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劈開字詞的極限經驗--探索黃荷生詩質的「隱形結構」
書刊名:臺灣詩學學刊
作者:李妍慧
作者(外文):Lee, Yan-hui
出版日期:2009
卷期:13
頁次:頁83-113
主題關鍵詞:黃荷生內在性觸覺生活隱形結構巴什拉少數文學Huang He-shengInwardnessTactile lifeLatent structureBachelardMinor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
  • 點閱點閱:111
期刊論文
1.翁文嫻(20061200)。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15,179-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智偉(2006)。〈“and”的變幻世界: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初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施靜宜(2001)。五○年代的黃荷生詩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erleau-Ponty, Maurice、楊大春(2005)。世界的散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achelard, Gaston、劉自強(1996)。夢想的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Deleuze, Gilles、Guattari, Felix、林長杰(2004)。何謂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anger, Susanne K.、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2)。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eleuze, Gilles、楊凱麟(2000)。德勒茲論傅柯。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ogue, Ronald、李育霖(2006)。德勒茲論文學。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3)。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翁文嫻(1998)。創作的契機。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荷生。《觸覺生活》。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大春(2003)。《梅落龐蒂》。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作虹、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2005)。《存在與在》(Existence and Being)。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周興、馬丁.海德格(1993)。《林中路》。(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宏安、喬治.布萊(2002)。《意識批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說的藝術》。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潛誠、伊塔羅.卡爾維諾(2004)。《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麗貴等、塔可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1998)。《雕刻時光》。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