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公羊傳》「正」思想研究
作者:王聖雅
作者(外文):WANG,SHENG-YA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鄭卜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公羊傳五始RamspositiveFiveyu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研讀《公羊傳》者,必由「五始」入門,即是為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五事,此五事是《公羊》思想之要旨,是《公羊傳》內容思想由天下貫人事的建構。本論文認為《公羊傳》的「正」是代表王道布政施教的內容,亦是《公羊傳》在整體褒貶思想的中心,並非只在政治正統上作用,《公羊傳》在多方面的思想表現皆有「正」的多層次意義在其中,這些意義總體而言都是具有道德的原則和本質,所以《公羊傳》的「正」的確有著道德思想的考量於其中。而《公羊傳》「正」的意義的實質內容與狀態是什麼,此是本論文欲研究的問題。
《公羊傳》思想以「元」為最高之本體,是為創生萬事萬物之源頭,進而具備萬事萬物之理,甚至具備最純粹而良善的道德。「春」與「正」皆是為「元」所統攝而創生,而「元」中已涵蓋「正」之意義,萬事萬物體「元」而行出來的言行狀態,皆是「正」;「春」為四季年歲之始,是應「元」之創生之義而生,亦是年歲之「正」;人體「元」之最良善純粹之道德,而行之的「正確」、「合宜」之事,而此「正確」、「合宜」之事應用於人事政治即為「正」,故為人道政治之始,即為《公羊傳》之「正」之狀態。也就是說在《公羊傳》的「五始」系統中,「元」代表著至上、最高的萬事萬物萬理之本體,是一切事務道德的源頭,「春」則是象徵著「元」動而創生天地之後,年歲萬物的開始,而「正」是人之君王受「元」之下貫而體之後,所當行之正確的行為言語,「正」代表了一切的人道政治的正確準則。
「正」於《公羊傳》一書中不論是在核心思想系統,或是文本記載史料的價值判斷上,皆有著重要而特殊的位置,此為本論文欲亦研究發揮《公羊傳》「正」內涵思想的動機。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是以「道德」的角度切入《公羊傳》「正」之思想,去釐清分析《公羊傳》「正」的思想要義以及內涵。共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釐清《公羊傳》「正」字的用法、內涵、並挖掘其深層的思想內涵;二是分析並展現「正」的思想內涵意義在《公羊傳》的實質表現。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pring, the king, the first month, the public, the five things, the five things is the "ram" thinking of the gist, is "Gongyangzhuan" Content thought by the worl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ositive" of the "Gongyangzhuan" is the cont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kingdom and the "Gongyangzhuan" in the center of the whole idea of complacency, not only in political orthodoxy, Many aspects of the ideological performance are "positive" multi-level significance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is a moral principle and essence, so "Gongyangzhuan" "positive" does have the moral thinking of them. And the meaning and status of the meaning of "Zheng Yang" is "positive". This is the question of this thesis.
The idea of "Gongyangzhuan" is the highest body of "Yuan", which is the source of all things, and all the things that have the most pure and good morality. "Spring" and "positive" are created for the "yuan", and "Yuan" has covered the meaning of "positive", and the words and deeds of the " ; "Spring" for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r seasons, is the "yuan" of the creation of the righteousness, is also the age of "positive"; human "yuan" the best of pure moral, and the line of "correct "And" appropriate ", and this" right "and" appropriate "is applied to the fact that the personnel politics is" positive ". Therefore, it is the" positive "state of" Gongyangzhuan ". That is to say, in the "five-point" system of "Gongyangzhuan", "Yuan" represents the supreme, the highest of all things, the source of all affairs, "spring" is a symbol of "Yuan" After the cre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beginning of all ages, and "positive" is the king of the king by the "Yuan" under the body, the correct behavior of the words, "positive" represents all the humanitarian The correct criteria.
It is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place to judge the value of the historical data, whether it is in the core system of thought or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Gongyangzhuan". This is also the study of "Gongyangzhuan" "Positive" connotation of the idea of motiv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cut into the thought of "positive" in the view of "mor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ral" and to clarify the ideological and connotation of "Gong".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o clarify the "Gongyangzhuan" "positive" word usage, connotation, and dig its deep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and show the "positiv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in the " The real performance.
壹、古籍
1.【周】卜子夏:《子夏易傳》(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3.【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4.【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5.【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詩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6.【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7.【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8.【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9.【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10.【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60年)
1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9年版)
1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周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13.【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14.【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15.【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16.【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刊刻:《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印行)
17.【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18.【宋】胡瑗:《周易口義》(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19.【宋】方聞一:《大易粹言》(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0.【宋】司馬光:《溫公易說》(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1.【宋】王晳:《春秋皇綱論》(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2.【宋】劉敞:《劉氏春秋傳》(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3.【宋】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2010年)
24.【宋】蘇轍:《詩集傳》(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三·詩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5.【宋】蘇軾:《書傳》(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二·書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6.【宋】蘇軾:《東坡全集》(紀昀編撰:《四庫全書·集部三·別集類》) 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7.【宋】呂本中:《春秋集解》(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8.【宋】蔡沈:《書經集傳》(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二·書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29.【宋】黄度:《尚書説》(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二·書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0.【宋】林之奇:《尚書全解》(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二·書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1.【宋】張虙:《月令解》(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四·禮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2.【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3.【宋】崔子方:《崔氏春秋經解》(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4.【宋】李明復:《春秋集義》(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5.【宋】洪咨夔:《春秋說》(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6.【宋】葉夢得:《春秋公羊傳讞》(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7.【宋】劉敞:《劉氏春秋意林》(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8.【宋】沈棐:《春秋比事》(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39.【元】程瑞學:《春秋本義》(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40.【元】程端學:《三傳辨疑》(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41.【明】倪元璐:《兒易外儀》(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42.【明】王樵:《春秋輯傳》(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43.【清】牛紐:《日講易經解義》(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44.【清】孔廣森撰,郭曉東等點校:《春秋公羊經傳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5.【清】莊存與撰,郭曉東等點校:《春秋正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46.【清】劉逢祿撰,曾亦點校:《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47.【清】劉逢祿撰,曾亦點校:《春秋公羊釋例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48.【清】鄭方坤:《經稗》(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七·五經總義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 )
49.【清】庫勒納、李光地:《日講春秋解義》(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50.【清】焦袁熹:《春秋闕如編》(紀昀編撰:《四庫全書‧經部五‧春秋類》,上海市: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
51.【清】劉師培:《劉師培經學敎科書》(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
52.【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中市:文聽閣圖書,2008年)
貳、專書(以出版年份排序)
1.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書局,1971年版)
2.李宗侗註譯:《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1973年)
3.程發軔:《春秋要領》(台北:蘭臺書局,1976年初版)
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2版)
5.張錦郎:《中文參考用書指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83年出版)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漢京文化出版,1987年2月出版)
7.顧頡剛:《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中國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版)
8.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食貨出版社出版,1990年出版)
9.姜亮夫:《歷代名人年里碑傳總表》(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1993年出版)
10.蔣慶:《公羊學引論》(中國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1.浦衛忠:《春秋三傳綜合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12.翁銀陶:《公羊傳漫談》(台北:頂淵出版社,1997初版)
13.謝金良:《穀梁傳漫談》(台北:頂淵出版社,1997初版)
14.郭丹:《左傳漫談》(台北:頂淵出版社,1997初版)
15.雪克註譯:《新譯公羊傳》(台中:三民書局,1998年,4月出版)
16.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通論》(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出版)
17.段熙仲:《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2002年)
18.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5月出版)
19.張端穗:《西漢公羊學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20.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初版4刷)
21.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著:《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出版)
22.許雪濤:《公羊學解經方法:從公羊傳到董仲舒春秋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陳榮捷編、楊儒賓等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2006年,7月出版)
24.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6月出版)
25.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2006年7月)
26.楊樹達:《春秋大義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上海發行所發行,2007年版)
27.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硏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28.陳柱:《公羊家哲學》(台中:文听閣圖書,2008年)
29.吳龍川:《劉逢祿公羊學硏究》(台北:花木蘭文化,2008年)
30.翁麗雪:《東漢經學之政治致用論》(台北:花木蘭文化,2009年)
31.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32.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5月版)
33.賴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9月版)
34.趙友林:《《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
35.許抗生等著:《中國儒學史‧兩漢卷》(湯一介、李中華主編《中國儒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36.陳其泰:《清代公羊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37.鄧國光:《經學義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8.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台北:里仁出版社,2011年初版)
39.周予同:《中國經學史講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40.黃開國:《公羊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41.郜積意:《兩漢經學的曆術背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42.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43.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台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2版)
44.林穎政:《明代春秋學研究》(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6月初版)
45.林穎政:《明代春秋著述考》(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10月初版)
參、博碩士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序)
1.簡松興:《公羊傳的政治思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9年,碩士論文)
2.李新霖:《春秋公羊傳要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5月,博士論文)
3.陳登祥:《公羊傳的正名思想》(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
4.傅鏡暉:《中國歷代正統論研究─依據春秋公羊傳精神的正統論著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93年,碩士論文)
5.鄭卜五:《凌曙公羊禮學硏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6.歐修梅:《《春秋公羊傳》解經方法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碩士論文)
7.劉國民:《董仲舒的經學詮釋及天的哲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 2003年,博士論文)
8.曾志偉:《《春秋公羊傳》三科九旨發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5年7月,碩士論文)
9.簡逸光:《公羊傳、榖梁傳比較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2007年,博士論文)
10.蕭又寧:《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碩士論文)
11.李曉維:《試論春秋公羊學主要思想及其現代價值》(西安理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碩士論文)
12.孫秀偉:《董仲舒「天人感應」論與漢代的天人問題》(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系,2010年,博士論文)
13.關也:《公羊、穀梁記事異同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2年6月,碩士論文)
14.李歆:《《春秋公羊傳》思想研究》(南昌大學,中國哲學系,2013年6月,碩士論文)
15.周俊擘:《《公羊傳》、《榖梁傳》義例比勘》(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2015年,碩士論文)
16.路高學:《董仲舒王權合法性理論研究》(河南大學,中國哲學系,2015年12月,碩士論文)
肆、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份排序)
1.于首臺:〈董仲舒的「元」就是「元氣」嗎?〉(《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一期)
2.陳恩林:〈《春秋》和《公羊傳》的關系〉(《史學史研究》,1982年,8月)
3.呂紹綱:〈董仲舒與春秋公羊學〉(《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3月)
4.葛荃:〈論《春秋·公羊傳》的「大一統」政治思想〉(《政治學研究》,1987年,6月)
5.葛榮晉:〈中國古代經權說的歷史演變〉(《孔子研究》,1987年,7月)
6.孫克強:〈孔子「權變」思想初探〉(《史學月刊》,1988年,4月)
7.陳筱芳:〈《公羊傳》何以首立學官〉(《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6月)
8.浦偉忠:〈何休與《公羊》學三世遞進的歷史進化觀〉(《史學史研究》,1993年,3月)
9.林麗娥:〈從正名思想談《公羊傳》對孔子華夷大義的闡發〉、〈從正名思想談《公羊傳》對孔子華夷大義的闡發(續)〉(管子學刊,1994年,第1期)
10.劉家和:〈論漢代春秋公羊學的大一統思想〉(《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6月)
11.晁岳佩:〈「春王正月」王字淺說〉(《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12.葛志毅:〈《公羊傳》大一統釋義發微〉(管子學刊,1998年,第4期)
13.寇養厚:〈漢武帝為何重視《公羊傳》〉(《文史哲》,1999年,第4期)
14.陳其泰:〈論《公羊傳》〉(《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9年,4月)
15.張春英:〈論孔子「正心」的育人觀〉(《齊魯學刊》,第156期,2000年第3期)
16.郜積意:〈論《公羊傳》的闡釋策略〉(《人文雜誌》,2000年,第5期)
17.晁岳佩:〈《公羊傳》解經方法初探〉(《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
18.何乃川:〈董仲舒的元始陰陽觀〉(《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3期,頁113)
19.劉國民:〈董仲舒之「元」的重新詮釋〉(《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20.盧鳴東:〈何休「卦氣說」窺管─《春秋》「元年春王正月」例釋〉(《東華漢學》,第二期,2004年5月)
21.汪高鑫:〈論董仲舒對《公羊傳》大一統思想的發展〉(《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10月)
22.劉國民:〈論《公羊傳》對《春秋》的解釋〉(《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
23.李巖:〈近二十年來《公羊傳》與《谷梁傳》研究綜述〉(《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2月)
24.徐岩:〈公羊家的經權思想〉(《文教群論‧文教資料》,2007年2月號上旬刊)
25.黃忠天:〈從《春秋》始元談《春秋》的經學意義〉(教育部九十四年度人文社會科學史料點及研讀計畫,《春秋繁露》研讀計畫(二),計畫主持人:楊濟襄、鄭卜五,第五次會議資料)
26.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意圖探析〉(《現代哲學》,2008年5月)
27.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特質發微〉(《孔子研究》,2008年7月)
28.王薇:〈簡說《公羊傳》的大一統思想〉(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2008年10月)
29.平飛〈《公羊傳》以義解經的特質發微〉(孔子研究,2008年,第4期)
30.黃開國:〈《公羊傳》的形成〉(《齊魯學刊》,2009年,1月)
31.汪榮:〈漢代公羊學經權觀中的法律思想探析〉(《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月)
32.解麗霞:〈「以義解經」:經典解釋與文化創新的橋梁—讀《〈公羊傳〉「以義解經」探微》〉(《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8月)
33.張娣:〈論《論語》的樂正〉(《船山學刊》,2010年第3期)
34.朱松美:〈「權變」與《公羊春秋》在漢代的興盛〉(《孔子研究》,2010年,11月)
35.黃開國:〈《公羊傳》的現實批判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11月)
36.許雪濤:〈《公羊傳》中『權』之分析〉(《求索》,2011年,6月)
37.李景明、宫云維:〈《公羊傳》「大一統」新探〉(《浙江學刊》,2011年,第1期)
38.黃開國:〈《公羊傳》的大一統思想〉(齊魯學刊,2011年,第3期)
39.陳其泰:〈春秋公羊學說獨具的經學品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3月,第40卷第2期)
40.馬志偉:〈《春秋公羊傳》的核心思想與流傳過程諸論〉(《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12月)
41.楊德春:〈孔子整理修訂《春秋》的三種方式與《春秋穀梁傳》、《春秋公羊傳》的性質〉(《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月,11月)
42.黃開國:〈董仲舒「貴元重始說」新解〉(《哲學研究》,2012年,第4期)
43.孫俊紅:〈孔子論「正」的思想內涵及其意義價值〉(《河北學刊》,第34卷、第4期,2014年7月)
44.李靜:〈《春秋公羊傳》之三世〉(長安大學學報,地15卷、第4期,2013年12月)
45.王永年:〈論「政者,正也」—孔子政治哲學思想發微〉(《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3年,4月)
46.王秋月:〈析莊存與經學思想中的「行權」觀〉(《東岳論叢》,2014年,2月)
47.岳天雷:〈漢代公羊經權思想研究述評〉(《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3月,第29卷,第1 期)
48.楊晶晶,宋建國:〈春秋「出奔」現象中的「和為貴」〉(《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14年,9月)
49.鄭任釗:〈何休《公羊解詁》的君主論思想〉(《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11月)
50.王文東:〈董仲舒公羊學對儒家仁義論的創造性闡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月)
51.閆春新:〈周漢儒學轉型期中的「尊王」與「王魯」—兼及《谷梁春秋》和《公羊春秋》的兩漢命運〉(《北方論叢》,2015年,3月)
52.劉慧:〈「公羊三世」說與清末改制〉(《華東政法大學》,2015年,4月)
53.王若菡:〈論《公羊傳》權變思想中的『反經合道』〉(《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五期)
54.丁德科:〈司馬遷對公羊學「大一統」思想的發展〉(《博覽群書》,2015年,12月)
55.劉小楓:〈儒家公羊派與歷史哲學—對現代公羊學問題的一個簡扼回顧〉(《甘肅社會科學》,2015年,12月)
56.向晉衛:〈「撥亂反正」與漢代政治文化〉(《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1月)
57.李光迪:〈「天下歸一」—公羊學視角下的何休「進夷狄」思想〉(《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3月)
58.陳徽:〈公羊「三世說」的演進過程及其思想意義〉(《孔子研究》,2016年,3月)
59.唐元:〈西狩獲麟:《春秋》三傳的解經體式與視野〉(《求索》,2016年,4月)
60.薑廣輝:〈《春秋》大義〉(《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5月)
61.胡振濤:〈《公羊傳》—西漢中後期政治行為的經學依據〉(《山海經‧文史典故》,2016年6月)
62.閻靜:〈一部史書啟迪一個時代的史學批評—孔子《春秋》史學價值的再認識〉(《求是學刊》,2016年,7月)
63.黃開國:〈莊存與重春秋公羊學的經學取向〉(《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6年,7月)
64.楊乃喬:〈口傳注經與詮釋歷史的真值性(上)—兼論公羊學的詮釋學傳統和體例及其他〉(《學術月刊》,2016年,9月)
65.陸建松:〈從春秋大義看君臣關系—楊樹達先生《公羊傳君不使乎大夫解》質疑〉(《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11月)
66.李元:〈《春秋》「元」義的多重內涵及其張力〉(《理論界》,2016年,第七期)
67.黎漢基:〈「權」的歸屬—以《穀梁傳》祭仲廢立事件爲例〉(《國學學刊》,2016年,12月)
68.平飛、樊曉印:〈《公羊傳》大一統思想新探〉(《蘭州學刊》,173期)
69.張高評:〈劉知幾《春秋》《左傳》學─兼論詩化知史學觀〉(《文與哲》,第十二期,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