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作者:潘同泰
作者(外文):Pan, Tung-Tai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春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教學效能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teache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旨在探討並驗證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市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運用統計進行教育現況統計分析、考驗變項之差異、相關及結構方程模式的關係,驗證其因果關係之適配度。本研究工具為自編之「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調查問卷,正式問卷以分層比例抽樣方式,選取68所公立國民小學,830位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施測對象,問卷回收共計676份,回收率81.45%,可用問卷649份,隨即進行統計分析及考驗,研究結論如下:
一、學校組織文化現況屬於中高程度,以制度與規範層面較高、而專業與學習層面相對較低。
二、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現況屬於中高程度,以關懷支持的關係層面較高、而共塑願景與價值層面相對較低。
三、教師教學效能之現況屬於中高程度,以教學自我效能信念層面較高,而「教學策略與方法」層面相對較低。
四、不同擔任職務、學校規模及學校地區教師對學校組織文化整體與價值與態度、領導與氛圍等構面知覺有差異。
五、不同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學校規模與學校地區教師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整體與部分構面知覺有差異。
六、不同教育程度、擔任職務與學校地區教師對整體教學自我效能與部分構面知覺有差異。
七、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有顯著中高程度相關。
八、臺北市國民小學形塑學校組織文化,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能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
本研究依據以上結論提出建議,提供學校行政及國民小學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and ve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the test of the difference of variab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relat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verify the fitness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This research tool was a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aipei City's elementary schools". The formal questionnaire was sampled by stratified ratio, and 830 students from 68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pei were selected. Municip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ere the subjects of the test. A total of 676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81.45%. 649 questionnaires were usabl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esting were carried out immediatel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hool'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s at a medium-to-high level, with a high level of system and norms, and a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majors and learning.
2.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s at a medium to high level, with a high level of relationship based on caring and support, while a relatively low level of co-shaping vision and value.
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elongs to the medium to high level, the level of teaching self-efficacy belief is relatively high, whil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s relatively low.
4.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school sizes and school area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whole, values and attitudes, leadership and atmosphere.
5.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positions, school sizes and school area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the overall and partial dimension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6.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positions and school area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overall teaching self-efficacy and partial facets.
7.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and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8. The elementary School shapes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aipei.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大學與中學夥伴協作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45-66。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51(2),219-236。
王保進(2012)。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心理。
王淑珍(民108)。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同僚性與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王玉珍、李宜玫、吳清麟(2019)。青少年優勢力量表之發展研究。教育心理學報,50(3),503-528。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高等教育。
杜岐旺(民10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影響學生學習成效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何嘉惠(民107)。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彰權益能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呂紹弘(民109)。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李怡樺(民107)。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空間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
林天祐、吳清山、張德銳、湯志民、丁一顧、周崇儒、蔡菁芝(民92)。教育行政學。心理。
林金穗、鄭彩鳳、吳慧君(民101)。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3(2),55-85。
林忠仁(民99)。國民小學校長分布領導、灰猩猩效應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林奕成(民107)。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林進材(2015)。精進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與想像:教學與學習的寧靜革命。五南。
林海青(1996)。高中教師激勵模式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59-92。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五南。
林偉文(民91)。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林新發、王秀玲、黃秋鸞、仲秀蓮、顏如芳、鄧珮秀、林佳芬(2012)。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四縣市為例。教育行政研究,2(1),69-103。
林雍智(2021)。教育學門論文寫作格式指引:APA格式第七版之應用。心理。
邱怡和(2010)。競值途徑應用在國民中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吳昌期(2006)。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組織學習與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吳秀春(2014)。加強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有效方法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9),145-162。
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五南。
吳秋蓉(民107)。南部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知識管理、組織文化為中介變項(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吳清山(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生學習。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9(1),1-4。
吳勁甫(2008)。競值架構應用在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國銘(2019)。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與學生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教師教學效能為中介變項。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3,135-166。
邱憲義(民107)。高中教師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為中介變項、學效組織文化為調節變項(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周啟葶(2006)。以「學習社群」處進教師專業發展之分析。中等教育,57(5),94-113。
洪毓澤(2016)。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胡銘浚(民104)。國民小學校長教導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
黃永和(2005)。教學文化的概念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8(3),27-40。
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五南。
黃丞傑(民109)。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專業社群文化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黃秋桂(民109)。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踐與教師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師大書苑。
黃詞凰(民109)。校長關係領導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品質影響之研究—以關係利益、教師感恩為中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
黃建翔、吳清山(2013)。提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可行性策略探究:資料導向決定觀點。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7(1)。
黃鼎強(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許麗娟(民105)。幼兒園園長轉型領導、教保人員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許瑞芳(民107)。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素養、跨文化溝通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
施又瑀、施喻琁(2019)。務實的教師專業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2),37-45。
莊智驛(2012)。臺北市公立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
連倖誼、張雅筑(2017)。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1),75-104。
教育部(民112)。中華民國師資統計年報。取自: https://yearbook.inservice.edu.tw/main.aspx?page=download_statistics。
教育部(民105)。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教育部,105.2.15臺教師(三)字第1050018281號函。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 教育部。
教育部(民105)。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將於106學年度起轉型為教師專業發展支持系統。取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5BD57743E88E277#。
教育部(2023)。教育百科。取自: 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WikiContent?title=%E6%95%99%E5%AD%B8%E6%95%88%E8%83%BD&search=%E6%95%99%E5%AD%B8%E6%95%88%E8%83%BD
孫國華(民103)。國小教師心理資本、情緒勞務、實用智能與教學效能徑路模式之建構及驗證(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2010)。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學校行政雙月刊,60,138-158。
郭福豫(民104)。高職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
陳奎憙(1995)。學校組織與學校文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6,55-81。
陳奎憙(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4)。教育社會學導論。師大書苑。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揚智。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芝穎(民109)。臺中市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陳怡伊(民110)。外籍成人華語學習者知覺華語教師教學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以自我調控學習為中介變項(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怡君(2013)。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陳添丁(民107)。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張本文(民104)。國小校長服務領導、教師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張杏如(2021)。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引自: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前瞻、整合、學習與革新。學富。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立論與實踐。臺灣東華。
張奕華、吳怡佳(2008)。校長科技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4(1),171-194。
張淑儀、辛俊德(2011)。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83-103。
張裕弘(2009)。行銷,請先從內部做起:淺談以內部行銷策略提升教師教學效能。學校行政,64,66-67。
張新基(民97)。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張詩釧(民93)。 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張偉豪(民100)。SEM論文寫作不求人。三星統計。
張潤書(民80)。行政學。三民。
張德銳(民83)。教育行政研究。五南。
張德銳(2002)。以教學檔案提升教師教學效能。教育研究,104,25-31。
張德銳、李俊達、蔡美錦、陳輝誠、林秀娟、楊士賢、康心儀、黃柏翔、卓美月、鄧玉芬、管淑華、高紅瑛、邱馨儀、黃旭鈞、高婉妃、江啟昱、張淑娟(2005)。教學檔案—促進教師教學專業發展。高等教育。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媛甯、岳秀美(2012)。臺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絕之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學校行政,82,70-89。
謝文全(民93)。教育行政學。高等教育。
謝文芳(2007)。合作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綜合領域教學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饒見為(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五南。
國家教育研究院(2021)。社會互動論。2021.04.22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17/。
溫玲玉(民97)。組織文化、創新人格特質與自我調整學習對突破式創新績效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研究所。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五南。
楊淙富(2012)。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楊森豪(民97)。綜合高中校長課程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
梁金都、林明地(2015)。校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以發展學校集體智慧的策略。教育研究集刊,61(3),1-46。
蔡明貴(民111)。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
蔡慶文、范熾文、林清達(2006)。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29-48。
蔡政道(2010)。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組織文化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學系研究所。
蔡安繕(民106)。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健康與教師幸福感織關係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趙美珠(民107)。新北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交易領導對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潘慧玲、張素真、沈靜濤(2013)。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介下的發展:一所國中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2),145-174。
鄭宏旭(民111)。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分布式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政治大學。
劉姿君(民105)。大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分布式領導對教育成效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劉鎮寧(201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教師專業表現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聯性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42,67-102。
龔祐祿(民107)。國小校長學習領導、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習型學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英文部分
Ashton, P.T.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motivational paradigm for 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5 (5),28-32.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New York: Longman.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H. Freeman.
Baggozzi, R.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Acadamy of Marketing Sciences,16,74-94. Retriving from:http//dx.doi.org/10.1007/BF02723327.
Bollen, K. A., & Long, J. S. (1993). 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NewburyPark, CA: Sage.
Curran, P. J., West, S. G., & Finch, J. F. (1996). The robustness of test statistics tononnormality and specification error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1), 16-29.
Dembo, M. H, & Gibson, S. (1985).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chool impr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2), 174-184.
Ding, L., Velicer, W., & Harlow, L. (1995). Effects of estimation methods, number of indicators per factor, and improper solutions 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fit indic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 119-143.
Dyer, J. H., & Nobeoka, K. (2000).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 345-367.
Harrington, D. (2009).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
Hord, S. M.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 Southwest Educational evelopment Laboratory.
Hoy, W. K. & Miskel, C. G. (2006). 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 (林明地、王如哲、王瑞壎、江芳盛、何宣甫、李安明、林純雯、張明輝、湯堯、黃宗顯、簡玉敏、謝文豪、魏惠娟;初版)。麗文。(原著出版於2001)。
Kline, R. B. (201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Y: TheGuilford Press.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schools (pp. 23-44).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K.V. Mardia & K. Foster (1983). Omnibus tests of multinormality based on skewness and kurtosis, Communications in Statistics-Theory and Methods, 12:2, 207-221, DOI: 10.1080/03610928308828452
McGill, Michael E., et a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vol. 21, no. 1, Summer 1992, p. 4+.
National Board for Prefessional Teaching Stabdards (2021). Five Core Propositions, Retriving from: https://www.nbpts.org/standards-five-core-proposition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9). Creatiin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ments: First results from TALIS. Paris, France: Author.
Senge. P. M. (2019). 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郭進隆、齊若蘭譯;全新修訂版)。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1990)
Sathe, V (1983). Implic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A manager’s guide to action. Organization Dynamic.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57-81.
Sergiovanni, T. J. (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rgiovanni, T. J. (2002).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s?. New York: Routledge.
Scoot, W. (1992). Organization: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3rd.). Cliff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Tschannen-Moran, Hoy, A. W. K. (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28.
UNESCO (1966).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Record of the conference. UNESCO Statistic Repor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