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美學、民族誌與文學的文化功能:專訪嘉布瑞兒.舒瓦伯教授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嘉布瑞兒.舒瓦伯王明月王明月邱漢平 引用關係梁一萍 引用關係陳艷姜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chwab, GabrieleChiu, HanpingLiang, IpingCheng, Yuan-jung
出版日期:2001
卷期:30:4=352
頁次:頁128-147
主題關鍵詞:民族誌書寫文化後現代人類學柯里福溫尼卡特拉岡美學文學移轉佛洛伊德食人現象主要過程次要過程克里斯蒂娃論定詩語的革命包勒斯憂鬱症群體共識人文模式李歐塔德勒茲美的美學雄偉美學欲望生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批評理論研究所所長舒瓦伯(Gabriele Schwab),一九九八年暑期在國際人文理論學院(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ory in the Humanities) 講授「想像人種誌:文學研究中的人類學傾向」專題研究。三位來自臺灣的學者,也在西班牙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tiago de Compostella)參加這項研習會,對於舒瓦伯教授講述的以人類學重新定位文學研究,頗為傾倒,因此做了一次專訪。訪談中討論的議題,包括民族誌作為因應人文學科危機之基礎,乃基於回歸文學之文化功能,把文學作為文化接觸的媒介。其次談論從不同理論尋找工作靈感,並從中組合適用的理論。文學移轉(literary transference)被視為在移轉性空間中運作,這個空間存在於文化編碼方式和無意識的世界之間。舒瓦伯教授也說明自己理論之人文傾向,並比較其所持模式與德勒茲(Gilles Deleuze)及李歐塔(J-F Lyotard)等非人文模式之異同。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