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現代」的用法及其相對意義--以五、六○年代詩論為考察
書刊名:臺灣詩學學刊
作者:蔡明諺
出版日期:2004
卷期:4
頁次:頁23-44
主題關鍵詞:現代主義現代詩反共愛國五○年代臺灣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期刊論文
1.洛夫(1956)。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創世紀,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蟄存(1933)。又關於本刊中的詩。現代,4(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殷海光(1959)。胡適與國運。自由中國,20(9),282-2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紀弦(19560201)。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紀弦(195302)。宣言。現代詩,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洛夫(1959)。五年之後。創世紀,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亨泰(195712)。中國詩的傳統。現代詩,20,3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瀛濤(1953)。原子詩論。現代詩,3,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瀛濤(1954)。原子之夢。現代詩,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贏濤(1956)。詩論應有的發展。創世紀,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白萩(1960)。實驗階段。創世紀,1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洛夫(1960)。第二階段。創世紀,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53)。個體主義與民主政治。自由中國,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施治華(1958)。分析中美會談結果及「不使用武力」聲明。自由中國,1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胡適(1959)。關於言論自由和反共救國會議。自由中國,20(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顧維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顧維鈞回憶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rendt, Hannah、林驤華(1995)。極權主義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光中(1989)。掌上雨。掌上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紀弦(1954)。紀弦詩論。台北:現代詩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施蟄存(2000)。往事隨想。往事隨想。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68)。現代詩論。現代詩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覃子豪(1968)。真實是詩的戰鬥力量。覃子豪全集(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紀弦(1951)。新詩現代化─新傳統的尋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瀛濤(1954)。原子詩論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