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公羊災異學說流變研究--以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為中心之考察
作者:黃啟書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Chi-sh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葉國良
夏長樸
李偉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何休災異公羊解詁春秋公羊傳He Xiuscourge"Gongyang Jiegu""Chunqiu""Gongyangzhu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綜觀兩漢災異學,主要有春秋公羊災異學說、洪範五行傳學說、明堂月令學說、京氏易學說、齊詩災異學說,以及數術方士與讖緯之說等等不同流派。其中「始推陰陽,為儒者宗」之董仲舒,實為最重要的理論建構者。然而董仲舒以後的《公羊》學者中,以災異說聞名者並不算多。相較於董仲舒對災異理論的貢獻,實不相襯。本論文即以何休《公羊解詁》為中心,運用「因例求例」的方法,考察董仲舒以後春秋公羊災異學說的流變及與其他災異學說的相互關係。論文共分為七章: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董仲舒至何休之間春秋公羊災異學說之發展
第三章 何休災異理論之考察
第四章 何休災異理論與其他災異學說之比較
第五章 何休災異理論與東漢政治之關係
第六章 春秋公羊災異學說之流變與省思
第七章 結論
所得到的具體結論,如下:
一、隱括師言,使就繩墨:何休《公羊解詁》的災異詮釋,多有承襲董仲舒者。在災異項目與運用的原則上,亦遵守《公羊傳》災、異分立的觀念,對應原則乃以陰陽感應為主。在災異譴告模式上,則修正董仲舒所提出「先以災譴,後異畏」的主張,回歸到較符合《春秋》經傳的單純對應譴告模式。另外,更積極對《春秋》134則災異例,加以修整、補全;對於董仲舒混用占星法則的矛盾,謹慎校正;對於災異占候事件的取捨,也約束在更小的時間範圍內。
二、因例明例,廣文正論:因何休精研條例之學,除藉以校訂董仲舒之失外,更常援引其他如時月日例等義例用以解釋災異,以增添災異學的經學價值。此外,更歸納出許多通論大多數災異項目的義例。雖諸例有承襲前人之處而非出何休之手,但何休在堅守公羊災異學的立場下,對先師所不足之處,轉益多師。對於學術發展,實較墨守一家更為積極、開展。
三、援引他經,墨守《公羊》:何休雖批評前人「援引他經,失去句讀」。然《解詁》中卻時見其援引他家學說。檢視其對諸般材料的態度,並非用以反駁,而是用以佐證。此一為轉化他派學理為吾方之助力的策略;也受到是漢會通群經的風氣所致。如何休雖資取劉向災異說,亦引《尚書‧洪範》之言。但內容只限於陰陽感應原則及占候事件上;對於五行五事之說絕不採用。吾人更可此現象,證明「董仲舒以《洪範五行傳》說災異」、「《洪範五行傳》乃董仲舒所作」等舊說之誤。何休雖有《風角注》等接近於京氏易學的著作。但在《解詁》中,何休並未運用風角、或分卦直日之法來推度災異致因。134例災異詮釋中亦只有兩處「取京房之占」,故江藩之說乃言過其實。就讖緯之說而言:除了一處明引《易中孚記》之語外,其餘災異例解釋是否如徐彥《疏》說皆出於緯書,不無可疑。且相關內容亦未改變春秋公羊災異學說的基本立場。故就數量或內容而言,何休災異理論與讖緯的關係並不如想像中的密切。
四、志述《春秋》,以諷時政:何休雖沒有現實災異事件的占驗文章。但在身遭黨錮之時,乃選擇以經學著述來表達對於時政的看法。其災異詮釋中便透露對東漢主幼臣專、朝政崩壞、閹寺貪擾虐民等弊端的批判。又將星孛釋為「掃故置新」,藉以強調孔子為漢制法之旨。故除以災異詮釋敷陳君王「應變改政」、「復古恤民」之道,更積極為漢室求撥亂反正,進致太平的治世鴻謨。即一方面用「掃故」表示「撥亂」,批駁漢末「離經叛道」的施政;另一方面以「置新」陳言「反正」,對於孔子所留下的《公羊》家法加以闡揚。
五、異義可怪,其道寖微:何休雖修正董仲舒說鑿枘不入、相互矛盾的缺陷,但仍舊存在有許多出例現象及對應詮釋體系錯雜等問題。而董仲舒「貴微重始」的重要觀念,卻在修正中同時被揚棄。使得公羊災異要旨與他派的理念差距,越見模糊。再加上其時見徵引他派經說,徒令後人混淆理論界限。凡此皆影響春秋公羊災異理論的正常發展。再加上其學說在災異項目上不如《洪範五行傳》可無限衍忒、推度方式不如《京房易傳》精確、現實運用不如讖緯自由便利等等因素,更促使公羊災異說趨於衰微。又因《公羊》本身「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屢為歷代學者所詆諆。主要保存災異理論的〈五行志〉,在後代史書中亦聊備一格。當〈五行志〉逐漸回歸《春秋》「記異而說不書」的原貌時,亦宣告災異學說正式退出經學範疇。董仲舒與何休用心改造災異舊說的努力,依舊無法取代長久以來「推災異之象於前,圖安危禍亂於後」的流弊。災異學終成為一門已死的「天人之學」。
一、專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孔廣森,《春秋公羊通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本)
孔穎達,《毛詩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孔穎達,《禮記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廣文書局影印,1963年)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王先謙,《漢書補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年影印光緒26年刻本)
王先謙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明文書局影印,1988年)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國維,《王觀堂先生全集》(台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皙,《春秋皇綱論》(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王嘉,《拾遺記》(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影印《漢魏叢書》本)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79年)
王鳴盛,《蛾術編》(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79年)
王樹榮,《公羊何注考訂》(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影印《紹邵軒叢書》本)
司馬遷,《史記》(台北:洪氏出版社影印,1974年)
史墨卿,《墨學探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左丘明著,韋昭注,《國語》(台北:漢京文化公司影印,1983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皮錫瑞著,周予同注,《經學歷史》(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伏勝,《尚書大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朱文鑫,《天文考古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人人文庫》第82種)
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台北:光復書局,1959年據明初刊本影印,改題《朱熹全集》)
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何休,《左氏膏肓》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影印《漢魏遺書鈔》本)
何休,《穀梁廢疾》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影印《漢魏遺書鈔》本)
呂大圭,《春秋五論》(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呂凱,《鄭玄之讖緯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new window
宋濂等,《元史》(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李昉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影印,1959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76年《文史叢刊》之43)new window
李淳風,《乙巳占》(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十萬卷樓叢書》本)
李道平著,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台北:維新書局,1981年)
李調元,《金石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石刻史料新編》本)
杜佑,《通典》(台北:新興書局影印,1959年)
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沈欽韓,《漢書疏證》(台北:台灣大學總圖書館藏書,光緒26年浙江書局刊本)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文史叢刊》之28)new window
京房,《京房易傳》,(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影印《漢魏遺書鈔》本)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周天游,《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周紹賢,《兩漢哲學》(台北:文景書局,1978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new window
房玄齡等,《晉書》(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92年)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姚振宗,《後漢藝文志》(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9年《二十五史補編》本)
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拾補》(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9年《二十五史補編》本)
洪适,《隸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石刻史料新編》本)
洪适,《隸續》(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石刻史料新編》本)
洪乾祐,《漢代經學史》(台中:國彰出版社,1996年)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1979年)
胡安國,《春秋胡氏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四部叢刊》續編本)
胡承諾,《繹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續百子全書》本)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7年)
范曄,《後漢書》(台北:洪氏出版社影印,1978年)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78年《文史叢刊》之48)new window
孫月峰,《仿宋孫批胡刻文選》(台北:弘道文化公司,1971年影印上海錦章圖書局本)
孫希旦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孫志祖,《讀書脞錄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本)
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new window
孫復,《春秋尊王發微》(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孫詒讓著,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影印,1987年)
容庚,《商周彞器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影印,1985年)
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徐浩,《二十五史論綱》(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影印上海世界書局本,改題《廿五史述要》)
徐難予,《漢靈帝與漢末社會》(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桓譚,《新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四部備要》本)
浦起龍,《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91年)
翁銀陶,《公羊傳漫談》(台北:頂淵文化公司,1997年)
荀悅,《申鑒》(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影印《漢魏叢書》本)
袁宏著,張烈點校,《兩漢紀(下):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7年)
高亨,《周易古經今注》(台北:樂天出版社影印,1972年)
高亨,《周易古經通說》(台北:樂天出版社影印,1972年)
商承祚,《殷契佚存》(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本)
崔適,《春秋復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3年)
張廷玉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張秉權等,《殷虛文字丙編(中編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三)》,(台北:新興書局影印,1963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85年《文史叢刊》之71)new window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年)
脫脫等,《宋史》(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莊存與,《春秋正辭》(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本)
許敬宗,《(影弘仁本)文館詞林》(東京:古典研究會,1969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出版社影印,1974年)
陳立,《公羊義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陳立著,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影印,1988年)
陳則通,《春秋提綱》(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陳柱,《公羊家哲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陳壽,《三國志》(台北:洪氏出版社影印,1984年)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new window
陳澧,《東塾讀書記》(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天象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古代天文學史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曆法、曆書》(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章炳麟,《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58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等三種》(台北:世界書局,1984年)
章權才,《兩漢經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惠棟,《九經古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本)
惠棟,《春秋說》(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本)
曾樸,《補後漢書藝文志并考》(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9年《二十五史補編》本)
湯志鈞等,《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程元敏,《中國經學史講義》(台北:作者自刊本,1989年)
程樹德,《九朝律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程顥、程頤,《二程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鄂爾泰等,《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台北:華聯出版社影印,1964年)
馮時,《星漢流年:中國天文考古錄》(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
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new window
黃暉,《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黃奭,《黃氏逸書考》(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黃樸民,《何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年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復文出版社,1986年影印,改題《春秋左傳會注》)
楊俊光,《墨子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葉國良等,《經學通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
廖平,《廖平選集(下)》(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
臧琳,《經義雜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彙編》本)
蒙文通,《經史抉原》(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趙汸,《春秋師說》(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趙汸,《春秋屬辭》(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趙順孫,《四書纂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趙鵬飛,《春秋經筌》(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劉文典著,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向,《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劉珍,《東觀漢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影印《乾隆聚珍版叢書》本)
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劉師培,《國學發微》(台北:台灣大新書局,1965年影印《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劉逢祿,《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本)
劉逢祿,《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經解續經解春秋類彙編》本)
劉敞,《春秋權衡》(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歐陽修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蔣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
諸以敦,《熊氏後漢書年表校補》(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本)
鄭樵,《六經奧論》(台北:大通書局,1969年影印《通志堂經解》本)
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盧央,《京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蕭吉著,錢杭點校,《五行大義》(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錢大昭,《後漢書補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本)
錢侗,《崇文總目輯釋》(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書目續編》本)
戴君仁,《春秋辨例》(台北:國立編譯館,1978年)
戴望,《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中國思想名著叢書》本)
鍾文烝著,駢宇騫、郝淑慧點校,《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鍾肇鵬,《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4年)
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韓嬰,《韓詩外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瞿曇悉達編,李克和點校,《開元占經》(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
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80年)
魏源,《魏源集》(台北:鼎文書局影印,1978年)
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蘇輿,《翼教叢編》(上海:上海書店,2002年)
蘇輿著,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龔自珍,《龔定庵全集類編》(台北:世界書局,1960年)
-------------
日原利國,《漢代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6年)
田中麻紗巳,《兩漢思想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6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1967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青山定雄,《讀史方輿紀要索引:中國歷代地名要覽》(台北:洪氏出版社影印,1984年)。
-------------
弗雷澤(Franzer,J.G.)著,汪培基譯,《金枝》(台北:久大文化公司及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李約瑟(Joseph,Needham)著,曹謨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五):天文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 Brown,A.R.)著,夏建中譯,《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
基辛(Keesing,Roger M.)著,張恭啟、于嘉雲合譯,《當代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二、學位論文
李妍承,《董仲舒春秋學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張永儁教授指導,1999年)new window
林麗雪,《漢代天人合一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戴君仁教授指導,1973年)
張廣慶,《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研究》(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沈秋雄教授指導,1989年)
黃啟書,《董仲舒春秋學中的災異理論》(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夏長樸教授指導,1995年)
三、單篇論文
王保頂,〈儒學文化視野中的災異觀及其意義:以漢代為例〉,《孔孟月刊》35卷4期(1996年)new window
江乾益,〈漢代詩經學齊詩翼氏學述評〉,《興大中文學報》7期(1994年)new window
江藩,〈公羊先師考〉,《隸經文》(台北:華文書局1965年影印咸豐3年《粵雅堂叢書》刻本)
吳青,〈災異與漢代社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88期(1995年)
李宗桂,〈評海峽兩岸的董仲舒思想研究〉,《哲學研究》1990年第2期。
周何,〈公羊摘例〉,《靜宜學報》第5期(1982年)
金德建,〈李育公羊義四十一事輯證〉,《古籍叢考》(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徐復觀,〈先秦儒家思想發展中的轉折及天的哲學大系統的建立: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兩漢思想史(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震,〈公羊榷論〉,《國學論衡》(蘇州:國學會,1936年)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的來歷〉,《古史辨(五)》(台北:藍燈出版社影印,1987年)
陳槃,〈春秋公羊傳辨義〉,《學術季刊》5卷2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6年影印1955年原刊本)
章炳麟,〈瑞安孫先生傷辭〉,《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章炳麟,〈駁建立孔教議〉,《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楊世文,〈漢代災異學說與儒家君道論〉,《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楊向奎,〈論何休〉,《繹史齋學術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潘重規,〈春秋公羊疏作者考〉,《學術季刊》4卷1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6年影印1955年原刊本)
賴炎元,〈董仲舒與何休公羊學之比較〉,《南洋大學學報》3期(1969年)
錢穆,〈東漢經學略論〉,《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new window
戴君仁,〈董仲舒不說五行考〉,《梅園論學集》(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0年)new window
簡博賢,〈徐疏公羊述稿〉,《興大中文學報》第3期(1990年)new window
顧頡剛,〈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古史辨(五)》(台北:藍燈出版社影印,1987年)
-------------
中嶋隆藏,〈何休の思想〉,《集刊東洋學》第19號(仙台:東北大學中國文史哲研究會,1967年)
日原利國,〈災異と讖緯:漢代思想へのアプロ-チ〉,《東方學》第43輯(東京:東方學會,1972年)
末永高康,〈董仲舒陰陽刑德說について〉,《中國思想史研究》第15號(京都: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會,1992年)
田中麻紗巳,〈《春秋公羊解詁》緯書關聯個所〉,《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1993年)
田中麻紗巳,〈何休の災異解釋について〉,《東方學》第60輯(東京:東方學會,1981年)
伊藤計,〈董仲舒の災異說:高廟園災對という上奏文を中心にして〉,《集刊東洋學》第41號(仙台:東北大學中國文史哲研究會,1979年)
吉川忠夫,〈黨錮と學問:とくに何休の場合〉,《東洋史研究》第35卷第3號(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76年)
杉浦豐治著,藤井倫明譯,〈關於《公羊疏》成立時代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卷2期(2002年)new window
坂本具償,〈何休の災異解釋について〉,《哲學》第36集(廣島:廣島哲學會,1984年)
坂本具償,〈漢書五行志の災異說:董仲舒說と劉向說の資料分析〉,《日本中國學會報》第40集(東京:日本中國學會,1988年)
岩本憲司,〈災異說の構造解析:何休の場合〉,《中國研究集刊》總第17號(大阪:大阪大學中國學會,1995年)
岩本憲司著,林慶彰譯,〈董仲舒災異說的構造解析〉,《經學研究論叢(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板野長八,〈災異說より見た劉向と劉歆〉,《東方學會二十五周年論集》(東京:東方學會,1972年)
武田時昌,〈京房の災異思想〉,《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平河出版,1993年)
重澤俊郎,〈董仲舒研究〉,《周漢思想研究》(東京:大空社重刊,1998年)
重澤俊郎著,孫彬譯,〈《公羊傳疏》作者時代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卷2期(2002年)new window
渡會顯,〈劉歆の災異思想について〉,《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7集(東京:大正大學大學院,1983年)
稻葉一郎,〈春秋公羊學の歷史哲學: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の立場〉,《史林》第50卷3號(京都:史學研究會,196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