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創造思維策略融入高中國文教學之理論與實踐
作者:王清平
作者(外文):Ching-Ping Wa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溫光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創造思維思維能力訓練國語文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Creative thinking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Teaching of readingTeaching of writing composi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創造思維」代表高層次的思維體系,它握有激發創造精神的主導權,能啟迪思維主體建立多元、創新的表現力,是一套十分適合高中生學習的思考系統。
本論文旨在探討「創造思維」策略如何融入高中國文「閱讀」與「寫作」之課程,並探討此一系列教學方案實施成效及影響。本論文選擇十二項「創造思維」策略,以筆者任教高中一年級兩個班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三個學期的國文「創思教學」的實踐。
本論文共分七章,除緒論及結論外,第二章為文獻探討,主要針對「創造力」、「創造思考教學」與「國語文創造思考教學」的定義與相關研究進行相關文獻整理與說明。第三章至第六章,這四章依據「創造思維」能力由淺至深,分別從先備期、進程期、積累期、高階期,探討十二項「創造思維」策略融入「閱讀」、「寫作」教學課程活動的可行方案,並蒐集學生「閱讀」鑑賞、「寫作」的成果與心得回饋,再加入筆者觀察、反思,分析「創造思維」策略融入高中國文課程的表現成果及可行性。第七章為結論。
綜合本論文主要研究結果及研究發現,可歸納為以下六項:
一、「創造思維」策略結合國文課程,能帶動筆者和學生的教、學動力,可為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二、「創造思維」策略確實能有效鬆動學生的慣性、單一面的思考模式,刺激學生活潑的創造表現,相當程度地燃起學生求新尋異的企圖心。
三、就「閱讀」活動方面,散文類的文本能有效作為「創造思維」策略的使用教材,同時,「創造思維」策略也強化學生「閱讀」理解的深刻度,二者搭配相得益彰。
四、於「寫作」活動方面,貼近生活化的命題作文,能有效帶起學生實踐「創造思維」策略的多面向表現,作品呈現具個性化與獨特性,躍升作品的可閱讀性。
五、歷經一系列「國語文創造思考教學」之後,「創造思維」策略對於學習力較佳的學生有增益表現力的現象,也逐步拉大學習之間的差異程度。
六、在「閱讀」理解與「寫作」標準的範疇下,能兼具創造力表現者,僅占一成比例,推論是「國語文創造思考教學」的訓練時數零碎不完整,以及練習次數不夠充分之緣故。
"Creative thinking" represents a high-level thinking system. It holds the leading power to stimulate the creative spirit. It can serve as a mainstay to enlighten the thinking process and establish diverse and innovative expressive force. It is a very suitable thinking system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how the strateg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of "reading" and "writing compositions" of Chinese in Senior High School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and influence of this series of teaching programs are discussed. Twelve strateg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are selected in the research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10th graders of the two classes that I teach in National Hualien Senior High School. I have been carrying out teach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hinese for three semesters.
This research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mainly aims at the defini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of "creativity", "creative thinking teaching" and "teach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hinese." This is provided in order to organize and explai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From chapter three to chapter six, these four chapters are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from shallow to deep, from the preparation period, the processed period, the accumulated period and the advanced period respectively, to discuss the feasible schemes of twelve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These thinking strategi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reading" and "compositions of writing". Furthermore, students' reading appreciation, writing achievements and feedback are gathered.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results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into the Chinese curriculum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re added. Chapter seven is the conclusion.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paper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items .
1. The strateg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combined with Chinese curriculum can drive the motiv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e author and students. It can bring positive influence to students' reading and compositions of writing.
2. The strateg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can effectively release students' inertia and one-sided thinking mode,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ively creative performances. It has ignited the students' ambition to seek novelty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3. As far as "reading" activities are concerned, prose texts can be effectively used as teaching materials for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Meanwhile, the strateg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also strengthen students' depth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4. As for "compositions of writing" activities, propositional compositions close to life can effectively give rise to students' multi-faceted performances in practicing "cre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works is personalized and unique, and the readability of the works is enhanced.
5. After a series of " teach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Chinese", the strategies of "creative thinking" can enhance the phenomenon of the expressive force of students with improved learning ability, which also gradually widens the degre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6. In the categor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standards, only 10% of the research objects can express their creativity.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training hours of "teaching of creative thinking of Chinese" are fragmentary and incomplete, and the number of exercises is insufficient.
一、專書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于永萱、董偉山、陳存生、劉鶴:《創造思維學》(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
毛連煜、郭有適、陳龍安、林幸台:《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2000年)。
王天成:《創造思維理論 德國古典哲學創造思維理論的精華》(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王志榮、陽和坤:《思維能力與議論文寫作》(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志榮:《記敘文寫作思維與技巧》(北京: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更生:《文心雕龍選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更生:《國文教學面面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
王明通:《中學國文教學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王基倫、王榮生、白雲開、孫紹振:《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2年)。
王基倫:《國語文教學現場的省思》(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王焱明:《教學創新與創造思維的培養》(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開府、陳麗桂主編:《國文作文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王開府等作,孫劍秋編:《閱讀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09年)。
王鼎鈞:《靈感》(臺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
王慧茹:《國文教材教法及閱讀指導》(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
冉正寶:《語文思維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新知三聯書局,1961年)。
布裕民、陳漢森:《寫作思維技巧》(臺北:書林,1993年)。
成偉鈞等人:《高中語文創造思維訓練(一-三冊)》(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朱光潛:《談美》(臺北:名田文化,2003年)。
朱行能:《寫作思維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朱湘吉:《創造與生活》(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年)。
吳靜吉:《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20年)。
李嘉曾:《創造的魅力》(新竹:凡異文化,2003年)。
李錫津:《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臺灣書店,1987年)。
汪育才:《創造思維》(大連:大連海運學院出版社,1993年)。
初正平:《兒童創造能力之研究》(臺北:臺北女師專兒童研究實驗中心,1973年)。
周慶華:《創造性寫作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周鵬:《創造性閱讀訓練》(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
林基興:《閱讀力──收集、解讀、思考、判斷能力的源頭》(臺北:如何出版社,2005年)。
林慧玲:《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2年)。
邰啟揚、金盛華:《語文教育新思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姜繼維:《思維教育導論》(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12年)。
施羽堯:《創造思維淺說》(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年)。
胡倫貴、蕭文、黃誌勇、 劉誌峰:《人的終極能量開發──「創造性思維」及訓練》(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年)。
韋誌成:《語文教學思維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韋誌成:《現代閱讀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唐國慶:《創造思維與發明技法》(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徐斌:《創新也有技巧──腦力激盪的方法、工具、案例與訓練》(臺北:博誌出版社,2010年)。
殷秉鳳:《寫作思維:基礎理論與技能訓練》(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耿志堅:《閱讀的教學與導引》(臺北:新學林出版公司,2014年)。
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中行:《文言津逮》(北京:新華書店,2002年)。
張文成:《墨非定律》(臺北:幸福文化,2022年)。
張世慧:《創造力理論、教育與技法(三版)》(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8年)。
張四海、王定華編著;周明星主編:《超常思維力訓練》(臺北:稻田出版社,2005年)。
張玉成:《教師發問技巧》(臺北:心理出版社,1983年)。
張玉成:《批判思考及其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1993年)。
張玉成:《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13年)。
張春榮:《語文領域的創思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5年)。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臺灣東華,1992年)。
張高評主編:《實用中文寫作學》(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張鴻苓主編:《語文教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寶剛、陳保輝:《創造思維與技法》(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7年)。
教育大辭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年)。
教育部:《創造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2002年)。
曹明海:《語文教育學》(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年)。
眭平:《漫談:創造思維技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郭有遹:《創造心理學》(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
郭亨杰:《思維的擴展》(臺北:凡異文化事業,2003年)。
陳兵:《人類創造思維的奧秘──創造哲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金桂:《創造思維運用能力》(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
陳嘉英:《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
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臺北:師大書苑,1997年)。
陳龍安、朱湘吉:《創造與生活》(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9年)。
陳龍安:《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六版)》(臺北:心理出版社,2014年)。
彭健伯:《大創造——跨世紀的創造思維》(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年)。
彭華生:《語文教學思維論》(南寧:廣西教育,1996年)。
曾宗德:《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臺北:華立圖書公司,2014年)。
黃慶萱:《修辭學(增訂三版)》(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黃錦鋐:《國文教學法》(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經觀榮、王興芳:《創造學──理論與應用(二版)》(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12年)。
葉玉珠:《創造力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06年)。
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
蒲基維:《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
劉佩雲:《教出讀寫素養》(臺北:心理出版社,2018年)。
劉荊洪:《發明未來:創造思維與技法》(武漢:武漢出版社,2003年)。
劉道玉:《創造思維方法大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潘裕豐主編:《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臺北:華騰文化,2013年)。
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語文教育研究與探討》(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
魯樞元、錢谷融:《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盧羨文:《閱讀理解》(臺北:書林,1998年)。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魏飴:《散文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羅麗容:《文學理論》(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饒見維:《創造思考訓練 創思的心理策略與技巧》(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年)。
Bernie Trilling、Charles Fade著,劉曉樺譯:《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臺北:大雁出版社,2011年)。
C. G.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機構,2007年)。
Dr. V. R. Ruggiero著,游恆山譯:《實用思考指南 批判性思考及創造性思考的訓練》(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7年)。
Drucker, Peter F.著,劉真如譯:《下一個社會》(臺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George Lakoff、 Mark ohn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H. Lynn Erickson、Lois A. Lanning、Rachel French著,劉恆昌譯:《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2018)。
John Dewey著,章瑋譯:《我們如何思考》(臺北:商周出版社,2017年)。
Kenneth S. Goodman著,洪月女譯:《談閱讀》(臺北:心理出版社,1998年)。
Sternberg、Cubart著,洪蘭譯:《不同凡想──在一窩蜂文化中開拓創造力》(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9年)。
高橋誠著,游念玲譯:《圖解難題解決力》(臺北:城邦文化事業公司,2009年)。
高橋誠著,楊曉婷譯:《讓創意停不下來的有趣發想書》(臺北:文經社,2009年)。
約翰查非著,姜麗蓉、刁繼田、李學謙譯:《批判性思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二、期刊論文
毛連塭:〈實施創造性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第1期(1989年3月),頁2-9。
王振紅:〈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與創業教育》第5期(2010年9月),頁59-61。
王清平:〈「創造聯想思維」運用於高中國文「寫作」教學之理論與實踐〉,《中國語文期刊》第781期(2022年7月),頁64-98。
王清平:〈創思策略融入於高中國文讀寫教學中之理論與實踐──以「想像思維」為例〉,《問哲期刊》第13期(2022年7月),頁277-295。
王瑞:〈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對學生創造力之影響〉,《臺灣教育》第641期(2002年4月),頁24-28。
王睿千、林靜萍:〈創造思考教學模組對體育師資生創造力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第3期(2009年9月),頁39-51。
呂秋蓉:〈寓言寫作教學──以〈鷸蚌相爭〉為創造思考的實作練習〉,《國文天地》第281期(2008年10月),頁15-21。
李基常、廖信:〈高級職業學校創造思考機學模式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第3期(2000年8月),頁37-48。
李梅蘭:〈關於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思維的實驗研究〉,《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8期(2008年8月),頁125-129。
李萍:〈語文學科創造思考教學法淺談〉,《語文學刊》第5期(2007年5月),頁27-29。
幸曼玲:〈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第154期(2008年6月),頁4-8。
林于弘:〈「語文領域創造思考教學研究」之課程實踐與成果展現〉,《國民教育》第3期(2007年2月),頁3-10。
林秀貞:〈閱讀策略教學之實例分享〉,《南投文教》第29期(2010年3月),頁5-19。
林幸台、張昇鵬、黃桂君、張英鵬、陳昭儀:〈創造思考教學目標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10期(1994年6月),頁303-318。
林偉文、劉家瑜〈培育科學教學創造力:科學教學創新要素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1期(2016年9月),頁1-14。
林偉文:〈創意教學與創造力的培育──以「設計思考」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100期(2011年6月),頁53-74。
施海紅:〈高中語文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策略研究──以議論文寫作教學為例〉,《上海課程教學研究》第3期(2019年3月),頁33-38。
柯志恩:〈後設認知導向之創造思考模式在教學之應用〉,《課程與教學》第1期(2004年1月),頁15-29+178。
柯志恩:〈融合後設認知之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在師資培育課程之應用〉,《新竹師院學報》第19期(2004年),頁13-43。
洪久賢、洪昭榮、林麗娟、蔡長豔:〈影響教師創意教學因素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師大學報》第2期(2007年月),頁49-71。
洪蘭:〈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第129期(2004年4月),頁4-7。
范文芳:〈改進語文教學培養思辨能力〉,《語文學報》第7期(2001年1月),頁93-111。
孫克猷:〈靈感、直覺、頓悟在「創造性思維」中的地位和作用〉,《學術交流》第4期(1987年月),頁72-75。
徐建國:〈高中生批判思考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刊》第8期(1999年6月),頁457-506。
耿志堅:〈國中國文創造思維的閱讀教學導引──以劉鶚〈大明湖〉為例〉,《國文天地》第293期(2009年10月),頁17-24。
張玉成:〈如果有效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育》第1期(1989年3月),17-28。
張玉成:〈發問技巧與學生創造力之增進〉,《教育資料集刊》第30期(2005年12月),頁181-200。
張玉燕:〈批判性思考與語文教學〉,《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期(2004年7月),頁41-55。
張振成:〈如何培養創造思考能力〉,《創造思考教育》第11期(2001年6月),頁39-42。
張振成:〈創造思考教學的原則與策略〉,《菁莪季刊》第46期(2001年1月),頁66-69。
張振成:〈創造思考教學與創造力的培養〉,《創造思考教育》第10期(2000年6月),頁5-8。
張振成:〈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以培養富有創意的學生〉,《中等教育》第3期(1997年6月),頁68-72。
莊溎芬:〈打造閱讀心基因──淺談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山女高學報》第8期(2008年12月),頁17-32。
陳美芳:〈在高中國文課程融入思考訓練的試探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30期(2006年3月),頁243-260。
陳美華、許銘珊:〈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學生喜愛之教師人格特質〉,《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第5期(2010年12月),頁13-27。
陳淑絹:〈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語文創造思考、科學能力及科學相關態度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第35期(1993年6月),頁33-42。
陳膺宇:〈批判性思考運動初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9期(1994年9月),頁141-171。
葉玉珠:〈高層次思考教學設計的要素分析〉,《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1期(2002年7月),頁75-101。
董思捷:〈李商隱詩歌逆向思維初探〉,《新亞論叢》第14期(2013年12月),頁111-115。
詹秀美:〈創造的產品〉,《創造思考教育》第2期(1990年6月),頁44-47。
廖乃清:〈利用語文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欽洲學院學報》第22期(2007年6月),頁113-116。
趙玲:〈語文教學與學生靈感思維的培養〉,《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8年11月),頁68-70。
劉曉瑩:〈淺談語文教學中聯想和想像能力的培養〉,《池州師專學報》第19期(2005年8月),頁94-95。
鄭英耀、王文中:〈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應用心理研究》第15期(2002年9月),頁163-189。
蕭佳純、涂志賢:〈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量表之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期(2012年4月),頁87-118。
蕭佳純:〈教師人格特質、復原力與創意教學關聯之研究:多層次調節式中介效果的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第40期(2015年3月),頁85-115。
蕭顯勝、伍建:〈創造思考教學策略融入網路遊戲教學模式之建立〉,《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36期(2003年3月),頁38-52。
賴慶三:〈師院地球科學課程與教學中的創造力與批判能力之探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5期(2002年9月),頁337-374。
簡茂發:〈我國資賦優異兒童創造思考能力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第15期(1982年6月),頁97-110。
魏俊華:〈創造思考教學與教學策略在國小輔導活動的應用〉,《國教之聲》第29期(1995年10月),頁39-56。
Baldwin, A. Y, “ 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 of Creativ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12, (Spr.2001 ):121-125。
Costa P T., & McCrae R.R, “An Introduc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June.1992):175-215。
Rhodes, M,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Phi Beta Kappan 42 (Apr.1961):305-310。
Stein,M.L, “Creativity and culture,”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Jul.1953):311-322。


三、學位論文
丁鼎:《材料作文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王又平:《論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科教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王小萍:《高中生寫作表現及其創意與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王昭月:《高雄市高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以高雄中學與高雄女中學生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清平:《心智圖法之教學運用──以高中文言文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王詠晴:《高中國文閱讀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麗萍:《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河北:河北師範大學學科教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江如玲:《高中文言文教學與作文訓練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07年)。
何興中:《心智圖法教學運用於高中生數理資優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佩雲:《性別、創造力、自我檢校與幽默感的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呂祝義:《文言文閱讀理解歷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李勻秋:《高中國文教材閱讀教學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李光耀:《高職機械專業科目融入創造思考教學對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錫津:《創造思考教學對高職學生創造力發展之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林芳均:《文章結構與摘要教學對高一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邵恩棟:《中學寫作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南京:南京師範大學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紀淑琴:《「思考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寫作能力、後設認知、批判思考及創造思考影響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唐淑華:《創造思考策略融入國中國文修辭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譬喻和映襯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管理課程教學領導碩士在職班論文,2021年)。
唐嘉蓮:《以高一國文科教材進行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徐韻妮《「創造思考寫作教學」對國中資優生國文寫作成效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高淑婷:《高雄市國小教師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創造力教學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18年)
張庭馨《運用創造思考策略提升國中九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1年)
張惠如:《國小高年級閱讀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曹予生:《論「語文思維能力」及其培養》(上海:上海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許鈴佑:《國中課外閱讀教學課程設計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連啟舜:《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昭玲《創意作文教學與實踐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班級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9年)。
陳霞鄢《國小資優班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曾敬梅:《研究生玩興、幽默、創意態度,所知覺系所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詩萍:《高中文言文選文創思教學設計》(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葉玉珠:《中小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詹瓊華:《高中家政課程實施創造思考教學之成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淑蘭:《創造教學的研究與推動──以國語文實例為中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
劉昆夏:《國小科學創意教材發展與教學效果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劉芸珮:《閱讀投入與閱讀策略對閱讀素養之影響──以PISA 2009臺灣為例》(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劉亭妤:《創造思考融入國小四年級閱讀與寫作整合教學方案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劉雅築:《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巨鵬:《易經創造思考訓練模式之建構與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鄭英耀:《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性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蕭靖慧:《國小高年級繪本創作教學之想像與敘事表現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謝瑤玲:《企業領導者的整合直覺之研究》(臺中:逢甲大學商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2020年)。
羅瑞鳳:《現代散文閱讀教學對提升高一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四、高中國文教材
王瑋綸、黃釋瑩、彭義芳、陳湘芃(主編):《國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第一-五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公司,2020年)。
宋隆發、蕭水順(主編):《國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第一-五冊)(臺南:翰林出版事業公司,2020年)。
謝佩芬(主編):《國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第一-五冊)(臺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2020年)。
顏瑞芳(主編):《國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第一-五冊)(臺北:三民書局,2020年)。

五、其他網路資料
101學年度指考國文佳文。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址:https://www.ceec.edu.tw/files/file_pool/1/0J077550972184555288/ch06.pdf
106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址:https://www.ceec.edu.tw/。
107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國語文寫作能力測驗評分標準說明。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網址:https://www.ceec.edu.tw/。
天下雜誌──天下Web only(2020)。2025年最重要的工作技能是什麼?。網址: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958。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址:https://ctext.org/text.pl?node=146711&if=gb。
指考國文作文//「終身奉行的一個字」貪、帥、愛、玩都上榜。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598471
教育部(2013)。教育基本法。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家教育研究院)。網址:https://www.naer.edu.tw/upload/1/16/doc/288/%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95%99%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pdf。
陳淑娟(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3309/
詹志禹(2005)。人類的創造力從何而來?網址:https://blog.xuite.net/j61u4hjp6/twblog/127854099-%E4%BA%BA%E9%A1%9E%E7%9A%84%E5%89%B5%E9%80%A0%E5%8A%9B%E5%BE%9E%E4%BD%95%E8%80%8C%E4%BE%86%EF%BC%9F 
魏麗敏(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址: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506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