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行政院組織再造之研究(1987-2018)
作者:林智勝
作者(外文):Lin,Ze-She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林崇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政府改造政府再造組織改造組織再造行政院組織法歷史制度論路徑依賴Reengineering govemmentGovernment reinventionOrganization restructuringOrganization ReengineeringThe Organization Act of the Executive Yuan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Path Depend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係依據「歷史制度論」(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為研究理論核心,分析1987年解嚴後及三次政黨輪替的行政院組織再造。相關組織再造的歷程以提出組織再造的背景和依據;行政、立法對組織再造之互動關係;組織再造路徑依賴之調整;推動組織再造經驗之成效,做為四大主軸,並再分為四個執政時期的路徑依賴,大致論點如下:
第一階段李登輝執政時期:
1987年解嚴後行政院組織不斷擴張,朝野各方認為過去代表威權統治的八部二會結構仍有不足之處。因應李登輝推動憲政改革,開始啟動國是會議、總統直選、國家發展會議和精省等措施,藉以回應民間社會期盼。
第二階段陳水扁執政時期:
2000年至2008年,我國首次政黨輪替,可謂組織再造的絕佳時機。陳水扁從全國行政革新會議、經發會到政府改造委員會,不斷提出各項興革措施。然而,因朝小野大僵局及再造版本過多不利法案審查,加上國會屆期不連續,未能如期在立法院順利通過。
第三階段馬英九執政時期:
2008年至2016年,此階段為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政府。馬英九訴求打造「精簡、彈性、效能的政府」,當時行政、立法院院長、歷任研考會主委對組織再造相關議案立場均相當一致。因此共識,逐步將行政院37個部會縮減為29個機關部會,也是組織再造最成功的一個階段。
第四階段蔡英文執政時期:
2016年至2018年,此階段為第三次政黨輪替蔡英文政府。歷年來組織再造的推動,有利於蔡英文政府匯集、調和折衷大多數利益團體的意見與路徑依賴的建立。執政黨通過延長組織調整暫行條例與機關首長採「政務/常務雙軌制」,也凸顯蔡英文政府對完成組織再造的決心。
綜上:本論文再針對四大部會,農業委員會、內政部、勞動部與經濟部做個案路徑分析。基於上述情境,將焦點放在政黨輪替,探討各元首執政時期組織再造論述與路徑依賴。最後歸納總結我國未來組織再造的建議方向,以供政府組織再造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參考。
This paper adopts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o review the path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 of the Executive Yuan.After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 have democratically elected four presidents through direct election(Lee Teng-Hui, Chen Shui-Bian, Ma Ying-Jiu, Tsai Ing-Wen).From 1987 to 2018,even though several agencies had been created in response to new needs,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Executive Yuan maintains 8 ministries and 2 councils according to The Executive Yuan Organic Law.Components of the reform process,such a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business management,mission,personnel management, governmental relationships.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reform and the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have become the focus for reform.
During 2000’s election of President,Shui-Pien Chen afford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nd new middle road, is different from past ideal of business-like government.This governmental reengineering project has been waiting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nd finally completed legislation on January 12th, 2010 under Mr. Ma Ying-jeou’s leadership.The Executive Yuan in Taiwan was restructured on January 1,2012,with three main principles:streamlined performance,flexibility,and efficacy.The criticism soon turned into a reality that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needed to be downsized to a reasonable scale and started a process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 beginning in 1998.Aiming at four more ministries with fresh and clear controversies of Executive Yuan does the individual cases analysis. Since launching in 1987,organic modification of the Executive Yuan has spanned over three decades, and yet no chang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xisting basic framework.This research confirms which the Organization Reengineering crucial moment is within the ruling period of KMT or DPP. Regime,then figures that the interruption and delay of the amending procedure is caused by the problems in the politics and agenda angles, and provides the solving suggestions in the end. These articles will propose helpful comment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ct and its further amendments.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江岷欽、林鍾沂,1993,《公共組織理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江岷欽,1995,《組織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江岷欽、劉坤億,1996,《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深思》,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江明修、許文傑、梅高文,2000,〈各國行政改革之比較及其對臺灣之啟示─面對千禧年政黨輪替後的新思維〉,《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張潤書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聯經。
李宗勳2002,《政府業務委外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智勝文化事業出版社。
呂亞力,2001,《政治學》。臺北:三民。
周萬來,2008,《議案審議 : 立法院運作實況》,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鍾沂1994,《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踐》。臺北:瑞興圖書公司。
許世雨,2000,《非營利組織與公共行政》,載於江明修主編:第三部門-經營策略與社會參與。臺北:智勝文化。
吳定,2005,《公共政策辭典》。臺北:五南。
許介鱗,1996,《戰後臺灣史記》,臺北:文英堂。
黃東益,2013,《從價值差異到夥伴關係:政務官事務官的互動管理》,初版,臺北市:五南。
黃錦堂,2005,《行政組織法論》,臺北:翰蘆圖書。
謝政道,2007,《中華民國修憲史(第二版)》,臺北縣:揚智文化。
程中平,2004,《從政府改造論述評議行政院組織調整之方案》,載於詹中原(主編),政府再造新藍圖(85-112)。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翁興利,2000,《地方政府與政治》,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
張紹勳,1994,《研究方法》,臺中:滄海出版社。
曹俊漢,1987,《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書局。
蕭新煌,1989,〈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96,《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
(二)學位論文
林崇義,1980,《中共對三民主義的曲解、利用輿破壞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義,1990,《中華民國憲法形成與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智勝,2000,《大陸民主化機制之研究-以村民自治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智勝,2014,《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調整之政經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鐘仁,2007,《政府再造─以行政院組織架構調整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
朱景鵬,1987,《德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之研究(民國十七至二十七年)》。臺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 長,1974,《臺灣工業部門貨幣工資變動決定因素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雙玲,1994,《組織設計的理論及應用:我國行政院組織調整之實證分析》。臺中: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力維,1999,《當代我國政府再造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聰憲,1992,《政府遷臺後中央行政機關組織結構調整之生態分析》。臺北: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陳昭欽,1992,《從組織重整觀點析論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碩士論文。
柯秉劭,2003,《民進黨政府改造工程之研究─以行政院組織架構調整為例》。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謝登旺,1999,《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瀚宇,1985,《意見自由之研究--以言論出版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關係為中心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瀚宇,198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制度之研究 》。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三)期刊
王金平,2004,〈國會議長在府會關係調整中的角色與功能〉,《立法院
院聞》,第32 卷第5 期,頁15-29。
王業立,2001,〈總統直選對憲政運作之影響〉,《九七修憲與憲政改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52-181。
宋餘俠、謝偉智,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組織設計原則與實務〉,《研考雙月刊》,33(3),頁58-71。
宋餘俠、陳鳳美,2010,〈行政院組織改造變革管理推動構想〉,《研考雙月刊》,34(2),頁20-34。
宋餘俠、秦正宇,2011,〈强化政策統合量能之組織設計-兼論國家發展委員會組設規劃〉,《研考雙月刊》,35(2),頁94-102。
仉桂美,1995,〈我國各級政府間之組織調整與監督〉,《空大行政學報》,第3卷,頁116-165。
朱立倫,2010,〈組織改造的推動重點與展望〉,《研考雙月刊》,第34卷第2期,頁1-7。
朱景鵬、朱鎮明,2006,〈政府效能對國際競爭力影響歸納〉,《研考雙月刊》,第 30卷第6期,頁6-22。
朱景鵬、謝偉智,2010,〈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方向與執行策略〉,《研考
雙月刊》,第34卷第2 期,頁16-18。
朱景鵬,2013,〈展現政府效能,提升國家競爭力〉,《公共治理季刊》,第
1卷第2期,頁10-17。
朱景鵬,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展望與挑戰》,T&D飛訊,20,頁79-89。
朱楠賢,1992,《從組織重組觀點論行政院組織設計之研究》,中國行政,51,頁71-95。
朱楠賢,1998,〈組織結構與編制自由化之設計〉,《研考雙月刊》,22(3):頁53-65。
朱愛群,2005,〈從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論部會調整之原理、門檻及其要件〉,《考銓季刊》,第41期,頁69-72。
江大樹,1996,《政府再造應有新思維及大行動》,理論與政策,10(2),頁34-55。
江大樹,2003,〈臺灣政黨輪替後的政府再造工程:續階改革或第二波寧靜革命?〉,《東吳政治學報》16:頁25-46。
江明修,1995,《建立新典範:我國行政革新政策的困境與突破》,收錄於銓敘部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九輯),頁701-718。
江丙坤,1998,〈談政府再造—法制再造推動計畫〉,《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3期,頁28-34。
林崇義,2008,〈我國二次政黨輪替與憲政運作之研究〉,《「二次政黨輪替與臺灣民主的再深化:理論、制度與經驗」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主辦,2008年10月23日。
林智勝,2011,〈析論行政院組織法修正的偏差動員影響〉,《國會月刊》,43(8),頁19-21。
林嘉誠,2000,〈施政理念與組織再造〉,《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6期,頁7-16。
史美強,2000,〈從政府再造觀點探討政府管理現代化問題〉,《現代化研究》,臺北,財團法人促進中國現代化學術研究基金會,第19卷,頁56-71。
柯三吉,1998,〈日本政府再造的發展經驗〉,《考銓月刊》,第15期,頁2-16。
沈有忠,2005,〈制度制約下的行政與立法關係:以我國九七憲改後的憲政運作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23 期:頁27-60。
丘昌泰,2001,〈評行政院政府再造的思維困境與突破之道〉。收錄於蘇永欽主編,《政府再造:政府角色功能的新定位》,臺北:財團法人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頁5-19。
周萬來,1997,〈如何提升立法院立法議事之效率與品質〉,《全國律師》,第1 卷第9 期,頁16。
紀俊臣,2017,〈政府參贊單位法律地位與組織結構功能〉,行政院院本部與臺北市政府秘書處比較分析〉,《中國地方自治》,第70卷,第2期,頁58~79。
孫同文,2002,〈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的發展:一個全球化的觀點〉,《行
政管理論文選輯》,16輯,頁39-48。
孫本初,2002,〈公務人員核心能力建構之探討〉,《公訓報導季刊》,100,頁55-57。
孫本初、劉坤億、范祥偉,2000 ,〈英、紐、澳、美四國政府再造經驗對我國的啟示〉,《考銓季刊》,24期,2000。
詹中原,2004,〈革新行政革新之理論建構〉,收於詹中原主編,《政府再造新藍圖》,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36。
張亞中,2000,〈全球治理:主權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四期,頁2-3。
盛杏湲,2003,〈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力:一致政
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臺灣政治學刊》,第7 卷第2 期,頁51-105。
吳瓊恩,2002,〈公共行政學發展趨勢的探究:三種治理模式的互補關係及其政治理論的基礎〉,《公共行政學報》,第 3 卷第 7 期,頁173-220。
董建宏、林崇義等,2010,〈現代學術專刊18-五都體制調整與臺灣發展〉,《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廖達琪,2005,〈「橡皮圖章」如何轉變為「河東獅吼」──立法院在臺灣民主化過程中角色轉變之探究(1950-2000)〉,《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2): 頁343-391。
施能傑,2005,〈行政院組織改造向前行〉,《研考雙月刊》29(2):頁86-104。
黃偉峰,2003。〈剖析歐洲聯盟正在成型的治理體系〉,《歐美研究》,第33卷第2期,頁291-344。
隋杜卿,2002,〈我國現行中央政府體制的定位、爭議與前瞻〉,《國家政策論壇》,卷2期2,頁39-48
彭錦鵬,1995,〈公務人力精簡之策略與實踐─美國與中華民國經驗之比較〉,收於蔡政文編,《邁向已開發國家:中華民國政治發展》,頁121-148,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彭錦鵬,2009,〈各國中央政府組織架構分析:主要以OECD國家為例〉,《研考雙月刊》,33(3),頁32-43。
蕭全政,1990,〈政治民主化下與經濟自由化下的政府角色調整〉,《政治科學論叢》,第1期,頁31-64。
蕭全政,1997,〈國家發展會議的定位與意義〉,《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2 期,頁3-14。
蕭全政,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的部會架構評議〉,《研考雙月刊》,第 33卷,第3期,頁44-57。
蕭全政,1998,〈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發表於《跨世紀政府再造研討會》,中興大學公共行政系主辦。
蕭全政,2000,〈民主化對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的挑戰與因應〉,載於包宗和,《9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北:桂冠叢刊,頁27-50。
蕭全政、管碧玲、江大樹,2001,〈行政院組織改造芻議〉,《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191-208。
蕭全政,2003,〈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17期,頁405-412。
(四)政府出版品
立法院公報,2002,第91卷,第33期,頁52-56。
立法院公報,2004,第93卷,第34期,頁233-245。
立法院公報,2009,立法院第7 屆第2 會期第17 次會議紀錄,98:5,頁229-230。
立法院公報,2010,第99卷,第5期,頁414-429。
立法院公報,2010,立法院第7 屆第5 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0 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99:42,頁183-256。
立法院公報,2010,立法院第7 屆第6 會期第10 次會議紀錄,99:77,頁45-48。
立法院公報,2011,立法院第7 屆第6 會期第14 次會議紀錄,100:4,頁49-185。
立法院,2006,〈對行政院院長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繼續質詢〉,《立法院公報》95(17):頁27-128。
立法院,2009,〈併案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行政院組織法修正」、立法院委員呂學樟等50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修正」、立法院委員翁金珠等18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修正」、立法院委員潘維剛等32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第3條條文修正」、立法院委員黃昭順等31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第3條條文修正」及立法院委員潘孟安等21人擬具「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立法院公報》98(35):頁1-52。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08,立法院第7 屆第2 會期第15 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23 號,委員提案第8684 號。
立法院,1970,〈院會記錄〉,《立法院公報》,卷69期50,臺北:立法院,頁39-46。
立法院,2009,《立法院第7屆第4會期第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臺北:立法院。
《立法院公報》101卷17期3958號一冊。
《立法院公報》101卷41期3982號。
《立法院公報》102卷5期4030號五冊。
《立法院公報》102卷47期4072號。
《立法院公報》103卷8期4117號八冊。
《立法院公報》103卷8期4117號四冊。
《立法院公報》104卷11期4210號三冊。
《立法院公報》104卷54期4253號七冊。
《立法院公報》104卷54期4253號廿二冊。
《立法院公報》105卷59期4336號。
《立法院公報》106卷3期2412號一冊。
《立法院公報》107卷33期2673號十冊。
《立法院公報》107卷35期3214號二冊。
朱鎮明、曾冠球,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後機關委員會統合功能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史美強、孫同文、張育哲,2010,《行政院組織改造後公務機關橫向聯繫及服務流程整合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1957,《中央行政改革建議案》,臺北: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2011,《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重要紀事彙編-民國76年8月11日至77年6月14日》。臺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印。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0,《研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1988,《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
小組總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編印,2002,《行政院組織法修正(4 月26 日)》。
行政院經建會,1997,《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組織法修正問題歸納,2005,《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10期,頁85。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行政院組織法研究修正專案小組總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行政院組織法81年至85年研修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政府組織改造與評估─以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為例》,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行政院組織法87年研修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政府改造》,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彈性精簡的行政組織-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說帖》,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行政院組織架構調整作業構想》,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修正及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研修結果》,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2009年彈性鬆綁行政組織–組織設計多元化: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部分條文修正說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打造精簡、彈性、有效率的組織–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說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9,《完整組織改造配套措施–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說明》,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創新前瞻‧繼往開來:行政院組織改造檔案專題選輯》,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2012年各國中央政府機關組織職掌與架構研析》,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3,《行政院組織改造》,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小組,2011,《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組織調整作業手冊(一00年八月修正版》,臺北: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小組。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8,《行政院組織法81年至85年研修報告》,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1996,《從立法院與行政院的互動關係探
討國會助理功能與其角色》。
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小組,2011,《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組織調整作業手冊(一00年八月修正版)》,臺北:行政院組織改造推動小組。
考試院編印,2001,《考試院暨所屬部會主管以上人員通訊錄》,民國90 年2 月。
陳立剛、王輝煌、陳朝建,2012,《因應行政院組織改造地方行政機關功能業務及組織調整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魏啟林,2000,《政府再造運動》,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施能傑等人,2012,《因應行政院組織改造及重大政策調整,臺北市政府組織及功能調整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市政專題研究報386輯)。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臺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80,《臺灣省研考建制十年》。
蕭全政等人,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效益及其實施方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097-024政策建議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回顧〉,《研考雙月刊》36(2):頁11-22。
蕭全政等人,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099-039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等人,2013,《行政院組織改造調整管理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RDEC-RES-101-022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2008,《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張瓊玲,2009,《行政院組織改造效益及其實施方式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黃朝盟、鄭鍚鍇、劉淑惠,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劉淑惠,2013,《行政院組織改造調整管理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2001,〈臺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調整─解嚴後的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63-88。

(五)網路文獻
立法院議事及公報管理系統,http://lci.ly.gov.tw/LyLCEW/lcivAgendarec.action#pageName_searchResult=1
行政院組織改造專區,http://www.dgpa.gov.tw/mp/informationlist?uid=318&mid=297
行政院/中華民國國情簡介。http://www.ey.gov.tw/state/。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行政院組織改造專區。http://www.dgpa.gov.tw/mp/submenu?uid=297&mid=297。
行政院/認識行政院/組織與職掌。http://www.ey.gov.tw/Content_List.aspx?n=C14081BA66259489。
行政院組織改造檔案展,http://atc.archives.gov.tw/govreform/
行政院,2002,《行政院院會游院長提示政府再造》(行政院院會91 年2 月1 日第2772 次會議紀錄)。行政院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ey.gov.tw/web/menu_talk/meet2772.htm。
行政院(2002b),《行政院游院長立法院施政方針口頭報告》(全文)。行政院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ey.gov.tw/web/menu_speech/yu91022601.htm ,
行政院研究法展考核委員會(2009.02.24),《「行政法人法」經行政院第3130次院會決議通過》( 附行政法人法總說明) 。
http://www.rdec.gov.tw/mp.asp?mp=1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工程。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151893&ctNode=11607&mp=1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8),《現階段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3354&ctNode=5629&mp=1&xq_xCat=2008。
第10 屆第143 次會議決議通過,民國94 年8 月8 日將「行政法人法
」函請立法院審議) 。
http://www.cpa.gov.tw/cpa2004/pllaw/PLRL6854P.html。
林崇義:臺灣憲政體制現階段難以調整?
http://www.crntt.tw/doc/1040/6/2/3/10406235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4062352&mdate=1230005136
人民網日本頻道(2010)。2010 日本參院大選對政局的影響與今後的
政治動向。取自:http://japan.people.com.cn/35464/7086122.html
(六)報紙
工商時報社論,2005 年2 月23 日。「行政院新增部會當心違法」。工商
時報,第2 版。
林河名,2005 年1 月5 日。「敗部復活陸委會不裁撤了」。聯合報,第
A2 版。
林晨柏,1999年12月30日。「陳水扁發表『政府再造』政策白皮書」。中國時報,第A3版。
范凌嘉、尚毅夫,2004年6月12日。「政院機關總量管制限13部4會5獨立機關」。聯合報,第A2版。

二、英文部分
Achua, Christopher F.&; Robert N. Lussier(2013).Effective
leadership. Mason, Ohio : South-Western Cengage Learning.Adams, John D.(1998). Creating ctritical mass to support change.OD Practitioner, 20(2),7-10.
Adam Smith (1776).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Book 2), edited by Edward Canna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lchian, Armen A. and Demsetz, H. (1972).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777- 795.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June) : 251-267.
Amold,Peri E.(1995). Reform’s Changing Role.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5(5):407-417
Block, Fred. 1977.“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In Richard Quinney, ed., 1979, Capitalist Society. Homewood, Illionios: The Dorsey Press. 7(3):6-28
Gilardi.F, 2002. Policy Credibility and Delegation to Independent Regulatory Agencies:A compar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9(6):873-893
Boca Raton, FL: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LLC, pp. 43-69.
Caproaso, J. A. & David P. Levine, 1992, Theories of Political Economy. N. 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Cheung,Claveria, S. 2013. “The determinants of ministers’ profile and portfolio allocation: across-national analysis.” website:
http://www.aecpa.es/uploads/files/modules/congress/11/papers/836.pdf
Considering Culture,”in Jerri Killian and Niklas Eklund (eds.),
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Davis, G., Weller, P., Craswell E., &; Eggins, S. (1999). What drives machinery of government change? Australia,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1950-1997. Public Administration. 77(1):7-50.
Ferlie, Ewan, Laurence E. Lynn, Jr., and Christopher Pollitt (eds.)
(2005).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ublic Manag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lbraith, Jay R. (1982). Designing Complex Organization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Hammer Michael & Stanton Steven A. (1995). The Reengineering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Hammer, M. and Champy, J. A..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Books, 1993.
Hall, Peter A.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 Political Studies, 45: 936-957.
Habermas, J. (1979).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 MA: Beacon Press.
Hahm, Sung Deuk, Kwangho Jung, and Sam Youl Lee. 2011.“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ength of Ministerial Tenure in Korea, 1980-2008.”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Jerri Killian. (2008). The Missing Link in Administrative Reform: Considering Culture. Handbook of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p.43-69). Boca Raton: CRC Press.
Johnston,M.(1997).What Can Be Done about Entrenched Corruption?, Paper presented to theNinth Annual Bank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World Bank.Washington, DC,30 Aaril-1 May.
Kettl, Donald F., (1994) , Reinventing government : appraising the 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Washington, D.C.:Center for Public Management, Brookings Institution.
Krasner, S.,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23-46.
Killian, Jerri(2008).The Missing Link in Administrative Reform:Rodolfo A. (2008). Public Governance: A Blueprint for Political Action and Better Government.
Koelble, Thomas A. (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Comparative Politics, 27(2),pp. 231-243.
March, James G.(1981), “Footnote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1.17, pp. 563-577.
March, James G. and Olson, Johan P.(1983),“Organizing Political Life: What Administrative Reorganization Tells Us about Government.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7, No.2 (June), pp.281-296.
Morgan, Gareth (1990).Paradigm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John Hassard,and Denis Pym ed., The Theory and Philosophy of Organizations: Critical issues and new perspectives, pp. 13-29. London: Routledge.
Noaks, L. & Wincup,E.(2004).Criminological research: Understanding qualitative methods. London, England: Sage.OECD (2001). Public Sector Leade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Paris, France: Author.
Newmark, A. J. (2002)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olicy Transfer and Diffusion." 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 19(2): 151-178.
Nilakant, V. and S. Ranmarayan, (2006) , Change Management. London: Response Books.
Pasmore, William A. (2011). Tipping the Balance: Overcoming Persistent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Abraham B. (Rami) Shani, Richard W. Woodman, &; William A. Pasmore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Volume 19),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pp.259-292.
Peters, B. G.(1998), Comparative Politics:Theory and Methods, London:Macmillan Press.Peters, B. G..(1999) ,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 .
Pierson, P.(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Pasmore,William.A(2011).Tipping the Balance:Overcoming Persistent Problem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Abraham B. (Rami) Shani, Richard W. Woodman, &; William A. Pasmore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Volume 19),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pp.259-292.
Rondinelli, Dennis A. and Shabbir Cheema (eds.), Reinventing Govern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te Capacity in a Globalizing Society. Bloomfield, CT: Kumarian Press, Inc.
Rosenbloom,.H.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ow in the Public Sector, 4ed,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cc.
Rosenau, James N and Emst-Otto Czempie eds.,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 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3rd ed.).New York:McGraw-Hill,Inc.
Schattschneider, E. E. 1960.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A Realist’s View of Democracy in America. Hinsdale, Illinois: The Dryden Press.
Skocpol, Theda, 1979. “ States & social 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stcher.M,2002.Delegation to Independent Regulatory (pp. 1-23).Agencies:Agencies,Pressures,Functions and Contest Mediation, West European Politics, 25(1):125-147.
Thelen,K.,& Steinmo S. (1992).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200 In S.Steinmo, K.Thelen,&F. Longstreth(Eds.),Structuring-politics: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 (pp. 1-3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len, K. (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369-404.
Yang Kaifeng and Kathe Callahan.(2007).“Citizen Involvement Efforts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Participatory Values, Stakeholder Pressures,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a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65, No.2, pp.249-263.
Yerkes, R and Dodson, J. D(1908).The relationship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ical Psychology, 18(5), 459-482.
Walter.J.M.(1993),"Autopoiesis and the Scienc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Essence, Sense and Nonsense." Organization Studies, 14 (2), pp. 261-278.
Wim, J.L. Elving (2005). The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Organisational Change.Corporate-Communications:AnInternational-Journal,10(2),129-138.
Zawacki and Norman(1994).Successful Self-Directed Teams and Planned Change:A Lot in Common.In W.L.French, C. H. Bell, and R. A. Zawacki( Eds.)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Managing Effective Change(4th eds.). Illinois: IRWIN.Zucker,L.G(1986).The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1),53-11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