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超現實影像的流變與詮釋- 從日治到解嚴時期為對象
作者:陳志和
作者(外文):Chen,Chih Ho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指導教授:謝省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超現實攝影現代主義潛意識現代詩Surreal PhotographyModernismsubconsciousModern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摘 要
本文以「臺灣超現實影像的流變與詮釋-從日治到解嚴時期為對象」為題,
在歷史的脈絡下,分析攝影家對自身在當時社會的背景下,如何接收來自歐洲與日本現代性思想與藝術表現的諸多方式,並將自身的生活體念融入影像之中,進而詮釋攝影家所呈現的超現實影像之內在意涵。
超現實攝影以潛意識為核心本質,其根源與幻想式藝術、原始藝術及精神病理學藝術相關,更深受達達運動的影響,表現出對於主流價值的質疑與挑戰,透過影像表達精神層面與時代的互動。本研究分別從日治時期、二戰後初期以及現代主義與鄉土運動時期進行探討,分析超現實的本質與技法運用,聚焦於台灣接收與轉化的過程。日治時期引入歐洲現代思想與超現實攝影,臺灣攝影家鄧南光及張才受新興寫實攝影風格影響,對於超現實技術與形式有較多的運用,在主題意識方面,鄧南光三○年代中期在街頭拍攝的動物雕像,反映對社會的潛在意識。張才於二戰後期拍攝他的三位子女及牛與屍骸等作品,反映出潛意識裡的生命觀
。戰後初期鄧南光、張才延續新興寫實攝影的創作理念,加上由中國回臺灣的李鳴鵰三人更加深化對臺灣本土的意識表現,作品呈現戰後的壓抑與傷痛。此外來自中國的郎靜山融合中國傳統水墨的美學意境,形成獨特性的超現實影像風格。
臺灣六〇年代的現代藝術在大環境壓抑下充斥虛無主義,攝影與現代詩社及新媒體結合的實驗性展演,可以張照堂及V-10藝術群為代表,不僅拓展了超現實攝影運用的豐富性,作品亦隱晦的表露對時代抗爭的意識。七〇年代鄉土意識帶領攝影家反思家園與家國政體的關係,從謝春德專題編導式的系列作品中,呈現錯置在熟悉的現實裡荒謬的超現實場景。臺灣的超現實攝影以曲折的、片段式的發展,有個人生命的寫照,或反映社會時事,從巨觀的角度來看也都代表了臺灣的特殊價值與意義。
ABSTRACT
Entitled as such,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hrough the succession of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photographers took numerous modern thoughts and artistic representations from Europe and Japan and then integrated into images the realiz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ir own lives so that they could interpret the soul of the surreal images presented by the works created by photographers themselves.
Chronologically ranging in times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initial stages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the ages of Modernism and Local Literature Activit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techniques of surrealism and focuses on the ways with which the photographers in Taiwan processed and transformed surrealism. The European modernistic thoughts and surrealism photography were introduced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fluenced by the newly-introduced idea and style of realism, earlier photographers in Taiwan utilized surreal techniques and forms to a larger scale. However, it was not until the later stages of World War II that, in terms of topic materials, photographic works of greater depth eventually appeared. The artistic depth was obviously exemplified in the works of Deng Nan-Guang and Chang Tsai, sprawling from the terminal stages of World War II to the initial stages after the War. At the initial stages after World War II, photographers in Taiwan continued the practice of Japanese new realism ideas and deepened the Taiwanese local awareness. Besides, China-originated photographer LONG CHIN-SAN combined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Chinese ink painting with what already existed in Taiwanese artistic photography, and a unique image style of surrealism thus came into form.
Due to political oppression, modern art in Taiwan in the 60s was infiltrated by nihilism. By linking photography and modern poetry with new forms of media, experimental exhibitions were exemplified by Chang Chao-Tang and Visual-10 Group, which obscurely displayed rebellious fight against its era. In the 70s, photographers were led by locality awareness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omes as a dwelling and homes as a political entity. From the choreographic series works of Hsieh Chun-Te, familiar reality juxtaposed with absurd surreal scenario was message enough. Developing in twisted fragmentations, surrealism photography in Taiwan entails vivid description of personal lives as well as current affairs of the tim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 學位論文
1.江琬鈺(2004)。超現實主義在台發展:以黃楫為例。臺北藝術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余欣娟(2003)。一九六○年代臺灣超現實詩-以洛夫、瘂弦、商禽為主。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3.李憶含(2012)。從"靈視.幻象與潛意識流":探討彩墨超現實畫風的符號.象徵與意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邱琳婷(1997)。1927年「台展」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前後資料為主。臺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侯忠穎(2016)。手的價值之回歸與探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類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6.柳怡品(2013)。人的形象-張照堂寫實攝影的實踐與超越。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7.黃建銘(2001)。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8.黃琪惠(1997)。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臺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9.黃建樺(2016)。攝像操控-當代數位影像的動態觀察策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10.陳義芝(2005)。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11.簡吟如(1996)。超現實主義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識。臺北藝術大學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12.蘇建宏(2005)。許武勇繪畫藝術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13.蘇麗琴(2002)。非邏輯性具象圖像在西洋繪畫上之視覺創意表現。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14.楊文儀(2012)。超現實主義在台灣的形成與發展。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
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二)期刊、雜誌
1.中村義一著,陳千武譯(1995)。〈臺灣的超現實主義〉。《水蔭萍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289-293。
2.中村義一著,陳千武譯(1995)。〈再論臺灣的超現實主義〉。《水蔭萍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295-300。
3.中村義一著,陳千武譯(1995)。〈臺灣的超現實主義及其他〉。《水蔭萍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301-305。
4.陳千武(1995)。〈臺灣現代詩的先驅〉。《水蔭萍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287-288。
5.蔡英文(2003)。〈麥可˙歐克秀-現代性的意象〉。《聯合報系歷史月刊》。第一八七期,26-32。
6.劉紀蕙(1996)。〈超現實的視覺翻譯:重探臺灣現代詩「橫的移植」〉。《中外文學》, 24卷8期,96-125。
7.巖谷國士(2019)。〈從日曜日式散步者看超現實主義〉。《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噢跨界域藝術時代》。國立臺灣美術館,28-37。
8.胡邵凱(2003)。〈臺灣攝影史學方法與史綱架構之研議〉。《回首臺灣百年攝影幽光》。國立歷史博物館,128-141。

(三)專書
1.王才勇 譯;Benjamin Walter著(2006)。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江蘇:人民出版社。
2.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發行。
3.王俊傑(2012)。行動與界線:當代國際錄像藝術對話論壇。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4.王荔 主編(2009)。新媒體藝術發展綜述。上海市:同濟大學出版社。
5.王國強 譯;Gillian, Rose. 著(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6.王淑津(2009)。南國‧虹霓‧鹽月桃甫。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王雅倫、李文吉(2004)。現代意識攝影「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攝影類」。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王德育(2005)。從印象派到超現實主義。臺北市:活字出版。
9.古少騏(2012)。看見北埔.鄧南光。臺北市:遠流出版
10.布勒東(2010)。超現實主義宣言。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
11.伊戈內(2013)。巴黎神話:從啟蒙運動到超現實主義。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12.老高放(1997)。超現實主義導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3.何政廣(1968)。歐美現代美術。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4.呂清夫譯(1978)。前衛美術大系-現代人的幻想。臺北市:玉豐出版社。
15.呂興昌(1995)。水蔭萍作品集,南臺灣文學(一)-臺南市作家作品集。臺南市: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16.李仲生(1984)。現代繪畫先驅李仲生。時報書系540,臺北市:時報出版公司。
17.李長俊 譯;Alexandrian, Sarane.著(1993)。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臺北市:大陸書店。
18.李醒塵(1996)。西方美術史教程。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19.汪鳳炎、郭本禹 譯(2000)。精神分析新論。臺北市:米娜貝爾出版。
20.林志明(2007)。影像研究.藝術思維。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21.林志明(2013)。複多與張力:論攝影史與攝影肖像。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22.林志明、蕭永盛(2004)。報導紀實攝影「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攝影類」。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3.林惺嶽(1975)。神秘的探索。臺北市: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書評書目出版社。
24.林惺嶽(1987)。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
25.林惺嶽(1995)。一九四五-一九九五臺灣現代美術生態。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26.柳鳴九(1990)。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臺北市:淑馨出版社。
27.柳鳴九(1993)。意識流。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洛夫(2011)。禪魔共舞:洛夫禪詩.超現實詩精品選。臺北市:釀出版。
29.范美俊(2012)。新媒體文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30.郎毓文 等(2015)。名家•名流•名士---郎靜山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31.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2014)。再見鄧南光 攝影全集典藏版。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32.袁廣鳴(2010)。當代數位影像藝術。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出版。
33.高宣揚(1993)。佛洛依德主義。臺北市:遠流出版。
34.國立臺灣美術館(2003)。穿透虛實交織的構面---臺灣當代攝影展。台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出版。
35.張照堂(2002)。鄉愁.記憶.鄧南光。臺北市:雄獅圖書
36.張照堂(2017)。觀.點---臺灣現代攝影家觀看的刺點。臺北市:原點出版。
37.莊靈等著(2003)。又見V-10視覺藝術群三十年大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38.許德衍譯;Durkheim, Emile.著(1999)。社會學方法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39.陳永賢(2009)。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臺北市:邱再興基金會出版。
40.陳永賢(2010)。錄像藝術啟示錄。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41.陳志誠 主編(2007)。想望科技.2007:媒體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出版。
42.陳英德、張彌彌譯;Chalumeau, Jean-Luc.著(2007)。藝術原理:柏拉圖至今日的藝術哲學、批評和歷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43.陳傳興(1992)。憂鬱文件。臺北市:雄獅圖書出版。
44.陳樹升(2005)。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李仲生與臺灣現代藝術。臺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45.陳雅馨 譯;Damasio, Antonio著(2012)。從精神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臺北市:商周出版。
46.黃心健(2007)。飛行的城市:黃心健數位藝術個展。臺北市:臺北縣文化局出版。
47.黃茂嘉(2014)。新媒體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48.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臺北市:藝術圖書出版。
49.傑福瑞(2015)。讀.攝影 :打開宏觀時代.微觀生命的創作之眼。臺北市:原點出版。
50.彭舜 譯(2001)。精神分析引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51.曾長生(2012)。超現實攝影第三代大師:David LaChapelle。臺北市:藝術家出版。
52.曾長生(1990)。超現實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53.曾長生(2004)。臺灣現代美術大系-超現實風繪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54.游本寬(1995)。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臺北市:遠流出版。
55.菲德超、李條非、陳虎平譯;Dennett, Daniel著(1990)。意識的解釋。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56.楊庸一 譯;Freud, Sigmund著(1975。圖騰與禁忌。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57.葉笛(2007)。葉笛全集4 評論卷。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58.雷蒙(2008)。從波德萊爾到超現實主義。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59.廖春鈴、張照堂、簡永彬、菅原慶乃(2008)。鄧南光百歲紀念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60.臺北市立美術館(2013)。迫聲音 : 音像裝置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
61.齊柏林(2013)。臺灣。臺北市:臺灣阿布電影出版。
62.劉永仁(2007)。臺灣超現實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
63.劉紀蕙(2004)。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市:麥田出版。
64.廚川白村著;陳曉男譯(1975)。西洋近代文藝思潮。臺北市:志文出版社。
65.潘顯仁(2010)。異象-典藏抽象繪畫展。臺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
66.鄧世光、簡永彬(2013)。再見鄧南光---攝影全集.1•東瀛寫真1929-1935。臺北市:夏綠原國際出版。
67.鄧世光、簡永彬(2013)。再見鄧南光---攝影全集.2•時代見證1935-1960。臺北市:夏綠原國際出版。
68.鄧世光、簡永彬(2013)。再見鄧南光---攝影全集.3•凝視浪漫19309-1971/極小相機1958-1971/文集。臺北市:夏綠原國際出版。
69.鞏卓軍、王靜慧 譯;Gaston Bachelard. 著(2003)。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0.黎風(2017)。圖像文化時代的影像詩學。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71.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市:東大出版。
72.蕭瓊瑞(2004)。撞擊與生發-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73.賴其萬、符傳孝 譯(1972)。夢的解析。臺北市:新潮文庫。
74.謝里法(1998)。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75.謝春德(2013)。微光行。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發行。
76.顏娟英(2001)。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77.Bavelier,Daphne(2013)。數位藝述.第參號。臺北市:數位藝術基金會雅墨出版。
78.Rees,A.L.(2011)。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

(四)報紙
1.山下武夫(1937.11.20)。一九三七年作品。臺灣日日新報。
2.山下武夫(1937.5.19)。科學と現代繪畫。臺灣日日新報。
3.山下武夫(1939.04.08)。蟻蝕。臺灣日日新報。
4.立石鐵臣(1935.10.06)。新興洋畫展。臺灣日日新報。
5.奈知安太郎(1936.10.14)。新興洋畫展隨想。台灣日日新報。
6.桑田喜好(1935.09.19)。新興洋畫的潮流-新興洋畫會介紹。臺灣日日新報。
7.堀辰雄(1930.07.21)。超現實主義の疑問-すこし獨斷的に。臺灣日日新報。
8.堀辰雄(1931.04.20)。『超現實主義……その他』/直覺。臺灣日日新報。
9.新見棋一郎(1937.05.11)。超現實主義繪畫。臺灣日日新報。
10.構造展(1935.09.06)。時代の流れは超現實主義へ構造展の大物二つ。臺灣日日新報。

(五)網路資料
1.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2019年10月25日,取自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2.國立臺灣文學館網站。2019年12月18日,取自http://nmtldig.nmtl.gov.tw/literature/09time/time_01.php
3.臺灣大百科全書。2020年01月05日,取自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4.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2019年11月21日,取自http://smdb.infolinker.com.tw/
5.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2020年40月17日,取自http://140.109.18.243/twart/System/index.htm

二、英文文獻
1.Gombrich・Ernst(1982).The Image and the Eye: 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Oxford: Phaidon.
2.Williams・Raymond(1989).What Was Modernism?,The Politics of Modernism
:Against the new Conformists.London。
3.Rudolf・Arnheim(1974).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