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1. | 李裕和、林文強(1997)。羽毛球比賽時間結構與供能特點的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17(3),26-32。 延伸查詢 |
2. | 陳俊汕(20010900)。世界級羽球男子雙打選手第三拍技術探討。體育學報,31,239-248。 延伸查詢 |
3. | 程勇民(2006)。羽毛球男子雙打多球訓練規律的研究。中國體育科技,42(1),102-107。 延伸查詢 |
4. | 李森(2005)。中國羽毛球男雙與國外優秀選手發接發技戰術的比較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6),84-86。 延伸查詢 |
5. | 饒寶健、孔慶霞(2005)。關於羽毛球雙打發球落點變化及穩定性的技術分析。湖北體育科技,24(1),97-98。 延伸查詢 |
6. | 涂國誠(20070900)。羽球新規則的實施對單打競賽時間結構及技術使用率的影響。體育學報,40(3),129-141。 延伸查詢 |
7. | 田俊寧(2004)。羽毛球男子雙打發球方通過第三拍爭取主動的研究。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3(4),37-39+63。 延伸查詢 |
8. | 李鶴洲(2006)。從隔網對抗項群競賽規則演進趨勢看羽毛球規則的變革取向。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1),72-76。 延伸查詢 |
9. | 房蘶(2006)。羽毛球新規則的特點及對策分析。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2(3),50-56。 延伸查詢 |
10. | 丘玉芳(1998)。對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第三拍的探討。中國體育科技,34(10),33-35。 延伸查詢 |
11. | 劉建和、楊成波(2005)。隔網對抗類項群(乒、羽、網、排)技術和打法演進過程的初步考察。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1(2),64-68。 延伸查詢 |
12. | 戴臨中(2006)。實行新規則後對乒乓球基礎訓練的思考。體育科學,23(6),62-66。 延伸查詢 |
13. | 汪敏(2004)。中外藝術體操創新動作發展現況與對策。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7(12),1706-1707。 延伸查詢 |
14. | 劉建和(2005)。論運動技術預見。成都體育學院學報,31(6),82-85。 延伸查詢 |
15. | 楊繼美(20060300)。2004年雅典奧運會羽球比賽紀錄分析與探討。運動教練科學,6,61-69。 延伸查詢 |
16. | 鄭元旦(1990)。比賽時間結構及能量代謝與速度耐力訓練手段的選擇。中國體育科技,1990(10),49-53。 延伸查詢 |
17. | Hughes, M.、Franks, I. M.、Nagelkerke, P.(1989)。A video system for quantitative motion analysis of athletes in competitive sport。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17,212-227。 |
18. | 邱憲祥、呂芳陽、陳秋梅(20031200)。羽球運動的能量代謝特點及體能訓練方法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7(4)=67,57-65。 延伸查詢 |
19. | 陳俊汕(20000900)。羽球男子雙打最後一拍技術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4(2)=54,81-88。 延伸查詢 |
20. | 黃晉揚(20000900)。1999臺北羽球公開賽男女選手技術與失誤之比較分析。體育學報,29,189-200。 延伸查詢 |
21. | 涂國誠(20000400)。羽球雙打戰略擬定及戰術應用的分析。大專體育,48,69-74。 延伸查詢 |
22. | 盧正崇、呂芳陽(20060400)。2006年羽球落地計分變革解析。大專體育,83,19-23。 延伸查詢 |
23. | 程勇民(2005)。「快、狠、準、活」技術風格對中國羽毛球運動的促進與制約。體育學刊,12(2),99-101。 延伸查詢 |
24. | Manrique, D. Cabello、González-Badillo, J. J.(2003)。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badminton。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37(1),62-66。 |
25. | Majumdar, P.、Khanna, G. L.、Malik, V.、Sachdeva, S.、Arif, M.、Mandal, M.(1997)。Physiological analysis to quantify training load in badminton。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31(4),34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