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犯罪被害者研究在世界各地之發展現況及趨勢
書刊名:警學叢刊
作者:張平吾
作者(外文):Chang, Ping-wu
出版日期:2000
卷期:31:1=131
頁次:頁61-85
主題關鍵詞:被害者被害者學被害調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早期研究犯罪問題均以犯罪加害者為研究重點,認為犯罪者必然有其生理、心理、生活環境或生活特性上之缺失,導致其產生犯遙行為。而對犯罪被害者之研究與關注,大抵從刑法學觀點探討被害者在刑法上所應分擔責任為限。   自從門德爾遜(B.Mendelsohn)於1948年發表有關「犯罪及其被害者」一文以來,犯罪被害之研究始漸受世界各國重視;及至1960年代,才由一些自力救濟之倡導者、社會科學研究者、具革新理念之新聞記者、刑事司法人員及立法者才逐漸關心及同情犯罪被害者;他們認為被害者之所以被遺忘,係由於歷史及結構性之輕忽結果,如貧窮者只能進入較差學校、就業機會不公、被歧視及家庭關係解組等。至此,有關被害者學課題之探討乃漸為研究犯罪者所重視,並有其國際組織、會議、刊物及全美150餘所大專院校開設被害者學課程。並於西元1973年以後,每隔三年召開一次國際被害者學會議,擴展被害者學之研究內涵,並創建被害者學相關理論及對被害者加以調查,使被害者學成為犯罪學研究的一股新趨勢。 
圖書
1.法務部(1998)。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台北市: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建安(1997)。犯罪被害人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Doerner, W. G.、Lab, Steven P.(1998)。Victimology。Cincinnati, Ohio:Anderson Publishing Co.。  new window
4.von Hentig, Hans(1948)。The Criminal and His Victim: Studies in the Sociobiology of Crim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Karmen, A.(1989)。Crime Victims: An Introduction to Victimology。Pacific Grove,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6.Sutherland, E. H.(1939)。Principles of Criminology。Philadelphia:Lippincott。  new window
7.Wolfgang, M. E.(1975)。Patterns in Criminal Homicide。Montclair, NJ:Patterson Smith。  new window
8.Wallace, H.(1998)。Victimology。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resno。  new window
9.Amir, M.(1971)。Patterns in Forcible Rap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0.張平吾(1999)。被害者學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