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製造甘願--新自由主義下台灣資訊人員異化的意識形態批判
作者:朱錦鄉
作者(外文):CHU, CHIN-HSIA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指導教授:丁興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新自由主義異化資訊人員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批判neoliberalismalienationIT professionalsideologycritical theorycritiq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目前台灣主流心理學關於資訊人員的工作研究,乃至於所有的工作或職涯研究,幾乎都從管理或工商心理學的的角度出發,採用實證主義、量化研究法,探討變項間的關係,進而提出管理上的建議。這樣的研究取向有幾點問題,第一,實證主義的量化研究法為了統計的可行性,每次檢驗只能用少數的變項探討複雜的現實世界,無法呈現個人豐富的經驗、盤根錯節的因果關係。第二,實證主義之所以採用量化統計,是因為它視社會實像如自然界的單一實體,去除社會脈絡的差異,希冀發掘規律法則進而預測、控制,然而現實與歷史向我們證明社會不僅隨時間變動而變遷,即便在相同的時代不同國家、族群的社會文化也各異其趣。第三,工商心理學自始自以服務資本家、組織的立場思考如何管理員工、提升工作績效,以達到企業不斷增長利潤的目標,忽略員工因此可能受到的不當對待。
本文持相對立場,選擇站在勞工的角度為其發聲。在新自由主義的社會脈絡下,採用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取向探討勞工的工作經驗,以台灣資訊人員為研究對象,批判民族誌為研究方法,了解他們的工作日常與長期的職涯發展歷程,如何受到新自由主義的型塑造成人的工作異化。借用Burawoy的分析架構,解構新自由主義「製造甘願」的方式,除了現場的工作氣氛、升遷體制外,更重要、也是新的模式是從學校教育開始打造新自由主義理想的勞工主體,使其慣於透過心理技術進行心理學化的自我治理,並且透過它者的鏡映將象徵秩序寫入主體自我的無意識當中鞏固甘願。使個人在異化的同時願意繼續遵從新自由主義的遊戲規則在職場上生存,並且將異化帶來的負向感受歸責於自己、而非社會結構,這也正是有別於馬克思提出的四種異化之外的第五種形式。
在解構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如何加諸於個人之後,本文最後提出的建議是期待個人去除他者的期待與意識形態,朝向本真的自我靠近,轉化為Tourine所謂的社會行動者,發揮創意,發展個人的行動方案進行抵抗,並且影響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讓社會更適宜人的存在。
At present, mainstream psychology researches on the work experience of IT professionals in Taiwan are mostly based on management science or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using positivism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ables, and then propose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There are several problems with this kind of research approach. First, for the feasibility of statistics, the positivist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can only use a few variables to explore the complex real world in every test, and cannot present human’s profound experiences and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s. Second, positivism uses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because it treats the social reality as the single entity as Nature, excludes the social context, and hopes to discover laws and rules to predict and control. However, the reality and the history prove to us that the society changes with time. Even in the same era,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communities have different social cultures. Third,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onsider how to manage labors and improve work performanc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erving capitalists and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creasing profits for the company, ignoring the improper treatments of labors.
This research takes a opposite standpoint and chooses to speak for labors. I use Marxism and critical theory to analysis how neoliberalism to influence and shape Taiwanese IT professionals’ work experiences, career paths, and alienation. By Burawoy’s viewpoint, manufacturing consent includes the working atmosphere and promotion. Now there is a newer and more important way. Labors are constructed as the ideal neoliberalism subject by the school education, which make labors accustom themselves to governmentality by the psychological technology of self. In addition, the consent is consolidated by mirroring the Symbolic in the unconsciousness of labors. Therefore, labors keep on work with alienation, and attribute the negative feelings to themselves rather than to the social structure. This is the fifth kind of alienation besides the four ones proposed by Marx.
After deconstructing the neoliberalism ideology, look forward to the return of the social actor, Tourine’s concept, who develop her/his personal plan to resist the oppression from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e the society, so that society is more suitable for human beings.
Adams, G. & Estrada-Villalta, S. (2019). The Psychology of Neoliberalism and the Neoliberalism of Psychology: Neoliberalism of Psycholog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75(1).
Alboher, M. (2012). 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 The Original Guide to the Slash Career. HeyMarci.
Alvesson, M. & Skoldberg, K. (2011)。反身性方法論:質性研究的新視野(施盈廷、劉忠博、張時健譯)。韋伯。
Andre(2008/08/07)。勞工研究怎麼做?——台灣勞工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24984
Angrosino, M. (2009)。民族誌與觀察研究法(張可婷譯)。韋伯。
Argyle, M. (1995)。工作社會心理學(李茂興、余伯泉譯)。巨流。
Aronson, E. ,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12)。社會心理學(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譯)。揚智。
Barker, C. (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
Bauman, Z. (2003)。工作、消費與新貧(王志弘譯)。巨流。
Bauman, Z. (2018)。液態現代性(陳雅馨譯)。商周。
Beattie, P., Bettache, K., & Chong, K. (2019). Who is the Neoliberal? Exploring Neoliberal Beliefs across East and Wes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75(1), 20-48.
Bell, D. (1989)。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聯經。
Blaikie, N. (1993). Approaches to social enquiry. Polity.
Blauner, R. (1964). Alienation and Freedom: The Factory Worker and His Indust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lock, F. (2004)。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鄭陸霖、吳泉源譯)。群學。
Brod, C. (1984). Technostress: 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Addison-Wesley.
Brooks, F. P. (2004)。人月神話:軟體專案管理之道 (錢一一譯)。經濟新潮社。
Burawoy, M. (2005)。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林宗弘等譯)。群學。
Chiappetta, M. (2017). The Technostress: definition, symptoms and risk prevention. Senses Sci 2017: 4 (1), 358-361.
Creswell, J. W. & Poth, C. N. (2018)。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李政賢譯)。五南。
Dant, T. (2003). Critical Social Theory. Sage.
Dean, D. D. (1961). Alienation: Its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6, 753-758.
Dodd, N. (2003)。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張君玫譯)。巨流。
Edgell, S. (2009)。工作社會學導讀(郭寶蓮、袁千雯譯)。韋伯。
Foucault, M. (2010). 福柯讀本(汪民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Fromm, E. (2015)。逃避自由:透視現代人最深的孤獨與恐懼(劉宗為譯)。木馬文化。
Gjorgjioska, M. A., & Tomicic, A. (2019). The crisis in social psychology under neoliberalism: Reflections from 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75(1), 169–188.
Grant, A. (2021/04/19). There’s a Name for the Blah You’re Feeling: It’s Called Languishing.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4/19/well/mind/covid-mental-health-languishing.htm
Harvey, D. (2013)。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商務。
INSIDE(2012/07/18)。Vanity Fair:微軟「失落的十年」(上)。INSIDE。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499-vanity-fair-ms-lost-decade-part1
Kim, J. (2018)。理解敘說探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張曉佩、卓秀足譯)。心理。
Lacan, J. (1998)。精神分析經驗所揭示形塑「我」之功能的鏡像階段(李家沂譯)。中外文學,27(2),34-42。
Landy, F. J. & Conte, J. M. (2007).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t). Wiley-Blackwell.
Lather, P. (1986).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6(3), 257-277.
LIS(2012/02/16)。在 Google 上班的實際情況,Google 工程師跟你分享。T客邦。https://www.techbang.com/posts/8438-work-in-google-what-is-the-actual-situation
Marx, K., Hobsbawm, E., & Engels, F. (2014)。共產黨宣言。麥田。
Mills, W. C. (2016)。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周曉虹譯)。南京大學。
Neuman, W. L.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朱柔若譯)。揚智。
O'Neil, C. (2017)。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一個「圈內數學家」對演算法霸權的警告與揭發(許瑞宋譯)。大寫。
Parker, I. (2016)。批判心理學、論述和實踐(魏瑄慧譯)。輔仁社會研究,6,1-28。
Peterson, N. & Roberto C. G. (2007)。職業諮詢心理學:工作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時勘等譯)。中國輕工業。
Ritzer, G. & Goodman, D. (1995)。社會學理論(上)(馬康莊、陳信木譯)。巨流。
Ross, C. E. & Mirowsky, J. (2015). Alienation: Psychosociological Tradition. In Wright, J. D.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Elsevier.
Schultz, D. & Schultz, S. E. (2008)。工商心理學導論(李志鴻譯)。五南。
Seeman, M. (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6), 783-791. https://www.jstor.org/stable/2088565
Sennett, R. (1999)。職場啟示錄:走出新資本主義的迷惘(黃維玲譯)。時報文化。
Sennett, R. (2017)。新資本主義的文化(李繼宏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Sugarman, J. (2015). Neoliberalism and Psychological Ethic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35(2), 103–116.
Teo, T. (2005). The Critique of Psychology : From Kant to Postcolonial Theory. Springer.
Thomas, J. (1993). Doing Critical Ethnography. Sage.
Tourine, A. (1995). Critique of Modernity. Westview Press.
Turner, B. S. (2003)。BLACKLWELL社會理論指南第2版(李康譯)。上海人民。
大數據文摘(2019/03/25)。給工程師的職涯警惕:矽谷工程師平均年齡只有 30 歲,老工程師去哪了?科技報橘。
中央社(2021/5/17)。WHO:過勞年奪數十萬人命 恐因疫情遠距工作惡化。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170231.aspx
公視(2018/11/14)。立委批台鐵4億採購系統不堪用 大同:訴訟中。公視。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13042
方永泉(2002)。當代思潮與比較教育研究。師大書苑。
方念華(2009/07/23 )。【中國進行式】客服外包不只在印度 您有所不知。TVBS。http://news.tvbs.com.tw/china/138010
王宏仁(2016/02/03)。IT投資力道持續強勁,預算成長率再度衝破2位數。iThome。https://www.ithome.com.tw/article/103721
王波(2014/10/10)。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批判心理學前沿進展。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http://www.dswxyjy.org.cn/BIG5/n1/2019/0617/c427160-31161930.html
王波(2016/10/12)。你是新自由主義製造的「心理人」麼?。心理批判理論紀事。https://mp.weixin.qq.com/s/KApyezATYGf7HSFDKQeFIQ
王國芳、郭本禹(1997)。拉岡。生智。
王曉琪(2007)。系統使用者、資訊人員與系統開發人員信任關係對專案績效影響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主計處(2016)。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行業名稱及定義。https://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9916134443W75YTOW0.pdf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2/105census/X00/20101800.xls
主計處(2016)。表18 工業及服務業企業單位數-按從業員工人數及小行業別分。主計處工商普查 105年普查綜合報告統計表。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2/105census/X00/20101800.xls
白經濟 TalkEcon(2018/03/22)。GDP每增加一元,勞工分到多少?。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7578
地球圖輯隊(2017/02/05)。年後轉職潮來了!一份工作做多久叫長?。TechNews科技新報。https://technews.tw/2017/02/05/how-long-should-you-stay-in-one-job/
成之約(1998)。淺論「派遣勞動」及其對勞資關係的影響。就業與訓練16(6) ,3-11。
吳琍雅(2018)。資訊人員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C公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吳維欽(2010)。部門特性、技術變遷感受與職業生涯型態關係之研究-以資訊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其慶(2003)。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廣西師範大學。
李奉儒(2013)。俗民誌研究。在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頁115-142)。五南。
李晴雯(1998)。使用者部門人員和資訊人員在系統建置過程中,衝突之來源與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雯(2018)。年齡歧視嚴重 中高齡難就業。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182353
李藹慈(2013)。訪談研究法。在蔡清田(主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頁 55-84)。五南。
汪震(2009)。實在界、想像界和象徵界-解讀拉康關於個人主體發生的“三維世界”學說。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80-83。
周世惠(2021/6/10)。調查:美國疫情後半數科技人想繼續在家工作。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100033.aspx
怪奇事務所(2018/0704)。怪奇冷知識180。怪奇事務所。https://www.facebook.com/IncredivilleTW/posts/1930927453889528/
林秀珍(2004)。以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探討生涯路徑影響因素-以資訊軟體人員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
林宗弘(2009)。台灣的後工業化:階級結構的轉型與社會不平等,1992-2007。臺灣社會學刊,43,93-158。doi:10.6786/TJS.200912.0093。
洪紹運(2015/03/08)。印度軟體業求突破。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8000112-260210
洪凱音(2016/05/27)。年齡歧視 就業市場三惡之一 吃素單親媽 硬著頭皮賣豬肉。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527000467-260102
夏林清(1996)。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在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99-120)。巨流。
夏傳位(2014)。新自由主義是什麼?三種理論觀點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27,141-166。
夏傳位(2019)。臺灣的新自由主義時刻:危機、典範競逐與新古典經濟學者的進擊。臺灣社會學刊,66,55-124。
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五南。
高敬原(20018/03/23)。清理40歲以上員工,IBM轉型有成背後不能說的秘密。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8596/ibm-accused-age-discrimination-firing-older-workers
高敬原(2020/10/13)。富邦銀行停機48小時升級,但災情不斷、客服被打爆!官方怎麼說?。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9527/taipeifubon-upgrade-system
許桂芬等(2017)。2017資訊產業年鑑-資訊工業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陳州邦(2009)。資訊人員之溝通與顧客謾罵之關係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有智(2011)。人格特質與疏離感於焦崩之相關性研究-以資訊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易聰(2003)。台灣的國家機關與資訊軟體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珠(2003)。政府機關資訊人員生涯規劃之探討。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家莉(2009)。資訊部門運用派遣與委外人力之研究─以某電子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竫詒(2019/01/10)。老闆薪水比你多多少?天下Web only。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3619
勞動部(2018/03/08)。106年僱用管理及工作場所就業平等概況。勞動部。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36406/
彭禎伶、魏喬怡(2019/04/26)。境界之亂延燒 南山還有苦頭吃。工商時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426000271-260202
曾如瑩(2013/11/25)。微軟自救絕招:不把員工打丙等。商業週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magazine/Article_mag_page.aspx?id=69578
曾裕翔(2017)。資訊人員職業倦怠之關鍵因素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雅涵(2013)。銀行資訊人員職涯發展、工作倦怠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公平知覺為調節變項。輔仁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管理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童啟晟等(2017)。2017資訊產業年鑑-資訊服務暨軟體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黃良傑(2006)。證券業資訊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素菲(2016)。後現代的幸福生涯觀:變與不變的生涯理論與生涯諮商之整合模型。教育實踐與研究,29(2),137-172。
黃婷芝(2008)。專案管理中資訊人員的溝通能力對溝通效能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瑞祺(2007)。批判社會學(修訂三版)。三民。
黃韻瑾(2009)。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生涯轉換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大春(1995)。傅柯。生智。
楊國樞(1988)。台灣民眾的疏離感及其先決因素。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1988,473-506。
極客公園(2021/01/04)。Adobe Flash永別了!從98%的市佔跌到僅剩4%,曾經的網路霸主為何會摔落神壇?。數位時代。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0804/flash-end
溫盛祺(2008)。派遣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國內金融業派遣員工為例。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啟政(199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三民。
靳元慶(2017/01/03)。法國勞工新法 員工下班後享"斷線權" 。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45703
甄曉蘭(2000)。批判俗民論。在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369-393)。麗文。
褚鳴(2005/07/15)。批判的新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批判。國外社會科學, 2005(4),10-16。
蔡芃敏(2019/11/05)。中小企業穩定成長 家數及就業人口創4年新高。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1911050342.aspx
蔡孟君(2017)。情緒耗竭之相關研究-以資訊服務人員為例。華夏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學鏞(2001)。程式與香雞排。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70E103/blog?node=000100001
衛木槿(2021/06/02)。躺平是「弱者的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遇挑戰。香港01。http://www.hk01.com/中國觀察/632399/躺平是-弱者的武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遇挑戰。
鄭琪芳(2019/03/04)。非典型就業81.4萬人 再創新高。自由時報。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271536
盧廷羲(2019/09/11)。什麼是 OKR?跟 KPI 差在哪?一次讀懂 Google、Linkedin 都在用的 OKR 目標管理法。經理人。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5927
盧其宏(2013/05/31)。關廠工人,爭的是什麼?-被漠視的台灣勞動權益。人籟雜誌。http://erenlai.com/tw/item/5339-2014-02-16-10-15-07.html
盧易群(2013)。資訊從業人員之工作壓力對職涯重大決定影響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佩如(2020/05/12)。基層年薪差董監200倍...薪資透明政策上路2年,它真的有幫到求職者嗎?。商業週刊。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02439
鍾坤達(2007)。資訊人員美德與性格長處對工作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齋藤茂男(2020)。飽食窮民(王曉夏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蘇守謙(1999)。資訊人員職業焦崩與離職決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鱸魚(2019/05/16)。工程師年薪1500萬,比川普還高!瘋狂的Netflix:別跟我稱兄道弟,我們不是一家人。今周刊。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54687/post/2019051600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