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戰後初期知識分子的生命書寫
作者:王慧芬
作者(外文):WANG HUI-FE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芳明,洪銘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生命書寫知識分子戰後初期許壽裳王思翔黃榮燦蘇新呂赫若楊逵龍瑛宗吳濁流life writingintellectualsearly postwar periodXu ShoushangWang SixiangHuang RongcanSu XinLu HeruoYang KuiLong YingzongWu Zhuoli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論文主要動機是為了探究台灣戰後初期知識份子的生命群像與生命書寫。依據薩依德對知識分子「對權威說真話」的「公共角色」的定義,筆者挑選八位在戰後初期曾經擔任過報刊雜誌副刊編輯工作,各有不同社經背景、意識形態與生命經歷的外省籍與台籍左翼、客籍知識分子---許壽裳、王思翔(樓憲與周夢江)、黃榮燦、蘇新、呂赫若、楊逵、吳濁流、龍瑛宗等。針對他們戰後初期公領域的論述與創作,私領域生命訪談與書寫資料進行探究,藉此觀照戰後初期知識分子真實生命歷程。
八位知識分子以主編與編輯位置與身分,合作共構一個公眾論述空間,共同針對諸如日本殖民時代台灣文化資產、官方中國化推展,台灣文化主體性、政治民主化、現實文藝理念等議題進行集體的論述與建構,更進一步進行批判、訴求社會現實改革,發揮其公共知識分子的影響力。他們運用本身具備的學術、知識、位置與群聚網絡等文化資本,扮演社會良心的角色,促進戰後初期文化事業發展,共同進行跨越省籍、政治立場、思想意識的交流、融合與重建,此乃戰後初期文化場域「聯合陣線」、「文化交流」特色。而私領域書寫方面,透過知識分子群的家書、回憶錄與生命敘說與訪談紀錄,甚至是「消失」、「缺席」狀況,體現了知識分子戰後初期個人思想轉折、生命抉擇、生活變化,以及大時代帶給他們家庭、個人身體或心理的傷痕與傷害,他們又是如何尋找生命出路。
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is thesis is to draw and explore the life group portraits and life writings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in Taiwan. According to Sayyid’s definition of the “public role” of intellectuals who “tell the truth to authority”, the author selected eight people who had served as editors of newspaper and magazine supplements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each with a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ideology and life. Experienced public intellectuals of foreign and Taiwanese origin---Xu Shoushang, Wang Sixiang (Lou Xian and Zhou Mengjiang), Huang Rongcan, Su Xin, Lu Heruo, Yang Kui, Wu Zhuoliu, Long Yingzong, etc. Based on their discussion and creation in the public domain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life interviews and written materials in the private domain were explored to observe the true life cours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Eight intellectuals, as editor-in-chief and editor-in-chief positions and identities, cooperated to construct a public discussion space, jointly addressing issues such as Taiwan’s cultural asset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 the promotion of official sinicization, Taiwan’s cultural subjectivity,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and realistic literary concepts. Collective discourse and construction, further criticize, appeal to the reform of social reality, and exert its influence of public intellectuals. At the same time, the exchanges,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across provinces, political stances, and ideologies were carried out to form the unique "united front" and "cultural exchange" nature of the public discourse cultural field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In terms of writing in the private field, through the family notes, memoirs, life narratives and interview records of the intellectuals, even the "disappearance" and "missing" conditions have reflected the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life choices, and life changes in the early postwar period. And how did they find a way out of the scars and injuries that the great age brought to their families, personal bodies, or psychology.
參考文獻
一、報刊雜誌
(一)報紙
《人民導報》(1946年1月1日~1947年2月28日),政治大學圖書館有保存。
《公論報》(1947年10月25日~1967年1月3日 並不完整),國家圖書館有微卷,也有數位影像供館內網路查詢,國家圖書館全國報紙資訊系統---報紙影像線上查詢網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
《民報》(1945年10月10日~1947年2月28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9IXfY/search#result。
《中華日報》,(1946年7月3日~2011年12月31日)、《中華日報(南部版)》(1947年7月~1948年2月)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圖書館皆保存微卷。國家圖書館有微卷,也有數位影像供館內網路查詢,國家圖書館全國報紙資訊系統---報紙影像線上瀏覽網http://readopac.ncl.edu.tw/cgi/ncl9/m_ncl9_news。南部版僅有微卷。
《和平日報》(1946年7月∼1947年1月,1947年3月∼1949年4月)。清華大學微卷。
《臺灣民聲日報》(1948年1月1日~1972年2月29日),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8Kmfc/record?r1=1&h1=0。
《臺灣新生報》(1945年10月25日~1947年2月28日)國家圖書館、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皆保存微卷。
(二)雜誌
《前鋒》光復紀念號,共1期(1945.10.25),原出版者: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4之3—前鋒》(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政經報》半月刊,1卷1期至2卷6期,共11期(1945.10.25〜1946.7.25),原出版者:台灣政經報社。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4之4--政經報》(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新新》,創刊號至第2卷第1期,共8期(1945.11.20∼1947.1.5),原出版者:新新月報社。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4之2—新台灣》(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國家圖書館有典藏。
《新台灣》創刊號至第4期,共4期(1946.2.15∼1946.5.1),原出版者:新台灣雜誌社。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4之2—新台灣》(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有典藏。
《台灣評論》創刊號至第1卷第4期,共4期(1946.7.1∼1946.10.1),原出版者:台灣評論社。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4之5—台灣評論》(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有典藏。
《新知識》第一期(1946.8.15),原出版者:新知識出版社,台中市中央書局發行。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4之1—新知識》(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有典藏。
《台灣文化》,共6卷27期(1946.9.15∼1950.12.1),原出版者:台灣文化協進會。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3之2—文化交流》(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國家圖書館有典藏。
《文化交流》第1輯,共1期(1947.1.15),原出版者:文化交流服務社。覆刻本由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策劃《台灣舊雜誌覆刻系列3之2—文化交流》(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清華大學、國家圖書館有典藏。
《台灣文學叢刊》共計3期,第一輯到第三輯(1948.8.15〜1948.12.15),原出版者,台中市台灣文學社發行。政治大學達賢圖書館特藏。《台灣文學叢刊》第3輯,(1948.12.15)亦收入台灣華文電子書庫網址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577224/reader。

二、專書
王小平,《光復初期赴台知識分子初探—以許壽裳、黎烈文、臺靜農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王政文,《台灣義勇隊—台灣抗日團體在大陸的活動(1937-1945)》,台北:台灣書局,2011年。
王建生、陳婉真、陳湧泉,《一九四七台灣二二八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王詩琅譯註,《台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王曉波編,《二二八真相》,台北﹕海峽學術,2002年。
王曉波編,《陳儀與二二八事件》,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王惠珍等作;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期刊史導論(1910-1949)》,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2年。
王惠珍,《戰鼓聲中的殖民地書寫—作家龍瑛宗的文學軌跡》,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口述歷史4‧二二八事件專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一)》,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ˊ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四)》,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
石一寧著,《真實的追問:吳濁流的文學.思想.人格》,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08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10光復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2年。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二二八事件文獻輯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台灣文學研究會主編,《先人之血、土地之花 ─ 台灣文學研究論文精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台灣一年來之宣傳》,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美國: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
田建民,《張我軍評傳》,北京:作家,2006年。
白先勇、廖彥博,《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台北:時報文化,2014年。
丘念台,《嶺海微飆》,台北:海峽出版,2002年。
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小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
朱商彝、張彥勳、許世清等,《銀鈴會同人誌(1945-1949)》,台南﹕台灣文學館,2013年。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台南市藝術中心,2000年。
何容校訂,張博宇主編,《慶祝台灣光復四十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年。
何鳳嬌等,《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台北:國史館,1990年。
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歷程》,臺北:稻鄉出版,2006年。
汪彞定,《走過關鍵年代》,台北:商周文化,1991年。
吳三連、蔡培火、葉榮鐘、陳逢源、林柏壽,《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71年。
吳三連,《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吳文星編,《台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五○〜七○年代文獻專輯 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四六事件」》,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吳克泰,《吳克泰回憶錄》,台北:人間出版,2002年。
吳景平、郭岱君,《宋子文與他的時代》,台北﹕商訊出版,2013年。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草根出版社,1999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高雄:草根出版,1996年。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出版,1995年。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1986年。
吳濁流,《吳濁流集》,台北﹕前衛出版,1991年。
吳濁流,《吳濁流至鍾肇政書簡》,台北﹕前衛出版,2000年。
吳濁流,《先生媽》,台北﹕遠流出版,2006年。
吳新榮,《吳新榮選集3—震瀛回憶錄》,台南:台南縣政府,2001)。
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全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李玲虹、龔晉珠主編,《台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上)》,台北:海峽學術出版,2007年。
李純青,《望鄉》,台北:人間,1993年。
李友邦,《李友邦文粹》,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殖民地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臺北:稻鄉,2010年。
李敖,《二二八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0年。
李敖、陳境圳,《你不知道的二二八》,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李筱峰,《二二八消失的台灣精英》,台北: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李筱峰,《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台北:玉山社出版,1996年。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台北:玉山社,1998年。
李洗金等編撰,《國語運動百年史略》,台北﹔國語日報社,2012年。
李玲虹、龔晉珠主編,《台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 (上卷)》,台北﹕海峽學術,2007年。
李玲虹、龔晉珠主編,《台灣農民運動先驅者—李偉光 (下卷)》,台北﹕海峽學術,2007年。
呂蒼一、林易澄、胡淑雯、陳宗延、楊美虹、羅毓嘉著,《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新北市﹕衛城出版,2015年。
呂新昌,《鐵血詩人吳濁流》,台北﹕前衛出版,1996年。
呂新昌,《吳濁流及其小說創作理念》,台北﹕前衛出版,2003年。
呂新昌,《吳濁流及其漢詩研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6年。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呂赫若,《呂赫若日記(1942-1944年)中譯本》,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林德龍輯註,《二二八官方機密史料》,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林木順編,《台灣二月革命》,台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
林炳炎,《林木順與台灣共產黨的創立》,台北﹕林炳炎出版、三民書局總經銷,2013年。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八)一九四六年》,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0年。
周芬伶著,劉文甫修訂、劉知甫口述,《龍瑛宗傳》,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15年。
周宗奇,《榮辱之間:孔祥熙》,台北﹕秀威資訊,2014年。
邵建,《二十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胡適與魯迅》,台北:威秀資訊,2008年。
邵毓麟,《勝利前後》,台北:傳記文學,1984年。
洪炎秋,《閑人閑話》,臺中:中央書局,1948年。
洪炎秋,《又來廢話》,臺中:中央書局,1966年。
洪炎秋,《教育老兵談教育》,臺北:三民書局,1968年。
洪炎秋,《國語推行和國語日報》,臺北:國語日報,1975年。
洪炎秋,《老人老話》,臺中:中央書局,1977年。
洪炎秋、葉榮鐘、蘇薌雨,《三友集》,臺中:中央書局,1979年。
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台北﹕雄獅圖書,1995年。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台灣光復檔案:歷史圖像》,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台灣光復檔案:文獻史料》,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莊永明,《台灣百人傳3》,台北:時報,2001年。
李雲漢等編,《楊亮功先生年譜》,台北:聯經出版,1990年。
徐秀慧,《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出版,2007年。
徐秀慧著,《光復變奏—戰後初期台灣文學思潮的轉折期(1945-1949)》,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3年。
秦孝儀、張瑞成編輯,《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年。
秦賢次編,《張我軍評論集》,板橋:北縣文化,1993年。
許俊雅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呂赫若》,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年。
許雪姬主編,《二二八事件期間上海、南京、台灣報紙資料選輯(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六然居資料室,2016年。
許雪姬主編,《保密局台灣站二二八史料彙編(二)、(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6年。
許雪姬總籌畫,《台灣歷史辭典(附錄)》,台北﹕遠流出版,2004年。
許壽裳,《許壽裳日記》,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許壽裳,《章太炎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2004年。
許壽裳,《許壽裳文集上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許壽裳,《許壽裳文集下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年。
許壽裳著、黃英哲編,《許壽裳台灣時代文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
許壽裳著,黃英哲、陳漱渝、王錫榮主編,《許壽裳遺稿(第一卷)》,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許壽裳著,黃英哲、陳漱渝、王錫榮主編,《許壽裳遺稿(第二卷)》,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許壽裳著,黃英哲、陳漱渝、王錫榮主編,《許壽裳遺稿(第三卷)》,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連溫卿著,張炎憲、翁佳音編校,《台灣政治運動史》,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
翁振盛、葉偉忠導讀,《敘事學∙風格學》,台北﹕文建會,2010年。
陳三井,《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四》,台北﹕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1985年。
陳支平主編,《台灣文獻匯刊第六輯第十二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年。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下)》,台北:唐山出版,2005年。
陳英泰,《再說白色恐怖》,台北:唐山出版,2009年。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陳芳明,《蔣渭川和他的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陳芳明,《鞭傷之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年。
陳芳明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陳芳明編,《楊逵的文學生涯—先驅先覺的台灣良心》,台北﹕前衛出版,1995年初版第二刷。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麥田出版,1998年。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1年。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論議集》,台北﹕人間,1999 年。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1998年。
陳琰玉、胡慧玲編,《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
陳逸松口述、吳君瑩記錄、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陳湛綺編,《民國時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第一冊》,北京: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年。
陳湛綺編,《民國時期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第二冊》,北京: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9年。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年。
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向》,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陳鳴鐘、陳興唐編,《台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 ─ 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台北:衛城出版,2017年。
陳興唐主編,《台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紹興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許壽裳紀念集》,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黃金島,《二二八戰士黃金島的一生》,台北:前衛出版,2004年。
黃英哲編、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研究在日本》,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2007年。
黃俊傑編,《光復初期的台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朝琴,《朝琴回憶錄:臺灣政界耆宿黃朝琴》,台北:龍文,2001年。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黃惠禎,《戰後初期楊逵與中國的對話》,台北﹕聯經出版,2016年。
黃惠禎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楊逵》,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年。
曾健民主編,《那些年,我們在台灣》,台北﹕人間出版,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小說卷1》,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小說卷2》,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小說卷3》,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小說卷4》,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小說卷5》,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謠諺卷》,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書信卷》,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詩文卷(上冊)》,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詩文卷(下冊)》,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未定稿卷》,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 資料卷》,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台北﹕東大,1980年。
彭瑞金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一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國語日報社編,《何容這個人》,臺北:國語日報社,1975年。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省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中譯本》,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5年。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卷六)隨筆集(一)》,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
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張我軍,《張我軍詩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9年。
張良澤主編,《吳濁流作品集四—南京雜感》,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
張良澤主編,《吳濁流作品集五--黎明前的台灣》,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
張良澤主編,《吳濁流作品集六─台灣文藝與我》,台北﹕遠行出版社,1977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 ,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二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三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四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五冊》,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
張炎憲、陳鳳華,《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
張炎憲總編輯,《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6年。
張恆豪/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吳濁流》,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一:里程碑(上)》,台北:文經社,1998年。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二:里程碑(下)》,台北:文經社,1998年。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三:我與我的思想》,台北:文經社,1998年。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十二: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台北:文經社,1997年。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張博宇編,《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中華民國六十三年國語文教育研究研討會資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褚昱志著,《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臺北市 : 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0年。
楊千鶴,《人生的三稜鏡》,台北﹕前衛出版,1995年。
楊克煌,《台灣人民民族解放鬥爭小史》,台北﹕海峽學術,1999年。
楊逸舟著、張良澤譯,《二二八民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楊逵,《綠島家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新北市﹕大塊文化,2016年。
雷震著、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制憲史—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台北:稻鄉,2009年。
葉石濤,《作家的條件》,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
葉石濤,《沒有土地、哪有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Ο年代》,台北﹕前衛出版,1991年。
葉芸芸編,《證言2‧28》,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1995年。
葉榮鐘,《葉榮鐘早年文集》,台中:晨星,2002年。
葉榮鐘,《葉榮鐘日記》,台中:晨星,2002年。
簡炯仁,《台灣共產主義運動史》,台北﹕前衛出版,1997年。
鄭梓,《戰後台灣的接收與重建─台灣現代史研究論集》,台北:新化圖書,1994年。
鄭梓,《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台北:作者自印,1993年。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年。
鄭炯明編,《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2年。
鄧孔昭等,《戰後初期臺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2005年。
鄧慧恩,《日據時期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
賴澤涵等,《悲劇性的開端─台灣二二八事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年。
薛化元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蔡昭儀主編,《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灣美術館,2001年。
蔡瑞月口述、蕭渥廷主編,《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台北:文建會,1998年。
蘇新,《永遠的望鄉---蘇新文集補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蘇新,《憤怒的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年。
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台北﹕時報出版,1993年。
廖封德,《學潮與戰後中國政治(1945∼1949)》,台北:東大圖書發行,1994年。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被埋沒的台灣文藝作家》,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冊)》,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藍博洲,《沈屍、流亡、二二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藍博洲,《白色恐怖》,台北:揚智出版,1993年。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藍博洲,《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1913─1945年)》,台北:時報文化,1993。
藍博洲,《台灣學運報告(1945-1949)》,台北:印刻出版,2015年。
藍博洲,《青春戰鬥曲﹕二二八之後的台北學運》,台北﹕愛鄉,2007年。
韓石泉,《六十回憶》,韓石泉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印製,1966年。
蔣渭川著、蔣梨雲等編,《二二八事變始末記—蔣渭川遺稿》,台北,自印,1991年。
齊邦媛,《巨流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9年。
戴國輝,《戴國煇文集2--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 ,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戴國煇、葉芸芸,《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台北:遠流出版,1992年。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1928-1932)》,台北﹕前衛出版,1990年。
蕭友山、徐瓊二著,陳平景譯,《台灣光復後的回顧與現狀》,台北:海峽學術,2002年。
龍瑛宗等,《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1979年。
龍瑛宗,《龍瑛宗集》,台北:前衛,1991年。
龍瑛宗,《杜甫在長安》,台北﹕聯經出版,1987年。
龍瑛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一冊 小說集(1)》,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龍瑛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二冊 小說集(2)》,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三冊 小說集(3)》,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2006)。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四冊 小說集(4)》,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2006)。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五冊 評論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2006)。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六冊 詩、劇本、隨筆集(1)》,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2006)。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七冊 隨筆集(2)》,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著,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陳萬益主編,《(2006)。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八冊 文獻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龍瑛宗等作、黃意雯主編,《1946年《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副刊作品集﹕中文譯註》,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8年。
臺靜農著,陳子善、秦賢次主編,《靜農佚文集》,新北市:聯經,2018年。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中島利郎編,《臺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4年。
何原功著、張文薰、林蔚儒、鄒易儒譯,《被擺佈的台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台北市﹕聯經出版,2017年。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市﹕海峽學術,2000年。
塩見俊二原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祕錄‧終戰前後的台灣》,台北:文英堂,2001年。
橫地剛著,陸平舟譯,《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臺北市:行人,2008年。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
弗朗茲.法農(Frantz Fanon )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心靈工坊,2005年。
George H.Kerr(葛超智)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Leo T S.Ching(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2006年。
皮耶∙布赫迪厄、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反思社會學的論題(芝加哥研討班)〉,《布赫迪厄社會學面面觀》,台北﹕麥田出版,2008年。
明尼維茲(Patrice Bonnewitz)著,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2002年。

三、單篇論文
王惠珍,〈陽帆啟航—殖民地作家龍瑛宗的帝都之旅〉,《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期,2006年,頁29-58。
朱雙一,〈《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頁75─106。
何義麟,〈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上)〉,《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2月,頁152─170。
何義麟,〈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下)〉,《臺灣史料研究》第4期,1994年10月,頁119─135。
何義麟﹕〈《政經報》與《台灣評論》解題---從兩份刊物看戰後台灣左翼勢力之言論活動〉,《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年12月,頁25-43。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年12月,頁3-24。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報紙之保存現況與史料價值〉,《台灣史料研究》第8號,1996年8月,頁88-97。
何義麟〈戰後初期台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50)—雜誌目錄出編後之考察〉,《台灣史料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7年12月,頁3-24。
李離,〈憶雷石榆先生〉,《 新文學史料》第一期,1998年。頁15-18。
林至潔,〈悲哀的浪漫主義者-龍瑛宗的另一個面貌〉。《聯合文學》12期、1996年,頁118-121。
周芬伶,〈龍瑛宗與杜南遠的自傳書寫〉。《中國文化月刊》231期,1999年,頁78-99。
吳埗(吳步乃),〈思想起黃榮燦一位被歷史遺忘的木刻版畫家〉,《雄獅美術》第233期,1989年,頁60-76。
吳埗(吳步乃),〈思想起黃榮燦緒篇〉,《雄獅美術》第242期,1991年,頁87-89。
吳埗(吳步乃),〈思想起黃榮燦續三〉,《雄獅美術》第273期,1993年,頁87-92。
吳埗(吳步乃),〈黃榮燦的木刻〉,《雄獅美術》第290期,1995年,頁86-88。
柳書琴,〈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台灣文學學報》4期,2006年,頁73-105。
侯如綺,〈論龍瑛宗1945年的兩篇小說〈青天白日旗〉與〈從汕頭來的男子〉〉,《華梵人文學報》第二期,2004年1月,頁165-166。
秦賢次,〈《新台灣》月刊導言〉,《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年12月,頁44-48。
秦賢次,〈《新知識》月刊導言〉,《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年12月,頁49-52。
秦賢次,〈《文化交流》第一輯導言〉,《台灣史料研究》第10號,1997年12月,頁53-55。
莊惠惇,〈戰後初期臺灣的雜誌文化(1945.8.15—1947.2.28)〉,《臺灣風物》第49卷第1號,1993年3月,頁51─81。
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 -上-〉,《文學台灣》33期,2000年,頁116-150。
許維育,〈在光復之影下--戰後初期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一九四五、八、十五日本投降─一九四七、二、廿八「二二八」 -下-〉,《文學台灣》34期,2000年,頁231-257。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思與言》第29卷第4期,1991年12月,頁156─184。
許雪姬,〈1937年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2008年,頁33─84。
許雪姬,〈去奴化、趨祖國化下的書寫──以戰後臺灣人物傳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第4期,2011年9月,頁3─65。
許雪姬,〈「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臺灣史研究》第18卷第2期,2011年6月,頁97-145。
許嘉猷,〈布爾迪厄論西方純美學與藝術場域的自主性—藝術社會學的凝視〉,《歐美研究》第34卷3期,2004年9月,頁357-429。
張彥勳〈萌芽、追尋、迷惘、再生〉,《文訊》革新號第47期,1989 年5月,頁。
張世瑛〈從幾個戰後審奸案例來看漢奸的身分認同問題(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1期,2001年12月,頁161-185。
梅丁衍,〈黃榮燦---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上)〉,《現代美術》67期,1996年8月,頁40-63。
梅丁衍,〈黃榮燦---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中)〉,《現代美術》68期,1996年10月,頁38-53。
梅丁衍,〈黃榮燦---台灣美術運動的禁區(下)〉,《現代美術》69期,1996年12月,頁62-76。
陳芳明,〈紅色青年呂赫若──以戰後四篇中文小說為中心〉,《第二屆台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學與社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6年4月,頁183-195。
陳芳明,〈戰後初期的展開﹕帝國與黨國的交錯(上)〉,《文訊》387期,2018年1月,頁11-15。
陳芳明,〈戰後初期的展開﹕帝國與黨國的交錯(上)〉,《文訊》388期,2018年2月,頁11-15。
陳建忠,〈尋找熱帶的椅子—論龍瑛宗一九四○年的小說〉。《台灣文藝》171期,2000年月,頁40-59。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145─201。
陳翠蓮〈戰後初期的「歷史清算」(1945-1947)〉,《台大歷史學報》58期,2016年12月,,頁228-231。
陳翠蓮,〈解讀許德輝《台灣二二八事件反間工作報告書》〉,《台灣史料研究》27期,2006年8月,頁132-147。
黃娟,〈不朽的吳濁流--憶「臺灣文藝」的吳濁流先生〉,《文訊》213期,2003年7月,頁114-116。
黃英哲,〈許壽裳和臺灣(1946─48)兼論二二八前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1992年,頁115─139。
黃英哲,〈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93─119。
黃英哲,〈魏建功與戰後臺灣「國語」運動(1946─1948)〉,《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79─107。
頁140-161彭瑞金,〈吳濁流、陳若曦----亞細亞的孤兒〉,《文學界》14期,1989年5月,頁93-104。
程昇輝,〈美麗的哀愁-論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灣文學評論》3期,2003年月,頁26-38。
路丹妮、陳正賢,〈台灣戰後初期文化場域重建﹕數位人文方法的運用與實例分析〉,《台灣文學學報》第27期,2015年12月,頁153-190。
彭瑞金,〈追尋、迷惘與再生---戰後的吳濁流到鍾肇政〉,《台灣文藝》(1983年7月)83期,頁42-48。
葉石濤,〈纖細、知性的作家-龍瑛宗〉,《淡水牛津文藝》,6期,2000年,頁73-77。
葉芸芸,〈試論戰後初期的臺灣智識份子及其文學活動〉,《先人之血,土地之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頁57─82。
葉石濤,〈楊逵的文學生涯〉,《文學界》第14集,1985年5月,。
劉知甫,〈憶父親的文學魂〉,《淡水牛津文藝》6期,2000年,頁94-101。
歐陽明,〈坎坷一生映九州--雷石榆人生之路〉,《出版廣角》第7期,2003年,頁1-2。
歐素瑛,〈光復初期的國立臺灣大學〉,《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4期,1998年6月,頁51─90。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國史館學術集刊》13期,2007年9月,頁45-87。
北岡正子、黃英哲,〈關於「許壽裳日記」(自1940年8月1日至1948年2月18日)〉,《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8期,1994年9月,頁140-161。
河原功著、張文薰譯,〈吳濁流《胡志明》研究〉,《台灣文學學報》10期,2007年6月,頁77-110。
尾崎秀樹,葉石濤譯,〈吳濁流的文學〉,《台灣文藝》41期,1973年10月,頁77-84。

四、學位論文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朱宜琪,《戰後初期臺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及臺大為範圍》,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李昀陽,《文學行動、左翼台灣—戰後初期(1945-1949年)楊逵文學論述及其思想研究》,台中﹕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惠敏,《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及華語文教學》,台北﹕師範大學華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邱家宜,《戰後初期台灣報人類型比較研究---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
吳純嘉,《人民導報研究(1946~1947)─兼論其反映出的戰後初期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變遷》,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許維育,《戰後龍瑛宗及其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許旭輝,《戰後初期台灣報業之發展—以《台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台北﹕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社會學碩士論文,2007年。
許詩萱,《戰後初期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莊惠惇,《文化霸權、抗爭論述─戰後初期台灣的雜誌文化分析》,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莊富傑,《拼命文章的擠壓與轉折:從《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析論吳濁流國族認同意識的轉移》,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陳翠蓮,《二二八事件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黃信洋,《多重認同困境與台灣文學─以吳濁流與王幼華為例》,台北﹕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黃琪椿,《龍瑛宗接受史與台灣文學研究問題》,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黃淑英,《《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臺灣的中國化》,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楊淑梅,《光復初期台灣的社會精英﹙1945∼1949﹚》,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楊明慧,《多重認同困境與台灣文學─以吳濁流與王幼華為例》,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文,2004年。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臺灣大學(1945─1950)》,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羅雅如,《《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簡素琤,《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台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蔡明賢,《戰後台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年。
蔡鈺凌,《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淑滿,〈戰後初期臺北的文學活動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賴玉華,《圖像與社會: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之研究1946~1958》,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劉佳旻,《域界之間: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生產場域──以1945年後半至1947年初的報/刊空間為例》,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五、電子資料庫與網路資源
大成老舊刊全文數據http://www.dachengdata.com/search/toRealIndex.action
《台旅月刊》創刊號轉引自譯部落,網址http://missluffa.blogspot.com/2018/08/vintage-luxe.html
李筱峰教授個人網站http://www.jimlee.org.tw/history_detail.php?articleSN=8722。
數位典藏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http://digitalarchives.tw/
黃存厚,《二二八事變始末記》(台中:台中掃蕩週報社,1947)。收入台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3183130/reader
朱雲影編著,《中國史綱要》(台北:台灣書店,1947)。收入台灣華文電子書庫網站
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577547/reader。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中等學校暫用國語課本》(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1946)。收入台灣華文電子書庫網站
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1686006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中等學校暫用國語課本》(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收入台灣華文電子書庫網站
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462138/reader
臺灣人物志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檔案支援教學網。http://art.archives.gov.tw/index.aspx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