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紀弦及其詩學研究
作者:陳燕玲
作者(外文):Chen, Yen-Ling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葉鍵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紀弦詩學現代詩現代主義新現代主義Ji Xianpoeticsmodern poetrymodernismneo-moder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紀弦在臺灣現代詩壇上,具有開創先鋒的重要地位,他且寫了一輩子的詩,題材多元,極具獨特的個人風格。其一生分為大陸時期、臺灣時期及美西時期三個階段,經歷與作品都甚為可觀。本論文旨在探討紀弦的詩活動、詩論,以及他的詩作主要精神和藝術表現的手法,期透過這些論述,得以建構出屬於紀弦的詩學。
全文共分為八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先事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等,並將前人的相關研究成果作一瀏覽與討論。第二章概述紀弦的生平經歷,並將其複雜的出版品作一番整理與釐清。第三章討論紀弦在臺灣領導的現代詩運動,包含他之所以成為中國現代派的引火者的原因、現代派在臺灣能夠存活與發展的環境與人為因素、現代派論戰的概況,以及紀弦透過論戰所創構出來的「新現代主義」等內涵。第四章聚焦討論紀弦的詩觀與理論,藉由他所出版的詩論集建構出他的詩觀及其所提倡的詩論之發展脈絡與轉變;並探討其所建構的「新現代主義」之內涵與其矛盾。第五章藉由紀弦的詩作品來詮釋與分析其詩主要的精神意識所在。經由分類探討後,應可歸納出一種存在主義的精神,其中又深具個人主義的意識。第六章則透過紀弦的詩作來分析探討他的藝術手法,就其在語言結構上的風格,以及形式佈局上的特色來分類細加討論,探究其手法呈現出如何的美學效果,又如何透過象徵將其個人特有的「崇高」感表現在詩中。第七章綜觀紀弦對於臺灣詩壇的影響,將其對於現代詩與詩壇的貢獻及其因性格所產生的缺憾並現,或能提供後人重新省思一位重要的詩人在一特殊時代中的功與過,以及理解其如何回應社會的期待與聲音。第八章結論則針對研究目的將各章的討論作一結語,並就研究過程與結果預期未來可行的研究空間。
Ji Xian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reate a pioneer in modern poetry in Taiwan. He has been writing poetry all his life. There are many changes and have a unique personal style in the theme of his poetry. His lif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Chinese period, the Taiwan period, and the US-Western period. His experiences and works are very impressive.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his poetry activities, poetics, the main spiritual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of his poetry.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se arguments, Ji Xian's poetics can be constructed.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eight chapters: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First explain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scope, method, and browse and discuss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redecessors. The secon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Ji Xian, and sorts out and clarifies his complex publication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modern poetry movement led by Ji Xian in Taiwan. Including the reasons why he became the ignitor of the Chinese modernist,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factors that the modernists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aiwa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odernist debate, and the "new modernism" created by Ji Xian through the debate.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oetic view and theory of Ji Xian. Through his published collection of poems, he constructs his poetic view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advocated by him. And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radiction of the "new modernism". The fifth chapter interprets and analyzes the main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of his poems through the poems of Ji Xian. After discussion through classification, one should be able to sum up a spirit of existentialism, which is deeply individualistic.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his artistic techniques through the poems of Ji Xian. He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styles of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l layouts, and explores how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his techniques are presented. It symbolizes the unique character of "sublime" in his poetry. The seventh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ing on Taiwan's poetry. The contribution to modern poetry and poetry and its shortcomings due to personality. It may be possible to provide future generations to rethink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an important poet in a special era, and to understand how he responds to the expectations and problems of society. The eigh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discussion of each chapter fo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predicts the future feasible research space for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ults.
一、紀弦著作
(一) 詩集
《摘星的少年》增訂版,臺北:現代詩社,1963。
《飲者詩鈔》,臺北:現代詩社,1963。
《檳榔樹甲集》,臺北:現代詩社,1967。
《檳榔樹乙集》,臺北:現代詩社,1967。
《檳榔樹丙集》,臺北:現代詩社,1967。
《檳榔樹丁集》,臺北:現代詩社,1969。
《檳榔樹戊集》,臺北:現代詩社,1974。
《在飛揚的時代》增訂版,臺北:現代詩社,1953。
《晚景》,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
《半島之歌》,臺北:現代詩社,1993。
《第十詩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
《宇宙詩鈔》,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
《年方九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
(二) 詩論集
《紀弦詩論》,臺北:現代詩社,1954。
《新詩論集》,臺北:大業書局,1956。
《紀弦論現代詩》,臺中:藍燈出版社,1970。
(三) 散文
《小園小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終南山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園丁之歌》,臺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4。
(四) 綜合文集
《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五) 回憶錄
《紀弦回憶錄‧第一部:二分明月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紀弦回憶錄‧第二部:在頂點與高潮》,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紀弦回憶錄‧第三部:半島春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二、紀弦主編詩刊
《現代詩》第1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3年2月。
《現代詩》第8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4年冬季。
《現代詩》第10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5年夏季。
《現代詩》第11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5年秋季。
《現代詩》第13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6年2月。
《現代詩》第17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年3月。
《現代詩》第18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年5月。
《現代詩》第19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年8月。
《現代詩》第20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7月12月。
《現代詩》第21期,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58年3月。
《現代詩》第24-26期(合刊) ,臺北:現代詩出版社,1960年6月。
三、中文專書
丁旭輝編:《臺灣詩人選集‧紀弦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朱志榮、楊俊蕾編:《西方文論選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吳忠誠:《現代派詩歌精神與方法》,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吳慶學編著:《紀弦書函補遺》,臺中:白象文化,2017。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出版有限公司,1989。
林亨泰:《林亨泰全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9。
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金漢等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封德屏編:《狼之獨步:紀弦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特刊》,臺北:文訊雜誌社,2013。
封德屏編:《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市:唐山出版社,1998。
陳太勝:《象徵主義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旭光:《中國詩會的會通——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
陳定學:《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陳政彥:《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臺灣現代詩運動》,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出版有限公司,1993。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Ⅱ》,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
須文蔚編:《紀弦》(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9),臺南:臺灣文學館,2011。
葉 朗:《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
楊一鳴編:《文壇史料》,大連:大連書店,1944。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趙一凡等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
劉正偉:《早期藍星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
劉正偉:《覃子豪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
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四、譯文專書
Albert Camus(阿爾貝‧卡繆),嚴慧瑩譯:《薛西弗斯的神話》(Le Mythe de Sisyphe), 臺北:大塊文化,2017。
Arthur Schopenhauer(阿圖爾‧叔本華),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世界》(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臺北:志文出版社,1974。
Arthur Schopenhauer(阿圖爾‧叔本華),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Schopenhauer Essays) ,臺北:志文出版社,1979。
David Lodge(戴維‧洛奇)編,葛林等譯:《二十世紀文學評論》(Twentieth-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上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Edmund Burke(艾德蒙‧柏克),林盛彬譯:《崇高與美之源起》(A philosophical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 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1。
Erich Fromm(艾利希‧佛洛姆),葉頌壽譯:《夢的精神分析》(The Forgotten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reams, Fairy Tales and Myths),臺北:志文出版社,1986。
Erich Neumann(埃利希‧諾伊曼),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Gerhard Schulz(葛哈特‧舒爾慈),李中文譯,《浪漫主義:歐洲浪漫主義的源流、概念與發展》(Romantik:Geschichte und Begriff),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7。
Irving Seidman(厄文.賽德曼),李政賢譯,《訪談研究法》(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
Jean-Paul Sartre(尚保羅‧沙特),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L'etre et le neant ),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
Martin Heidegger(馬丁‧海德格爾),彭富春譯:《詩‧語言‧思》(Poetry, Language, Thought),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Paul Foulquie(保羅‧富爾基埃)著,高秋雁譯:《存在主義》(L'existentialisme),臺北:結構群,1989。
Raman Selden(拉曼‧塞爾登),劉象愚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The Theory of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Rene Wellek,Austin Warren(勒內‧韋勒克,奧斯汀‧華倫)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Theory of Literature),臺北:志文出版社,2000。
Richard E. Palmer(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Hermeneutik),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
Sir Thomas More(湯瑪斯‧摩爾),劉麟生譯,《烏托邦》(Utopia),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8。
Wallace Martin (華萊士‧馬丁)編,馬海良譯,《當代敘事學》(Recent Theories of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まつなみ しんざぶろう(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臺北:志文出版社,1982。
五、學位論文
朱 天:《紀弦、覃子豪與林亨泰之詩學理論研究:以象徵與現代為重心》,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
吳婉琪:《紀弦的神學詩》,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7。
陳雪惠:《永遠的摘星少年-紀弦及其詩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9。
莊千慧:《詩人自我形象書寫研究:以紀弦、余光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3。
六、期刊論文
白 萩:〈在舊金山與紀弦話詩潮〉,《笠》第171期,1992年10月,頁104-124。
古遠清:〈關於紀弦歷史問題的兩點辯證〉,《葡萄園詩刊》第194期,2012年夏季號,頁34-35。
向 明:〈從路易士到紀弦——讀紀老六十七年前的詩集〉,《文學世紀》第34期,2004年1月,頁8-10。
吳心海:〈「巨人之死」與「巨星隕了」——路易士兩首詩作的辨析及史料新發現〉,《臺灣詩學學刊》第16期,2010年12月,頁281-288。
林巾力:〈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中外文學》第39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85-133。
林巾力:〈冷戰意識形態與現代主義的文化想像——以戰後臺灣與中國的現代詩論述為觀察中心〉,《中外文學》第46卷第2期,2017年6月,頁123-160。
林亨泰:〈現代派運動與我〉,《現代詩季刊》復刊第20期,1993年7月,頁12-17。
林淇瀁:〈五○年代臺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第11期,1999年7月,頁45-61。
夏婉雲:〈從紀弦〈吠月之犬〉到商禽的〈阿米巴弟弟〉〉,《創世紀詩雜誌》第184期,2015年9月,頁155-159。
郭 楓:〈論詩活動家紀弦和《現代詩》興滅〉,《鹽分地帶文學》第5期,2006年8月,頁167-182。
張 默:「現代詩社」和「現代派」是兩碼子事——請看老詩人紀弦如是說及其他〉,《創世紀》第108期,頁112-116。
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藍星詩選‧獅子星座號》,1957年8月,頁2-9。
寒 爵:〈所謂「現代派」〉,《反攻》第153期,1956年4月,頁20。
曾進豐:〈至極華美的完成——弦詩的死亡想像〉,《高雄師大學報》第39期,2015年12月,頁85-108。
楊佳嫻:〈都市、戰爭與新一代上海「現代派」詩人——以《現代》、《新詩》、《詩領土》為觀察對象〉,《中極學刊》第6輯,2007年12月,頁67-94。
楊佳嫻:〈路易士(紀弦)在「論陷期」上海的活動——以《詩領土》為中心的考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1期,2010年10月,頁45-88。
瘂 弦:〈我的詩路歷程——從西方到東方〉,《創世紀》第59期,1982年10月,頁27-29。
鄒桂苑:〈紀弦研究資料彙編〉,《文訊》第114期,1995年4月,頁96-102。
羅 青:〈俳諧論紀弦〉,《書評書目》第28、29期,1975年8,9月,頁20-30,97-106。
七、報紙
陳千武:〈臺灣現代詩的演變〉,《自立晚報》,1980年9月2日,副刊1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