸福觀的四重向度〉,《齊魯學刊》,2014年4期。
黃克劍:〈《莊子‧至樂》髑髏寓言抉微〉,《哲學動態》,2015年8期。
黃聖平:〈論《莊子》所謂“忘”〉,《哲學門》,2015年2期。
劉笑敢:〈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哲學與文化》,2006年7月,第386期。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漢學研究》,2005年6月,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賴賢宗:〈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的基本結構 與「佛教詮釋學」的新路向〉,《圓光佛學學報》,2003年12月,第八期。
賴錫三:〈《莊子》的死生隱喻與自然變化〉,《漢學研究》,第29卷第4期,100年12月
陳靜:〈吾喪我–《莊子‧齊物論》解讀〉,《哲學研究》,第5期,2001年。
陳政揚:〈以「知」與「真知」的分析為核心:論莊子由「忘」達「道」的境界工夫〉,《人文社會研究學報》,第47卷1期,2013年4月。
謝明陽:〈〈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
參閱網站
1.德遊善(2008年1月23日):〈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 不丹〉,http://www.epochtimes.com/b5/8/1/23/n1986972.htm;
2.劉植榮(2014年4月1日):〈不丹模式與公眾幸福追求〉,http://www.glocal.org.hk/archives/35608
3.「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
4.「MBA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
5.「國際幸福日協會」http://www.happinessday.org/
6.美國在臺協會:「獨立宣言」條,https://www.ait.org.tw/zh/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html
7.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http://www.ilt.columbia.edu/publicATIONS/artistotle.html
8.古經典籍之說明及原經文本引用主要係參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ctext.org/zh;
教育部修訂重編國語大字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漢典http://www.zdic.net/
中研院語言所漢語大字典「搜詞尋字」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
9.「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http://www.nssd.org/
10. 《佛光大辭典》http://etext.fgs.org.tw/search02.aspx/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