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科技政策的先導:吳大猷與科導會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楊翠華
作者(外文):Yang, Tsui-hua
出版日期:2003
卷期:10:2
頁次:頁67-110
主題關鍵詞:吳大猷李國鼎蔣中正蔣經國科導會國科會Wu Ta-youLi Kuo-tingChiang Kai-shekChiang Ching-kuoCommission for science developmentCSDNational science councilNS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
  • 點閱點閱:219
臺灣開始研訂全面性的科學政策,始自一九六七年「國家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簡稱科導會)的成立。該會的創設,來自於當時總統蔣中正的主動領導,與以往學者倡議鼓吹政府規劃科學,無論在格局規模、思想理念或發展方向方面,均大不相同。感受總統「知遇之恩」,間歇回國主持科導會的吳大猷,一開始就確定一個從「國家」的觀點來談科學的基本原則,不再侷限於學術的觀點,而是從國家社會的需要(如教育、經濟、國防等方面),來制訂全盤的政策,擬定長期的計畫。國家如何規劃科學發展?科導會所確定的基本政策是否合宜?所研擬的藍圖對臺灣科學發展有無功效?本文是臺灣科技發展系列研究之一環,旨在探究所謂「國家建設」與科學奠基的關係,及其在國防科技、工業研究方面所引發的爭議。
The appearance of science policy in Taiwan started in 1967, when the Commission for science Development (CSD) was organized under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Founded by President Chiang Kai-shek, the principles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SD differed from previous efforts in promoting science by academics such as Hu Shih and Wang Shih-chieh. Wu Ta-you, who was invited by the President to direct the CSD, drafted a long-term plan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national need” instead of “academic independence”. Based upon the American model, his emphasis on basic research caused arguments about the priority of applied science. Was the top-down policy of CSD suitable for Taiwan’s socie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science and so-called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its effect on controversies about national defense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期刊論文
1.楊翠華(19950600)。任鴻雋與中國近代的科學思想與事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上),頁295-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翠華(19990600)。王世杰與中美科學學術交流,1963-1978:援助或合作?。歐美研究,29(2),41-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翠華(20021200)。胡適對臺灣科學發展的推動:「學術獨立」夢想的延續。漢學研究,20(2)=41,327-3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家驊(1959)。三十年來的中央研究院。大陸雜誌,19(8),221-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大猷(1985)。華羅庚係軍政部選派赴美研究(書簡)。傳記文學,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崇熙(1995)。臺灣大型科學發展策略的回顧。科技報導,163,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胡升華(1998)。1945-1948年中國的一場核物理熱。中國科技史料,19(4),4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秋原(1976)。論科學及其發展問題並評吳大猷君之三文。中華雜誌季刊,7-9月號,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家驊(1959)。三十年來的中央研究院。大陸雜誌,19(8),221-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大猷(1985)。華羅庚係軍政部選派赴美研究(書簡)。傳記文學,47(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崇熙(1995)。臺灣大型科學發展策略的回顧。科技報導,163,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升華(1998)。1945-1948中國的一場物理熱。中國科技史料,19(4),4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秋原(1976)。論科學及其發展問題並評吳大猷君之三文。中華雜誌,1976(7)/1976(9),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浩博(1983)。二次大戰後中美科技發展政策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崇熙(1989)。台灣科技政策的歷史研究 (1949-1983年)(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浩博(1983)。二次大戰後中美科技發展政策的比較研究,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岳勳(2002)。臺灣科技政策機制變遷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招健(1994)。透視國科會衛星計畫之決策與規劃過程(1988-1994),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鍾岳勳(2002)。臺灣科技政策機制變遷之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龔招健(1994)。透視國科會衛星計畫之決策與規劃過程(1988-1994),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吳大猷(1987)。八十述懷。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工研二十年紀要編修小組(1993)。工業技術研究院二十年紀要。工業技術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大猷(1977)。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大猷(1989)。在臺工作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大猷(1986)。吳大猷文選三:教育問題。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央研究院(1957)。中央研究院概況(民國十七年至四十六年)。中央研究院概況(民國十七年至四十六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丘宏義(2001)。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江炯聰(1991)。臺灣科技政策的形成、制訂與執行等相關問題。科技與本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968)。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五十六年七月-五十七年六月)。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五十六年七月-五十七年六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7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7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7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概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概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大猷(1977)。回憶。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大猷(1986)。博士方塊。博士方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大猷(1986)。人文、社會、科技。人文、社會、科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大猷(1986)。科學與科學發展。科學與科學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大猷(1987)。八十述懷。八十述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大猷(1989)。在臺工作回憶。在臺工作回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大猷(1992)。我的一生:學、研、教、建言。我的一生:學、研、教、建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俊義(1991)。專業化的過程及臺灣的科學發展。科技與本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胡適(1986)。發展科技的重任和遠路。胡適演講集,冊二。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78)。總統蔣公科學思想言論集。總統蔣公科學思想言論集。沒有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97)。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968)。各國科學與技術發展。各國科學與技術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賴樹明(1999)。真言:吳大猷傳。真言:吳大猷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De Price, D. J.(1982)。The Parallel 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in Context。Cambridge, MA。  new window
27.胡適(1986)。發展科學的重任和遠路。胡適演講集(第2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工研二十年紀要編修小組(1993)。工業技術研究院二十年紀要。工業技術研究院二十年紀要。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中央研究院(1957)。中央研究院概況(民國17年至46年)。中央研究院概況(民國17年至46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丘宏義(2001)。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江炯聰(1991)。臺灣科技政策的形成、制訂與執行為相關問題。科技與本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68)。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56年7月─57年6月)。國家科學委員會年報(56年7月─57年6月)。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71)。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7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簡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7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概況。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概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吳大猷(1986)。博士方塊。博士方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吳大猷(1986)。人文、社會、科技。人文、社會、科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大猷(1986)。科學技術與我國急務。科學與科學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吳大猷(1992)。我的一生:學、研、教、建言。我的一生:學、研、教、建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林俊義(1991)。專業化的過程及臺灣的科學發展。科技與本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國家安全會議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1978)。總統蔣公科學思想言論集。總統蔣公科學思想言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董光璧(1997)。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長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劉鳳文(1968)。各國科學與技術發展。各國科學與技術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賴樹明(1999)。真言─吳大猷傳。真言─吳大猷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Price, Derek J. De(1985)。The Parallel Structur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 in context: Reading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Cambridge, Massachusetts。  new window
其他
1.朱家驊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錢思亮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國鼎檔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國家安全會議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