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春秋公羊傳》中「借事明義」之思維模式與表現方法
書刊名:文史學報. 中興大學
作者:胡楚生
作者(外文):Hu, Chu-se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30
頁次:頁1-31
主題關鍵詞:春秋左傳公羊傳借事明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5
《春秋》中有「借事明義」之實例,本文之作,旨在探討《春秋》「借事明義」的原因、表現方法、以及表現方法背後所依緣的思維模式等相關問題,全文分為六節。 第一節,引論。此節說明本文探討的幾項重點。 第二節,《春秋》「借事明義」之原因。此節探討《春秋》所以要「借事明義」的原因,主要在於孔子以平民的身份,想要為人倫社會建立是非標準,卻不便於明顯地直陳其說,所以,才筆削《春秋》,借著春秋的歷史事件,進行褒貶,因而彰明他所想要傳達的意義。 第三節,《春秋公羊傳》「借事明義」之第一種表現方法。此節探討《公羊傳》對於《春秋》所作的闡釋,以為「借事明義」的第一種表現方法,主要是借用春秋歷史中的信史事件,去彰明其中的意義,對於此種表現方法,本節之中,引用實例,去加以說明。 第四節,《春秋公羊傳》「借事明義」之第二種表現方法。此節探討《公羊傳》對《春秋》所作的闡釋,以為「借事明義」的第二種方現方法,主要是所借用的歷史事件,卻與春秋的信史不相符合,《春秋》卻借用此種不符信史的事件,去彰明其中的意義。對於此種表現方法,本節之中,也引用實例,去加以說明。 第五節,《春秋公羊傳》中「借事明義」之思維模式。此節探討《春秋公羊傳》中「借事明義的兩種表現方法,其內在所依緣的思維模式,究竟有何不同,及其所以不同的原因。 第六節,結語,此節主要在於說明,《春秋公羊傳》「借事明義」所以會有第二種表現的方法,主要的原因,仍在「《春秋》是經,不是歷史」,經可曲折達義,史必據事直書,《春秋》主要是為萬世制法,不是為後代紀實。
會議論文
1.胡楚生(1999)。皮錫瑞《春秋通論》析評。高雄。245-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逢祿(1972)。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臺北:復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班固、顏師古(1963)。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苞(1983)。春秋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慶(1997)。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隸樸(1983)。春秋三傳比義。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董仲舒、蘇輿(1974)。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司馬遷(1993)。史記。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楚生(1981)。略論《三國演義》與裴松之《三國志注》之關係。古典文學(第3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陳立。公羊義疏,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漢)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晉)陳壽(1991)。三國志,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徐彥。公羊傳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孔穎達。左傳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孔廣森。公羊通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明)羅貫中(1997)。三國演義,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清)陳灃(1997)。東墊讀書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