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識課程協同教學實施方式之研究--以南部五所大學校院為例
書刊名:正修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吳百祿
出版日期:2004
卷期:1
頁次:頁79-99
主題關鍵詞:通識課程協同教學大學校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
  • 點閱點閱:15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通識課程之協同教學實施方式。首先分析協同教學的相關文獻,接著以文件分析法,進一步瞭解南部五所大學校院(中山大學、高雄師範大學、正修科技大學、輔英科技大學和文藻外語學院)於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設的通識課程是否運用協同教學,以及其協同教學之方式。 本研究最後提出五項檢討:1.通識課程實施協同教學已初具雛形;2.通識課程實施協同教學的科目數量偏少;3.教育部專案辦理的協同教學科目較多,學校自力辦理的協同教學科目較少;4.通識課程實施協同教學之成效有待進一步之研究;5.通識課程協同教學之規劃方式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此外,本研究也提出五項建議:1.加強通識課程協同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2.教育部繼續編列專案經費,推動通識巡迴講座課程;3.加強通識課程協同教學實施方式之比較與研究;4.建構教師專業對話機制,加強教師分享專業研究成果;5.學校行政宜積極配合,並發展通識課程協同教學為學校特色。
期刊論文
1.柯啟瑤(2000)。協同教學的初探。翰林文教雜誌,15,8-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Whitehouse, F.(1951)。Teamwork: An approach to a higher professional level。Exceptional Children,18(1),75-82。  new window
3.高紅瑛(20000900)。協同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77,57-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福生(19991000)。生動活潑的學習型態--協同教學。教師天地,102,52-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毛連塭(1965)。協同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國教之友,16,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春芳(1995)。協同教學法。中等教育,43(3),54-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清濱(1999)。如何實施協同教學。研習資訊,15(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煬彬(20010600)。「協同教學」在國中階段所面臨之困境。中學教育學報,8,77-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rown, John Seely、Collins, Allan、Duguid, Paul(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8(1),32-42。  new window
10.黃俊傑(20011200)。邁向二十一世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境界--從普及到深化。通識教育,8(4),4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洪輝華(2003)。技職校院通識教育『課程統整』之途徑以『人性之價値』課程為例。第二屆人文價値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之理論基礎研討會,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樹德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2003)。通識教育與基礎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與方法。第十一屆全國通識教育研討會,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大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介裕(2003)。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跨校學群課程之規劃--儒家義利之辦與現實世界課程芻議。第二屆人文價値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之理論基礎研討會,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 。樹德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德隆(1999)。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統整。「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57-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志能(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立翠屏國中環境教育為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福生(20010000)。國民小學協同教學實施之分析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教育部(2001)。協同教學模式實例。臺北:教育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arner, H. G.(1995)。Teamwork models and experience in education。Boston, MA:Allyn & Bacon。  new window
3.Robert, C.、Sue, C.(1983)。Focus on team teaching。Michigan:Michigan Association of Middle School Educator East Lansing。  new window
4.Johnson, D. W.、Johnson, R. T.(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Boston, MA:Allyn & Bacon。  new window
5.國立中山大學(2003)。國立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簡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邦正(1987)。教育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eggs, D. W.(1964)。Team teaching--Bold new ventur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林進才(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Garrett, J. G.(1995)。Social psychology of teamwork。Medical and psychological teamwork in the care of the chronically ill。Springfield, IL:Thoma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