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海外數位華語教學平臺之系統建構 —以紐西蘭鳳興書院數位學習中心為例
作者:施令慈
作者(外文):SHIH, LING-TZU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文教管理人才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洪雯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遠距數位華語教學教學平臺海外華校紐西蘭鳳興書院Distance Digital Chinese teachingteaching platformoverseas Chinese schoolsNew ZealandFeng-Xing Digital Learning Cen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對外華語教學主要有三大範圍,國內華語教學、海外華校教學及主流社會華語教學,本研究聚焦於海外華校教學,以紐西蘭鳳興書院為個案研究。作者以研究者、教學者及實習生三種身份到紐西蘭鳳興書院,田野時間為2019到2020兩年。鳳興書院為了克服紐西蘭地廣人稀的不便,發展遠距數位教學,但是華語教師為了準備數位內容,常需花費大量時間製作數位教材,流連於不同功能的華語教學網站,使華語教師疲於奔命。因此本研究的問題意識是如何將鳳興書院的遠距教學需求與經驗,整合建置於一個數位華語教學平臺。作者採用文件分析法、訪談法及觀察法。
  研究發現:一、鳳興以現代科技遠距線上教學知名,但道德與文化傳承才是鳳興的核心理念。教學上強調「有心就有法」,教學法是死的,有心就是活的。鳳興書院的歷史發展(2000-2020),歷經創建期、數位教學期、遠距教學期、發展期及平臺建構期五個階段。二、鳳興的遠距教學是一種獨創的「虛實合一」模式,這種實體學生與跨國線上學生同步並存的教學,就一般成人教學而言也許不稀奇,但就兒童華語教學而言並不容易,教師需經一定時間的培訓。三、華語是最難學的外語之一,難學的關鍵是「漢字如天書」。鳳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發展E-Pen Online,目前仍獨步全球。四、本研究訪談鳳興的教師、學生、家長及行政管理的教學平臺需求,據此提出初步的平臺設計。教師在教學上的需求,依照時間軸的發生順序,主要分為課前準備、課中教學與課後追蹤聯繫三階段,每一階段的需求及面向各有所不同。五、根據工程師與專家的評估,最後提出鳳興遠距數位華語教學平臺之系統建構,這個平臺的設計創見是結合核心華語教材的特色,而非僅僅是中性的工具平臺。本研究成果在2020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更顯急迫與重要,因為全球華校的兒童華語教學,一夜之間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幾乎全部被迫從傳統教學轉變為遠距線上教學。本研究成果有助於解決這個亂象與難題。
There are three main area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cluding domestic teaching, overseas teaching and mainstream Chinese teach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Chinese teaching in overseas Chinese schools, a case study on Feng-Xing Digital Learning Center, New Zealand. I have worked as a researcher, a teacher and an intern at Feng-Xing Digital Learning Center, New Zealand for two years from 2019 to 2020.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of student and inconvenience of studying, Feng-Xing Digital Learning Center has developed distance learning.
However, Chinese teachers often need to spend a lot of time in producing digital textbooks and visiting Chinese teaching website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which makes the teachers exhausted. Therefore, the main problem of this study is how to integrate the needs and experience of distance teaching in Feng-Xing Digital Learning Center into a digital Chinese teaching platform.
I use the methods of document analysis,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eng-Xing Digital Learning Center (2000-2020) has gone through five stages: the founding period, the digital teaching period, the distance teaching period,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period.
2. The distance teaching of Feng-Xing is an original mode of "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online learning". This kind of teaching, in which students and transnational online students coexist simultaneously, it is tough for children's Chinese teaching, and teachers need to be trained for some time.
3.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fficulty in learning Chinese, Feng- Xing developed a unique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hich is E-Pen Online.
4. This study interviewed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of Feng-Xing about their needs in teaching platform. Based on, the researcher designed a preliminary platform.
5.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engineers and experts, we proposed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Feng-Xing long-distance digital Chinese teaching platform. The design idea of this platform is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rather than just a tool as a neutral platform.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became more urgent and important after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in 2020, because almost all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for children in Chinese schools around the world were forced to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long-distance teaching overnight without being ready for i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helpful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一、 中文部分
于建軍(2003)電腦技術在漢字教學中的運用。電腦科技與漢字教學研討會,紐約市立大學Baruch校區。
王文正(2006)產品知識及品牌形象對購買意願的影響--產品類別的干擾效果。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的相關議題。教師之友,45(3),85-93。
甘智林(2008)論當前印尼高中華語教學的幾個問題。武陵學刊,33(1),135-137。
田光進(2009)全球化與全球變化關係研究。熱帶地理,29(2),150-155。
朱我芯(2011)同步視訊華語文化課堂之活動類型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8(3),115-152。
何福田、林慶隆、賴明德(2014)臺灣華語文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研究報告。
余伯泉(2005)論E-Pen與華通教材教法:把牛牽到汽車上。刊於漢字教學與電腦科技(頁69-99),美國教育部計畫基金出版。
余伯泉(2014)近在眼前:論臺灣華語產業三艘航艦模式的第一艘。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4,1-26。
余伯泉、余坤庭、林泰宇(2010)論E-Pen概念與華語數位教學模式。臺灣華語和多語文化研究,1,1-18。
余伯泉、張秋華(2013)菲華學校第二語言新教材教學研究。聯大學報,10(1),85-101。
余鎮綸(2019)虛實之間-VR與行動載具融入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以紐西蘭中文學校文化活動為例。華語學刊,26,9-25。
吳佳勳(2018)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大陸經貿政策回顧與展望。經濟前瞻,180,16-21。
李奇瑞、余紹霞(2005)菲律賓華文教學模式。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5(2),109-110。
李怡樺(2020)國際交流經驗下國中教師之跨文化與教育反映──以紐西蘭金色山莊國際遊學方案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郁錦、陳振宇(2018)發展為西班牙語人士設計之國別化數位華語教材。華語文教學研究,15(1),117 – 143。
李隆生、鄧嘉宏(2006)經濟全球化的來龍去脈和省思,2006 全球化暨國際企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68),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系。
周健(2009)。新編菲律賓華語教材的探索。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19-324),菲律賓華教中心。
林品馨(2016)紐西蘭華語教學現況調查─以奧克蘭地區為範圍。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林志忠、阮氏芳(2017)當前越南華語教學現況分析與檢討。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63-86。
林於國(2015)全球興起學漢語熱逾三千萬人學漢語。大紀元電子報,2015年11月30日。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裕淩、鄭麗珍、林芝亙(2008)以方法目的鏈探求數位元學習平臺需求之研究。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1),39-55。
林翠雲(2008)播客、部落格、行動學習與遊戲式學習-〈華語e起來學習網〉的四種數位學習模式。中原華語文學報,2,135-154。
林燕珍、何榮桂(2011)數位學習服務平臺簡介及其應用。臺灣教育,670,12-21。
林鴻杰(2007)數位學習環境中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雲林。
林麗娟(2011)臺灣國際學生學習華與數位資源之使用分析。圖書與資訊學刊,3(3),1-22。
林寶玉(2001)紐西蘭的漢語教育。臺北:世界華文作家出版社。
岳丹薇(2009)。任務型教學在初級華語教學上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信世昌、黃苕冠(2005)華語文數位教學系統之編輯模組設計。第四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12-222),僑務委員會。
姚蘭(2014)華語教學錦囊:華語數位教學概念。華文世界,114,39-50。
施文玲(2007)。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數位化教學策略。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2),32-41。
洪嘉伶(2017)TPRS 運用於兒童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紐西蘭小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洪猶男(2019)從美國第四屆應對當前危機委員會對於全球產業經濟及中國大陸未來發展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雯柔(2002)全球化與本土化辯證中的比較教育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南投縣。
洪雯柔(2010)紐西蘭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之探討—以國際學生招生策略為例。教育資料集刊,48,61-90。
洪雯柔(2011)面向未來:以建構全球競爭力為基礎的國際教育。竹縣文教,43,19-23。
洪雯柔(2012)紐西蘭中等學校推動國際教育之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刊,54,207-230。
洪蕙芝(2015)紐西蘭毛利教育學及其實踐之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瑄鎮(2010)。以任務型教學活動應用於海外兒童華語教材之原則——以菲律賓僑校兒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徐平、任長慧(2003)電腦技術與無筆漢字教學。電腦科技與漢字教學研討會,紐約市立大學Baruch校區。
梁德惠(2012)。近30年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語法習得考察與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0(1),18-26。
夏誠華(2013)菲律賓華文學校的困境與出路-從教育替代役男、華語文教學實習教師切入。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1,107-125。
孫劍秋、何淑蘋、謝惠雯(2013)近十年臺灣華語文系所發展之回顧與前瞻。應華學報,13,1-44。
孫淑儀(2004)。戲劇創作與演出在華語文教學上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懿芬(2008)。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敏珠、楊建民(2006)我國高等教育之數位學習發展策略分析。教育學刊,26,191-214。
高崇雲、高欣、高鵬翔(2010)海外華文教育的回顧與展望。中原華語文學報,6,181-208。
張愛群(2006)兩岸對外華語文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仁(2006)華語文教學網站之探究―以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華語教學單元為例。臺灣華語文教學,1,15-24
張慧貞(2009)由學習理論的變遷探討大學物理教學革新動向。課程與教學,12(2),77-105。
張燕(2011)加拿大華文教育的發展現狀與主要問題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9(1),88-92。
章美英、許麗齡(2006)質性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之簡介與應用。護理雜誌,53 (2) ,67-72。
許錦桂(2017)教育部數位學習服務平臺使用滿意度及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教師為例。樹德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新北市:精華。
連育仁(2018)華語教材行動互動系統發展與教師科技接受度研究。華文世界,122,32- 45。
陳品(2015)泰國兒童華文教學現況與展望。華語學刊,18,102-106。
陳丹淇(2014)。華語為第二語言之國小寫作教學行動研究 — 以電郵爲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芳吟(2019)從福利到競爭國家—紐西蘭高等教育政策轉變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盈宏(2015)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106。
陳郁仁(2009)臺灣華語文教育全球布局策略之分析。聯大學報,6(1),99-115。
陳資靜(2012)。國別化華語教學研究—以帛琉共和國華語學習需求調查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雯(2005)數位學習介面設計網路課程教材之發展。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陳嘉怡(2017)遠距跨國華語文教學–電腦媒介溝通學習成效因素研究。華文世界,120,63-75。
彭馨筠(2016)針對泰國高中一年級華語閱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
湯宗泰、劉文良(2011)資訊管理概論 Web 2.0 思維。旗標出版。
湯梓辰(2012)華語文數位教材內容現況分析。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29(3),67-82。
楊聰榮(2010)菲律賓華文教育是不是應採第二語言教育?從菲律賓華文教育近二十年的新發展談華校語言教育的定位。海外僑教與華文教育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
黃苕冠(2010)。策略教學對寫作後設認知變化影響的個案研究——以中文為第二語言/外語學習者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5,29-56。
黃珍楹(2007)員工之數位學習的知覺價值對其生涯發展與組織承諾間關係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企管系碩士論文。
黃藿(2020)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7,499-546。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燕華(2013)探討數位學習之成就動機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I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褚家辰(2016)臺灣華語文教學發展困境之研究。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教育研究資訊,11(1), 115-143。
蔡彥臻(2016)。跨國籍學習者的華語第二語言學習雛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俊傑、張瀚元(2018)研究新趨勢-三角檢證法與混合研究法。體育學系系刊,17,25-39。
蔡喬育(201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助力與困境之研究。語文學報,17,253-279。
蔡喬育(2016)成人華語數位教材使用的優勢和限制:成人學習特性的觀點。語教新視野,5,41-56。
蔡麗珠(2011)海外中文教學實踐與反思-以韓國全州大學初級中文班為例。臺灣華語文教學,11,82-90。
顏長城(2009)發展中的菲律賓華文教育。第八屆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6-23),菲律賓華教中心。
趙姿菁(2017)初級兒童華語教材編輯—以紐西蘭Whangamata Area School小學五六年級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鄭通濤、方環海、張涵(2010)國別化: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趨勢。海外華文教育,1,1- 8。
盧億(2014)臺灣教育部外派越南華語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惠之(2013)全球化下的華語學習潮:以在臺外籍生為例。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諶家蘭、余玫萱(2005)一項適性、協同性、和建構性之互動式數位學習設計。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3(4),331-358。
錢奕華(2008)海外華語教學實習跨文化交際理論行動研究-以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於泰國教學實習為例。中原華語文學報,2,243-269。
劉頌浩(2007)。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對外漢語教學視角。北京:世界圖書。
瞿宛文(2000)全球化與後進國之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7,91-117。
羅豪章(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之研究-以國中光學概念為例。物理教育,4(1),1-18。
關之英(2012)加拿大多倫多地區華語文教師面對之現況探究。中原華語文學報,9,47-70。
龔秀容(2017)開拓屬於臺灣華語教學的一片天-兼論邁向華語文教育產業輸出大國八年計畫-。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8,37-48。
蘇志能(2008)華文教育的展望。菲律賓華文教育綜合年鑑(頁71)。菲律賓華教中心。
蘇慧慈、陳俊卿(2010)皮亞傑認知發展論對體育教學之啓示。大專體育,108,30-37。

二、 英文部份
Berthelsen, D., Walker, S. (2008). Parent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Family Matters, 79, 34-41.
Jen, T., and P. Xu (任長慧, 徐平)(2000). Penless Chinese character reproduction. Sino-Platonic Papers 102.
Larson, L. C. (2009). Reader Response Meets New Literacies: Empowering Readers i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Reading Teacher,62( 8), 638-648.
Li, H. Y. (2009). The study of computer assisted composition for primary two Chinese in Singapore. Unpublished maste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Lim, K. C. (2005). Integrating colour photographs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picture compositions. Unpublished masteral dissertation,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caro, E. (2003).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s. New York: Continuum.
Mair, V. H. (梅維恆)(2003)。注音識字和「無筆」識/寫字。電腦科技與漢字教學研討會,紐約市立大學Baruch校區。
Streelasky, J. (2008).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literacy.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3(3), 27-33.
Umpstead, B. (2009). The Rise of Online Learning. Principal Leadership, 10(1), 68-71.
Williams, J. (2005). Teaching Writing in Second and Foreign Classrooms. Boston: Mc-Graw Hill.

三、 網路部份
邁向華語文教育輸出大國八年計畫(2018年版)。臺北市:國際及兩岸教育司。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ws.aspx?n=E0F2A9154F4E577A&sms=81A49C23F4C8A19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