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臺灣新詩樂園書寫研究
作者:鄭智仁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h-Jen Cheng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賴芳伶
蔣淑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樂園烏托邦異托邦文化認同生態烏托邦場域ParadiseUtopiaHeterotopiaCultural identityEcological UtopiaFiel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1
 本論文試圖建構一套不限於意識形態或研究框架的方法論,以樂園作為方法,觀照戰後臺灣新詩的樂園書寫。
 首先梳理近現代中國文學樂園書寫的流變,在戰後臺灣新詩的樂園書寫研究上,採取「共性」和「個性」二大面向。在共性上,分為六個類型,依序考察愛情書寫與情色身體,放逐意識與生命安頓,文化認同與家國想像,政治抒情與社關懷,戀土情結與生態意識,文本政治與解構遊戲。
 再從「個性」面向,考察戰後臺灣具有強烈的樂園意識,或具烏托邦思維,以及對於現實所欲寄託的理想情懷,或尋找安身立命的文化/生存空間的詩人,因此選定洛夫、楊牧、蕭蕭、羅智成、夏宇與劉克襄的詩作為例加以專論。
 最後針對當代女詩人探究其困境與超越,釐清洞見與不見,並追溯女性禁閉的空間,論述女性詩人的樂園夢。
一、專書
(一)、個人詩集
田運良,《個人城市》,臺北:宏泰出版社,1989。
───,《為印象王國而寫的筆記》,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5。
白萩,《詩廣場》,臺北:熱點,1984。
向明,《青春的臉》,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
向陽,《歲月》,臺北:大地出版社,1985。
──,《十行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三版。
──,《亂》,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5。
羊令野,《叫花的男人:羊令野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
───,《與永恆拔河》,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9。
───,《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3。
吳晟,《吾鄉印象》(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
──,《吳晟詩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0。
辛鬱,《豹》,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李魁賢主編,《陳秀喜詩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9。
何亭慧,《形狀與音樂的抽屜》,臺北:麥田出版,2005。
林泠,《林泠詩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8三版。
──,《在植物與幽靈之間》,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3。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
阿流,《身體狀態》,臺北:角立有限公司,2010。
邱燮友,《童山詩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
胡品清,《晚間的歐薄荷》,臺北,水牛出版社,1968。
───,《芒花球》,臺北,水牛出版社,1979再版。
周鼎,《一具空空的白:周鼎詩集》,臺北:創世紀詩社,1991。
周夢蝶,《孤獨國》,臺北:藍星詩社,1959。
───,《周夢蝶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
──,《時間之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夢的圖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漂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背向大海》,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紀弦,《晚景》,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席慕蓉,《七里香》,臺北:大地出版社,1981。
───,《邊緣光影》,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迷途詩冊》,臺北:圓神出版社,2002。
───,《我摺疊著我的愛》,臺北:圓神出版社,2005。
凌性傑,《解釋學的春天》,高雄:松濤文社,2004。
───,《海誓》,高雄:松濤文社,2008。
商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
──,《用腳思想》,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梅新,《家鄉的女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履歷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侯吉諒,《回家的路》,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9。
洪素麗,《十年詩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
───,《流亡》,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0。
───,《打狗樹仔》,臺北:允晨文化,2010。
洪淑苓,《預約的幸福》,臺北:河童出版社,2000。
夏宇,《備忘錄》,臺北:自費出版,1985。
──,《腹語術》,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
──,《摩擦‧無以名狀》,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5。
──,《Salsa》,臺北:夏宇出版,1999。
──,《粉紅色噪音》,臺北:夏宇出版,2007。
馬雅,《月亮越來越多》,臺北:唐山出版,2004。
許悔之,《肉身》,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
張瑋儀,《委心詩原》,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斯人,《薔薇花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曾淑美,《墜入花叢的女子》,臺北:人間雜誌社,1987。
曾琮琇,《陌生地》,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陳千武,《野鹿》,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
───,《媽祖的纏足》,臺北:笠詩社,1974。
───,《陳千武精選詩集》,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陳克華,《騎鯨少年》,臺北:蘭亭書店,1983。
───,《欠砍頭詩》,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陳家帶,《雨落在全世界的屋頂》,臺北:東林文學社,1980。
陳育虹,《索隱》,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魅》,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陳義芝,《青衫》,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
───,《不安的居住》,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陳黎,《動物搖籃曲》,花蓮:東林文學社,1980。
──,《廟前》,花蓮:東林文學社,1975。
──,《小丑畢費的戀歌》,臺北:圓神出版有限公司,1990。
──,《家庭之旅》,臺北:麥田出版,1993。
──,《島嶼邊緣》,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5。
──,《貓對鏡》,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陳斐雯,《貓蚤札》,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8。
陳鴻森,《陳鴻森詩存》,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5。
項薇之,《你穿著不合腳的舞鞋》,香港:秋海棠文化企業,2004。
惠童,《想望的高度》,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
渡也,《落地生根》,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流浪玫瑰》,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馮青,《雪原奔火》,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葉虹,《廊下鋪著沉睡的夜》,臺北:河童出版社,1998。
葉覓覓,《漆黑》,唐山書店,2004。
──,《越車越遠》,臺北:田園城市出版社,2010。
楊佳嫻,《屏息的文明》,臺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少女維特》,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楊牧,《北斗行》,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8。
──,《瓶中稿》,臺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
──,《禁忌的遊戲》,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0。
──,《海岸七疊》,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0。
──,《有人》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
──,《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1。
──,《楊牧詩集I:1974-1985》,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
──,《楊牧詩集II:1974-1985》,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5。
──,《時光命題》,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7。
──,《涉事》,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
──,《介殼蟲》,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6。
楊澤,《薔薇學派的誕生》,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8。
──,《彷彿在君父的城邦》,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人生不值得活的》,臺北,元尊文化,1997。
瘂弦,《深淵》,臺北:晨鐘出版社,1980。
零雨,《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特技家族》,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
──,《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臺北:零雨出版,2006。
管管,《管管‧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蓉子,《七月的南方》,臺北:藍星詩社,1961。
──,《橫笛與豎琴的晌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
──,《青鳥集》,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
──,《這一站不到神話》,臺北:大地出版社,1986。
──,《只要我們有根》,臺北:文經社,1989。
敻虹,《敻虹詩集》,臺北:大地出版社,1976。
──,《紅珊瑚》,臺北:大地出版社,1983。
蔣勳,《祝福》,臺北:東潤出版社,1992。
歐陽柏燕,《飛翔密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廖之韻,《以美人之名》,臺北,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劉季陵,《4+1個角落》,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
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臺北,大田出版社,2002。
───,《小鼯鼠的看法》,臺北:晨星出版社,2004。
───,《巡山》,臺北,愛詩社,2008
───,《革命青年:解嚴前的野狼之旅》,臺北,玉山社,2012。
鄭愁予,《夢土上》,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
鍾玲,《芬芳的海》,臺北:大地出版社,1988。
鍾曉陽,《槁木死灰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7。
鴻鴻,《與我無關的東西》,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
──,《女孩馬力與壁拔少年》,臺北:黑眼睛文化,2009。
簡政珍,《紙上風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
───,《歷史的騷味》,臺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
───,《爆竹翻臉》,臺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
───,《浮生紀事》,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失樂園》,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放逐與口水的年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
顏艾琳,《骨皮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她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羅青,《水稻之歌》,臺北:大地出版社,1981。
──,《錄影詩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
羅門,《羅門詩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
──,《全人類都在流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羅智成,《寶寶之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擲地無聲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傾斜之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
───,《黑色鑲金》,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光之書》,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夢中書房》,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夢中情人》,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
───,《夢中邊陲》,臺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
───,《地球之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羅任玲,《逆光飛行》,臺北:麥田出版,1998。
羅葉,《蟬的發芽》,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
蕭蕭,《舉目》,彰化:大昇出版社,1978 。
──,《悲涼》,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 。
──,《毫末天地》,臺北:漢光文化公司,1989 。
──,《緣無緣》,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
──,《雲邊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
──,《皈依風皈依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
──,《凝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
──,《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臺北:臺灣詩學季刊社,2007。
──,《草葉隨意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鯨向海,《通緝犯》,臺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精神病院》,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嚴忠政,《黑鍵拍岸》,臺中:綠可,2004。
蘇紹連,《隱形或者變形》,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龔華,《花戀》,臺北:詩藝文出版社,2001。
──,《玫瑰如是說》,臺北: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二)、詩選集
女鯨詩社編,《詩潭顯影》,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
李元貞編,《紅得發紫》,臺北:女書文化,2000。
張默、瘂弦編,《六十年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1 。
張默編,《現代女詩人選集(1952 ~ 2011)》,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三)、詩學研究
丁旭輝,《臺灣圖象詩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史論》,臺中:印書小舖,2008。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
王文仁,《現代與後現代的游移者:林燿德詩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0。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白萩,《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
朱自清,《詩言志辨》,上海:開明書店,1947。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台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李元貞,《女性詩學》,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new window
───,《與詩對話──台灣現代詩評論集》,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5。
───,《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2008。
阮美慧,《戰後台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
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4.新詩批評》,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台灣後現代詩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岩上,《詩的存在:現代詩評論集》,高雄:派色文化,1996。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new window
林明德編,《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
林燿德,《世紀末現代詩論集》,臺北:羚傑企業有限公司,1995。
洛夫,《詩的探險》,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
──,《詩的邊緣》,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08。
翁文嫻,《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書店,1998。
張芬齡,《現代詩啟示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張默,《台灣現代詩概觀》,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台灣現代詩集編目:一九四九-二○○○》,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1。
──,《台灣現代詩筆記》,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黎活仁、蕭蕭、羅文玲主編,《雪中取火且鑄火為雪:周夢蝶新詩論評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
梅新,《魚川讀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
莫渝,《台灣新詩筆記》,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許世旭,《新詩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
陳大為,《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陳太勝,《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陳政彥,《臺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new window
───,《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現代詩人結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
陳巍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new window
陶保璽,《台灣新詩十家論》,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
曾琮琇,《台灣當代遊戲詩論》,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new window
曾貴海,《戰後臺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new window
曾進豐編,《娑婆詩人周夢蝶》,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與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臺北:鷹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青春構詩:70年代新興詩社與1950年世代詩人的詩學建構策略》,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8。
楊小濱,《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臺北:釀出版,2012。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9。
楊雅惠,《現代性詩意啟蒙:日治時期臺灣新詩的文化詮釋》,高雄:國立中山new window
大學出版社,2007。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
鄭慧如,《身體詩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台灣當代詩的詩藝展示》,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
趙天儀,《臺灣文學的週邊──臺灣文學與臺灣現代詩的對流》,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彰師大國文系編,《台灣前行代詩家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劉正忠,《現代漢詩魔怪書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劉維瑛,《八○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1。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臺北:大安出版社,2002。
鍾玲,《現代中國謬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出版事業公司,1989。
羅任玲,《台灣現代詩自然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羅青,《詩人之燈》,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詩的風向球》,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簡政珍,林燿德編,《台灣新世代詩人大系》,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
───,《詩的瞬間狂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
───,《放逐詩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new window
───,《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後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蕭蕭主編,《詩魔的蛻變》,臺北:詩之華出版社,1991。

(四)、中文專書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王建元,《文學、文化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
王逢振,《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王寧,《後現代主義之後》,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8。
───,《全球化與文化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王德威,《小說中國》,臺北:麥田出版,1993。
───,《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2004。
───,《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2007。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出版,2008。
古遠清,《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古繼堂,《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秀威資訊,2009。
白少帆等,《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
江自得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呂正惠、趙瑕秋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
李幼蒸,《文化符號學》,臺北:唐山書店,1997。
李春青,《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1996。
───,《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余英時,《余英時文集‧第四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new window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2001。new window
林燿德,《不安海域》,臺北:師大書苑,1988。
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
武世珍,《神話學論綱》,上海: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主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周寧,《永遠的烏托邦──西方的中國形象》,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周慶華,《台灣當代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new window
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主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周蕾著,蔡青松譯,《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2006。new window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new window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唐文標,《天國不是我們的》,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6。
唐君毅,《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3。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new window
高宣揚,《後現代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new window
───,《結構主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1995。
───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張惠菁,《楊牧》,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張隆溪,《中西文化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出版,2007。
梅家玲等著,《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2006。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
陳光興主編 ,《文化研究在台灣》,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陳坤宏,《消費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new window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臺北:志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
───,《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1998。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2002。
───,《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出版,2004。
───,《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
陳昭英,《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
陳剛,《大眾文化與當代烏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陳義芝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
陶東風,《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須文蔚,《臺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new window
───,《臺灣文學傳播論》,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6。new window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2005。new window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2006。new window
路哲,《中國無政府主義史稿》,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楊大春,《解構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楊牧,《柏克萊精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7。
──,《搜索者》,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2。
──,《交流道》,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5。
──,《飛越火山》,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
──,《疑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4。
──,《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
──,《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2。
──,《奇萊後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9。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2010。
楊義,《楊義文存》,卷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
葉珊,《葉珊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7。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1988。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1994。new window
──,《回顧現代文化想像》,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2003。
趙稀方,《後殖民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趙遐秋、呂正惠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三民書局,1978。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臺灣文學五十年》,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2006。new window
劉登翰等,《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臺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臺北:麥田出版,2001。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臺北:麥田出版,2004。
──,《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臺北:行人出版社,2011。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霍斯陸曼‧伐伐,《黥面》,臺中:晨星出版社,2001。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new window
蔡瑜,《中國抒情詩的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臺北:里仁書局,2005。
鄭祥福,《後現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01。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二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new window

(五)、西方譯著

段義孚著,周尚意等譯,《逃避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作為「方法」的中國》,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
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2004。
樽本照雄,《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
阿多諾(Adorno, Theodor W.)著,林宏濤、王華君譯,《美學理論》,臺北:美學書房,2001。
亞歷山大(Alexander, Jeffery C.)、席德曼(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編譯,《文化與社會》,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安德森(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阿希克洛夫特(Ashcroft, Bill)等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8。
巴舍拉(Bachelard, Gaston)著,劉自強譯,《夢想的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龔卓軍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巴克(Barker, Chris)著,羅世宏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羅蘭‧巴特(Barthes, Roland)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鮑吾剛(Bauer, Wolfgang)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班雅明(Benjamin, Walter)著,王炳鈞、楊勁譯,《經驗與貧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彼得•貝格爾(Berger, Peter)著,高師寧譯,《神聖的帷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貝斯特(Best, Steven)、凱爾納(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布魯姆(Bloom, Harold)著,徐文博譯,《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臺北:久大文化,1990。
博埃默(Boehmer, Elleke)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波赫士(Borges, Jorge Luis)著,陳重仁譯,《波赫士談詩論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布魯克(Brooker, Peter)著,王志弘、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卡林內斯庫(Calinescu, Matei)著,顧愛彬,李瑞華譯,《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恩斯特•卡西爾(Cassirer, Ernst)著,黃龍保等譯,《神話思維》(Mythical Thought),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G.D.H‧柯爾(Cole, G.D.H.)著,何瑞豐譯,《社會主義思想史》,第二卷(馬克思主義和無政府主義:1850-1890),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康納(Connor, Steven)著,唐維敏譯,《後現代文化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克朗(Crang, Mike)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克瑞斯威爾(Creswell, Tim)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卡勒(Culler, Jonathan)著,李平譯,《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鄧迪斯(Dundes, Alan)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伊格頓(Eagleton, Terry)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
───,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李尚遠譯,《理論之後》,臺北:商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5。
艾略特(Eliot, T. S.)著,李賦寧譯,《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藝,1994。
埃斯卡皮(Escarpit, Rober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佛克馬(Fokkema, Douwe)、蟻布思(Ibsch, Elrud)著,袁鶴翔等合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
米歇爾‧傅柯(Foucault, Michel)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1993。
───著,陳志梧譯,〈不同空間的正文與上下文(脈絡)〉,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頁399-409。
弗雷澤(Frazer, James G.)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霍爾(Hall, Stuart)、陳光興著,《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哈山(Hassan, Ihab)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赫勒(Heller, Agnes)著,李瑞華譯,《現代性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海默爾(Highmore, Ben)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許夢芸譯,《文化研究智典》,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
英加登(Ingarden, Roman)著,陳燕谷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詹明信(Jameson, Fredric)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當代雜誌,2001。
姚斯(Jauss, Hans Robert)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喬治.凱特布(Kateb George)編,孟祥森譯,《現代人論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
朗格(Langer, Susanne K.)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情感與形式》,臺北:商鼎文化,1991。
戴維‧利明(Leeming, Darid)、埃德溫‧貝爾德(Edwin Belda)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路易士(Lewis, Jeff)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Lévi-Strauss, Claude)著‧陳曉禾、黃錫光等譯,《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曼紐什(Mainusch, Herbert)著,古城里譯,《懷疑論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曼海姆(Mannheim, Karl)著,《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上海:商務印書館,2000。
米勒(Miller, Hillis J.)著,郭英釗等譯,《重申解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密爾頓(Milton, John)著,朱維之譯,《失樂園》,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4。
莫(Moi, Toril)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文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湯馬斯‧摩爾(Moore, Thomas)著,宋美璍譯注,《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謬勒(Müller, Friedrich Max )著,金澤譯,《比較神話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利里安‧弗斯特(Nash, R.F.)著,李今譯,《浪漫主義》,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
納托利(Natoli, Joseph)著,楊逍、張松平、耿紅譯,《後現代性導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羅伯特.諾齊克(Nozick, Roberth)著,何懷宏譯,《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托馬斯‧奧戴(O'Dea, Thomas F.)著,劉潤忠譯,《宗教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皮特(Peet, Richard)著,王志弘等譯,《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
珀蒂菲斯(Petitfils, Jean-Christian)著,梁志斐、周鐵山譯,《十九世紀烏托邦共同體的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薩伊德(Said, Edward W.)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事業有限公司,1999。
───,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史密斯(Smith, Philip)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桑塔格(Sontag, Susan)著,黃茗芬譯,《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臺北:麥田出版,2008。
史碧華克(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著,張君玫譯,《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史托里(Storey, John)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李根芳等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泰勒(Taylor, Charles)著,程煉譯,《現代性之隱憂》,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李尚遠譯,《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臺北:商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8。
保羅.蒂里希(Tillich, Paul)著,徐鈞堯譯,《政治期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海登‧懷特(White, Hayden V.)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威廉斯(Williams, Raymond)著,劉建基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六)、外文著作

Foucault, Michel.“Of Other Space,” Diacritics(16), 1986:22-27。
Kumar, Krishan. Utopia and Anti-Utopia in Modern Time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
Levitas, Ruth. The Concept of Utopia. New York: Philip Allan, 1990.
Mumford, Lewis. The Story of Utopias. New York: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3.

二、期刊論文

丁旭輝,〈論蕭蕭短詩的簡約美學〉,《國文學誌》第10期(2005.6),頁57-79。new window
王浩威,〈肉身菩薩──九○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性和宗教〉,《臺灣詩學季刊》11期(1995.6),頁22-33。new window
石計生,〈印象空間的涉事:以班雅明的方法論楊牧詩〉,《中外文學》368期(2003.1),頁234-252。new window
白先勇,〈烏托邦的追尋與幻滅──論〈尹縣長〉(陳若曦著)〉,《海外學人》65期(1977.12),頁11-16。
白靈,〈煙火與水舞──蕭蕭小詩中的空白美學〉,《創世紀詩雜誌》166期(2011.3),頁158-176。
任冬梅,〈科幻烏托邦:現實的與想象的——《月球殖民地小說》和現代時空觀的轉變〉,《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08年1期,頁92-110。
向陽,〈在天藍與草青之間:蕭蕭的悲涼和激動〉,《文訊月刊》15期(1974.12),頁284-291。
李元貞,〈「性別敘事」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我」之敘事方式〉,《中外文學》25卷7期(1996.12),頁4-41。
李永熾,〈近現代的烏托邦世界〉,《當代》第61期(1991),頁22-31。
李弦,〈抗議詩學與政治學:笠詩社的集團性〉,《臺灣詩學季刊》40期(2002.12),頁59-65。new window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理想距離──一九七二至一九七三年台灣現代詩論戰的再檢討〉,《台灣文學學報》7期(2005.12),頁43-65。new window
李瑞騰,〈有關「詩社與臺灣新詩發展」的一些思考〉,《臺灣詩學季刊》29期,頁59-65。
李魁賢,〈為「地域性」進一解〉,《笠詩刊》53期(1973.2),頁50。
李豐楙,〈嘲諷與浪漫──「笠」戰後世代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笠詩刊》224期,頁42-73。
周寧,〈東風西漸:從孔教烏托邦到紅色聖地〉,《文藝理論與批評》2003年第1期,頁122-137。
孟樊,〈當代台灣詩學地緣詩學初論〉,《臺灣詩學季刊》4期(1993.9),頁114-125。
林于弘,〈八、九○年代台灣女性主義詩的寫作特色〉,《文學新鑰》創刊號(2003.7),頁29-49。new window
───,〈臺灣新詩中的母語情結〉,《臺灣文學評論》5卷2期(2005.4),頁135-146。
林淇瀁,〈長廊與地圖:臺灣新詩風潮的溯源與鳥瞰〉,《中外文學》28卷1期,頁70-112。new window
金觀濤,〈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1990年第2期,頁17-32。new window
───,〈中國革命烏托邦的起源:論道德理想主義演變的邏輯〉,《亞洲研究》第30期(1999),頁18-83。
洪淑苓,〈現代詩中「家國」經驗的轉變──以一九八七年以後的「返鄉詩」及相關作品為例〉,《創世紀詩雜誌》146期(2006.3),頁164-188。
洪淑苓,〈臺灣女詩人的童話論述〉,《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三期(2007.5),頁141-158。new window
奚密、葉佳怡譯,〈楊牧斥堠:戍守藝術的前線,尋找普世的抽象性──二○○二年奚密訪談楊牧〉,《新地文學》10期(2009.12),頁277-281。
奚密,〈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1),頁208-216。new window
──,〈楊牧:台灣現代詩的Game-Changer〉,《台灣文學學報》第十七期(2010.12),頁1-26。
郝譽翔,〈抒情傳統的審思與再造──論楊牧《奇萊後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9期(2011.1),頁209-236。new window
張灝,〈轉型時代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新史學》第14卷第2期(2003),頁1-42。new window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15卷3期(1986.8),頁78-102。new window
───,〈山色空濛雨亦奇──烏托邦研究近貌〉,《中外文學》25卷3期(1996.8),頁254-264。
翁文嫻,〈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15期(2006.1),頁179-197。new window
───,〈《詩經》「興」義與現代詩「對應」美學的線索追探──以夏宇詩語言為例探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一期(2007年9月),頁121-148。
章亞昕,〈一九七九∼一九九九:臺灣詩壇發展的新態勢〉,《臺灣詩學季刊》36 期(2001.9),頁19-30new window
陳千武,〈台灣現代詩的歷史和詩人們〉,《笠詩刊》第40期(1970.12),頁49-52。
陳玉玲,〈女性童年的烏托邦〉,《中外文學》第25卷第4期(1996.9),頁103-130。new window
陳仲義,〈撰寫新詩史的「多難」問題──兼及撰寫中的「個人眼光」〉,《臺灣詩學學刊》5期(2005.6),頁183-192。new window
陳芳明,〈檢討民國六十二年的詩評〉,《中外文學》25期(1974年6月),頁31-53new window
陳明台,〈根源的回歸與尋覓──臺灣現代詩人的鄉愁I〉,《笠詩刊》111期(1982.10),頁21-25。
───,〈根源的掌握與確認──臺灣現代詩人的鄉愁Ⅱ〉,《笠詩刊》112期(1982.12),頁19-23。
───,〈根源的凝視與憧憬──臺灣現代詩人的鄉愁Ⅲ〉,《笠詩刊》113期(1983.2),頁14-22。
陳典義,〈烏托邦文學與「武陵人」〉,《幼獅月刊》37卷1期(1973.1),頁76-77。
陳英偉,〈假設性後現代主義的虛實--當代藝術家可能的創作原則〉,《藝術家》第240期,頁352-360。
陳國球,〈「抒情」的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淡江中文學報》25期(2011.12),頁173-197。new window
───,〈「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6),頁225-251。
───,〈陳世驤論中國文學──通往「抒情傳統論」之路〉,《漢學研究》29卷2期(2011.6),頁225-244。
郭蓁,〈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清末小說》第22號(1999),頁53-86。
焦桐,〈八○年代詩刊的考察〉,《臺灣詩學季刊》3期(1993.6),頁95。
須文蔚,〈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貌〉,《臺灣詩學季刊》32期(2000.9),頁68-77。new window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1),頁161-191。new window
黃麗明,〈何遠之有?楊牧詩中的本土與世界〉,《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1),頁133-160。new window
廖咸浩,〈從諸神的祕會到精靈的邀宴:當代詩的兩種趨勢〉,《文訊》67期(1994.7),頁22-25。
廖炳惠,〈嚮往、放逐、匱缺——「桃花源詩并記」的美感結構〉,《中外文學》第1卷第10期(1982.3),頁134-145。new window
廖棟樑,〈古代〈離騷〉「求女」喻義詮釋多義現象的解讀〉,《輔仁學誌》27期(2000),頁1-26。
楊玉成〈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和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4期(1998),頁79-100。new window
楊宗翰,〈臺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臺灣史料研究》23期(2004.8),頁121-133。new window
───,〈被發明的詩傳統,或如何敘述臺灣詩史〉,《當代詩學》1期(2005.4),頁69-85。
───,〈鍛接期臺灣新詩史〉,《臺灣詩學學刊》5期(2005.6),頁37-106。
───,〈冒現期臺灣新詩史〉,《創世紀詩雜誌》145期(2005.12),頁148-171。
齊益壽,〈〈桃花源記并詩〉管窺〉,《臺大中文學報》第1期(1985.11),頁285-319。new window
劉中文,〈異化的烏托邦──唐人「桃花源」題詠的承與變〉,《學術交流》總第147期(2006.6),頁145-150。
劉滌凡,〈六○年代臺灣新詩本土意識的研究──以「笠詩社」為考查對象〉,《中外文學》30卷1期(2001.6),頁84-113。new window
顏健富,〈一個國民,各自表述——論晚清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國民想像〉,《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2005.11),頁325-358。new window
───,〈進出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空間想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3期(2005.11),頁105-138。
───,〈「小說」烏托邦──論晚清文學的結構性書寫〉,《漢學研究》29卷2期(2011.6),頁117-151。
顏崑陽,〈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大中文學報》3期(2009.12),頁113-154new window
蔣美華,〈新世紀臺灣長詩美學的航向〉,《臺灣詩學學刊》5期(2005.6),頁107-145。new window
───,〈現代詩中的「死亡」觀照〉,《文與哲》10期(2007.6),頁575-599。
鄭智仁,〈永恆的鄉愁──論羅智成的夢想詩學〉,《華文文學與文化》創刊號(2011.12),頁196 -235。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997.4),頁55-75。new window
鄭慧如,〈狂戀福爾摩沙(上篇)──詩社,詩選與族群認同〉,《臺灣詩學季刊》20期(1997.9),頁42-57。new window
───,〈狂戀福爾摩沙(下篇)──詩社,詩選與族群認同〉,《臺灣詩學季刊》21期(1997.12),頁108-120。
───,〈隱藏與揭露──論臺灣新詩在文化認同中的世代屬性〉,《臺灣詩學季刊》32期(2000.9),頁7-36。
───,〈隱喻的身體觀──以一九七○年代臺灣新詩作品為例〉,《臺灣詩學季刊》40期(2002.12),頁110-134。
───,〈新詩的音樂性──臺灣詩例〉,《當代詩學》1期(2005.4),頁1-33。
賴芳伶,〈有限的英雄主義,無盡的悲劇意識──楊牧〈卻坐〉與〈失落的指環〉的深沉內蘊 〉,《興大人文學報 》32期(2002.6),頁55-88。
───,〈楊牧〈近端午讀Eisenstein〉的色/空拼貼〉,《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1),頁217-233。
───,〈永恆的奇萊,深情的楊牧〉,《新地文學》10期(2009.12),頁316-320。
應鳳凰,〈台灣五○年詩壇與現代詩運動(上)〉,《臺灣詩學季刊》38期(2002.3),頁92-109。new window
───,〈台灣五○年詩壇與現代詩運動(下)〉,《臺灣詩學季刊》39期(2002.6),頁58-70。
蕭蕭,〈台灣散文詩美學(上)〉,《臺灣詩學季刊》20期(1997.9),頁129-142。new window
──,〈台灣散文詩美學(下)〉,《臺灣詩學季刊》21期(1997.12),頁121-127。
顧昕,〈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當代》第61期(1991.5),頁56-65。
顧蕙倩,〈論夏宇浪漫美學的個人主體性〉,《臺灣詩學學刊》十五號(2010.7),頁235-264。new window
羅曉靜,〈理想“國民”的“現代烏托邦”——晚清“烏托邦”小說新論〉,《江蘇社會科學》(2011. 01),頁175-181。
E.布洛赫著,夢海譯,〈烏托邦是我們時代的哲學範疇〉,《現代哲學》2005年4期(2005.12),頁73-75。


三、專書論文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收入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78,頁100-119。
向陽,〈微弱但是有力的堅持──七○年代台灣現代詩壇本土論述初探〉,收入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雜誌出版社,1996,頁363-375。
阮美慧,〈詩的力學〉,收入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頁250-289。
洛夫,〈關於「石室之死亡」──跋〉,收入侯吉諒主編,《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頁192-203。
楊文雄,〈風雨中的一線陽光:試論《陽光小集》在七、八十年代詩壇的意義〉,收入文訊雜誌社編,《台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頁301-324。
廖咸浩,〈物質主義的叛變:從文學史、女性化、後現代之脈絡看下夏宇的「陰性詩」〉,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頁237-276。
───,〈悲喜未若世紀末──九○年代的台灣後現代詩〉,收於林水福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頁33-56。
維.彼.沃爾金,〈《烏托邦》的歷史意義〉,收於托馬斯.莫爾著,戴餾齡譯,《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局,1996,頁140-146。
Ricoeur, Paul. “Lectures on Ideology and Utopia,” Lectures on Ideology and Utopia. edited by George H. Taylo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四、學位論文

王正良,《戰後台灣現代詩論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孤獨詩學:藍星詩人群的自我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
吳承澤,《論臺灣實驗劇場中的烏托邦理念及其實踐(1970-1989)》,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徐培晃,《楊牧詩風的遞變過程》,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陳柏伶,《據我們所不知的──夏宇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政彥,《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郭蓁,《論晚清政治烏托邦小說》,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8。
曾琮琇,《嬉遊記:八○年代以降臺灣「遊戲」詩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楊小定,《中國文學中的「烏托邦」傳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0。new window
解昆樺,《傳統、國族、公眾領域—臺灣一九七○年代新興詩社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劉益州,《意識的表述:楊牧詩中的生命時間意涵》,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new window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new window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鄭慧如,《現代詩的古典觀照──一九四九~一九八九‧台灣》,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5。new window
顏健富,《編譯/變異:晚清新小說的「烏托邦」視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


五、報刊文章

馬悅然著,曾珍珍譯,〈楊牧與西方〉,《中國時報》,2012年3月6日。
楊照採訪,王妙如記錄整理,〈一位詩人的完成——專訪楊牧〉,《中國時報》,1999年12月18日到23日第37版。
劉錫誠,〈梁啟超是第一個使用「神話」一詞的人〉,《今晚報》,2002年7月9日第18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